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条古道,从遥远的古代走来。穿过秦时明月,汉时关山,走过唐元明清古城,然后在一个名为曲硐的回族村落调过头,巨蟒般一头扎进滇西的莽莽群山中。它忽隐忽现,左冲有突,穿峡谷,过险滩。在翻过博南山,越过霁虹桥后,便人保山、缅甸、泰国,一路西行而去。
这条古道就是被称作“南方丝绸之路”的博南古道。
博南古道全长一千多公里,沿途经过的名山大川、古镇村落数不胜数,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曲硐古村落。
曲硐村在永平县城南端,距县城5公里,是一个拥有七千多人口的回族村庄。位于大理、保山、怒江三地州交界处,东临银江河、西倚小狮山、南傍高速路、北近320国道,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既适合经商做生意,又适合旅游观光。因大保高速路从曲硐东侧经过,路旁有许多“永平黄焖鸡”饭店,每年都有许多外地游客来此品尝黄焖鸡,并且观光游玩体验民族风情。
这不,此时我就徜徉在曲硐的街道上。
早晨的街道,空气中弥漫着饭店牛羊肉的香味,灶台上戴着穆斯林帽子的男店主,或披着各色头巾的女店主正在忙碌着。食客们在沿街的小店就餐。早点有面条、饵丝、米线、饺子、油粉、油条等,可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汤锅里热气腾腾,清香四溢。行人熙熙攘攘,你来我往。汽车的刹车声、三轮车的喇叭声、摩托车的轰鸣声以及人们的讨价还价声,争相惊醒曲硐的清梦。
这是博南古道中的一段路,因在交通要道旁,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此做生意,清晨开始,上午12点结束,天天如此,年年依旧,人们称这儿的集市为曲硐早街。为了一睹曲硐早街的热闹景象,我早晨9点就来到这里。这段路并不长,一百米左右。路右是一排饭店,路左是集市。我在农贸市场及附近转了几圈,发觉这儿的商品很丰富,除了牛羊肉、鸡肉、各种蔬菜外,还有衣服、鞋袜、家电及各种首饰。
这段路旁有一个闻名滇西的著名温泉——曲硐温泉。该温泉历史悠久,是著名的永平八景之一。曲硐文人,民国时曾做过剑川县长的马铭勋写过《永平八景,曲硐温泉》的诗:“曲硐氤氲化,涓涓涌洁泉。方塘常有热,勺水胜人煎。借以清身体,还将涤垢愆。盘铭宜作鉴,日日定新鲜。”曲硐温泉水暖而清,四时可浴,不仅能洗去身体上的污垢,还能洗去灵魂上的污垢。我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记》中是这样记载的:“温泉当平畴之中,前门后阁,西厢为官房,东厢则浴池在焉。池二方,各为一舍,南客北女。门有卖浆者,不比他池在荒野也。余先酌而人浴,其汤不热而温,不停而流,不深而浅,可卧浴也。”由此可见,曲硐温泉在明代便已盛名远播。为方便浴客,那时便有了集吃、住、浴为一体的设施。如今的曲硐温泉建起了“温泉宾馆”,条件更好。院内绿柳婆娑,花香袭人,一排排柳树环绕着浴室,被誉为“柳林温泉”。去那里游玩不僅可在洁净卫生的浴室沐浴,还可在路旁的饭店品尝黄焖鸡或各种清真美食。
沿着这段路往西北走,几分钟后,便看到路旁交叉处有个大石头,上面用红漆写着“博南古道——任远街”几个字。这就是穿村而过的博南古道,约一公里长,当年汉武帝的军队及铃声叮当的马帮就是从这儿踏上“度博南,越兰津”的茫茫征途的。因我已多次从这条古道经过,并不急于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而是像品尝精美的糕点,要细嚼慢咽,慢慢品尝它的韵味。街道并不宽,我用脚步丈量了一下,7步,3米多宽。有的路段更窄,有的路段稍宽:若是两辆面包车相遇,就会堵车。两旁的房屋多是土木结构的老房子,院落多是坐西向东,布局主要以“四合五天井”“三合院”为主。多数人家门额头上都有大理石做底面的经文匾额,也有少数新建的美观漂亮的平顶房。街首一侧的几道大门为栗色雕花木门,做工精细,古色古香,美观大方,据说这是新做的“样板门”,取得经验,获得村民审美的认可后,以后所有临街的房门都是这种式样。顺着青石板路前行,街道两旁有许多小商店,经营民族服饰、手工艺品及百货商品。
