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学段的德育教育是针对高中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现实的高中教育中,德育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是处于一个被边缘和被忽视的位置,由此可见,高中阶段学生的德育情况的发展是不容乐观的。本文则将着眼点集中在学校德育的环境构造方面。然而,像其他的德育手段和方式一样,目前高中生的德育工作在校园人际关系、校园文化、课堂氛围等环境建设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即分析这些问题,并探讨高中学段德育环境建设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学段;德育环境;构建;营造;软环境
一、 问题缘起:当前高中学段德育环境构建过程中的不足及偏颇
(一) 校园硬件环境强调外部而忽视内部的矛盾性冲突
不可否认,德育的重要性已经在学术界形成共识,也是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重要考核指标。这种背景下,校园硬件环境也呈现出物化趋势。具体点说,就是更多地注重硬件的包装,比如说校园环境中的宣传画、宣传标语、宣传栏、宣传条幅的布置、建设。特别是当有活动、有任务、有检查的时候,这种氛围会更加明显。确实,营造校园德育文化的外部氛围是重要的,它能帮助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意识。但毕竟这只是外部的刺激,在营造外部环境的同时,我们看到学校的多媒体技术没有及时更新,校园软资源也无法日益丰富,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德育水平也没有相应提高,无法做到德育方面的“为人师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指出:“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要重在实行。”试想,如果过分注重构造外部的硬件设施,而这些内部的德育影响因子没有得到相应重视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也只能是徒有其表,更多地停留在了表层,无法达到和风细雨、鞭辟入里的德育目标。比如,以校园宣传墙为例,许多学校的宣传墙装饰得都很精致,上面宣传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人名言、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等等,确实是教育学生,提高学校德育水平的好途径,也是学校特有的文化之一。但是,实际的效果如何却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笔者之前通过调研,发现虽然这些宣传墙装饰精美,亮点突出,但是实际注意的学生并不多,许多高中生说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学校宣传墙的内容,即使有些知道内容的,也表示不理解、不懂得相关的含义,由此也影响了德育环境对学生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 校园文化的定位与道德教育功能的弱化
校园文化的内在环境作为学校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在道德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和独特的校园文化,但在现实中,真正能够起到内化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和精神深处效果的内容还是很少。当然,这一方面与高中生所处的身心阶段有关:大众文化、追星文化在校园里很流行,在高中生的闲暇时间里,他们大多被流行歌曲、网络游戏、明星偶像所覆盖,而像中国传统文化、健康向上的励志歌曲、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则被边缘化,很少有学生主动接触、主动参与,更多的是处于完成任务的状态和心理。学生宁肯花一晚上的时间,通宵把自己喜欢的偶像的电影看完,也不愿花一小时的时间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这还与学校在校园文化的营造措施和方式不具体、太宽泛有关。特别是许多学校的口号式宣传,渗透了这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风格等等,表面听起來包罗万象,显得高大上,实际上不太适合高中生这一受众。因为对高中学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无法理解这些理念的深刻含义,在他们眼里,这一切的内容都是空的,并且与它们的日常生活是不连通、不相关的。比如,某些高中的奋斗目标是“争创一流”,但学生们不清楚创造“一流”的程度是什么,创造“一流”的方向是什么,再比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人为本”等口号,学生甚至许多老师都无法做到全面和深刻地理解这些口号的内涵。另外,许多学校表面倡导所谓的“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但在实际的文化建设中,学生的权利有时得不到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得不到重视,学生也根本无法做到内心对这种文化的认同,在这种情况下,校园文化建设成为空谈,不能有效发挥其在道德教育功能方面的作用。
(三) 德育教育环境的外部性不良冲击
虽然高中学段相对比较封闭,但依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环境不良方面的影响,这一方面是受制于社会不良文化和思想对高中生的影响,这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的追星,崇拜流行文化的范畴。此方面主要是指商品经济下的腐朽文化的冲击,比如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等,这势必会对高中学段学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产生消极作用。毕竟作为大学和中学的连接阶段,高中生的“成人式”思维不断加强,会不自觉地与他人比较、与同学攀比,超前消费等现象十分普遍,但此时,这些学生的道德选择和自律水平相对较低,面对各种不良的文化媒体宣传,容易使学生不自觉地、无意识地受到这些不良文化信息的污染,不仅不会对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会威胁着正在成长的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在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家庭教育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良好的家庭教育无疑对学生素质、人格的健康发展极为有益,但家庭教育的不规则性和随意性则决定了家庭教育也有好坏之分,这取决于父母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的差异,以及职业爱好和乐趣的差异,导致许多家庭教育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比如,有些宠爱型、溺爱型的父母,会无条件地满足自己子女的物质生活需要,服从子女,无条件、无原则地听从子女,轻视对子女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引导。在这种形势下,学生的集体主义、合作意识和服务意识都非常薄弱,甚至会养成学生极端个人主义的不良倾向。除此以外,日常生活中,许多家长评价自己孩子时更加注重智力而非道德,考试分数已成为评判和奖励孩子的唯一标准,对子女道德水平的重视和培养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二、 解决之道:高中学段德育环境构建的方式方法探讨
