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性游戏是幼儿园最主要的游戏活动,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游戏之一,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等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运用观察法,尝试对案例进行剖析,对教师介入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存在的问题拟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幼儿 自主游戏 教师 介入
一、观察案例及分析
案例:在区域活动开展前,老师分配几个幼儿去小超市玩,安排另外几个幼儿去美食街玩,期间有两名幼儿说:“我不想去超市玩,我想去玩橡皮泥”。但是老师并没有理会,在区域活动中,老师又指定谁来当售货员,谁来当购物者,谁当炊事员,谁当用餐者……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发现某一个售货处只有售货员没有顾客就说:“XX,你得叫喊着卖东西,这样才能有人来买。”“XX,你到这边来。”“XX,你怎么拿这么多东西?”……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组织幼儿开展自主游戏,过度行使教师权利,迫使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和指令去选择游戏而非依据自己的想法玩游戏;教师的介入时机或方式错误既降低了幼儿自主游戏的兴趣,更会抑制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愿望进行自主游戏的能力,减少了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和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二、游戏中教师不当介入大致有以下几类:
1.游戏开展前教师主观安排
在自主游戏开始阶段,一部分教师会介入:如分配角色、指定幼儿玩什么、怎么玩划分游戏区域等等。 教师完全主导角色分配,幼儿的自主意识被完全剥夺,无视幼儿的兴趣、自主性,使幼儿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也就降低了幼儿参与的兴趣。
2.无策略,教师消极介入解决
教师欠缺对自主游戏介入的策略(认识不够;积极性欠缺;介入时机不当;方式欠妥;过程关注不够)。
在幼儿之间出现矛盾时,教师为了不影响其他幼儿的游戏,不耽误整个游戏的节奏,会对此时产生的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却不能看到矛盾背后根本的东西,导致介入效果不佳。
3.幼儿游戏中,教师主导多
教师总担心孩子们玩不好,提醒提醒这个,指导指导那个,如教师常说:“某某,你别光顾着自己玩,你得大声的叫卖。”“甜点儿不是这样做的,再放些糖才对……” 一意孤行、强制干涉;只选言语指导、从不给予具体操作引领;一味帮助幼儿改错;幼儿一旦面临困难,立即伸手相助等等这些都是介入方式不妥,都不能够更加合理地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
4.时间空间有限制,教师随机强管理
在游戏即将结束时,虽然幼儿还玩得正起劲,但是教师认为游戏时间到了,必须立刻结束,于是在教师的催促下,幼儿不得不收拾材料、离开游戏活动区。
三、影响教师有效介入的因素
1.对幼儿主体地位认识不足或错误解读
在实际中,教师认识不到介入与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关系。有的即使能够正确认识到,在介入时也会出现处理不到的现象。造成有的教师高度控制、全面介入幼儿游戏;有的教师对幼儿自主游戏放任自流,完全放手。
2.自主游戏氛围不够
自主游戏开展的氛围不足,往往是在迎接外界参观时、升级达标时才会展示自主游戏,日常开展自主游戏的时间、氛围严重不足,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也使得幼儿园开展自主游戏出现各种差异,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3.理论差,实践弱
幼儿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的前运算阶段,教师并不能正确把握这一阶段幼儿的整体发展水平,并未对幼儿自主性发展树立全面整体的观念;其次,由于班级孩子较多,教师未考虑幼儿不同年龄段的差异性、发展特点及幼儿个体的潜能和兴趣需要而出现不介入的现象。
