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海市黄浦区老西门社区(街道)党工委在推进社会建设和社区管理过程中,面对二元结构、多元需求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社区共治新途径,努力搭建社区共治新平台,建立健全居民自治新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区共治自治新格局。
[关键词]社区党建;积极探索;共治自治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3)05-0050-03
上海市黄浦区老西门社区(街道)党工委在推进社会建设和社区管理中,面对社区出现的二元结构、多元需求的新情况、新问题,始终坚持以“人文老西门,和谐新社区”工作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社区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社区管理委员会的协调作用、社区居民的参与作用、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积极探索社区共治新途径、新平台和新机制,着力推进社区共治与居民自治共赢共享的新格局,为城市社区治理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一、二元结构、多元需求呼唤社区共治自治
(一)老西门社区(街道)面临的二元结构特点。老西门社区(街道)地处老城厢,社区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一是街区形态较旧。在辖区内,高楼大厦和弄堂旧里遥相呼应,老百姓对旧改的呼声日益高涨,对改善居住环境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二是困难群体较多。其中,仅无业人员就达8500人,持证残疾人2826人,失业登记人数2262人,低保家庭2200人。三是老龄化程度较高。社区目前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27.75%,比上海高出约3个百分点。
(二)老西门社区(街道)面临的多元需求分析。一是利益需求增多。利益需求呈现出分化的趋势。二是服务需求增多。一方面,既要有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也要有市场提供的私人服务,还要有社区提供的特殊服务;另一方面,民众对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期盼越来越高,希望在养老模式创新、医疗水平提高、居住环境改善、心理健康保健、社区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改善和突破。三是民主需求增多。民众对基层组织和社区发展不仅仅满足于民生需求,还希望通过民主形式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解决普遍关注的公平正义等问题,直接参与到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区事务中。四是文化需求增多。一方面,居民对传统文化具有依恋怀旧的情怀,对喜闻乐见的文化习俗和文化活动充满期待;另一方面,商务楼宇的白领阶层热衷追求现代文化和时尚文化,期待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经典时尚的文化氛围。
二、构建区域党建新格局,探索社区共治新途径
(一)加强区域化党建,实现“三互”。在新形势下,老西门社区(街道)不断完善以社区(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服务群众为重点、驻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内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一是促进党群联动,实现组织互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资源优势、政治优势和一线优势,推进党建联建的成功经验,建设左右联动、上下联动和内外联动的组织体系。二是完善制度保障,实现功能互补。三是发挥整合优势,实现资源互动。有效整合基层党建资源,积极整合社区各方力量,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建立健全动力机制,实现“三共同”。老西门社区(街道)坚持以目标为主导,以需求为导向,以利益为先导,建设人文和谐的社区共同体。一是健全组织格局,凝聚共同目标。二是健全服务体系,满足共同需求。始终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在实践中优化和提升服务群众的工作方法,千方百计地解决民生问题和满足群众的合理需求。三是健全整合机制,实现共同利益。依托平台联建、力量联合、工作联动、信息联网、矛盾联调,着力推进适应多元利益主体的整合机制,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
三、发挥多元主体作用,搭建社区共治新平台
(一)协商社区事务,激发社区共治活力。老西门社区(街道)成立了社区管理委员会,由党政领导、部门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代表、驻区单位代表等组成,体现了社区事务协商的广泛性、民主性和真实性。
一是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推动民主协商。居民是社区治理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居民直接参与社区事务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一方面,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完善党组织主动联系社区党组织、在职党员主动联系居民区制度;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居民民主协商的热情,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序进行。
二是建立社区互动网络,激活基层协商。依托社区丰富的载体资源,努力推进社区网络化管理,以条块服务区为点,实现以点带面、以优促优。从点上来看,将18个居民区有机划分为171个块区,每块区落实服务200户左右家庭;从面上来看,组建基层骨干团队力量,有效发挥块区服务群众的资源优势,激发了社区共治网络结构的活力。