我们知道,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中学段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构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上文分析了当前高中学段德育环境构造中的问题,具体可以划分为外部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和内在环境(校园硬件和校园软环境)。所谓“对症下药”,相关的改进方式、策略我们也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就外部德育环境的构造和改善而言,需要我们优化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更好地发挥两者的辐射和浸透作用
首先,在营造家庭德育环境方面,相关家长要提高对自身影响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的重要内涵,特别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交流。过去,许多家长对自身的定位和功能理解存在偏差,什么都依赖学校,特别是一旦学生发生什么道德、品质问题,他们更容易产生“责任在于学校”的思想。在他们看来,他们只要让自己的孩子吃得舒服,穿得舒服就可以了,从来不与教师沟通,不参加学校活动,这些都是需要改正和规避的。当然,学校这一主体也要起到良好的沟通作用,不断探索新的、更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恢复家庭教育应有的地位,比如可以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家校联谊、校园参观,以不同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其中,当前比较流行的是学校的社区服务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引导家长参与社区教育,使家长认识到自己是社区教育的重要主体和参与者,从而让家长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承担一定的任务,自觉担负起家庭教育环境的构造者和维护者,实现使子女接受更多更好的道德教育的目标。
而在营造社会德育环境方面,这是一项重大的工程,毕竟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多样性给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想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必须首先加强和改进高中生思想道德建设,在此基础上,净化网络环境,使学生免受不良社会观念的负面影响;相关的政府部门、公益性组织、舆论媒体要做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这其中要注意相关的方式方法,特别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减少传统道德教育的讲道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往往使道德教育显得单调乏味,影响教育效果。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提高学生在实践教育中的能力,在提高他们道德水准的同时,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逐渐融入社会,开阔视野,这也是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方式。
(二) 就内部德育环境的构造和改善而言,需要我们来提高校园德育环境的各项软硬件条件和指标
在硬环境的构建上,应该尽力改善学校的整体德育环境建设状况。我们要明确一个规范、美丽、文明的校园,要给人以活力和积极性。毕竟某种程度上,学校的硬件环境与提高学生的素质成一定的正相关。当然,所谓的硬环境建设不能只是停留在文化墙、德育宣传标语等方面,硬环境是一个大概念,要求学校从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比如,要有丰富且针对性强的藏书,供学生阅读;时常举办一定的道德教育、文化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时间的同时,减少学生参与不良活动的机会;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培养学生健康的网络文化;等等。而在校园软环境的建设上,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一工程体系框架内,教师在德育软环境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毕竟,在学校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最大,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学生学习和模仿教师的言行也很常见和可理解,這就要求教师认真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的工作,为德育软环境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一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让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让学生不做的事情自己也要明令禁止,以严谨的工作态度感染学生,并帮助学生主动形成严谨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态度。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更应注重人类的多元化和社会化特征,不要随便开玩笑,过分地插科打诨,降低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一些老教师也要时刻注重自己的行为,摒弃一些不良的习惯,毕竟当这些不良行为一旦被学生看到,我们平时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最终变成口头说教,毫无效果。二要发挥好课堂作为“德育”工作主阵地的作用,在德育课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师生关系,形成师生间良好的道德交往。在一般的德育课程中,教师普遍都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靠呆板地制定一些规则,禁止学生做一些事项,这在叛逆性较强的高中生看来,这种简单的道德教育常常适得其反。教师需要知道,道德教育并不依赖于教师压倒学生的专有权利,只有教师秉承民主、平等意识和宽容态度,才能使学生从中接受德育工作。它不能简单地制定规则,告知对错,而要追求和谐德育,在德育过程中,强调灵魂的互动,促使学生在活泼丰富的德育活动中接受真理,辨别是非,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在班级气氛中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而且有利于矫正学生的道德思想和情感态度,实现个人道德素养潜移默化地提高。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高中生德育环境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等某一方面的责任。通过上文分析,我们要统一思想,增强合作意识,明确不同主体在这一项系统工程中的不同分工,在发挥好各自作用的同时,实现相互补充、合作和依靠。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对高中生道德教育的同心同步和同心勠力,促使我们德育工作更加有组织、有计划和有目的,最终实现高中生的德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肖伟.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途径探析——基于一位中学德育工作者的实践体悟[J].创新人才教育,2018(3):20-24.
