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农田耕作机械化程度的加强,剩余的秸秆被露天焚烧的问题较为突出,其产生的SO2、NO2、CO2 、CO以及固体微颗粒等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形成雾霾天气等危害。对此,需要从加强宣传、严格执法、制定奖励政策和推动科技利用秸秆等方式进行防范。
【关键词】:秸秆焚烧;SO2;雾霾
引言
农业收获之时,常出现秸秆露天燃烧现象。燃烧产生的SO2、NO2、CO2 、CO等气体以及未完全燃烧的固体颗粒,对空气造成一定的危害,包括对人体、动植物的伤害、容易产生霾天气、可能影响高速公路和航道的正常通行等。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一直在抓秸秆禁烧工作,虽成效显著,但仍存在秸秆露天燃烧现象。对此,梳理秸秆露天焚烧对空气的危害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1 、我国秸秆露天焚烧现状及原因
在我国,秸秆露天焚烧分布广泛,许多省份均有涉及。据环保部环境卫星秸秆焚烧遥感监测周报显示,2016年10月31日到11月6日,黑龙江省就有580个秸秆焚烧火点,秸秆露天焚烧的严重性可见一斑。
农民采用露天焚烧的方式处理秸秆,主要原因包括:
(1)在机械化收割后,留在地中的秸秆往往会影响下一茬作物的耕作,比如华北地区小麦在收割后会有较高的麦茬,玉米种植前需要对其清除。
(2)缺乏对应的转化价值。无论是进行沼气制作,还是为牛羊养殖户提供原料,其操作成本都较高,可行性比较低;传统的将秸秆编制成草帽等的产业早已被淘汰;将秸秆集中在他处加工成生物肥料的现象也已经绝迹。由此可见,尚无可行性的“变废为宝”的方式来处理秸秆。
(3)缺乏劳动力将秸秆进一步粉碎或搬运出田地。现阶段农村外出务工者众多,多数劳力是在收获季节临时回家劳作,或者由老年人负责田地耕作,基本没有多余的劳动力进行秸秆的进一步处理,他们更愿意冒险对其“付之一炬”,不仅省事,留下灰做底肥,还流传“能烧死虫子”之说。
(4)引导政策缺乏实用性。为防止农民露天焚烧秸秆,我国中央到地方政府每年关键时期都进行政策宣传与狠抓典型,但多是行政手段与奖惩措施,收效甚微。
2 、秸秆露天焚烧对空气的危害
秸秆的露天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所产生的CO2会产生温室效应。作为温室气体,CO2最大的环境危害就是温室效应。基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CO2能够保持大气中的热量,形成保暖效应,大气中CO2浓度过大,会导致两极冰川的融化以带来的海平面上升,从而导致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2)所产生的CO具有一定的毒性。因为不充分燃烧,秸秆焚烧会产生一定的CO,该气体会因为能够与血红蛋白紧密结合、影响其携带氧气而造成人体中毒。虽然这需要一定浓度才能出现,但很多秸秆焚烧时对周边的威慑十分大,经常出现浓烟滚滚的场景,如果此时有人畜在周边,危险性是十分大的。
(3)所产生的NO2和SO2均是酸性气体,两种气体如果直接被人畜呼吸到体内,会在体内与水结合产生硝酸和亚硫酸,对肺部肺泡产生极大的刺激,出现胸闷、呼吸窘迫、咯泡沫痰、咳嗽、紫绀等症状,甚至出现气胸及纵隔气肿。而进入大气的NO2和SO2也会进一步形成酸雨,给农作物、人畜、林业等带来危害。
(4)环境监测部门对2016年11月3日至4日哈尔滨市重污染天气期间的PM2.5(细颗粒物)的来源进行了分析,认为生物质燃烧排放约占其中的14.7%—26.8%,即秸秆焚烧是空气中PM2.5的主要贡献来源。很多研究都表明,因为焚烧过程产生的固体微颗粒过多,造成雾霾天气的形成,使得当地居民无法获得新鲜的空气,且雾霾天气也会进一步影响公路交通、航天交通等。
3 、防范秸秆焚烧的对策
秸秆露天焚烧的危害大、时间久,一定要禁止和防范。本文认为,需要通过加强宣传、严格执法、实现秸秆的科技利用等手段进行防范与控制。
