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突出了实践,强调了知识运用于生活、技术、社会,重视发挥物理课程在科学素养、情感态度、社会价值观等领域的教育功能,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在能力要求上,要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展示了“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为根本的培养目标,与以往的一味追求使学生获得系统、严密、准确的物理知识观念相比较,可以说发生了质的变化。
关键词:新课改 物理概念
一、模型创设情境,营造概念氛围
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的本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任何物理概念都必须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我们讲物理概念应尽可能从具体事例或演示实验出发,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然后通过分析、概括,抽象出其本质,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物理概念。如: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是一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创设这样的情景:磁悬浮列车以432km/h高速匀速运行了8s时间,蜗牛在10s内速度从0加速到0.1cm/s,让学生体验速度大与速度变化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给出下列案例:普通轿车0→100km/h用时20s;旅客列车0→100km/h用时500s,让学生建立起速度变化相等时变化有快慢的初步概念。再给出例1:兰博基尼Murcielago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4.0s;例2:麦克拉伦F1LM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3.2s;例3:宝马Z4跑车0→60km/h加速时间3.2s;例4:F1方程式赛车0→300km/h加速时间15.6s。让学生分析例1与例2──速度变化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分析例2与例3──变化的时间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比较例2与例4──速度变化不同,变化的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形成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如何比较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我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物理过程、重现问题涉及的情境而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加速度”物理情境,引导深化学生的思维,再经过进一步的反复、强化后,使学生对加速度的概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二、鼓励学生,尝试定义概念
三、讨论交流,正确规范概念找联系,抓类比,深化概念
许多物理概念既有本质不同的一面,又有内在联系的一面,教学中即要注意某一概念本身,又要注意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类比,找联系,使学生区别异同,澄清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磁通量变化的快慢,可以通过一个例子类比三个概念的异同。在匀强磁场中有一个矩形导线框,长1m,宽0.5m,线圈平面垂直于磁场方向,磁感应强度为0.04T。通过线圈的磁通量是多少?如果线圈平面转到跟磁场平行的方向,线圈的磁通量又是多少?在这个过程中,磁通量的变化是多少?如果完成这个过程,第一次用0.1s,第二次用0.01s,哪次磁通量变化的快?通过这个例子是学生认识线圈平面到任一位置都对应一个磁通量,磁通量是状态量。磁通量的变化等于始、末状态的磁通量之差。定义式v=Δs/Δt让学生猜测加速度的定义式是什么。由学生得出加速度a=Δv/Δt。即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Δ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也可以说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最后可列表比较:
四、分层次,抓阶段,完善概念多种方法,科学记忆概念
教育学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也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规律的要求。讲物理概念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意形成概念的阶段性,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只能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加深,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很透彻。例如:在整个高中阶段,对静摩擦力教学是要循序渐进的。开始只要求学生知道静摩擦力产生条件:1.物体相互接触:2.有压力;3.接触面粗糙;4.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能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是否存在、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最大静摩擦力。如果初学时就对静摩擦力的各种情况都一步到位,有悖于认识规律。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学生能力的提高,他们对静摩擦力的认识会逐渐加深。学习了参照物的概念后,可以判断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后,又知道了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解决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五、巧设疑,抓习题,巩固概念巧设问题,灵活运用概念
通过置疑法,先给出对物理概念的错误说法,经过辨析,进一步揭示概念的内涵,从而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运用已掌握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对概念的掌握更精确与透彻。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我们只有把握不同概念的特点,选用不同的适用于该概念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实质,为灵活运用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是简单地将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掌握概念,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尚仁.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郝瑞玲,樊晓莉.五步教学法初探.甘肃教育[J].1999(Z2).
[3]樊伟新.“加速度概念”探究式教学的设计思路.浙江上虞中学.人民教育网.2005(08).
作者单位:成都市龙泉中学
关键词:新课改 物理概念
一、模型创设情境,营造概念氛围
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的本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任何物理概念都必须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我们讲物理概念应尽可能从具体事例或演示实验出发,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然后通过分析、概括,抽象出其本质,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物理概念。如: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加速度概念的教学是一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创设这样的情景:磁悬浮列车以432km/h高速匀速运行了8s时间,蜗牛在10s内速度从0加速到0.1cm/s,让学生体验速度大与速度变化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给出下列案例:普通轿车0→100km/h用时20s;旅客列车0→100km/h用时500s,让学生建立起速度变化相等时变化有快慢的初步概念。再给出例1:兰博基尼Murcielago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4.0s;例2:麦克拉伦F1LM跑车0→100km/h加速时间3.2s;例3:宝马Z4跑车0→60km/h加速时间3.2s;例4:F1方程式赛车0→300km/h加速时间15.6s。让学生分析例1与例2──速度变化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分析例2与例3──变化的时间相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比较例2与例4──速度变化不同,变化的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其变化的快慢?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在探究中逐渐形成速度变化快慢的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如何比较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我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物理过程、重现问题涉及的情境而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加速度”物理情境,引导深化学生的思维,再经过进一步的反复、强化后,使学生对加速度的概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二、鼓励学生,尝试定义概念
三、讨论交流,正确规范概念找联系,抓类比,深化概念
许多物理概念既有本质不同的一面,又有内在联系的一面,教学中即要注意某一概念本身,又要注意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类比,找联系,使学生区别异同,澄清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磁通量变化的快慢,可以通过一个例子类比三个概念的异同。在匀强磁场中有一个矩形导线框,长1m,宽0.5m,线圈平面垂直于磁场方向,磁感应强度为0.04T。通过线圈的磁通量是多少?如果线圈平面转到跟磁场平行的方向,线圈的磁通量又是多少?在这个过程中,磁通量的变化是多少?如果完成这个过程,第一次用0.1s,第二次用0.01s,哪次磁通量变化的快?通过这个例子是学生认识线圈平面到任一位置都对应一个磁通量,磁通量是状态量。磁通量的变化等于始、末状态的磁通量之差。定义式v=Δs/Δt让学生猜测加速度的定义式是什么。由学生得出加速度a=Δv/Δt。即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Δ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也可以说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最后可列表比较:
四、分层次,抓阶段,完善概念多种方法,科学记忆概念
教育学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也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规律的要求。讲物理概念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意形成概念的阶段性,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只能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加深,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很透彻。例如:在整个高中阶段,对静摩擦力教学是要循序渐进的。开始只要求学生知道静摩擦力产生条件:1.物体相互接触:2.有压力;3.接触面粗糙;4.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能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是否存在、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最大静摩擦力。如果初学时就对静摩擦力的各种情况都一步到位,有悖于认识规律。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学生能力的提高,他们对静摩擦力的认识会逐渐加深。学习了参照物的概念后,可以判断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后,又知道了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解决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五、巧设疑,抓习题,巩固概念巧设问题,灵活运用概念
通过置疑法,先给出对物理概念的错误说法,经过辨析,进一步揭示概念的内涵,从而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运用已掌握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对概念的掌握更精确与透彻。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我们只有把握不同概念的特点,选用不同的适用于该概念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实质,为灵活运用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是简单地将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掌握概念,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尚仁.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郝瑞玲,樊晓莉.五步教学法初探.甘肃教育[J].1999(Z2).
[3]樊伟新.“加速度概念”探究式教学的设计思路.浙江上虞中学.人民教育网.2005(08).
作者单位:成都市龙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