三是推进社区人文关怀,促进社会协商。广泛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驻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特困群众的社会救助服务、面向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服务,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进一步提升社区的人文关怀。为社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医、助学、助急等服务充满了温情与感动。
(二)协调利益矛盾,增强社区共治的动力。老西门社区(街道)积极探索社区共治方式,将矛盾化解做到细处、深处和实处,在细处体察民情,在深处关爱群众,在实处加强监督,有效破解二元结构、多元需求现实难题。
一是充分发挥民主意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通过听证会、议事会、协调会、评议会等推动社区居民参与民主,强化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和社区意识,努力化解社区内各种不和谐的因素,探索社区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是畅通利益表达渠道,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开展块区普遍走访,在走访中带好“一卡一册”,开展“四必问、六关心”活动,覆盖社区居民31000户,仔细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及时反映居民的各种需求和各类诉求,建立舆情报告制度化、矛盾预警常态化、信息传导机制化和危机处理科学化,努力营造“西门是一家”的和谐氛围。 三是提高化解矛盾的针对性,满足群众的合理需求。紧紧围绕区域性、群众性、公益性、社会性的工作需求,采取直接解决、归口办理、协同整改、优化递进等工作方式,进一步发挥好民生工作“排头兵”、化解矛盾“过滤网”、维护稳定“安全阀”、社区共治“平衡器”的作用。
社区(街道)一直高度关注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工作,一方面联合综治、司法、信访、劳动、民政等部门直接参与的各方力量;另一方面整合公安、卫生、保障、房管等职能部门的有效资源,从源头直接化解矛盾,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建立个性化帮教和风险评估机制,提高防范风险预警能力;建立协调联动的整合机制,使特殊人群能顺利回归社会、回归社区、回归家庭;建立专群结合的载体机制,建立“新晨小组”、“万木春”项目组、心理咨询室等干预机制,为协调解决社区矛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三)协同完成重大工程,发挥社区共治的合力。新世纪以来,面对辖区内的重大工程涉及面广、任务重、时间紧,老西门社区(街道)在完成世博会、旧区改造等重大工程中,有效发挥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合力作用,充分展现了“西门人”社区治理的能力和社区共治的魅力。
一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联系群众,服务社会。社区(街道)不局限于社区辖区范围,实现从内循环到外循环的扩展;不局限于传统的体制机制,实现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转变,将社区中最有影响力的辖区单位、最有代表性的服务组织、最有广泛性的利益群体、最有号召力的代表阶层吸纳到社区建设中,形成力量聚合、资源整合、优势汇合、社区融合的服务格局。
二是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深入基层,扎根社会。明确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公司的职能定位,培育服务群众的社团组织、中介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志愿者组织、草根组织等,深入基层接地气,联系实际增底气,发挥多元共治的包容性、服务性和社会性。
三是优化整合社会资源,凝聚力量,引领社会。坚持依托社区共治主体多元化、社区共治方法弹性化、社区共治结构网络化,积极搭建社区共治的各级各类平台,积极发挥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团体、妇女代表、业主代表、人大代表、社会工作者等骨干力量和中坚力量的作用,构建社区、居民区、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和社会协同的工作局面。
社区(街道)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组团服务、联动建设的有效性,协同发挥组织力量、部门力量、基层力量、团队力量、社会力量的合力作用,努力营造协同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良好氛围。近几年来,成功完成对花鸟市场的联合整治、对河南路小桃园绿地前期等地块的动拆迁工作,形成了有序治理、有效作为、有力整治的工作局面。
(四)协作社区活动,挖掘社区共治的潜力。社区共治不只是要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行政体制和单一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推进社区治理的观念转变、职能转变和工作方式转变,进一步优化基层管理与社会管理、基层组织与社会组织、社区共治与居民自治的结构框架。老西门社区(街道)着力整合资源、积聚力量、多方联动,强化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活动,发挥团队、平台、组织等各种潜力,为居民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和提供良好的社区公共服务。
一是搭建社区共治平台。以联建结对和共建结对为载体,加强“所院办”单位派驻联络员与居民区共建结对,推进“两新”党组织与企业、居民区联建结对,开展党建研究会、党建联席会议与社区党组织、驻区单位党建联建,有效发挥社会管理委员会的协作共治作用,开展各种互助活动,搭建社区共治网络的合作平台。
二是扩展社区共治空间。发挥社会整合的有效性,实现社区共治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机制覆盖和功能覆盖的有机统一,形成优化管理有方、凝聚群众有力、发挥作用有为、社会协作有效的良好局面。
三是提升社区共治能力。发挥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社区卫生中心、综治中心、党员服务中心的合力作用,努力为居民提供优质、全面、便捷、良好的社区公共服务。通过“组团式服务”、“零距离服务”、“凝聚力工程”、“志愿者服务”等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活动,开展鲜活的为民服务。