3.1 加强禁止秸秆焚烧的宣传
现阶段很多农村都采用横幅、电视台、广播等方式在收获季节进行禁止秸秆焚烧的宣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依然出现很多人置若罔闻的情况。对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途径,并实行村委会宣传负责制,将相关法律和污染危害向每一个家庭、每一位村民交流,真正宣传到位,逐步改善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3.2 严格执法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环保部门联合六部委就推行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对露天焚烧秸秆的行为设置了罚款、刑罚等惩罚措施。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也对其进行了相关规定。各职能部门需要积极地使用卫星监测技术,对出现的火点及时定位,开展执法检查,对违法人员立案查处,以达到以儆效尤的效果。
3.3 签订保证书,制定奖励政策
采取保证与奖励的方式鼓励农户禁烧秸秆。在收获季节之前,由村委会负责,和每一户村民签订禁烧秸秆的保证书,在下一季作物种植后,对切实落实该保证书的农户进行奖金的发放,这有助于激励农户禁烧的积极性。又由于村委会与村民之间的同村关系,因此能够一定程度上保证该措施的效果。
3.4 实现秸秆的科技利用
据统计,我国每年需要处理秸秆7亿吨,一定比例的焚烧就能够对大气带来相当大的污染,因此 最合理的方法是引入一定的科技措施,将其充分利用并为民众造福,为村民“不焚烧”找出更大的价值渠道。
3.4.1秸秆还田
在传统的农作方式中,秸秆会通过搬运到家中烧火成灰、在地头堆腐等措施使其变为生物肥两种方法还田,当然也有直接还田的方式。现在农田收割机械化已经普及,剩余的秸秆还田最好的方式是将其粉碎,就地翻田进行下一季的耕种。鉴于现阶段机械化收割后秸秆较高,影响下一季的种植,需要两种方式进行秸秆的粉碎,其一是改进现有的收割机械技术,使其在收割时,同时将秸秆粉碎;其二是在收割后再用专门的秸秆粉碎机进行将秸秆粉碎,以达到秸秆还田的目的。
3.4.2 饲料加工
利用秸秆加工成畜、禽饲料,是一举两得的措施。如果直接将秸秆搬运到养牛场等,其代价较高,可行性较低。对此可以采用青贮、氨化、膨化、微贮、制粒、微生物发酵等方式对其集中加工,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使得周边有饲养场的区域可以采用该方法利用秸秆,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
3.4.3培育食用菌
作物虽然已经成熟,但营养成分依然存在,能够支撑食用菌的生长。将其集中在田间或地头,就地制作培育房,十分便捷,且经济效益明显。同时这种处理方法具有产业化愈强,则效益越高的特点。
3.4.4 新型燃烧方式
对秸秆还可以采用新型技术来进行焚烧,主要是气化与固化成型。虽然前者具有较强的科技含量,但将秸秆进行收集和搬运其成本是较高的。相对推荐采用固化成型的技术,采用相应的设备就地对其固化成型,与粉碎还田类似,其更具有可行性。
3.4.5 充当工业材料
麦秸秆能够作为造纸的原料,棉花秸秆则能够作为纤维板原料,而水泥复合板、石膏板等也可以利用秸秆充当增强材料。在物流包装中,秸秆能够充当缓冲间隔材料,同时也能够制作成餐盒、塑料膜等。
【参考文献】:
[1]彭春艳,罗怀良,孔静.中国作物秸秆资源量估算与利用状况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03)
[2]朱佳雷,王体健,邓君俊,等.长三角地区秸秆焚烧污染物排放清单及其在重霾污染天气模拟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学报.2012(12)
[3]严文莲,刘端阳,孙燕,等.秸秆焚烧导致的江苏持续雾霾天气过程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4(02)