这是曲硐古街的特色之一。曲硐历史上受马帮经济影响较深,加上人多田少等自然原因,村民们很早就形成了“耪田、赶马、做生意”的生产方式或生活观念。因而能在家开店铺的就在家开店铺,能外出经商做生意的就外出经商做生意。正是凭着这种独特的理念及生活方式,曲硐的人均收入、生活水平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
这里的特色之二是文物古迹多。大约走了一百米,眼前是一个新建的文化广场,占地四亩左右。因未完工,许多新栽的大树还用支杆撑着,民工正在浇水。我数了数,有21棵,其中两人以上合抱的有5棵。这个文化广场就是曲硐古县衙遗址,当地人俗称“老衙门”。据史料记载,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曲硐首建县衙: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县衙迁回老街:民国元年(1912年)又将县衙迁回曲硐: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县衙又从曲硐迁回老街。此后,曲硐老衙门便成为学校。2叭3年学校迁出这儿后,沉寂的老衙门只能以新的方式造福社会了。
老衙门左侧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立简易师范学校”。这是个坐西朝东的三合院,有正房一栋,厢房两栋,双层17间。正房长约12米,为“五架七形”带两耳土木结构,有7间:厢房各为5间双层土木结构单檐瓦屋面,长约15米。庭院宽约12米,长约15米。院中两棵古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这所学校是曲硐著名乡绅罗汉彩为培养当地人才创办的。该校创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至1950年并办永平中学为止,20年间招生7个班,毕业5个班,毕业学员300多人。
老衙门左侧不远处是罗家大院。这是罗汉彩的老宅,是曲硐保存较好的四合院之一,也是曲硐规模最大的院落之一。罗汉彩(1875-1934)是曲硐名人,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自小喜欢弄刀舞棍,后考取武举,与人到南洋赶马做生意。他身强体壮,乐于助人,骡马众多,口碑极好,是滇西著名的马锅头,人称“罗大人”。他在南洋结识孙中山后,加入同盟会,积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满清的革命活动:曾慷慨解囊,将经商得来的大部分资金捐赠孙中山作为活动经费。袁世凯称帝后,又参加护国讨袁运动,被委任为护国军统带,获护国勋章。 罗家大院建造于光绪年间,已有130多年历史,坐西向东,为“六合同春”式走马串阁楼白族民居建筑风格,与大理白族的“四合五天井”院落极为相似。庭院有正房、面房、厢房、耳房8幢,均为土木结构。南边的厢房有屋门,走进门内,里面是一个小天井,照壁上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的壁画。壁前有两个花台,一个种着玉兰树,一个种着枣树。环境清幽,树影婆娑,风景独好,是喝茶闲聊的好地方。这棵枣树有大碗粗,据说有百岁高龄,虽不粗壮,但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一年前,我曾到过此处。时值枣儿成熟,热情的主人摘了几把枣子让我们品尝,那味道香甜脆爽,过口不忘。正房、北厢房为硬山顶前廊出厦,北厢房因遭火灾,房屋大半被毁。我去时,屋架已照原来模样修复,柱子上火烧过的痕迹仍在。