老西门社区始终坚持以文化工作品牌营造“西门是一家”的社区氛围,形成了合力建设社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局面。结合组织资源和团队力量,进一步提升社区文明;结合文化资源和居民力量,积极发展社区文化;结合统筹资源和社会力量,努力营造和谐氛围。一方面,充分发挥社区文化资源优势,用文化品牌做强做优社区工作,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文化活动,统筹各类文化资源,创新文化活动载体,用人文关怀和社区关爱提升社区形象。
四、增强居民民主意识,建立居民自治新机制
(一)推动基层民主的发展,发挥居民自治的积极性。居民参与度是提高居民自治的主要内容,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关系到居民自治民主化发展的效果。社区(街道)党工委一是着力推进居委会、业委会和社区自治组织的民主选举,以党员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落实公推直选,孕育和发展基层民主生活方式。二是着力推进知、议、决、行、反馈等民主决策,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民意调查、民主测评,加强社区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扩展基层民主的生长空间。三是着力推进居委会和社区居民的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有效发挥社区管理委员会的协调作用,实现具体事务公开、实施规则公开、重大项目公开,巩固基层民主的基础。
(二)提升基层整合的功能,增强居民自治的有效性。有效整合资源是增强居民自治有效性的基本保障,它直接关系到社区的功能定位和功能发挥。社区(街道)党工委一是整合团队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社区团队力量的思想引导、教育培训、实践锻炼,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实现共治功能与自治功能的统一,努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二是整合工作方法,构建社区共治网络。优化深化细化工作方式,在实践中凝练工作方法,其中艾家弄“三个五”工作方法初见成效,形成了区域共治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三是整合人文资源,推动社区文明和谐。继续发挥文化资源的集聚优势,通过丰富的社区文化载体活动,增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的融合度,进一步提升社区文化整合力。
(三)提高基层服务的水平,突出居民自治的群众性。基层服务水平是扩展居民自治空间的重要突破口,是政府与社会有效协调、社区与居民互动合作的重要前提。一是加强居民自我教育,将居民自治根植于理念。二是加强居民自我管理,将居民自治根植于实践。三是加强居民自我服务,将居民自治根植于群众。四是加强居民自我监督,将居民自治根植于社会。将区域化党建与组团式联系群众工作有机结合,开展社区廉洁文化建设试点工作,以党风、政风建设促进社区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提高居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
■ 责任编辑:平致远
[关键词]社区党建;积极探索;共治自治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3)05-0050-03
上海市黄浦区老西门社区(街道)党工委在推进社会建设和社区管理中,面对社区出现的二元结构、多元需求的新情况、新问题,始终坚持以“人文老西门,和谐新社区”工作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社区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社区管理委员会的协调作用、社区居民的参与作用、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积极探索社区共治新途径、新平台和新机制,着力推进社区共治与居民自治共赢共享的新格局,为城市社区治理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一、二元结构、多元需求呼唤社区共治自治
(一)老西门社区(街道)面临的二元结构特点。老西门社区(街道)地处老城厢,社区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一是街区形态较旧。在辖区内,高楼大厦和弄堂旧里遥相呼应,老百姓对旧改的呼声日益高涨,对改善居住环境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二是困难群体较多。其中,仅无业人员就达8500人,持证残疾人2826人,失业登记人数2262人,低保家庭2200人。三是老龄化程度较高。社区目前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27.75%,比上海高出约3个百分点。
(二)老西门社区(街道)面临的多元需求分析。一是利益需求增多。利益需求呈现出分化的趋势。二是服务需求增多。一方面,既要有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也要有市场提供的私人服务,还要有社区提供的特殊服务;另一方面,民众对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期盼越来越高,希望在养老模式创新、医疗水平提高、居住环境改善、心理健康保健、社区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改善和突破。三是民主需求增多。民众对基层组织和社区发展不仅仅满足于民生需求,还希望通过民主形式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解决普遍关注的公平正义等问题,直接参与到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区事务中。四是文化需求增多。一方面,居民对传统文化具有依恋怀旧的情怀,对喜闻乐见的文化习俗和文化活动充满期待;另一方面,商务楼宇的白领阶层热衷追求现代文化和时尚文化,期待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经典时尚的文化氛围。
二、构建区域党建新格局,探索社区共治新途径
