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污贿赂案件犯罪嫌疑人抗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656334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犯罪嫌疑人抗审的原因
  
  (一)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原因
  1、“畏惧心理”。这是很多贪污贿赂贪贿犯罪嫌疑人对抗侦查机关的最重要的原因。因为大多犯罪嫌疑人的生活比较优越,可谓“有权有势”,他们不想使自己的多年经营和努力“毁于一旦”。尽管有讯问的高压和对周围环境的恐惧,但经过“权衡利弊”和“成本核算”,更会坚定他们对抗到底的心理。如果我承认了罪行,将面临什么?(丢掉饭碗、丢掉官职、丢掉尊严、财产损失)如果不承认,最坏结果又是什么?(最多关几天受几天苦)因此,他们总是想办法回避实质问题,或者避重就轻,或者表白自己的功劳和廉洁。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认为侦查机关已经掌握自己犯罪事实,一辈子就这么完了,因而横下一条心,雷打不动。
  2、“侥幸心理”。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机关传唤犯罪嫌疑人不得超过12小时,此近乎苛刻的规定使我们的预审工作愈发艰难,并为一些犯罪嫌疑人所利用。一些贪贿犯罪嫌疑人通过学习和了解也懂得了这一点,因此,不管侦查人员采取什么措施,思想政治工作、法律政策宣传都无济于事。犯罪嫌疑人以沉默来对抗审讯,“以不变应万变”,他认为只要熬过这12小时,自己就过关了。因此在实践中,有些犯罪嫌疑人死死抓住这一点不放,使得办案人员无法下手。另外,有的嫌疑人自恃作案手段高明、隐秘,自以为无人知晓,因此和侦查人员展开拉锯战。有的嫌疑人自恃关系硬,有恃无恐,以为肯定会有人来就他,因此保持沉默,以静制动,等待领导、亲戚、熟人的四处活动。
  3、“多疑心理”。这部分犯罪嫌疑人对司法机关是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对党的刑事政策有顾虑。我们的刑事政策之一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但在某些嫌疑人的眼里是“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因而不愿供述,或者话到嘴边又收回去。面对讯问人员,他们带有怀疑的眼光,认为所有许诺和政策是空头支票。自己坦白问题了,如果检察机关不信守承诺,那么自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偿失。
  4、“顧虑心理”。贪污贿赂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往往处在复杂的关系网中,涉及本单位、业务单位及亲戚朋友,嫌疑人害怕牵连他人,背负出卖朋友的骂名。特别是某些窝串案,案中套案,案案相连,这种特性使一些犯罪嫌疑人不得不考虑各种关系和后果,因而会一意孤行地守住秘密,决不开口。
   (二)审讯人员自身的原因
  1、心理素质低,在讯问过程中,反应缓慢,思维不清晰,逻辑性不强,抓不住主要矛盾,有时为嫌疑人所牵制或左右。
  2、态度不严肃,动辄取笑犯罪嫌疑人,或者随意横加指责,对嫌疑人的辩解一概予以否定、置之不理,或者说一些与讯问无关的话题,对于嫌疑人的要求不闻不问。
  3、对嫌疑人的犯罪事实没有熟悉掌握,又一味地说套话,或者威胁、逼供,或者利诱许愿,同时经常使用模糊语言,使嫌疑人能反过来摸清讯问者的底细和厚薄。
  4、不熟悉法律,或者法律知识单一,只能用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对具体事实分不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抓不住关键,另外,不能很好地根据嫌疑人各种不同的性格,气质有的放矢。
  (三)外部因素原因
  贪贿犯罪嫌疑人被检察机关控制以后,尽管限制了其人身自由,言行受到了约束,但并不能排除嫌疑人与外界接触的可能,一旦有不良因素的干扰,嫌疑人就增强了抗审的能力。教唆犯罪嫌疑人是导致贪贿犯罪嫌疑人翻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嫌疑人在被告知怎样能做,什么东西能讲,什么东西不能讲的情况下,更是心中有底,有备无患。
  (四)传统办案思想的影响
  在办理各类贪污贿赂案件中,尤其是受贿案件,侦查部门十分强调要有被告口供的重要性。即使其他证据再充分,而没有被告口供,承办人都会不放心,而要求在这个方面进行突破,这就使办案人员使出浑身解数也要得到嫌疑人的亲口供述。这种特别依赖口供的办案思想,导致审讯和突破成为重中之重。有些嫌疑人意识到这一点,因而把自己的供述看得至关重要,要么不开口,即使开口了也会翻供。特别是开庭审理时,改变原来的供述,如去年一件受贿案,在庭审阶段,受贿人把所得的赃款说成是公用,而且被法官所采纳。因此,这种过于强调口供的思想要有所改变,因为新的刑法规定了证明犯罪事实的证据有7种,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等,被告的供述和辨解仅是其中之一。因此,只要其他证据能证明有犯罪事实,就应当可以定罪量刑,而不管犯罪嫌疑人供述与否,只有形成了这样的执法标准和执法环境,犯罪嫌疑人才有可能主动认罪,而不至于保持缄默。
  (五)变更强制措施以后不良因素的影响
  犯罪嫌疑人在已经招供的情况下,一旦改变强制措施,如取保候审,在某些人的指点下,有意改变供述,较重的情节说成较轻的情节,贪污说成挪用,受贿说成借钱,而且会利用未被羁押的条件重新组织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我们在办理多起受贿案件中,受贿人因取保候审在外,在被再次讯问时,全部翻供和改变部分供述的几率很大,并且加大了我们取证工作的难度。
  
