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生存哲学

来源 :广西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ene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捧读石朝江的《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不禁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历史上被蔑称为“野蛮民族”的苗族居然有哲学,岂不是神话 然而,深长思之,亦非偶然。
  近代以来,绝顶“聪明”的西方民族,遥想着中国人躺在床上吞云吐雾,昏昏然不知所以,便大摇大摆地破门而入。却没有想到“割地赔款”之后,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于是警醒起来,振奋精神,富国强兵,与之抗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师夷之长技以制,百折不挠,战而胜之。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既不能置身度外,亦非等闲之辈。同样有自己为生存而斗争的哲学。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固然来自西方,若说哲理、哲人,中华大地古已有之,“诸子百家”就是。不过那只是士大夫所得而专的神秘之学,芸芸众生不可企及,未开化的“蛮苗”就更不用说了。但不能因此就认为众生都是不懂事理的庸人。
  其实哲学并不神秘。“哲学”一词源于希腊文philosophia,本意是“爱智慧”。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是其最高智慧的代表。汉语里的“哲”,即“知也”、“有智慧”,“哲人”就是有智慧的人。而“智慧”,乃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的能力。(见《辞海》智慧条)用哲学语言来解释“哲学”,就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结和概括”。由此可知,世界上每一个独立存在的民族就都有自己的哲学,苗族当然也不例外。之所以被加上“愚昧无知”、“蛮不讲理”的诬蔑不实之词,除了歧视之外,还有一种误解和偏见,认为苗族“没有文化”。一般人都把“读书识字”称为“学文化”,苗族没有文字,也就是“没有文化”的民族了。殊不知口语也是文化,而且是最基本的文化。
  苗族是有共同语言的民族,而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积累了丰厚的经验,虽然文字失传,不可能用书面语言记录下来,却有口传的古歌、古老话、理词,等等。这些都是苗族最高智慧的结晶,不仅具有族史的价值,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亦不乏哲人。因其限于族内传承,很少为外人所知罢了。近年来经过发掘整理,将其公诸于世,研究成果接连不断。尤其是伍新福的《中国苗族通史》,全面系统地再现苗族的历史面貌,让人们从中认识真正的苗族。如果说《中国苗族通史》为给苗族正名作了铺垫,那么,石朝江的《中国苗学》和《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则是在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伍新福和石朝江都是汉化了的苗族学者,他们的研究成果更加值得称道。
  《中国苗学》首创用科学史观研究苗族,并期盼其成为一门学科。而《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则是其身体力行的范本。这本著作从更深的层次上,重塑苗族形象;从更高的境界激活苗族精魂,将一个历史的民族活生生地展现出来,让人们知道:苗族屡经劫难而历久不衰的根本所在,那就是他们有自己的生存哲学。
  苗族哲学也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起来的,而且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纵贯全族的历史过程。由于支系繁多,内容小异而大同。而新近发掘出来的《事物生成共源根》,则是其集中概括。苗族学者称其为“苗族生成哲学”,而奉为经典。用歌的形式传唱,全文三百多字,分为三章五十二句。语言精练,蕴含深厚。与“诸子百家”相比,并不逊色。从天地开辟,万物生成,到人类繁衍,乃至世界演变,都作了精辟的阐述,用它去破译苗族的历史之谜,即可迎刃而解。
  神话是人类文明的启明星,由想象而生。而想象是蒙昧时代的超常智慧。苗族神话极为丰富,诸如开天辟地、人类繁衍,等等。与汉文典籍所载的典故相类似。据考证,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伏羲兄妹婚配之说,皆源于盘瓠。而盘瓠乃是苗族先民,可见苗族智慧萌生之久远。他们很早就感受到自身与天地万物相生共存,密不可分。当他们还不能确切地知其所以然的时候,曾经幻想有某种力量在起作用。这种力量或者是冥冥中的神,或者就是族中某位先人。于是就信奉鬼神,崇拜祖先,巫术盛行。
  随着时间推移,环境的改变,逐渐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即从幻想回到现实中来,认识由表入里,日益深化。遂由神主宰世界进入人主宰世界的时代,从而变自在为自为。
  自为时代的苗族先民,已经知道“用脑想用手做”。他们最初想到的是:先出现天,后出现地,继而日月星斗,山水风雨,万物生成,然后才有人类。最重要的是发现“生命”,尽管其先民对生命起源的解释还带有神话的色彩,即认为“生命”是仡索 (人名)用雷火创造出来的。因为“生命”是人类万物生存的根本。有了它,“什么东西都具备生存条件”,而人会“用脑想用手做”,乾坤归他来掌管。苗家遂以“掌管乾坤”为己任,在广袤的大地上开疆拓土,创建大业。“苗族生成哲学”,乃是其族先哲、首领阿濮朴僮传承并用来教育掌管乾坤的苗族子孙,告诉他们:“千万事物同一理,事物生成共源根。头等重要搜媚若,第二是各薄港搜,第三是玛汝务翠,三样缺一不得生。生成相资双有利,相制牵掣得平衡。相征我求彼有应,相夺我好彼有损。相劣相斗有胜负,生存难全古到今,增多变好无穷尽,人类前途最光明!