(一)加强区域化党建,实现“三互”。在新形势下,老西门社区(街道)不断完善以社区(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服务群众为重点、驻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内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一是促进党群联动,实现组织互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资源优势、政治优势和一线优势,推进党建联建的成功经验,建设左右联动、上下联动和内外联动的组织体系。二是完善制度保障,实现功能互补。三是发挥整合优势,实现资源互动。有效整合基层党建资源,积极整合社区各方力量,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建立健全动力机制,实现“三共同”。老西门社区(街道)坚持以目标为主导,以需求为导向,以利益为先导,建设人文和谐的社区共同体。一是健全组织格局,凝聚共同目标。二是健全服务体系,满足共同需求。始终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在实践中优化和提升服务群众的工作方法,千方百计地解决民生问题和满足群众的合理需求。三是健全整合机制,实现共同利益。依托平台联建、力量联合、工作联动、信息联网、矛盾联调,着力推进适应多元利益主体的整合机制,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
三、发挥多元主体作用,搭建社区共治新平台
(一)协商社区事务,激发社区共治活力。老西门社区(街道)成立了社区管理委员会,由党政领导、部门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代表、驻区单位代表等组成,体现了社区事务协商的广泛性、民主性和真实性。
一是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推动民主协商。居民是社区治理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居民直接参与社区事务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一方面,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完善党组织主动联系社区党组织、在职党员主动联系居民区制度;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居民民主协商的热情,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序进行。
二是建立社区互动网络,激活基层协商。依托社区丰富的载体资源,努力推进社区网络化管理,以条块服务区为点,实现以点带面、以优促优。从点上来看,将18个居民区有机划分为171个块区,每块区落实服务200户左右家庭;从面上来看,组建基层骨干团队力量,有效发挥块区服务群众的资源优势,激发了社区共治网络结构的活力。
三是推进社区人文关怀,促进社会协商。广泛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驻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特困群众的社会救助服务、面向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服务,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进一步提升社区的人文关怀。为社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医、助学、助急等服务充满了温情与感动。
(二)协调利益矛盾,增强社区共治的动力。老西门社区(街道)积极探索社区共治方式,将矛盾化解做到细处、深处和实处,在细处体察民情,在深处关爱群众,在实处加强监督,有效破解二元结构、多元需求现实难题。
一是充分发挥民主意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通过听证会、议事会、协调会、评议会等推动社区居民参与民主,强化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和社区意识,努力化解社区内各种不和谐的因素,探索社区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是畅通利益表达渠道,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开展块区普遍走访,在走访中带好“一卡一册”,开展“四必问、六关心”活动,覆盖社区居民31000户,仔细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及时反映居民的各种需求和各类诉求,建立舆情报告制度化、矛盾预警常态化、信息传导机制化和危机处理科学化,努力营造“西门是一家”的和谐氛围。 三是提高化解矛盾的针对性,满足群众的合理需求。紧紧围绕区域性、群众性、公益性、社会性的工作需求,采取直接解决、归口办理、协同整改、优化递进等工作方式,进一步发挥好民生工作“排头兵”、化解矛盾“过滤网”、维护稳定“安全阀”、社区共治“平衡器”的作用。
社区(街道)一直高度关注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工作,一方面联合综治、司法、信访、劳动、民政等部门直接参与的各方力量;另一方面整合公安、卫生、保障、房管等职能部门的有效资源,从源头直接化解矛盾,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建立个性化帮教和风险评估机制,提高防范风险预警能力;建立协调联动的整合机制,使特殊人群能顺利回归社会、回归社区、回归家庭;建立专群结合的载体机制,建立“新晨小组”、“万木春”项目组、心理咨询室等干预机制,为协调解决社区矛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三)协同完成重大工程,发挥社区共治的合力。新世纪以来,面对辖区内的重大工程涉及面广、任务重、时间紧,老西门社区(街道)在完成世博会、旧区改造等重大工程中,有效发挥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合力作用,充分展现了“西门人”社区治理的能力和社区共治的魅力。
一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联系群众,服务社会。社区(街道)不局限于社区辖区范围,实现从内循环到外循环的扩展;不局限于传统的体制机制,实现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转变,将社区中最有影响力的辖区单位、最有代表性的服务组织、最有广泛性的利益群体、最有号召力的代表阶层吸纳到社区建设中,形成力量聚合、资源整合、优势汇合、社区融合的服务格局。