提起罗家大院,当地人眉飞色舞,人人都能讲出一两个与之有关的故事传说。一位住在厢房后院的80多岁老奶奶为我义务讲解。她说,她住的北院原来是罗汉彩的马店,土改时分给她,而南院的一排马店则分给别人改为他用。现已征用,准备恢复原貌。她对这儿的情况非常熟悉,她指着周围的房屋讲述罗家大院的规模、格局。从她的介绍中得知,昔日的罗家大院气势恢宏,规模很大。面积有近十亩,院前有一个广场,院后有一个园子。院北角有一个碉楼,有家丁驻守,墙上有射击孔,西北面有两米多深的壕沟。当年土匪张结巴攻打曲硐时,家丁与土匪曾发生激烈枪战。大院有两道门,如今修复的是内院的门,俗称二门。二门外还有一个广场,是马帮上下驮子及人们休闲的地方。广场的尽头即街旁是大门,门旁有两棵水桶粗的柏树,其中一棵60年前被雷击倒。她还讲了一件难忘的往事,土匪张结巴火烧曲硐后,乡邻们饥肠辘辘,啼饥号寒,无以为生。罗汉彩让家人蒸了几大甑饭,每天免费为乡邻提供伙食,他还鼓励乡邻们战胜困难,重建家园。听着老奶奶的讲述,想到罗汉彩追随孙中山革命,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创办简易师范学校的事迹,我不由对罗汉彩心生敬意。
罗家大院右侧不远处是曲硐清真古寺。该寺修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省级模范清真寺。里面分为内外两院,内院有礼拜大殿一幢,南北厢房各一幢,三层叫礼楼一幢。大殿为单檐翘角歇山顶建筑,典雅端庄,古朴秀丽。庭院树木葱茏,花卉芬芳,非常宽敞。外院有北边房一幢,路西楼房(包括大门在内)一幢。
这座古寺曾与一位著名的美国记者联系在一起。这位记者就是埃德加,斯诺。他曾于1931年春从博南古道去缅甸旅行,途中就在这座清真寺过夜。写下了两篇记述永平见闻感受的文章,一篇是《马帮离开大理前往中国永平》(原载1931年8约25日纽约《太阳报》),一篇是《在一座清真寺里过夜》(原载1931年9月1日纽约《太阳报》)。
清真寺前有一座老旧低矮的民房,为前檐出厦土木结构瓦房。房顶上长满高高低低的杂草,满眼荒凉。它与高大美观的清真寺形成鲜明对照;也与它旁边那些装饰一新的房屋格格不入。从它饱经风雨摧残的门窗户壁上,我知道这间房屋一定是受保护的古屋。否则,在人来人往的街道旁,主人家早就将它掀掉盖楼房开店铺了。我前后左右打量了一下,像这样老旧的房屋,仅此一座。它仿佛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颤巍巍地站立在古道旁,默默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谁知道有多少马帮行人从他眼前经过?谁知道有多少风雨声、马蹄声惊醒过他的清梦?也许,那些离乡背井的戍卒民丁曾在这儿找到家的感觉:也许那些走夷方的游子从此渡澜沧,入南洋,一去不回头。
经询问得知,这是古街保存较完好的一间马店,名为富顺店。因在博南古道旁,是黄金地段,来来往往的马帮行人都在此住宿,生意非常好。虽然里面的马厩早已拆除,但提起这间马店,当地的老人还津津乐道。我猜想,当年斯诺雇的马帮可能就住在这间马店里,而斯诺则住在清真寺。问了几位60岁左右的老人,大家都摇头,表示不知道。也难怪,斯诺是1931到曲硐的,离现在已86年了,这些人当时还未出世呢。况且斯诺只在这儿住了一宿,便匆匆离开。
这里的特色之三是有城市格局。曲硐原是一座古城,城楼巍峨壮丽,飞檐斗拱;城墙环村矗立,壕堑沟通,房屋鳞次栉比。大街小巷,阡陌交通,曲径通幽。庭院错落有致,花木扶疏,鸡犬相闻;村中沟渠密布,流水潺潺,风光无限。博南古道由北向南横贯其间,马店、商号遍布城中,商贾云集,是博南古道上的繁华闹市。后来几经战乱,城墙毁坏殆尽,如今只留下北门、东门、西门、南门、大东门、小东门等地名,让人不胜感慨。
