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班额下进行“小班化”教育的实践,班主任应是最有力的推进者。在班级的管理中,可以通过班级组织结构、环境布置、活动内容等的转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得到全面而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环境之变;观念之变;活动之变
一、以环境之变促观念之变
1.桌椅摆放之变——改"秧田式"为“田字式”
学生课桌传统的摆放法为“秧田式”,这种模式有其优势,却不是很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笔者将桌椅摆成了更利于学生合作的方式——“田字式”。几张桌子摆在一起,学生围坐在桌子的旁边。学生们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团队里的一员。每个人都能在团队中展现自己的优势,又能在合作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地尝试改进。“个性发挥”和“团结协作”在各项团队活动中得到有效的融合。
2.小组结构之变——化整为零
(1)化整为零,各司其职。在“小班化”的管理尝试中,笔者将班级的结构进行了重组,将原有的每个大组拆分为几个小组。由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并在每个组内设立“卫生员”“公物员”“计分员”“记录员”等职务。这样的设计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从事各种管理工作,发挥自己的作用。新颖的组织结构为每个学生创造了锻炼机会,使他们的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2)组额确定:“4”>“6”。小组的设立有助于学生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由四名学生组成的合作小组最为理想。
起初,笔者只是将12人的大组化为了两个小组,每组6名成员。有两个小组由于班级人数的原因,每组成员只有4名。原以为6人组在各方面都能胜过4人组,但是事实却出乎意料。无论是学习,还是活动,拥有众多人员的6人组的表现远远不如4人组。为此,笔者对组额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将所有的小组人员数定为4人。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学生们的状态出现了明显的改善。
二、观念之变,师生同行
1.班主任是“小班化”实践最有力的推行者
笔者所带的班级是学校的“小班化”实验班级,班主任除了认真学习“小班化”理念,更应结合班级的情况对“小班化”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预设。为此,笔者利用班会让学生们讨论“为什么我们班是这样的与众不同”,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用怎样的态度来面对目前全新的环境。班会之余,笔者及时地找到了所有的组长,了解小组内存在的问题,加强组长的管理方面的培训。结合班级大班额的特点,重新启用大组竞争机制。如此一来,为了集体的利益,各个小组之间既存在竞争,又相互合作。班级的纪律有了明显的好转。
2.学生是“小班化”实践的主体
之所以出现实验初期班级纪律出现暂时无序的现象,是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活状态,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因此,在“小班化”实验的过程中,班主任除了要更新自己的观念,还要及时更新学生的观念,让学生在新奇中感受到“小班化”带来的多姿多彩,更要让他们明确这是一种更加新颖、更加有趣的学校生活。
三、活动内容的转变,让学生更上一层楼
以“种植季”为例,2017年确立的主题是“窗台上的蔬果”。各个小组经过协商选定了需要种植的植物,在接受了初步的种植培训后,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末进行了集体种植。学生们将已经种植在蔬菜箱里的蔬果带到班级,利用窗台的优势在班级里面进行集中培育。小组成员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设立了培植计划。历经两个月,窗台上的那片郁郁葱葱的丰硕成果无一不展现着团队协作的力量。在最后的成果汇报中,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无论是科学严谨的PPT展示,还是活泼有趣的话剧表演,都展现着学生在团队中的进步,也更凸显出了“小班化”的模式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
“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不言而喻,如何在大班额的条件下進行有效的实施,不仅需要笔者们的一腔热血,更需要笔者们积极地调整观念,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调整,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现代教育带来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岳小红,骞桂林.粘贴画教学与艺术修养影响的研究[J].美术界,2011(6):92-93.
[2]穆潇潇.粘贴画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44.
关键词:环境之变;观念之变;活动之变
一、以环境之变促观念之变
1.桌椅摆放之变——改"秧田式"为“田字式”
学生课桌传统的摆放法为“秧田式”,这种模式有其优势,却不是很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笔者将桌椅摆成了更利于学生合作的方式——“田字式”。几张桌子摆在一起,学生围坐在桌子的旁边。学生们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团队里的一员。每个人都能在团队中展现自己的优势,又能在合作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地尝试改进。“个性发挥”和“团结协作”在各项团队活动中得到有效的融合。
2.小组结构之变——化整为零
(1)化整为零,各司其职。在“小班化”的管理尝试中,笔者将班级的结构进行了重组,将原有的每个大组拆分为几个小组。由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并在每个组内设立“卫生员”“公物员”“计分员”“记录员”等职务。这样的设计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从事各种管理工作,发挥自己的作用。新颖的组织结构为每个学生创造了锻炼机会,使他们的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2)组额确定:“4”>“6”。小组的设立有助于学生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由四名学生组成的合作小组最为理想。
起初,笔者只是将12人的大组化为了两个小组,每组6名成员。有两个小组由于班级人数的原因,每组成员只有4名。原以为6人组在各方面都能胜过4人组,但是事实却出乎意料。无论是学习,还是活动,拥有众多人员的6人组的表现远远不如4人组。为此,笔者对组额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将所有的小组人员数定为4人。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学生们的状态出现了明显的改善。
二、观念之变,师生同行
1.班主任是“小班化”实践最有力的推行者
笔者所带的班级是学校的“小班化”实验班级,班主任除了认真学习“小班化”理念,更应结合班级的情况对“小班化”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预设。为此,笔者利用班会让学生们讨论“为什么我们班是这样的与众不同”,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用怎样的态度来面对目前全新的环境。班会之余,笔者及时地找到了所有的组长,了解小组内存在的问题,加强组长的管理方面的培训。结合班级大班额的特点,重新启用大组竞争机制。如此一来,为了集体的利益,各个小组之间既存在竞争,又相互合作。班级的纪律有了明显的好转。
2.学生是“小班化”实践的主体
之所以出现实验初期班级纪律出现暂时无序的现象,是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活状态,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因此,在“小班化”实验的过程中,班主任除了要更新自己的观念,还要及时更新学生的观念,让学生在新奇中感受到“小班化”带来的多姿多彩,更要让他们明确这是一种更加新颖、更加有趣的学校生活。
三、活动内容的转变,让学生更上一层楼
以“种植季”为例,2017年确立的主题是“窗台上的蔬果”。各个小组经过协商选定了需要种植的植物,在接受了初步的种植培训后,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末进行了集体种植。学生们将已经种植在蔬菜箱里的蔬果带到班级,利用窗台的优势在班级里面进行集中培育。小组成员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设立了培植计划。历经两个月,窗台上的那片郁郁葱葱的丰硕成果无一不展现着团队协作的力量。在最后的成果汇报中,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无论是科学严谨的PPT展示,还是活泼有趣的话剧表演,都展现着学生在团队中的进步,也更凸显出了“小班化”的模式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
“小班化”教学的优势不言而喻,如何在大班额的条件下進行有效的实施,不仅需要笔者们的一腔热血,更需要笔者们积极地调整观念,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调整,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现代教育带来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岳小红,骞桂林.粘贴画教学与艺术修养影响的研究[J].美术界,2011(6):92-93.
[2]穆潇潇.粘贴画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