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日益的多元化,职业道德在民办高职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良好的师德修养是塑造学生成材的必备素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到高校校风学风的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是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增强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既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也是对教师自身人格的一次升华,从而推动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以海南民办高职为研究对象,对如何加强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民办高校学生
教师职业道德有着其他职业所没有的特殊性。就职业道德水平而言,教师责任重大,远不是其他职业可比的。當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一些关系和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也是制约高校发展的,流于形式的多,注重实效的少。
一、海南民办高校建设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在海南民办高校中,教师队伍情况复杂,主要由三部分人群组成:(1)刚择业的高校毕业生。(2) 返聘的退休教师 。(3) 跳槽而来的中年教师。刚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在海南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几乎是专任教师队伍的主体,这一部分人对于工作富有热情,精力充沛,同样也是思想动荡,情况复杂较大的一部分,主要原因在于既要面对学习基础不太好的学生群里,要负担起自己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和来着同事之间的教学竞争压力,而且民办高校不同于公办高校,在薪资待遇方面,与责任制挂钩,按劳分配。另外工作时间也分布得不合理,对于刚毕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是个考验。因此在人员流动性方面很大,稳定性差,一旦有合适的工作岗位,在相对稳定的公办高校诱惑下“择良木而栖”。退休教师和中年教师是民办高校教学的主导,大多都有着较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在之前的教学岗位上都有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但对民办高校课程体系的制定、学科梯队的培养、科研水平的提高等长远性工作不能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原因在于这两类教师新进到民办高校时,对民办高校的机制不熟悉,需要一个磨合期,另外也有一种内心挫败感,在科研经费和工资绩效方面无法和公办高校相提并论。但不可否认的是,民办高校在这两类教师的培养是投入了一定的财力,物力,因此这两类教师会持有个人利益为先的想法,这也让民办高校对教师培养方面的投入有所顾虑,这样一来,对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受到严重的波及。
就接受民办高校教育的主体学生而言。个人的理想和现实的社会困境给他们带来的矛盾心理。在在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之前,也曾有远大的理想,进入重点院校进行学习,实现人生理想,但不如意的高考让他们产生了自卑心理,这也是给民办高校学生带困境的主要因素。觉得民办高校不如公办高校,从而没有了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荣誉感,尽可能的去逃避现实。民办高校生,普遍高考成绩不如意,因此在学习能力上也表现得差强人意,学习上没有自主性,也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缺乏青年人应有知识猎奇心理,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没有学习计划,处于被动学习,人虽在课堂上,心却不在。另外,高校的全面扩招,也使得学生综合素质也在明显的下降。很多民办高职学校在招生时,为了招到更多的学生,在分数线要求极低,所以其文化基础可想而知。学生本身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行的情况下,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基于以上的这些现象,确实给民办高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带了一些挑战。学生和老师之间,不再是和谐共处的关系,时间长了,作为学生层面,会对老师进行个人能力的怀疑,而老师则会以学生基础不好,学习能力差,来进行教学不理想的说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好比一个透明的玻璃瓶,而老师是往瓶子倒水的水,如何将这个“顽皮”的玻璃瓶倒满水,那就得看这个倒水人用什么方式方法,因此合理的培养,教学很有必要性,也是高校教师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升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
作为高校教师在面对以上诸多不利因素,该如何应对?笔者认为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在思想素质、道德情操上面,要做到以正其身。教师的个人行为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的养成都是至关重要。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这些特点对于教育教学是否能取得成功,学生能学以致用,实现个人理想都起着决定性作用。韩愈《师说》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因此,对于学生的积极引导也就变得至关重要。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首先,个人要重视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我们国家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德行”,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活动中的引导占据很大的比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发挥着教育的作用。强调教师自身人格的修养,一名教师对于自己职业的态度就是受教育者的榜样,一名教师对待自己的工作是否认真负责、勤奋进步,学生也会对老师的行为,有个评判,对某些行为会铭记在心,上行下效。因此,教师的良好德行,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有一定影响。其次,学校应该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和仁义、兼爱、合作的学风校风来鼓舞和激励教师的美好品德的养成。反观大多数高校,这点做得远远不够。早在1941年拟定的《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中,陶行知先生就明确提出过,把“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作为一项重要的师德规范。在民办高校中,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不仅有利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更会增加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就教师团体而言,提倡团队意识,开展学术和文体活动,让教师们形成一个整体,这样不仅对教师队伍有好处,也会给学校的带来有利管理运行机制。作为高校教师,同样也需要进取心和工作热情,民办高校可以积极开展竞争制度,让老师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有竞争的意识,增长彼此的情感,增进群体间的友谊。