徜徉在大东门、小东门的巷道上,百年以上的古屋随处可见。我在东门见到一座三合院,正房为前廊出厦土木结构瓦房,两山的马头墙鸟喙啄空,犹如雄鸡昂首向天,很有气势,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但有的古屋则破败不堪,有的瓦片掉落,露出腐朽的椽子,有的瓦片摇摇欲坠,而它们身边则是一幢撞拔地而起的高楼,鹤立鸡群般耸立在古村落中。在这些别墅般美观漂亮的楼房的映衬下,那些低矮破旧的老屋显得更加寒酸了,難怪人们都想掀掉旧房建新房。原来,像全国各地的古村落一样,曲硐也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难题。一方面要满足人民群众追求新生活,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一方面要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假如没有科学的规划,就会顾此失彼。我到过巍山古城,参观过古街和东莲花村、马家大院,发觉他们的古屋保护得很好。游客走进古街、古村,有种在旧时光里穿行的感觉。古屋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是活文物,是人人都看得懂的教科书,它上面有建筑、美学、气候、环境、自然、社会等种种历史信息。一旦这些古屋变成水泥森林,古村落也就名存实亡了。所幸这一问题已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
如今,西门古街的面貌已焕然一新。无论是新建的楼房,还是原来的老屋,临街的门面全部安装成具有穆斯林特色的雕花门窗。街道上铺着青石板,满眼都是戴着穆斯林帽子的男人或戴着头巾的女人。处处透着别样风情,走在街道上仿佛是在异域穿行。这儿原来是集市,商店林立,人烟稠密,非常热闹,后来集市移到北门,才渐渐冷落了。随着商贸一条街建设步伐的加快,我相信这儿还会热闹起来。 街道及其附近有许多人家专做核桃生意。我见好几户人家的仓库里堆着许多核桃。曲硐是全国最大的核桃交易市场,每到收购核桃时,来自上海、浙江、天津、北京等地的客商就来此收购核桃。每年的交易量约为3万吨,产值过十亿。有的核桃大户,一年的纯收入就是30多万元,而那些中小核桃户则遍布古村落。每到收购旺季,大街小巷,车来人往,喇叭阵阵,人声鼎沸,其生意兴隆的景象可想而知。
看着眼前的古街,我的耳畔似乎响起马帮清脆悠扬的铃铛声和得得的马蹄声。两千多年来,古道上留下了多少马蹄印啊!那深深浅浅的马蹄印,每个都盛满中原将土驰骋疆场的故事传说。古街上似乎还回荡着历史的足音。
从任远街南行的马帮在这条东西向的街道调头后,便出曲硐,进桃园铺,上石子坡,过万马归槽,下黄泥坡,入花桥,翻越博南山,跨过霁虹桥,进入保山、东南亚。
沿着当年马帮走过的路线往右一拐,便是小狮山“曲硐回族文化城”,新建的清真寺就在山顶。
这是云南省三大清真寺之一,占地面积约80亩。清真寺大殿坐西朝东,是一座有阿拉伯风格的雄伟建筑。它建在约两米高的方形塔基上,整座建筑呈正方形,远观就给人以庄严、稳重之感。走近后正前方是10根需两人才能合抱的网柱,两侧分别是7根大圆柱。顶部为伊斯兰教建筑具有代表性的蓝色穹隆。四隅是四层的八角形高塔。中间尖形塔顶上的星星、弯月是伊斯兰教的标志(穆斯林在“莱麦丹月”也就是伊斯兰教历九月封斋一个月。起止日期主要以新月出现的时间而定)。这座建筑因矗立在高高的小狮山上,位置非常显眼,十多公里外都能看到。它是曲硐的地标建筑,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游客来曲硐的四件事就是泡温泉,吃黄焖鸡,逛古街,游賞清真寺。若少了其中一项,就会留下遗憾。
大殿南、北、西三面的梯形花台上树木葱茏,火红的杜鹃花点缀其间,衬托出大殿的雄伟庄严。大殿后是一个长方形水池,鱼游水中,桥跨池上,一派小桥流水的美丽风光。池塘四周是白色的大理石栏杆,右前方是一片草地树林,左侧是游人观景休闲的长方形凉亭。漫步在花草树木间,空气新鲜,秀色满眼,悦目赏心。
如今小狮山在清真寺的衬托下,更是美轮美奂。在这儿极目四顾,远山如屏,群峰耸翠,银河奔流。一个个绿竹绕宅、桃花盛开的村庄坐落在银河两岸,整个永平坝子一片古道夕阳鸟声脆,小桥流水菜花香的田园风光。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山脚下的曲硐古村落,它依靠在小狮山下,东西向及南北向的大保高速路在这儿交汇,每日车流滚滚,喇叭阵阵。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各个地方的旅者走进时光酝酿下的曲硐。