4.事情多,随大流
教师每月都撰写各种计划、总结、安全记录等文案材料,常常会利用休息时间来写各种材料及备课;教师没有足够时间来认真观察幼儿,使得很多老师在幼儿自主游戏时不知道该什么时候介入,怎么方便怎么来,怎么省事怎么做,毫不不顾及介入时机是否有利于孩子发展。
四、幼儿园自主游戏教师有效介入策略
1.教师要善于观察,有效介入
观察是教师选择是否介入幼儿自主游戏的前提,有时介入则是幼儿游戏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也是考验和体现教师智慧和才能的途径。
教师介入的方式可分为:不影响幼儿活动时,给予问题或者建议,邀请幼儿参与的直接介入;以同伴身份参与游戏,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提高幼儿游戏水平的间接介入。
2.明确角色定位 发挥幼儿主体性
角色定位准确,能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才能够有效介入,使自主游戏能够带给幼儿身心愉悦的体验,让幼儿获得自信与满足。教师持积极地态度组织和開展自主游戏活动,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学习与心理环境,为提供了协商、合作的机会,培养幼儿的社会性、积极情感和良好习惯。
3.洞悉幼儿发展 找准介入时机
研究发现由幼儿邀请、求助等情况引起的教师介入比教师自身主动介入的情况要多。在同一个游戏中,教师介入时机受不同年龄班的幼儿的影响:小班幼儿自主能力差,容易出现到处闲逛,不知道该玩什么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介入引导幼儿游戏;大班幼儿处于幼小衔接阶段,教师对其期望、要求更高,大班幼儿容易出现对所玩的游戏产生厌倦,教师需及时介入,设置更加合理的教育目标,启发大班幼儿一物多玩,通过介入实现所预设的教育目标;中班幼儿不像小班幼儿般依赖老师,和大班幼儿相比其自律性也不高,因此这个年龄段教师介入的较多,教师介入时机也不同。
总之,真正的教育无“教”,而是快乐的学,教师与幼儿一起学。真正的幼儿园自主游戏不盲目追求游戏的秩序井然、不强求材料的丰富美观,而是能够利用自身资源,为幼儿提供支持的条件。真正有效的幼儿园自主游戏教师介入策略并不是某些条条框框,而是充分发挥教师自主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教师在实践中摸索、研讨中交流、自我不断反思、总结出来的。真正的有效介入策略能够使幼儿视幼儿园为乐园,视老师为玩伴,在这种舒适的氛围中自由玩耍、自主成长、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9
【关键词】:幼儿 自主游戏 教师 介入
一、观察案例及分析
案例:在区域活动开展前,老师分配几个幼儿去小超市玩,安排另外几个幼儿去美食街玩,期间有两名幼儿说:“我不想去超市玩,我想去玩橡皮泥”。但是老师并没有理会,在区域活动中,老师又指定谁来当售货员,谁来当购物者,谁当炊事员,谁当用餐者……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发现某一个售货处只有售货员没有顾客就说:“XX,你得叫喊着卖东西,这样才能有人来买。”“XX,你到这边来。”“XX,你怎么拿这么多东西?”……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组织幼儿开展自主游戏,过度行使教师权利,迫使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和指令去选择游戏而非依据自己的想法玩游戏;教师的介入时机或方式错误既降低了幼儿自主游戏的兴趣,更会抑制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愿望进行自主游戏的能力,减少了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和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二、游戏中教师不当介入大致有以下几类:
1.游戏开展前教师主观安排
在自主游戏开始阶段,一部分教师会介入:如分配角色、指定幼儿玩什么、怎么玩划分游戏区域等等。 教师完全主导角色分配,幼儿的自主意识被完全剥夺,无视幼儿的兴趣、自主性,使幼儿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也就降低了幼儿参与的兴趣。
2.无策略,教师消极介入解决
教师欠缺对自主游戏介入的策略(认识不够;积极性欠缺;介入时机不当;方式欠妥;过程关注不够)。
