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多次提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拓宽和增强文化视野,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本文主要从课堂文本解读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了如何探究文本中包含的文化因素,以及对文化解读现状和存在的意义这两方面做了简要的概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明确传统文化是新文化的根本和源头。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现代文化之中,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语文教学方面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一些缺失,好在新课标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重点的阐述,想必在未来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也会主动加强对传统文化方面的解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热爱本民族固有的文化。
一、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解读现状分析
(一)忽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学语文则必阅读经典著作,高中也开设了一些文化课程,例如《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等,虽说内容广但并不一定意味着选修课程教学的效果好。目前选修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很有限、选修教材种类难搭配等。有的学校不重视对语文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效果自然就不佳。教材资源难以很好利用,最后只能是坚瓠无窍罢了。
(二)缺乏营造课堂文化氛围的意识
高中语文教学具有严重的模式化,教师也侧重于“一元解读”,严格按照教参向学生灌输文本的情感价值观念,忽视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传统文化中的一字一句,甚至是称谓、时间虽只是冰山一角,但都有可能涵盖了大量的古代文化知识,这些都值得教师引领学生前去探索。
二、挖掘语文教学文本中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以《经典咏流传》为契机,激发学生兴趣
激发兴趣,是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关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作为引导者,就像源头一样,要经常督促学生在课外观看有关传统文化的视频、书籍等,并选取有关文本与学生共同探讨、深入解读。久而久之,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下,学生的文学素养必然会提高。中央电视台近期正在热播的一档诗词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进入了观众的视野。它主要是“以歌和诗”,将传统的诗词经典与戏曲和现代流行音乐中的一些元素相融合,从而产生新时代的先进文化,这是对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台下大多是青少年,当他们听到传唱人吟唱经典的时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表现出对经典文化的极大兴趣。同样,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不妨在课上播放一段有关的视频,把传统的诗词歌赋以特殊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相信学生不会再觉得古诗词是乏味无趣的了。这些作品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流传至今,必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二)从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展现传统文化
教師应该深入研究教材,善于发现文本中与传统文化相通的观点,从而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能够让学生从思想文化、道德情感等方面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解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向学生介绍、补充传统的文化知识,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寡人之于国也》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申之以孝悌之义”,教师可以引用“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做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明确孝是对父母的孝顺,悌是对兄长的友爱,对师长的尊敬。我国的许多传统美德,都是源自古代思想政治家们对一些美好生活的描绘,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文本所传达的真谛。教师要着眼于教材,善于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这对教师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课堂的艺术性,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立足于文本,古今相融合
曹明海先生说过:“对同一个文本,每一个时代的理解和解释都不会决然相同,都会蕴含着读者特定的局限和偏见。因而文本的原意只是相对的,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它会不断地做出创造性解释。”教师在立足于文本的同时,应该注重古今文化的融合,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创新。一件事放在古代和放在现代往往是有不同的做法的,因为时代在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跟着变化,审美和价值观念也有了极大的差别。不过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经过历史的沉淀,早已成为我们的共同信仰。有些共性的优秀文化,我们理应继承和发展,并结合当下的时代,努力发展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重视从传统文化角度解读文本的意义
重视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文化的继承,防止文化虚无主义,而且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在课堂中向学生传递保护传统文化的观念是发展文化的最根本途径。教师在课堂中从文化的起源、发展等方面一点一滴地与文本相结合,最后传达给学生,时间久了学生就会自主学习课本中的文化知识,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印记是岁月所涂抹不掉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继续传承下去。
四、总结
总之,教师应该有意识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在课堂中深入解读文本,引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要做好这个引路人,必须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底蕴,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目前,在文本中解读文化也需要我们有更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方文飞.高中文言文选修教材教学拓展的方向研究——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J].高中语文教与学,2018(2).
[2]曹明海.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J].文学评论,2003(6).
(编辑:张晓婧)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现代文化之中,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语文教学方面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一些缺失,好在新课标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重点的阐述,想必在未来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也会主动加强对传统文化方面的解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热爱本民族固有的文化。
一、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解读现状分析
(一)忽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学语文则必阅读经典著作,高中也开设了一些文化课程,例如《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等,虽说内容广但并不一定意味着选修课程教学的效果好。目前选修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很有限、选修教材种类难搭配等。有的学校不重视对语文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效果自然就不佳。教材资源难以很好利用,最后只能是坚瓠无窍罢了。
(二)缺乏营造课堂文化氛围的意识
高中语文教学具有严重的模式化,教师也侧重于“一元解读”,严格按照教参向学生灌输文本的情感价值观念,忽视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传统文化中的一字一句,甚至是称谓、时间虽只是冰山一角,但都有可能涵盖了大量的古代文化知识,这些都值得教师引领学生前去探索。
二、挖掘语文教学文本中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以《经典咏流传》为契机,激发学生兴趣
激发兴趣,是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关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作为引导者,就像源头一样,要经常督促学生在课外观看有关传统文化的视频、书籍等,并选取有关文本与学生共同探讨、深入解读。久而久之,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下,学生的文学素养必然会提高。中央电视台近期正在热播的一档诗词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进入了观众的视野。它主要是“以歌和诗”,将传统的诗词经典与戏曲和现代流行音乐中的一些元素相融合,从而产生新时代的先进文化,这是对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台下大多是青少年,当他们听到传唱人吟唱经典的时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表现出对经典文化的极大兴趣。同样,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不妨在课上播放一段有关的视频,把传统的诗词歌赋以特殊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相信学生不会再觉得古诗词是乏味无趣的了。这些作品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流传至今,必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二)从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展现传统文化
教師应该深入研究教材,善于发现文本中与传统文化相通的观点,从而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能够让学生从思想文化、道德情感等方面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解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向学生介绍、补充传统的文化知识,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寡人之于国也》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申之以孝悌之义”,教师可以引用“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做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明确孝是对父母的孝顺,悌是对兄长的友爱,对师长的尊敬。我国的许多传统美德,都是源自古代思想政治家们对一些美好生活的描绘,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文本所传达的真谛。教师要着眼于教材,善于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这对教师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课堂的艺术性,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立足于文本,古今相融合
曹明海先生说过:“对同一个文本,每一个时代的理解和解释都不会决然相同,都会蕴含着读者特定的局限和偏见。因而文本的原意只是相对的,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它会不断地做出创造性解释。”教师在立足于文本的同时,应该注重古今文化的融合,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创新。一件事放在古代和放在现代往往是有不同的做法的,因为时代在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跟着变化,审美和价值观念也有了极大的差别。不过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经过历史的沉淀,早已成为我们的共同信仰。有些共性的优秀文化,我们理应继承和发展,并结合当下的时代,努力发展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重视从传统文化角度解读文本的意义
重视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文化的继承,防止文化虚无主义,而且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在课堂中向学生传递保护传统文化的观念是发展文化的最根本途径。教师在课堂中从文化的起源、发展等方面一点一滴地与文本相结合,最后传达给学生,时间久了学生就会自主学习课本中的文化知识,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印记是岁月所涂抹不掉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继续传承下去。
四、总结
总之,教师应该有意识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在课堂中深入解读文本,引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要做好这个引路人,必须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底蕴,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目前,在文本中解读文化也需要我们有更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方文飞.高中文言文选修教材教学拓展的方向研究——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J].高中语文教与学,2018(2).
[2]曹明海.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J].文学评论,2003(6).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