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止到目前,中国国内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电子垃圾管理制度和回收利用体系,甚至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垃圾回收处理企业。控制与清理电子垃圾,中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2005年8月13日,对于几年来驰骋欧洲市场并颇有斩获的中国电子电器商来说,是个分水岭。他们在欧洲市场上已经拥有的一切,包括原本即可到手的利益,都将从此改变。
欧盟在2003年制定了针对电子电器产品的环保指令,包括《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WEEE)和《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指令》(RoHS)。两个指令涉及的产品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十大类近20万种,几乎涉及所有的电子信息产品:大小型家用电器、IT和通信设备、电气电子工具、玩具休闲及体育设备、医疗设备等。
其中WEEE指令要求生产商(包括其进口商和经销商)在2005年8月13日以后,负责回收、处理进入欧盟市场的废弃的电子电器产品,并在2005年8月13日后投放市场的电子电器产品上加贴回收标识。RoHS指令要求,2006年7月1日以后,投放欧盟市场的电子电器产品不得含有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联苯醚等六类有害物质。
根据专家介绍,所有废旧的家用电器、电脑设备及打印机、复印机、手机和各种电池,如果处置不当,都会成为电子垃圾。其中,废旧家用电器中就含有:铅、镉、汞、六价铬、聚氯乙烯塑料、溴化阻燃剂等6种有害物质,而每台电脑则含有300多种有害的化学物质。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国和电子垃圾的制造国,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高达700万吨至800万吨,而且正在变得越来越大,未来几年内仅要淘汰的旧电脑就有约3亿台。整个欧洲的电子垃圾大约是600万吨。其中,德国每年要产生电子垃圾180万吨,法国是150万吨。
“两个指令”的实施将对未来的欧盟环境产生积极作用,但是对电子企业而言,影响将是复杂甚至不利的。中国媒体上多次提到,这是欧盟给竞争者制造的“绿色壁垒”,尤其是对正在成为制造大国的中国。
不过有些中国企业对此不以为然。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曾就一些企业对“两个指令”的看法做过调查。有些企业表示,由于欧盟目前对中国的彩电出口实行配额限制,年仅40万台,“两个指令”对彩电生产企业不会产生太大影响;有些企业向欧盟出口的产品数量并不大,认为没有必要为此采取专门对策;还有少数企业认为欧盟的“两个指令”只与负责市场和出口的人员有关,而与设计人员无关。在这些企业的态度中,存在一个潜在共识:只要中国国内没有如此严格的规定,那么企业的生存就不会受到影响。
在中国,人们很少意识到,一旦电器报废,将会给环境造成什么影响。而中国广阔的农村市场,也给废旧电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时时可见骑着板车收购二手电器的人。这些废旧电器最终流入到了哪里?在西三旗一片凌乱的平房区,一个废品收购站的老板告诉记者,有个朋友原本在深圳工厂做工,从工厂出来后专门收购废旧电器,众多板车卖给自己的电器最终会转到他手中。不过,质量稍微好点的电器,板车会直接卖给二手电器小商人,一些二手电器商也会特意来这里淘货,“在城乡结合部,二手电器市场很大。”
在中关村卖场,利用废旧元器件组装新电脑是个公开的秘密。硅谷电脑城里,一位熟悉此道的摊主告诉记者,利用废旧的阴极摄像管组装的显示器,批发价是八九百,其中厂家的利润高达三四百。因为便宜,这类显示器多用于攒机。“90年代中期那阵,有不少人在东莞、深圳等地制造类似的电脑,早都发了。”摊主告诉记者,自己经常拿货的一家老板就是这样发了家。在90年代初的深圳,他还是个一无所有的农村初中生。90年代中期开始以OEM方式为品牌电脑商供货,很快就积累了千万身家。
要想获得大量而又便宜的废旧元器件,并不是件困难事。根据媒体报道,在广东贵屿镇,电子垃圾处理作坊处处可见。在这些作坊里,来自湖北等地的民工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手工拆卸着废弃的电器,而他们每天的报酬只有十几元,处理成本极其低廉。
也许是因为废旧电子电器就这样消失于无形,容易给人误导,认为中国的电子垃圾状况并不严重。从下面的数据,我们也许能感受到数量庞大的可怕的电子垃圾:
据官方统计,我国目前拥有1.3亿台电冰箱、1.7亿台洗衣机、3.8亿台电视机和1600万台计算机。有专家预测:从2003年起,我国每年进入更新期的主要家电数量超过2000万台(件),其中冰箱约400万台、洗衣机约500万台、电视机约500万台、计算机约500万台,并且会逐年大幅度增加。
一方面,中国自产的电子垃圾源源不断,另一方面,在中国宽泛的政策环境下,大量国外垃圾流入中国。1992年由150多个国家签署的《巴塞尔公约》曾明确规定,各国所产生的有害垃圾应该在各国境内处理,严禁向其他国家输送。但是,一直以来,美国、日本等国的电子垃圾基本上都不在国内处理,以出口形式转向东南亚、印度和中国等地,前者会给收购垃圾者补贴一些费用,而后者则是收购者花钱买垃圾,这两者之间会产生巨大的利益差,一些不法商人不惜铤而走险走私电子垃圾。有关资料透露,美国产生的电子垃圾80%都被装进集装箱运到了印度、中国和巴基斯坦。其中中国又占了90%。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曾是处理电子垃圾的“作坊集中营”,也曾是大名鼎鼎的“世界电子垃圾终点站”。贵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有了电子垃圾处理作坊,一些人大发其财。在镇里,到处可见豪华轿车。而据贵屿镇党委书记介绍,处理电子垃圾过程中形成的污染和处理结果产生的新垃圾,已经成了困扰当地的一个大问题。
从国家环保总局网站上获悉,进口电子垃圾在中国登入的地域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已从广东省蔓延到湖南、浙江、上海、天津、福建、山东等地区。由于处理手段极为原始,只能通过焚烧、破碎、倾倒、浓酸提取贵重金属、废液直接排放等方法处理,已经开始造成严重的生态恶果。
据悉,国家今年将出台《电子垃圾回收利用法草案》,媒体对此寄予厚望。但是,一旦有法可依,电子垃圾的污染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吗?控制与清理电子垃圾,中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截止到目前,中国国内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电子垃圾管理制度和回收利用体系,甚至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垃圾回收处理企业。在国外越来越严格的电子垃圾政策和处罚面前,中国的境地显得越发危急。
各国应对电子垃圾的政策
美国政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对旧电器处理制定了一些强制性条例。2002年,又对旧家电的回收利用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法令。最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出台了一项政策,规定“购买电子产品的消费者要交纳一定的电子垃圾回收费”,据说购买一台电脑需交的回收费是10美元左右。
日本正式实施了《家用电器回收利用法》,明确规定了家电产品的再商品化率。该法规定,家电生产企业、销售商以及消费者有回收和循环利用废弃家电以及负担部分费用的义务,同时规定了在家电回收利用方面生产企业必须达到标准,在规定的时间内若达不到上述标准将受到相应处罚。
针对欧盟的“两个指令”,德国在制定本国的废旧家电回收利用法,并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制造商对其设计及销售的家电和电子产品有义务进行收集、再使用和处置等,促使制造商开发绿色家电,即从电器原材料选择和产品设计开始就为将来的回收再利用考虑,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的长期矛盾。
芬兰政府目前正在着手制定有关家电和电子垃圾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减少电子垃圾的数量和产生的危害。根据规定,家电及电子产品的生产商和进口商应负责生产和销售的家电及电子产品的回收利用,安排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并承担家庭电子垃圾的回收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