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例克罗恩病患者的内镜和临床特点分析

来源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ypo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克罗恩病(CD)患者单气囊小肠镜下的内镜表现及临床特点,为CD的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17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单气囊小肠镜检查。观察内镜下表现,进行简化CD内镜评分(SES-CD),记录简化CD活动指数(CDAI)。收集外周血炎症指标结果,包括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淋巴细胞计数(L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淋巴细胞比例(L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统计分析SES-CD与简化CDAI、CRP的关系,以及内镜狭窄的影响因素。

结果

CD在小肠镜下的表现为节段性分布的溃疡性病变、狭窄性病变及增生性病变。SES-CD与简化CDAI评分正相关(r=0.308,P=0.001),也与CRP正相关(r=0.313,P=0.001)。排除6例应用硫唑嘌呤的患者,根据是否出现肠腔狭窄性病变,分为狭窄组(n=62)及非狭窄组(n=49),狭窄组WBC、LC显著低于非狭窄组(P=0.030,0.043)。

结论

CD在小肠镜下主要表现为溃疡性、狭窄性及增生性病变。SES-CD与临床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WBC、LC下降可以预测CD狭窄性病变,指导临床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观察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对圆锥角膜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将38例(72只眼)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患者根据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的角膜形态分为轻中度圆锥角膜组和重度圆锥角膜组。观察两组患者配戴RGPCL前、配戴后1、6、12和24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配戴RGPCL24月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及角膜前后表面高度
目的对后弹力层撕除自动板层内皮移植术(DSAEK)的内皮植片植入方式进行改良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改良DSAEK 8例(8只眼)患者的资料。术中采用塑料胶片辅助植入内皮植片,术后随访至少持续3月。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内皮植片位置、角膜厚度、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等。结果术后6例角膜内皮植片与植床贴附良好,OCT显示无层间积液积气;眼压正常6例,高眼压2例,均经侧
慢性泪囊炎是临床眼科常见病,多见于女性,不仅经常溢泪、溢脓影响生活及外观,还可能引发角膜病感染,更是眼部各种内眼术后眼内炎发生的潜在因素,威胁患眼视力。其治疗方法有多种,最经典有效的治疗方式为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但有时因造骨孔小及位置错误,致使术中泪囊与鼻腔黏膜不能完全正确吻合,而影响手术成功率。现将施行大骨孔外路径泪囊鼻腔吻合术62例(66只眼)取得的较好疗效,分析报道如下。
炎症性肠病(IBD)是由于异常炎症反应导致肠道干细胞和分化细胞的功能异常而引起的肠道损伤,治疗需要肠上皮再生修复损伤的肠黏膜。Hippo信号通路是近年在果蝇和哺乳动物中发现的信号级联系统,转录共激活因子YAP和TAZ是Hippo信号通路下游效应因子并调节靶基因表达,在调节组织稳态、再生、控制器官大小中发挥关键作用,其功能失调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本文综述Hippo通路在哺乳动物肠道中的生理过程及其潜在
近年来,随着绷带镜材料的创新和适应证的拓宽,绷带镜得到了广大医生的关注和认可。尤其绷带镜材料的不同,便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多种选择。对此,了解绷带镜的材料特性,针对不同患者选择其合适的绷带镜,就可避免因绷带镜种类的错误选择给患者带来进一步的损害。同时,了解绷带镜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则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故本文对绷带镜的材料、在眼科中的应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由于肿瘤放化疗及营养不良等因素,慢性放射性肠炎可并发巨细胞病毒感染,在临床症状、影像等方面与肠道肿瘤复发转移鉴别困难,容易误诊。我们报道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收治的误诊为直肠癌复发转移的慢性放射性肠炎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一例。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行腹腔镜下全结直肠切除(TPC)联合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的术后早期(<30 d)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炎症性肠病治疗中心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行腹腔镜下TPC+IPAA治疗的U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0 d是否发生并发症进行分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
目的探讨姜黄素和白藜芦醇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结肠组织巨噬细胞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平均分为CON组、DSS组、DSS+Cur组、DSS+Res组、Eve+Cur组及Eve+Res组,每组10只。CON组为正常对照组,不进行处理,其余5组均采用3%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制作UC小鼠模型,即自由饮用3%DSS溶液7 d。DSS组单纯建立模型,DSS+Cur组、DS
血管炎是指组织病理学上炎性细胞浸润并破坏血管,可发生于人体的任何组织器官,包括皮肤。皮肤损害可能是原发性皮肤血管炎的临床表现,也可能是伴脏器受累的系统性血管炎的皮肤表现,有时甚至是系统性血管炎的唯一初始表现。皮肤血管炎的病因包括感染、药物,或与潜在性疾病相关。血管炎往往需借助于组织病理确诊,组织病理表现为血管壁及其周围炎性细胞浸润,伴纤维素沉积。明确诊断、了解系统损害情况对于有效治疗及患者预后十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