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误认为植物的红珊瑚为什么它的骨骼坚硬似宝石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红珊瑚象征着祥瑞幸福,有着“瑞宝”之称,是达官贵人追求的珍品,清朝皇帝祭日时所戴的朝珠,就是红珊瑚所制。一株形似树枝的红珊瑚价格不菲,事实上,这种常被人们误认为是植物的装饰品,本是水螅型的群体动物,做成摆件的“枝丫”是红珊瑚虫死去后留下的坚硬骨骼。
它们被当成植物其实情有可原。幼年时期第一只珊瑚虫落脚的地方,便是终生不会搬离的家,所以许多人误以为红珊瑚是不会移动的植物。一只珊瑚虫可以通过无性繁殖慢慢分裂分化,形成多个直径约为0.05~2厘米的个体,“群体”壮大后,骨骼逐渐长成“树形”,软体包围在骨骼外面。这些软体向外扩展,形成口盘,口盘的周围有一圈或多圈中空触手。红珊瑚虫通过触手过滤浮游生物和有机残骸,获取食物。
与火烈鸟一样,红珊瑚虫的颜色也是来自食物。它们食用的浮游生物中含有角黄素,红珊瑚在进食过程中蓄积了大量角黄素,使骨骼呈现红色。角黄素和虾青素同属于类胡萝卜素,这种一般呈现黄色、橙色或红色的天然色素,给自然界带来丰富色彩,常见的香蕉、番茄、胡萝卜等都含有类胡萝卜素。
红珊瑚虫的骨骼不但颜色艳丽,还十分坚硬,坚硬程度达到了宝石级别。之所以能有这种硬度,得益于它们“生物矿化”的技能。红珊瑚虫可以吸收海水中的钙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在体内的造骨组织部分进行化学加工,形成了碳酸钙质的方解石结晶,再由结晶形成坚硬的骨骼。这些骨骼支撑和保护着它们柔软的肉体,当红珊瑚虫被打捞出水,有生命的白色触手部分就会死去,极为脆弱。
红珊瑚虫可谓“娇生惯养”,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需要生活在年均温不低于20度的海水中,最适宜的温度是22~28度,所以通常生活在北纬20度的亚热带海域,主要分布在中国台湾、日本和地中海海域。除了温度适宜,它们还需生活在海水深度20~200米的地方,以便于红珊瑚虫体内共生的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潮汐、海浪作用明显的浅海,食物来源丰富,氧气充足,有一定流速的海流,可以带走新陈代谢的废物,净化周围环境。只有满足以上条件,并且水质良好、盐度穩定无污染物的地方,才是红珊瑚的理想家园。 可这样的理想家园正在减少,海水污染,过度捕捞,再加上红珊瑚虫生长速度缓慢,无法人工繁殖,让它们如今变得越来越少见。
红珊瑚虫通过触手状的水螅体摄食,浮游生物就是它的盘中餐。由于幽居昏暗海底,且生长速度缓慢,数量稀少,研究人员还未能解开红珊瑚虫身上的众多秘密,也无法进行人工繁殖。因此弥足珍贵的红珊瑚被列为了非可再生资源。
雌雄同体的海兔一天内可以长出新的阴茎
海兔虽有兔子之名,但和兔子相去甚远,属于腹足纲动物,这个纲目中常见的就是鲍鱼、田螺等,而海兔则是这个纲目中的“异类”。它们的贝壳退化成了内壳,背面是薄薄的透明亮皮,有珍珠般的色澤。之所以有“海兔”之名,大概和它们头上的两对触角有关。在海兔头上,前面一对触角稍短,负责管理触觉,后面一对触角稍长,负责管理嗅觉,运动时分开成八字形,休息时并拢向上,形似兔耳,所以最早罗马人称它为“海兔”,后被世人公认。
作为腹足类动物,海兔的移动能力差,只能用宽大的肌肉质腹足在海滩、水下爬行,行动缓慢,不利于生存,但它们有一个独门绝技——吃什么颜色的海藻就会变成什么颜色。一些海兔体表拥有绒毛状和树枝状的特征,在食用海藻后,体色和花纹与栖息环境中的海藻十分相似,海兔就可隐蔽其中,躲避天敌。
海兔种类有3000多种,不同种类的外形差异很大,拥有的生活技能也各有不同。以叶羊海兔为例,它可以窃取植物中的叶绿体基因,进行光合作用,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种可生成植物色素叶绿素的动物。
除了“隐身”技能,海兔还有“武器”防身,它有两个腺体,可以制造两种不同的液体。在外套膜边缘下面的紫色腺,可以释放出大量紫红色液体,将周围海水染成紫色,借此蒙蔽敌人视线。另一个腺体在外套膜前部,分泌的乳状液体有毒,略带酸性,敌人接触后会中毒受伤或死亡,是很好的御敌武器。
在海兔的大家族中,有部分海兔学会了向他人“借”武器自卫,这种武器与海葵有莫大关系。海葵是一种构造简单的刺胞动物,它的几十条触手上有一种特殊的刺细胞,能释放毒素,麻痹其它动物,以此自卫或摄食。刺细胞的剧毒让动物们敬而远之,但海兔却不受其威胁,海兔食用海葵后不但不会中毒,还能让刺细胞完整地通过肠壁,在体内移动,转移到体背侧后部的“裸鳃”上,遇到敌人就释放刺细胞用来防身。
海兔软萌的外表,让人难以想象到它们奇葩的性行为。海兔雌雄同体,遇到同类,会用阴茎进行搏斗,输的一方会被胜利者用阴茎刺进头里,将前列腺液和精液注射到脑门,精液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子宫,然后怀孕。对海兔来说,一对一交配很少见,海兔喜欢群交,一只海兔的雌性器官在承受其他海兔阴茎的同时,会将阴茎刺入另一只海兔身体,每次参与群交的海兔一般有几只到十几只不等。交配完成后,海兔的阴茎会被舍弃,并在一天内长出新的阴茎,以备下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