二是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深入基层,扎根社会。明确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公司的职能定位,培育服务群众的社团组织、中介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志愿者组织、草根组织等,深入基层接地气,联系实际增底气,发挥多元共治的包容性、服务性和社会性。
三是优化整合社会资源,凝聚力量,引领社会。坚持依托社区共治主体多元化、社区共治方法弹性化、社区共治结构网络化,积极搭建社区共治的各级各类平台,积极发挥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团体、妇女代表、业主代表、人大代表、社会工作者等骨干力量和中坚力量的作用,构建社区、居民区、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和社会协同的工作局面。
社区(街道)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组团服务、联动建设的有效性,协同发挥组织力量、部门力量、基层力量、团队力量、社会力量的合力作用,努力营造协同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良好氛围。近几年来,成功完成对花鸟市场的联合整治、对河南路小桃园绿地前期等地块的动拆迁工作,形成了有序治理、有效作为、有力整治的工作局面。
(四)协作社区活动,挖掘社区共治的潜力。社区共治不只是要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行政体制和单一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推进社区治理的观念转变、职能转变和工作方式转变,进一步优化基层管理与社会管理、基层组织与社会组织、社区共治与居民自治的结构框架。老西门社区(街道)着力整合资源、积聚力量、多方联动,强化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活动,发挥团队、平台、组织等各种潜力,为居民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和提供良好的社区公共服务。
一是搭建社区共治平台。以联建结对和共建结对为载体,加强“所院办”单位派驻联络员与居民区共建结对,推进“两新”党组织与企业、居民区联建结对,开展党建研究会、党建联席会议与社区党组织、驻区单位党建联建,有效发挥社会管理委员会的协作共治作用,开展各种互助活动,搭建社区共治网络的合作平台。
二是扩展社区共治空间。发挥社会整合的有效性,实现社区共治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机制覆盖和功能覆盖的有机统一,形成优化管理有方、凝聚群众有力、发挥作用有为、社会协作有效的良好局面。
三是提升社区共治能力。发挥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社区卫生中心、综治中心、党员服务中心的合力作用,努力为居民提供优质、全面、便捷、良好的社区公共服务。通过“组团式服务”、“零距离服务”、“凝聚力工程”、“志愿者服务”等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活动,开展鲜活的为民服务。
老西门社区始终坚持以文化工作品牌营造“西门是一家”的社区氛围,形成了合力建设社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局面。结合组织资源和团队力量,进一步提升社区文明;结合文化资源和居民力量,积极发展社区文化;结合统筹资源和社会力量,努力营造和谐氛围。一方面,充分发挥社区文化资源优势,用文化品牌做强做优社区工作,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文化活动,统筹各类文化资源,创新文化活动载体,用人文关怀和社区关爱提升社区形象。
四、增强居民民主意识,建立居民自治新机制
(一)推动基层民主的发展,发挥居民自治的积极性。居民参与度是提高居民自治的主要内容,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关系到居民自治民主化发展的效果。社区(街道)党工委一是着力推进居委会、业委会和社区自治组织的民主选举,以党员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落实公推直选,孕育和发展基层民主生活方式。二是着力推进知、议、决、行、反馈等民主决策,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民意调查、民主测评,加强社区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扩展基层民主的生长空间。三是着力推进居委会和社区居民的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有效发挥社区管理委员会的协调作用,实现具体事务公开、实施规则公开、重大项目公开,巩固基层民主的基础。
(二)提升基层整合的功能,增强居民自治的有效性。有效整合资源是增强居民自治有效性的基本保障,它直接关系到社区的功能定位和功能发挥。社区(街道)党工委一是整合团队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社区团队力量的思想引导、教育培训、实践锻炼,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实现共治功能与自治功能的统一,努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二是整合工作方法,构建社区共治网络。优化深化细化工作方式,在实践中凝练工作方法,其中艾家弄“三个五”工作方法初见成效,形成了区域共治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三是整合人文资源,推动社区文明和谐。继续发挥文化资源的集聚优势,通过丰富的社区文化载体活动,增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的融合度,进一步提升社区文化整合力。
(三)提高基层服务的水平,突出居民自治的群众性。基层服务水平是扩展居民自治空间的重要突破口,是政府与社会有效协调、社区与居民互动合作的重要前提。一是加强居民自我教育,将居民自治根植于理念。二是加强居民自我管理,将居民自治根植于实践。三是加强居民自我服务,将居民自治根植于群众。四是加强居民自我监督,将居民自治根植于社会。将区域化党建与组团式联系群众工作有机结合,开展社区廉洁文化建设试点工作,以党风、政风建设促进社区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提高居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
■ 责任编辑: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