这条古道就是被称作“南方丝绸之路”的博南古道。
博南古道全长一千多公里,沿途经过的名山大川、古镇村落数不胜数,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曲硐古村落。
曲硐村在永平县城南端,距县城5公里,是一个拥有七千多人口的回族村庄。位于大理、保山、怒江三地州交界处,东临银江河、西倚小狮山、南傍高速路、北近320国道,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既适合经商做生意,又适合旅游观光。因大保高速路从曲硐东侧经过,路旁有许多“永平黄焖鸡”饭店,每年都有许多外地游客来此品尝黄焖鸡,并且观光游玩体验民族风情。
这不,此时我就徜徉在曲硐的街道上。
早晨的街道,空气中弥漫着饭店牛羊肉的香味,灶台上戴着穆斯林帽子的男店主,或披着各色头巾的女店主正在忙碌着。食客们在沿街的小店就餐。早点有面条、饵丝、米线、饺子、油粉、油条等,可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汤锅里热气腾腾,清香四溢。行人熙熙攘攘,你来我往。汽车的刹车声、三轮车的喇叭声、摩托车的轰鸣声以及人们的讨价还价声,争相惊醒曲硐的清梦。
这是博南古道中的一段路,因在交通要道旁,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此做生意,清晨开始,上午12点结束,天天如此,年年依旧,人们称这儿的集市为曲硐早街。为了一睹曲硐早街的热闹景象,我早晨9点就来到这里。这段路并不长,一百米左右。路右是一排饭店,路左是集市。我在农贸市场及附近转了几圈,发觉这儿的商品很丰富,除了牛羊肉、鸡肉、各种蔬菜外,还有衣服、鞋袜、家电及各种首饰。
这段路旁有一个闻名滇西的著名温泉——曲硐温泉。该温泉历史悠久,是著名的永平八景之一。曲硐文人,民国时曾做过剑川县长的马铭勋写过《永平八景,曲硐温泉》的诗:“曲硐氤氲化,涓涓涌洁泉。方塘常有热,勺水胜人煎。借以清身体,还将涤垢愆。盘铭宜作鉴,日日定新鲜。”曲硐温泉水暖而清,四时可浴,不仅能洗去身体上的污垢,还能洗去灵魂上的污垢。我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记》中是这样记载的:“温泉当平畴之中,前门后阁,西厢为官房,东厢则浴池在焉。池二方,各为一舍,南客北女。门有卖浆者,不比他池在荒野也。余先酌而人浴,其汤不热而温,不停而流,不深而浅,可卧浴也。”由此可见,曲硐温泉在明代便已盛名远播。为方便浴客,那时便有了集吃、住、浴为一体的设施。如今的曲硐温泉建起了“温泉宾馆”,条件更好。院内绿柳婆娑,花香袭人,一排排柳树环绕着浴室,被誉为“柳林温泉”。去那里游玩不僅可在洁净卫生的浴室沐浴,还可在路旁的饭店品尝黄焖鸡或各种清真美食。
沿着这段路往西北走,几分钟后,便看到路旁交叉处有个大石头,上面用红漆写着“博南古道——任远街”几个字。这就是穿村而过的博南古道,约一公里长,当年汉武帝的军队及铃声叮当的马帮就是从这儿踏上“度博南,越兰津”的茫茫征途的。因我已多次从这条古道经过,并不急于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而是像品尝精美的糕点,要细嚼慢咽,慢慢品尝它的韵味。街道并不宽,我用脚步丈量了一下,7步,3米多宽。有的路段更窄,有的路段稍宽:若是两辆面包车相遇,就会堵车。两旁的房屋多是土木结构的老房子,院落多是坐西向东,布局主要以“四合五天井”“三合院”为主。多数人家门额头上都有大理石做底面的经文匾额,也有少数新建的美观漂亮的平顶房。街首一侧的几道大门为栗色雕花木门,做工精细,古色古香,美观大方,据说这是新做的“样板门”,取得经验,获得村民审美的认可后,以后所有临街的房门都是这种式样。顺着青石板路前行,街道两旁有许多小商店,经营民族服饰、手工艺品及百货商品。