2011年底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师道德规范。对高校教师职业责任、道德原则、职业行为等提出了统一标准。民办高校应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泛吸收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办高校教师道德伦理规范和准则,建立系统完善且行之有效的高校教师道德伦理规范,使高校教师道德准则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学校实际,并在责任、权利、义务等方面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规范和标准。引导高校教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道德建设贵在知行合一。提升高校教师道德素养,需要引导高校教师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加强实践养成。应引导高校教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规范外化为日常实践,养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的良好习惯。引导高校教师慎思笃行,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与学生互动交流,具体落实并体验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意志品质和行为规范,形成稳定、一贯的从事教育事业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和行为准则。此外,还应引导高校教师时刻铭记教书育人使命,潜心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以良好的道德示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到:“就教育效果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关系如何。”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的相互作用,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 也是每一个教师与学士面临的问题,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从中得到来自学生的教育认同,学生能够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出自己对学科的学习精神。师生关系影响整个关系的构建,對学生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在教师职业的考评制度中,应当将教师岗位应聘者的品行、人格、教养、责任心、使命感等个人品质纳入考察范畴,对其进行全面衡量和考察。在实施教师职务资格证书制度的过程中,在具体操作上,重视考察者的个人品质和德行。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应当放下先生的架子,应当认为把自己变成学生的朋友不是什么屈尊降格的事情,而是难能可贵的事情,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丧失自己的主导地位,因此,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用一颗宽大、博爱的心关心、爱护每个学生,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和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和促进个性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每一所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教师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任何情况下都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前提,在师生间建立一种可以自由发表见解和看法的平等关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三、结语
总之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对学生个人培养,作为教师应该要有举重若重的决心,而非觉得学生能力不行,而弃之不顾。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是在平时中的点点滴滴的形成,作为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并不是个人科研能力有多强,学历有多高,而是在于他教育出来多少有本事的学生。因此,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如同罗马也并非一日建成的。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至关重要,也是其在教学中成功的第一步,严于律己在日常教学中,树立良好的学者榜样,为高校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义天.道德心理:美德伦理学得反思与诉求.道德与文明.[J].2011(2):40-45.
[2]陈自鹏.教师幸福追求之道.人民教育出版社.[M].2017(1)1
[3]陈玉祥.教师职业道德.南京大学出版社.[M].2016(2)
[4]孙孔懿.苏霍姆林斯基评传.人民教育出版社.[M].2017(1)
[5]内尔·诺丁斯.培养有道德的人:从品格教育到关怀伦理.教育科学出版社.[ M].2017(6)
[6]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湖北人民出版社[M].2011(7)
[7]顾超著.走向人文关怀的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M].2017(6)
[8]顾明远.因材施教与教育公平.现代大学教育.[J]. 2007(6):1-3
[9]许露.基于学生特性差异的个性化施教策略探索.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J].2009(10):2-3
[10]许烨.当代高校教师职业伦理及建构研究.湖南大学.[D].2014
作者简介:范娜,女,汉族,海南师范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美术)专业,专业方向:美术教育。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民办高校学生
教师职业道德有着其他职业所没有的特殊性。就职业道德水平而言,教师责任重大,远不是其他职业可比的。當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一些关系和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也是制约高校发展的,流于形式的多,注重实效的少。
一、海南民办高校建设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在海南民办高校中,教师队伍情况复杂,主要由三部分人群组成:(1)刚择业的高校毕业生。(2) 返聘的退休教师 。(3) 跳槽而来的中年教师。刚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在海南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几乎是专任教师队伍的主体,这一部分人对于工作富有热情,精力充沛,同样也是思想动荡,情况复杂较大的一部分,主要原因在于既要面对学习基础不太好的学生群里,要负担起自己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和来着同事之间的教学竞争压力,而且民办高校不同于公办高校,在薪资待遇方面,与责任制挂钩,按劳分配。另外工作时间也分布得不合理,对于刚毕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是个考验。因此在人员流动性方面很大,稳定性差,一旦有合适的工作岗位,在相对稳定的公办高校诱惑下“择良木而栖”。退休教师和中年教师是民办高校教学的主导,大多都有着较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在之前的教学岗位上都有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但对民办高校课程体系的制定、学科梯队的培养、科研水平的提高等长远性工作不能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原因在于这两类教师新进到民办高校时,对民办高校的机制不熟悉,需要一个磨合期,另外也有一种内心挫败感,在科研经费和工资绩效方面无法和公办高校相提并论。但不可否认的是,民办高校在这两类教师的培养是投入了一定的财力,物力,因此这两类教师会持有个人利益为先的想法,这也让民办高校对教师培养方面的投入有所顾虑,这样一来,对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受到严重的波及。
就接受民办高校教育的主体学生而言。个人的理想和现实的社会困境给他们带来的矛盾心理。在在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之前,也曾有远大的理想,进入重点院校进行学习,实现人生理想,但不如意的高考让他们产生了自卑心理,这也是给民办高校学生带困境的主要因素。觉得民办高校不如公办高校,从而没有了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荣誉感,尽可能的去逃避现实。民办高校生,普遍高考成绩不如意,因此在学习能力上也表现得差强人意,学习上没有自主性,也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缺乏青年人应有知识猎奇心理,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没有学习计划,处于被动学习,人虽在课堂上,心却不在。另外,高校的全面扩招,也使得学生综合素质也在明显的下降。很多民办高职学校在招生时,为了招到更多的学生,在分数线要求极低,所以其文化基础可想而知。学生本身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行的情况下,也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基于以上的这些现象,确实给民办高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带了一些挑战。学生和老师之间,不再是和谐共处的关系,时间长了,作为学生层面,会对老师进行个人能力的怀疑,而老师则会以学生基础不好,学习能力差,来进行教学不理想的说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好比一个透明的玻璃瓶,而老师是往瓶子倒水的水,如何将这个“顽皮”的玻璃瓶倒满水,那就得看这个倒水人用什么方式方法,因此合理的培养,教学很有必要性,也是高校教师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升民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