  二、犯罪嫌疑人抗审的对策
  
  1、不断提高侦查人员的素质,培养一批懂法律、懂犯罪心理、应变能力强的审讯专家和侦查人才,这是贪贿犯罪嫌疑人认罪的前提和条件。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的较量实际上说是知识、能力和毅力等各种综合因素的较量,要使嫌疑人认罪,首先就必须有一支较强的侦查队伍。这就要求指挥员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高度的敏感性,侦查人员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政治立场要坚定,不为利所惑,不为情所困;业务精,要掌握全面的法律理论知识,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懂得较多的逻辑推理知识。在新形势下,知识面要宽,知识更新速度要快,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提高侦查能力和讯问水平,尤其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善于多动脑子,多作调查研究,总之必须具备侦查破案的高超艺术,制服犯罪分子的胆略和谋识。
  2、严查细访,尽量多地占有犯罪嫌疑人的情况。目前,贪贿犯罪案件线索成案率低或者造成打击不力主要是侦查没有过关,特别是在没有尽量多地掌握犯罪嫌疑人犯罪事实的前提下仓促行动。传唤太早,从而导致查找犯罪事实搁浅。因此,在接触嫌疑人之前,应尽可能全面系统掌握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不能单纯就举报线索查线索,而要系统地看问题,从嫌疑人的内部人事关系到内部矛盾、机构设置、职能分工、资金运作、行业特点等诸方面调查,同时要注意收集犯罪嫌疑人的性格特点、心理定势、家庭、社会关系及亲密程度,工作经历和社会经历,包括气质、血型、嗜好等基本情况,而且攻击点要多,尽可能从嫌疑人所不容易发现的角度入手,从以前工作过的单位入手,详细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知已知彼,只有这样,才能去伪存真、细致甄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要做好嫌疑人的思想工作,尽快打消其畏罪心理和侥幸心理,建立起信任关系。
  首先要继续贯彻好党的刑事政策,对坦白者一定要从宽处理。其次,要尽快打消犯罪嫌疑人的侥幸心理,问犯罪嫌疑人,要给嫌疑人造成一种压抑的氛围,要向嫌疑人讲清政策,通过一系列讯问方式,使嫌疑人形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要在适当时机抛出适当的证据,迫使嫌疑人心理防线崩溃,然后抓住嫌疑人微微的破绽,发动凌厉攻势,直至嫌疑人缴械投降。再次,要利用犯罪嫌疑人与其他有关人员的矛盾,通过研究和分析利用,迫使嫌疑人放弃所谓的哥们义气,挖出串案、窝案。
  最后,对那些罪行特别严重的人,既要注意感化、教育,同时,要尽量给以正确的诱导,能给出路要给其指明出路,动摇其拒绝认罪的心理定型。另外,对表面上已经招供的犯罪嫌疑人不要较易放过,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继续深挖其余罪行。突审完毕以后,要进一步搞好预审,特别是有些事实要问深问透,对模凌两可的回答一定要问清,不给嫌疑人留下翻供的余地。
  4、完善技术侦查装备,提高技侦能力。技术侦查手段虽是一种刑事侦查手段措施,但法律赋予了检察机关的侦查权,在查处贪贿犯罪案件中就可使用技侦手段,从而促进侦查办案的现代化,同时要充分发挥摄像、录音等视听资料固定证据的作用。
  5、采取强制措施要快,一旦时机成熟,就应果断、迅速采取强制措施,防止犯罪嫌疑人与外界取得联系。在改变强制措施后,要注重供述的稳定性并迅速固定相关证据,这样即使翻供也会缺乏事实根据;要对嫌疑人摆明利害、得失关系,善意提醒他不要“因小失大”,如果虚假供述将可能面临更严厉的处罚;及时、敏锐察觉嫌疑人的思想苗头,做到防范于未然。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陈聪聪,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检察院。    刑事被害人救助,滥觞于上个世纪的中期,美国、英国最早实施被害人援助,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理论研究的本土化只是在上世纪末才初见端倪,而作为一种改革举措面世,则只是近几年的现象。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领域,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存在显见的局限性,刑事被害人救助最初是作为恢复性司法的配套措施而移植的,同时又与国家补偿相等同起来[1],而后者仅仅着眼于物质损
期刊
作者简介:董科亮,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检察院。    一、域外公众参与检察权的主要制度模式    公众参与司法是司法制度发展的国际潮流,美国大陪审团制度、欧洲各国的参审制度、日本检察审查会制度,都是其制度模式。由于本文探讨的是公民参与检察权,而欧洲参审制主要是公民参与法院审判,不涉及检察机关,因此笔者只对美国大陪审团制度、日本检察审查会制度和我国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比较问题进行若干阐述。  1、美国大