这是曲硐古街的特色之一。曲硐历史上受马帮经济影响较深,加上人多田少等自然原因,村民们很早就形成了“耪田、赶马、做生意”的生产方式或生活观念。因而能在家开店铺的就在家开店铺,能外出经商做生意的就外出经商做生意。正是凭着这种独特的理念及生活方式,曲硐的人均收入、生活水平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
这里的特色之二是文物古迹多。大约走了一百米,眼前是一个新建的文化广场,占地四亩左右。因未完工,许多新栽的大树还用支杆撑着,民工正在浇水。我数了数,有21棵,其中两人以上合抱的有5棵。这个文化广场就是曲硐古县衙遗址,当地人俗称“老衙门”。据史料记载,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曲硐首建县衙: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县衙迁回老街:民国元年(1912年)又将县衙迁回曲硐: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县衙又从曲硐迁回老街。此后,曲硐老衙门便成为学校。2叭3年学校迁出这儿后,沉寂的老衙门只能以新的方式造福社会了。
老衙门左侧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立简易师范学校”。这是个坐西朝东的三合院,有正房一栋,厢房两栋,双层17间。正房长约12米,为“五架七形”带两耳土木结构,有7间:厢房各为5间双层土木结构单檐瓦屋面,长约15米。庭院宽约12米,长约15米。院中两棵古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这所学校是曲硐著名乡绅罗汉彩为培养当地人才创办的。该校创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至1950年并办永平中学为止,20年间招生7个班,毕业5个班,毕业学员300多人。
老衙门左侧不远处是罗家大院。这是罗汉彩的老宅,是曲硐保存较好的四合院之一,也是曲硐规模最大的院落之一。罗汉彩(1875-1934)是曲硐名人,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自小喜欢弄刀舞棍,后考取武举,与人到南洋赶马做生意。他身强体壮,乐于助人,骡马众多,口碑极好,是滇西著名的马锅头,人称“罗大人”。他在南洋结识孙中山后,加入同盟会,积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满清的革命活动:曾慷慨解囊,将经商得来的大部分资金捐赠孙中山作为活动经费。袁世凯称帝后,又参加护国讨袁运动,被委任为护国军统带,获护国勋章。 罗家大院建造于光绪年间,已有130多年历史,坐西向东,为“六合同春”式走马串阁楼白族民居建筑风格,与大理白族的“四合五天井”院落极为相似。庭院有正房、面房、厢房、耳房8幢,均为土木结构。南边的厢房有屋门,走进门内,里面是一个小天井,照壁上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的壁画。壁前有两个花台,一个种着玉兰树,一个种着枣树。环境清幽,树影婆娑,风景独好,是喝茶闲聊的好地方。这棵枣树有大碗粗,据说有百岁高龄,虽不粗壮,但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一年前,我曾到过此处。时值枣儿成熟,热情的主人摘了几把枣子让我们品尝,那味道香甜脆爽,过口不忘。正房、北厢房为硬山顶前廊出厦,北厢房因遭火灾,房屋大半被毁。我去时,屋架已照原来模样修复,柱子上火烧过的痕迹仍在。