[4]吴立新,吕鑫,秦凯,等.秸秆焚烧期间徐州市空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01)
【关键词】:秸秆焚烧;SO2;雾霾
引言
农业收获之时,常出现秸秆露天燃烧现象。燃烧产生的SO2、NO2、CO2 、CO等气体以及未完全燃烧的固体颗粒,对空气造成一定的危害,包括对人体、动植物的伤害、容易产生霾天气、可能影响高速公路和航道的正常通行等。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一直在抓秸秆禁烧工作,虽成效显著,但仍存在秸秆露天燃烧现象。对此,梳理秸秆露天焚烧对空气的危害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1 、我国秸秆露天焚烧现状及原因
在我国,秸秆露天焚烧分布广泛,许多省份均有涉及。据环保部环境卫星秸秆焚烧遥感监测周报显示,2016年10月31日到11月6日,黑龙江省就有580个秸秆焚烧火点,秸秆露天焚烧的严重性可见一斑。
农民采用露天焚烧的方式处理秸秆,主要原因包括:
(1)在机械化收割后,留在地中的秸秆往往会影响下一茬作物的耕作,比如华北地区小麦在收割后会有较高的麦茬,玉米种植前需要对其清除。
(2)缺乏对应的转化价值。无论是进行沼气制作,还是为牛羊养殖户提供原料,其操作成本都较高,可行性比较低;传统的将秸秆编制成草帽等的产业早已被淘汰;将秸秆集中在他处加工成生物肥料的现象也已经绝迹。由此可见,尚无可行性的“变废为宝”的方式来处理秸秆。
(3)缺乏劳动力将秸秆进一步粉碎或搬运出田地。现阶段农村外出务工者众多,多数劳力是在收获季节临时回家劳作,或者由老年人负责田地耕作,基本没有多余的劳动力进行秸秆的进一步处理,他们更愿意冒险对其“付之一炬”,不仅省事,留下灰做底肥,还流传“能烧死虫子”之说。
(4)引导政策缺乏实用性。为防止农民露天焚烧秸秆,我国中央到地方政府每年关键时期都进行政策宣传与狠抓典型,但多是行政手段与奖惩措施,收效甚微。
2 、秸秆露天焚烧对空气的危害
秸秆的露天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所产生的CO2会产生温室效应。作为温室气体,CO2最大的环境危害就是温室效应。基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CO2能够保持大气中的热量,形成保暖效应,大气中CO2浓度过大,会导致两极冰川的融化以带来的海平面上升,从而导致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2)所产生的CO具有一定的毒性。因为不充分燃烧,秸秆焚烧会产生一定的CO,该气体会因为能够与血红蛋白紧密结合、影响其携带氧气而造成人体中毒。虽然这需要一定浓度才能出现,但很多秸秆焚烧时对周边的威慑十分大,经常出现浓烟滚滚的场景,如果此时有人畜在周边,危险性是十分大的。
(3)所产生的NO2和SO2均是酸性气体,两种气体如果直接被人畜呼吸到体内,会在体内与水结合产生硝酸和亚硫酸,对肺部肺泡产生极大的刺激,出现胸闷、呼吸窘迫、咯泡沫痰、咳嗽、紫绀等症状,甚至出现气胸及纵隔气肿。而进入大气的NO2和SO2也会进一步形成酸雨,给农作物、人畜、林业等带来危害。
(4)环境监测部门对2016年11月3日至4日哈尔滨市重污染天气期间的PM2.5(细颗粒物)的来源进行了分析,认为生物质燃烧排放约占其中的14.7%—26.8%,即秸秆焚烧是空气中PM2.5的主要贡献来源。很多研究都表明,因为焚烧过程产生的固体微颗粒过多,造成雾霾天气的形成,使得当地居民无法获得新鲜的空气,且雾霾天气也会进一步影响公路交通、航天交通等。
3 、防范秸秆焚烧的对策
秸秆露天焚烧的危害大、时间久,一定要禁止和防范。本文认为,需要通过加强宣传、严格执法、实现秸秆的科技利用等手段进行防范与控制。
3.1 加强禁止秸秆焚烧的宣传