  “事物同源”说,是苗家哲学的灵魂,与“天人合一”观表述的方式不同,但都是用来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苗族“同源”说的是人和万物都来自大自然,由无生物而生物,互相转化,彼此消长。其结果如何,取决于掌管乾坤的人。其中的“三样”是核心,关键词“搜媚若”、“各薄港搜”和“玛汝务翠”,是苗族哲人的创造。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可译,苗族学者释其意,“搜媚若”系指事物生成的能量,“各薄港搜”指事物生成的物质基础,玛汝务翠,指事物生成的良好结构。这“三样”在一定条件下组合而成事物,每一样都少不得,否则,就不成其为事物。意在警示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注意环境和条件,了解各种事物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对策,促使相关因素协调配合,形成“良好的结构”,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才能得到“增多变好”的结果。
  汉民先哲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苗族的“三样缺一不得生”,似乎更有概括性,适应的范围更加广泛。而且充满自信,无论处境多么艰难,成功与失败,只要奋力拼搏,“增多变好无究尽,人类前途最光明”。承先启后,勇往直前。欲知其详,不妨去读原著,这里只说两件事。
  其一,石器是人猿揖别的分水岭,而冶金术的出现则将人类推进到文明新时代。汉文典籍记载,两河中下游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和铜器,其中就有九黎、三苗创造的业绩,而苗族先民最早发明冶金术,善造兵器,号称“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其功效远比石器优胜。苗族祖先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群多次打败炎帝和黄帝,“五兵”起了重要作用。但兵器不仅用于战争,而且首先是改进狞猎和农耕技术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生产力的发展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其时的工具以铜器为主,史称“青铜时代”。由于冶金术的发明开创了先河,继而才有“铁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更大发展。
  其二,苗族先民又是最早的稻作民族。中国号称农业大国,稻谷是主要的农产品,长江流域是主产区。苗族祖先曾经在那里经营稻作,后来流传武陵、苗岭等地,仍以稻作为主,在稻作生产技术上,创造了宝贵的经验。
  这一切,都是苗族先民“用脑想用手做”出来的,也就是其生存哲学在实践中丰收的硕果,不仅对本民族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价值,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总库中之一绝。
  曾经身居苗寨,看惯了苗姑盛装,听熟了芦笙铜鼓,吃醉了苗家米酒,昏昏然不知所以。读罢《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如梦初醒,方知苗族传统智慧蕴含之深厚,回味无穷。
  
  〔责任编辑:邵志忠〕
其他文献
[摘 要]《嘹歌》文化圈包括今广西平果、田东、马山、武鸣四县地, 《嘹歌》的文化中心在平果县,然后向周边县地辐射。平果县有168个行政村,其中有100个行政村约1300个自然屯唱《嘹歌》;《嘹歌》的主人公是平果县归德、海城等地人,《嘹歌》的最早创作和歌唱者也应是平果人;在平果县收集到的《嘹歌》歌本共有10多万,是目前所知拥有《嘹歌》唱本数量最多的县;平果县《嘹歌》文化中心的形成,与平果县曾是思
期刊
[摘 要]“嘹歌”是壮族歌谣的经典之作,它具有篇幅宏大、内容广博、以情为主、纪实史诗、风俗尽显、手法独特、音韵优美、魅力四射的特点,在壮族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壮族“嘹歌”;传统文化;丈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5)04—0101—008
期刊
【摘 要】田野调查资料显示,民间信仰的主体是自古以来一脉相承的萨满教。在乡村社会中,它并不与民间道教和民间佛教纠缠不清,而是具有相对独立性。这进一步证实韦伯、张光直等学者的论断。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随着人对自然的震慑感及人与集体之间的依附感渐趋减弱,较为普遍的一种宗教虔诚感来源于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所需求的安全感,使得许多相关宗教仪式、行为进一步民俗化,由宗教形式转变为风俗形式。  【关键词】社会转型