提起罗家大院,当地人眉飞色舞,人人都能讲出一两个与之有关的故事传说。一位住在厢房后院的80多岁老奶奶为我义务讲解。她说,她住的北院原来是罗汉彩的马店,土改时分给她,而南院的一排马店则分给别人改为他用。现已征用,准备恢复原貌。她对这儿的情况非常熟悉,她指着周围的房屋讲述罗家大院的规模、格局。从她的介绍中得知,昔日的罗家大院气势恢宏,规模很大。面积有近十亩,院前有一个广场,院后有一个园子。院北角有一个碉楼,有家丁驻守,墙上有射击孔,西北面有两米多深的壕沟。当年土匪张结巴攻打曲硐时,家丁与土匪曾发生激烈枪战。大院有两道门,如今修复的是内院的门,俗称二门。二门外还有一个广场,是马帮上下驮子及人们休闲的地方。广场的尽头即街旁是大门,门旁有两棵水桶粗的柏树,其中一棵60年前被雷击倒。她还讲了一件难忘的往事,土匪张结巴火烧曲硐后,乡邻们饥肠辘辘,啼饥号寒,无以为生。罗汉彩让家人蒸了几大甑饭,每天免费为乡邻提供伙食,他还鼓励乡邻们战胜困难,重建家园。听着老奶奶的讲述,想到罗汉彩追随孙中山革命,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创办简易师范学校的事迹,我不由对罗汉彩心生敬意。
罗家大院右侧不远处是曲硐清真古寺。该寺修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省级模范清真寺。里面分为内外两院,内院有礼拜大殿一幢,南北厢房各一幢,三层叫礼楼一幢。大殿为单檐翘角歇山顶建筑,典雅端庄,古朴秀丽。庭院树木葱茏,花卉芬芳,非常宽敞。外院有北边房一幢,路西楼房(包括大门在内)一幢。
这座古寺曾与一位著名的美国记者联系在一起。这位记者就是埃德加,斯诺。他曾于1931年春从博南古道去缅甸旅行,途中就在这座清真寺过夜。写下了两篇记述永平见闻感受的文章,一篇是《马帮离开大理前往中国永平》(原载1931年8约25日纽约《太阳报》),一篇是《在一座清真寺里过夜》(原载1931年9月1日纽约《太阳报》)。
清真寺前有一座老旧低矮的民房,为前檐出厦土木结构瓦房。房顶上长满高高低低的杂草,满眼荒凉。它与高大美观的清真寺形成鲜明对照;也与它旁边那些装饰一新的房屋格格不入。从它饱经风雨摧残的门窗户壁上,我知道这间房屋一定是受保护的古屋。否则,在人来人往的街道旁,主人家早就将它掀掉盖楼房开店铺了。我前后左右打量了一下,像这样老旧的房屋,仅此一座。它仿佛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颤巍巍地站立在古道旁,默默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谁知道有多少马帮行人从他眼前经过?谁知道有多少风雨声、马蹄声惊醒过他的清梦?也许,那些离乡背井的戍卒民丁曾在这儿找到家的感觉:也许那些走夷方的游子从此渡澜沧,入南洋,一去不回头。
经询问得知,这是古街保存较完好的一间马店,名为富顺店。因在博南古道旁,是黄金地段,来来往往的马帮行人都在此住宿,生意非常好。虽然里面的马厩早已拆除,但提起这间马店,当地的老人还津津乐道。我猜想,当年斯诺雇的马帮可能就住在这间马店里,而斯诺则住在清真寺。问了几位60岁左右的老人,大家都摇头,表示不知道。也难怪,斯诺是1931到曲硐的,离现在已86年了,这些人当时还未出世呢。况且斯诺只在这儿住了一宿,便匆匆离开。
这里的特色之三是有城市格局。曲硐原是一座古城,城楼巍峨壮丽,飞檐斗拱;城墙环村矗立,壕堑沟通,房屋鳞次栉比。大街小巷,阡陌交通,曲径通幽。庭院错落有致,花木扶疏,鸡犬相闻;村中沟渠密布,流水潺潺,风光无限。博南古道由北向南横贯其间,马店、商号遍布城中,商贾云集,是博南古道上的繁华闹市。后来几经战乱,城墙毁坏殆尽,如今只留下北门、东门、西门、南门、大东门、小东门等地名,让人不胜感慨。
徜徉在大东门、小东门的巷道上,百年以上的古屋随处可见。我在东门见到一座三合院,正房为前廊出厦土木结构瓦房,两山的马头墙鸟喙啄空,犹如雄鸡昂首向天,很有气势,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但有的古屋则破败不堪,有的瓦片掉落,露出腐朽的椽子,有的瓦片摇摇欲坠,而它们身边则是一幢撞拔地而起的高楼,鹤立鸡群般耸立在古村落中。在这些别墅般美观漂亮的楼房的映衬下,那些低矮破旧的老屋显得更加寒酸了,難怪人们都想掀掉旧房建新房。原来,像全国各地的古村落一样,曲硐也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难题。