作为高校教师在面对以上诸多不利因素,该如何应对?笔者认为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在思想素质、道德情操上面,要做到以正其身。教师的个人行为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的养成都是至关重要。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这些特点对于教育教学是否能取得成功,学生能学以致用,实现个人理想都起着决定性作用。韩愈《师说》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因此,对于学生的积极引导也就变得至关重要。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首先,个人要重视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我们国家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德行”,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活动中的引导占据很大的比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发挥着教育的作用。强调教师自身人格的修养,一名教师对于自己职业的态度就是受教育者的榜样,一名教师对待自己的工作是否认真负责、勤奋进步,学生也会对老师的行为,有个评判,对某些行为会铭记在心,上行下效。因此,教师的良好德行,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有一定影响。其次,学校应该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和仁义、兼爱、合作的学风校风来鼓舞和激励教师的美好品德的养成。反观大多数高校,这点做得远远不够。早在1941年拟定的《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中,陶行知先生就明确提出过,把“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作为一项重要的师德规范。在民办高校中,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不仅有利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更会增加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就教师团体而言,提倡团队意识,开展学术和文体活动,让教师们形成一个整体,这样不仅对教师队伍有好处,也会给学校的带来有利管理运行机制。作为高校教师,同样也需要进取心和工作热情,民办高校可以积极开展竞争制度,让老师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有竞争的意识,增长彼此的情感,增进群体间的友谊。
2011年底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师道德规范。对高校教师职业责任、道德原则、职业行为等提出了统一标准。民办高校应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泛吸收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办高校教师道德伦理规范和准则,建立系统完善且行之有效的高校教师道德伦理规范,使高校教师道德准则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学校实际,并在责任、权利、义务等方面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规范和标准。引导高校教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道德建设贵在知行合一。提升高校教师道德素养,需要引导高校教师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加强实践养成。应引导高校教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规范外化为日常实践,养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的良好习惯。引导高校教师慎思笃行,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与学生互动交流,具体落实并体验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意志品质和行为规范,形成稳定、一贯的从事教育事业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和行为准则。此外,还应引导高校教师时刻铭记教书育人使命,潜心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以良好的道德示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到:“就教育效果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关系如何。”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的相互作用,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 也是每一个教师与学士面临的问题,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从中得到来自学生的教育认同,学生能够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出自己对学科的学习精神。师生关系影响整个关系的构建,對学生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在教师职业的考评制度中,应当将教师岗位应聘者的品行、人格、教养、责任心、使命感等个人品质纳入考察范畴,对其进行全面衡量和考察。在实施教师职务资格证书制度的过程中,在具体操作上,重视考察者的个人品质和德行。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应当放下先生的架子,应当认为把自己变成学生的朋友不是什么屈尊降格的事情,而是难能可贵的事情,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丧失自己的主导地位,因此,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用一颗宽大、博爱的心关心、爱护每个学生,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和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和促进个性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每一所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教师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任何情况下都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前提,在师生间建立一种可以自由发表见解和看法的平等关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三、结语
总之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对学生个人培养,作为教师应该要有举重若重的决心,而非觉得学生能力不行,而弃之不顾。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是在平时中的点点滴滴的形成,作为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并不是个人科研能力有多强,学历有多高,而是在于他教育出来多少有本事的学生。因此,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如同罗马也并非一日建成的。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至关重要,也是其在教学中成功的第一步,严于律己在日常教学中,树立良好的学者榜样,为高校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义天.道德心理:美德伦理学得反思与诉求.道德与文明.[J].2011(2):40-45.
[2]陈自鹏.教师幸福追求之道.人民教育出版社.[M].2017(1)1
[3]陈玉祥.教师职业道德.南京大学出版社.[M].2016(2)
[4]孙孔懿.苏霍姆林斯基评传.人民教育出版社.[M].2017(1)
[5]内尔·诺丁斯.培养有道德的人:从品格教育到关怀伦理.教育科学出版社.[ M].2017(6)
[6]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湖北人民出版社[M].2011(7)
[7]顾超著.走向人文关怀的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M].2017(6)
[8]顾明远.因材施教与教育公平.现代大学教育.[J]. 2007(6):1-3
[9]许露.基于学生特性差异的个性化施教策略探索.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J].2009(10):2-3
[10]许烨.当代高校教师职业伦理及建构研究.湖南大学.[D].2014
作者简介:范娜,女,汉族,海南师范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美术)专业,专业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