期刊
作者简介:刘宏明,重庆市大足县人民检察院;  孙韶平,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监察科科长。    逮捕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最严厉的一种强制措施,是在一定期限内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剥夺人身自由以防止社会危险性的发生,以保证案件的侦查、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宪法第三十七条和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九条都明确规定,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经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人民检察院在
期刊
作者简介:王洪伟,辽宁省凤城市检察院;  傅华,辽宁省凤城市检察院。    基本案情:2008年9月17日20时许,孙某酒后驾驶无牌照两轮摩托车将行人马某撞成重伤、昏迷不醒(后因抢救无效死亡),案发后,孙某赶紧停车拨打120并主动报了警。在等待救护人员和警察到来的过程中,想到自己撞人时只有朋友姜某在场,遂萌生了隐瞒肇事事实、推卸责任的念头。这时,围观群众越来越多,孙某看到连襟张某也在其列,于是
期刊
作者简介:李海清,蒙山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龙世贵,蒙山县人民检察院。    摘要: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诉讼制度和司法制度作了重大改革,进一步增强了刑事诉讼的人权保障功能。但对于两大当事人—被告人和被害人的人权保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需要完善相关制度,以期构建更完备的刑事司法程序。本文就从刑事诉讼法对与人权保护的规定入手和进行分
期刊
作者简介:沈雪梅,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    一、计算机犯罪的概念    理论界对计算机犯罪的定义大致经历了广义说、狭义说和折衷说三个阶段。  广义的计算机犯罪通常是指所有涉及计算机的犯罪。如日本刑法学者高石义认为,计算机犯罪就是把有关计算机只是作为不可缺少要素的不当行为。[1]广义说没有从根本上区别计算机犯罪与其他犯罪的界限,导致只要可以通过计算机实施的犯罪,均可归类于计算机犯罪的范畴之中
期刊
作者简介:刘兴兵,重庆市大足县人民检察院;  薛伟良,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    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十七大对民生问题给予了全面而深切的关注,将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观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服务与改善民生重要保障力量与有生建设力量的检察机关,如何立足自身职能关注和改善民生,服务于社会稳定和谐,国家富强民安,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树立“护
期刊
作者简介:黄宝妹,广西龙州县人民检察院干警。    一、 立小额诉讼程序法理依据    (一)程序效益的要求—费用相当性原则  所谓费用相当性原则是指:当事人利用诉讼程序的过程,或者法院组织审判的过程,不应使国家和当事人遭受预期外的程序上的不利益。费用相当原则就是程序效益的要求之一。[1]  这就要求立法者在设计程序时,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件设置不同的程序,适应当事人实体利益或程序利益的不同需
期刊
作者简介:陆利荣,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    一、看管工作中不合法不规范的问题    从以往司法实践来看,法警部门看管的涉案对象,凡是自侦部门通知有关的人员到检察机关来谈话取证等侦查活动,自侦部门认为需要交给法警看管的,均以警务令的形式交给法警负责看管执行,这就造成司法警察依法规范履职存在着不符合法定程序的情况,另外司法警察履行看管职务时也有一些不合规定的情况,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期刊
一、当前制约驻监狱检察工作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法律赋予驻监狱检察监督的权限大而宽。从监督形式看,包括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执行监督;从监督内容看,既肩负着部分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和控告申诉案件的初查工作,又肩负着刑罚执行和监管改造中发生的虐待被监管人犯案、私放在押人员案、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案、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案以及原由反贪污贿赂部门和渎职侵权检察部门负责侦查的监管场所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