一方面要满足人民群众追求新生活,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一方面要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假如没有科学的规划,就会顾此失彼。我到过巍山古城,参观过古街和东莲花村、马家大院,发觉他们的古屋保护得很好。游客走进古街、古村,有种在旧时光里穿行的感觉。古屋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是活文物,是人人都看得懂的教科书,它上面有建筑、美学、气候、环境、自然、社会等种种历史信息。一旦这些古屋变成水泥森林,古村落也就名存实亡了。所幸这一问题已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
如今,西门古街的面貌已焕然一新。无论是新建的楼房,还是原来的老屋,临街的门面全部安装成具有穆斯林特色的雕花门窗。街道上铺着青石板,满眼都是戴着穆斯林帽子的男人或戴着头巾的女人。处处透着别样风情,走在街道上仿佛是在异域穿行。这儿原来是集市,商店林立,人烟稠密,非常热闹,后来集市移到北门,才渐渐冷落了。随着商贸一条街建设步伐的加快,我相信这儿还会热闹起来。 街道及其附近有许多人家专做核桃生意。我见好几户人家的仓库里堆着许多核桃。曲硐是全国最大的核桃交易市场,每到收购核桃时,来自上海、浙江、天津、北京等地的客商就来此收购核桃。每年的交易量约为3万吨,产值过十亿。有的核桃大户,一年的纯收入就是30多万元,而那些中小核桃户则遍布古村落。每到收购旺季,大街小巷,车来人往,喇叭阵阵,人声鼎沸,其生意兴隆的景象可想而知。
看着眼前的古街,我的耳畔似乎响起马帮清脆悠扬的铃铛声和得得的马蹄声。两千多年来,古道上留下了多少马蹄印啊!那深深浅浅的马蹄印,每个都盛满中原将土驰骋疆场的故事传说。古街上似乎还回荡着历史的足音。
从任远街南行的马帮在这条东西向的街道调头后,便出曲硐,进桃园铺,上石子坡,过万马归槽,下黄泥坡,入花桥,翻越博南山,跨过霁虹桥,进入保山、东南亚。
沿着当年马帮走过的路线往右一拐,便是小狮山“曲硐回族文化城”,新建的清真寺就在山顶。
这是云南省三大清真寺之一,占地面积约80亩。清真寺大殿坐西朝东,是一座有阿拉伯风格的雄伟建筑。它建在约两米高的方形塔基上,整座建筑呈正方形,远观就给人以庄严、稳重之感。走近后正前方是10根需两人才能合抱的网柱,两侧分别是7根大圆柱。顶部为伊斯兰教建筑具有代表性的蓝色穹隆。四隅是四层的八角形高塔。中间尖形塔顶上的星星、弯月是伊斯兰教的标志(穆斯林在“莱麦丹月”也就是伊斯兰教历九月封斋一个月。起止日期主要以新月出现的时间而定)。这座建筑因矗立在高高的小狮山上,位置非常显眼,十多公里外都能看到。它是曲硐的地标建筑,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游客来曲硐的四件事就是泡温泉,吃黄焖鸡,逛古街,游賞清真寺。若少了其中一项,就会留下遗憾。
大殿南、北、西三面的梯形花台上树木葱茏,火红的杜鹃花点缀其间,衬托出大殿的雄伟庄严。大殿后是一个长方形水池,鱼游水中,桥跨池上,一派小桥流水的美丽风光。池塘四周是白色的大理石栏杆,右前方是一片草地树林,左侧是游人观景休闲的长方形凉亭。漫步在花草树木间,空气新鲜,秀色满眼,悦目赏心。
如今小狮山在清真寺的衬托下,更是美轮美奂。在这儿极目四顾,远山如屏,群峰耸翠,银河奔流。一个个绿竹绕宅、桃花盛开的村庄坐落在银河两岸,整个永平坝子一片古道夕阳鸟声脆,小桥流水菜花香的田园风光。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山脚下的曲硐古村落,它依靠在小狮山下,东西向及南北向的大保高速路在这儿交汇,每日车流滚滚,喇叭阵阵。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各个地方的旅者走进时光酝酿下的曲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