现阶段很多农村都采用横幅、电视台、广播等方式在收获季节进行禁止秸秆焚烧的宣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依然出现很多人置若罔闻的情况。对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途径,并实行村委会宣传负责制,将相关法律和污染危害向每一个家庭、每一位村民交流,真正宣传到位,逐步改善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3.2 严格执法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环保部门联合六部委就推行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对露天焚烧秸秆的行为设置了罚款、刑罚等惩罚措施。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也对其进行了相关规定。各职能部门需要积极地使用卫星监测技术,对出现的火点及时定位,开展执法检查,对违法人员立案查处,以达到以儆效尤的效果。
3.3 签订保证书,制定奖励政策
采取保证与奖励的方式鼓励农户禁烧秸秆。在收获季节之前,由村委会负责,和每一户村民签订禁烧秸秆的保证书,在下一季作物种植后,对切实落实该保证书的农户进行奖金的发放,这有助于激励农户禁烧的积极性。又由于村委会与村民之间的同村关系,因此能够一定程度上保证该措施的效果。
3.4 实现秸秆的科技利用
据统计,我国每年需要处理秸秆7亿吨,一定比例的焚烧就能够对大气带来相当大的污染,因此 最合理的方法是引入一定的科技措施,将其充分利用并为民众造福,为村民“不焚烧”找出更大的价值渠道。
3.4.1秸秆还田
在传统的农作方式中,秸秆会通过搬运到家中烧火成灰、在地头堆腐等措施使其变为生物肥两种方法还田,当然也有直接还田的方式。现在农田收割机械化已经普及,剩余的秸秆还田最好的方式是将其粉碎,就地翻田进行下一季的耕种。鉴于现阶段机械化收割后秸秆较高,影响下一季的种植,需要两种方式进行秸秆的粉碎,其一是改进现有的收割机械技术,使其在收割时,同时将秸秆粉碎;其二是在收割后再用专门的秸秆粉碎机进行将秸秆粉碎,以达到秸秆还田的目的。
3.4.2 饲料加工
利用秸秆加工成畜、禽饲料,是一举两得的措施。如果直接将秸秆搬运到养牛场等,其代价较高,可行性较低。对此可以采用青贮、氨化、膨化、微贮、制粒、微生物发酵等方式对其集中加工,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使得周边有饲养场的区域可以采用该方法利用秸秆,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
3.4.3培育食用菌
作物虽然已经成熟,但营养成分依然存在,能够支撑食用菌的生长。将其集中在田间或地头,就地制作培育房,十分便捷,且经济效益明显。同时这种处理方法具有产业化愈强,则效益越高的特点。
3.4.4 新型燃烧方式
对秸秆还可以采用新型技术来进行焚烧,主要是气化与固化成型。虽然前者具有较强的科技含量,但将秸秆进行收集和搬运其成本是较高的。相对推荐采用固化成型的技术,采用相应的设备就地对其固化成型,与粉碎还田类似,其更具有可行性。
3.4.5 充当工业材料
麦秸秆能够作为造纸的原料,棉花秸秆则能够作为纤维板原料,而水泥复合板、石膏板等也可以利用秸秆充当增强材料。在物流包装中,秸秆能够充当缓冲间隔材料,同时也能够制作成餐盒、塑料膜等。
【参考文献】:
[1]彭春艳,罗怀良,孔静.中国作物秸秆资源量估算与利用状况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03)
[2]朱佳雷,王体健,邓君俊,等.长三角地区秸秆焚烧污染物排放清单及其在重霾污染天气模拟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学报.2012(12)
[3]严文莲,刘端阳,孙燕,等.秸秆焚烧导致的江苏持续雾霾天气过程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4(02)
[4]吴立新,吕鑫,秦凯,等.秸秆焚烧期间徐州市空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