在幼儿之间出现矛盾时,教师为了不影响其他幼儿的游戏,不耽误整个游戏的节奏,会对此时产生的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却不能看到矛盾背后根本的东西,导致介入效果不佳。
3.幼儿游戏中,教师主导多
教师总担心孩子们玩不好,提醒提醒这个,指导指导那个,如教师常说:“某某,你别光顾着自己玩,你得大声的叫卖。”“甜点儿不是这样做的,再放些糖才对……” 一意孤行、强制干涉;只选言语指导、从不给予具体操作引领;一味帮助幼儿改错;幼儿一旦面临困难,立即伸手相助等等这些都是介入方式不妥,都不能够更加合理地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
4.时间空间有限制,教师随机强管理
在游戏即将结束时,虽然幼儿还玩得正起劲,但是教师认为游戏时间到了,必须立刻结束,于是在教师的催促下,幼儿不得不收拾材料、离开游戏活动区。
三、影响教师有效介入的因素
1.对幼儿主体地位认识不足或错误解读
在实际中,教师认识不到介入与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关系。有的即使能够正确认识到,在介入时也会出现处理不到的现象。造成有的教师高度控制、全面介入幼儿游戏;有的教师对幼儿自主游戏放任自流,完全放手。
2.自主游戏氛围不够
自主游戏开展的氛围不足,往往是在迎接外界参观时、升级达标时才会展示自主游戏,日常开展自主游戏的时间、氛围严重不足,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也使得幼儿园开展自主游戏出现各种差异,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3.理论差,实践弱
幼儿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的前运算阶段,教师并不能正确把握这一阶段幼儿的整体发展水平,并未对幼儿自主性发展树立全面整体的观念;其次,由于班级孩子较多,教师未考虑幼儿不同年龄段的差异性、发展特点及幼儿个体的潜能和兴趣需要而出现不介入的现象。
4.事情多,随大流
教师每月都撰写各种计划、总结、安全记录等文案材料,常常会利用休息时间来写各种材料及备课;教师没有足够时间来认真观察幼儿,使得很多老师在幼儿自主游戏时不知道该什么时候介入,怎么方便怎么来,怎么省事怎么做,毫不不顾及介入时机是否有利于孩子发展。
四、幼儿园自主游戏教师有效介入策略
1.教师要善于观察,有效介入
观察是教师选择是否介入幼儿自主游戏的前提,有时介入则是幼儿游戏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也是考验和体现教师智慧和才能的途径。
教师介入的方式可分为:不影响幼儿活动时,给予问题或者建议,邀请幼儿参与的直接介入;以同伴身份参与游戏,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提高幼儿游戏水平的间接介入。
2.明确角色定位 发挥幼儿主体性
角色定位准确,能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才能够有效介入,使自主游戏能够带给幼儿身心愉悦的体验,让幼儿获得自信与满足。教师持积极地态度组织和開展自主游戏活动,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学习与心理环境,为提供了协商、合作的机会,培养幼儿的社会性、积极情感和良好习惯。
3.洞悉幼儿发展 找准介入时机
研究发现由幼儿邀请、求助等情况引起的教师介入比教师自身主动介入的情况要多。在同一个游戏中,教师介入时机受不同年龄班的幼儿的影响:小班幼儿自主能力差,容易出现到处闲逛,不知道该玩什么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介入引导幼儿游戏;大班幼儿处于幼小衔接阶段,教师对其期望、要求更高,大班幼儿容易出现对所玩的游戏产生厌倦,教师需及时介入,设置更加合理的教育目标,启发大班幼儿一物多玩,通过介入实现所预设的教育目标;中班幼儿不像小班幼儿般依赖老师,和大班幼儿相比其自律性也不高,因此这个年龄段教师介入的较多,教师介入时机也不同。
总之,真正的教育无“教”,而是快乐的学,教师与幼儿一起学。真正的幼儿园自主游戏不盲目追求游戏的秩序井然、不强求材料的丰富美观,而是能够利用自身资源,为幼儿提供支持的条件。真正有效的幼儿园自主游戏教师介入策略并不是某些条条框框,而是充分发挥教师自主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教师在实践中摸索、研讨中交流、自我不断反思、总结出来的。真正的有效介入策略能够使幼儿视幼儿园为乐园,视老师为玩伴,在这种舒适的氛围中自由玩耍、自主成长、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