期刊
[摘 要]华南经济圈内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各经济区的合作历史或发展过程亦不尽相同。华南经济圈内的各个经济区的合作前景非常广阔,甚至可以辐射东南、中南和西南经济带。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着亚大经济区域化,在南中国海融入世界体系近10个世纪的今天,华南经济圈已真正成为中国迈向世界经济的重要平台,而且它与世界经济的合作方式更为多样,机制更为灵 ’活,前景也更为广阔。  [关键词]华
期刊
[摘 要]《嘹歌》由《三月歌》《日歌》《行路歌》《贼歌》《建房歌》五部传统长歌和多部传统短歌以及新近搜集整理的《恋歌集》《散歌集》《客歌集》《新歌集》组成,共4万余首,16万多行,可谓浩如烟海,堪称中国民歌之最。《嘹歌》用古壮字抄写,为五言四句式,以押脚韵为主。按内容,《嘹歌》可分为抒情、叙事两类;按篇幅可分为长歌、短歌、中歌三种;按歌唱的时间,可分为日歌和夜歌两种;按曲调,可分为“那海嘹”“哈
期刊
一、修订《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重要意义    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处理得好不好,关系到我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民族问题五种丛书》是由国家民委组织编修的系统介绍我国各民族基本情况和民族工作成就的大型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1册)、《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55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57册)、《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
期刊
[摘 要]后文化人类学尽管承袭了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话语,但更多的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体系分蘖。作为其代表思树的生态田野考察,将促使我国影视学的重心和价值发生双重转捩,锤塑非学院派(台里派)的学术规范,荡涤西方中心主义和贵族尊优阴霾,并据此经典化DV—民间影视,营造和呵扩影视多元精神生态。  [关键词]生态田野;思树;DV—民间影视;经典化;非学院派  [作 者]杨新磊,北京联合大学广播电视学博士。北
期刊
[摘 要]广东属岭南地区,历史上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至今仍保存着许多盘古文化遗存。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的盘古文化遗存,是历史上生活在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壮侗语民族先民越人所开创,与珠江中上游的盘古文化同属于一种文化体系;汉族迁入该地区后,接受和吸收了原住民族创造的盘古文化,使之得以世代传承下来。而肇庆市的盘古文化以及盘古祖殿里供奉的“狗头人身”(盘瓠)塑像,则是由历史上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瑶族所
期刊
【摘 要】中国有关“开辟创世”和“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故事传说,分为南北两大系统:以中原的女娲、伏羲兄妹故事为代表的北方型神话系统和以珠江流域的盘古兄妹故事为代表的南方型神话系统。本文通过对《述异记》最早记载的“南海中有盘古国”“桂林有盘古祠”的历史分析和实地考察,阐明盘古神话源于华南—珠江流域的“盘古国”,三国时传于吴楚间。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葛洪闻交趾出丹砂而求为广西勾漏令,后止于广东的
期刊
[摘 要]2002年11月,中国和东盟领导人正式签署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正式启动。2003年10月,中国和泰国签订第一批农产品零关税协议。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试图以农产品零关税为切入点,分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预测,进一步研究广西的优势及面临的机遇,提出广西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零关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