[2]毛娟翠.高中德育文化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品牌研究,2018(2):222-223.
[3]成强.要“教”人,更要“树”人——论高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与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7(26):82-83.
[4]赵晓晨.中学德育塑造高中生健全人格的有效性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丁雪茹,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市第十四中学。
关键词:高中学段;德育环境;构建;营造;软环境
一、 问题缘起:当前高中学段德育环境构建过程中的不足及偏颇
(一) 校园硬件环境强调外部而忽视内部的矛盾性冲突
不可否认,德育的重要性已经在学术界形成共识,也是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重要考核指标。这种背景下,校园硬件环境也呈现出物化趋势。具体点说,就是更多地注重硬件的包装,比如说校园环境中的宣传画、宣传标语、宣传栏、宣传条幅的布置、建设。特别是当有活动、有任务、有检查的时候,这种氛围会更加明显。确实,营造校园德育文化的外部氛围是重要的,它能帮助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意识。但毕竟这只是外部的刺激,在营造外部环境的同时,我们看到学校的多媒体技术没有及时更新,校园软资源也无法日益丰富,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德育水平也没有相应提高,无法做到德育方面的“为人师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指出:“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要重在实行。”试想,如果过分注重构造外部的硬件设施,而这些内部的德育影响因子没有得到相应重视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也只能是徒有其表,更多地停留在了表层,无法达到和风细雨、鞭辟入里的德育目标。比如,以校园宣传墙为例,许多学校的宣传墙装饰得都很精致,上面宣传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人名言、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等等,确实是教育学生,提高学校德育水平的好途径,也是学校特有的文化之一。但是,实际的效果如何却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笔者之前通过调研,发现虽然这些宣传墙装饰精美,亮点突出,但是实际注意的学生并不多,许多高中生说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学校宣传墙的内容,即使有些知道内容的,也表示不理解、不懂得相关的含义,由此也影响了德育环境对学生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 校园文化的定位与道德教育功能的弱化
校园文化的内在环境作为学校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在道德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训和独特的校园文化,但在现实中,真正能够起到内化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和精神深处效果的内容还是很少。当然,这一方面与高中生所处的身心阶段有关:大众文化、追星文化在校园里很流行,在高中生的闲暇时间里,他们大多被流行歌曲、网络游戏、明星偶像所覆盖,而像中国传统文化、健康向上的励志歌曲、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则被边缘化,很少有学生主动接触、主动参与,更多的是处于完成任务的状态和心理。学生宁肯花一晚上的时间,通宵把自己喜欢的偶像的电影看完,也不愿花一小时的时间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这还与学校在校园文化的营造措施和方式不具体、太宽泛有关。特别是许多学校的口号式宣传,渗透了这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风格等等,表面听起來包罗万象,显得高大上,实际上不太适合高中生这一受众。因为对高中学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无法理解这些理念的深刻含义,在他们眼里,这一切的内容都是空的,并且与它们的日常生活是不连通、不相关的。比如,某些高中的奋斗目标是“争创一流”,但学生们不清楚创造“一流”的程度是什么,创造“一流”的方向是什么,再比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人为本”等口号,学生甚至许多老师都无法做到全面和深刻地理解这些口号的内涵。另外,许多学校表面倡导所谓的“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但在实际的文化建设中,学生的权利有时得不到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得不到重视,学生也根本无法做到内心对这种文化的认同,在这种情况下,校园文化建设成为空谈,不能有效发挥其在道德教育功能方面的作用。
(三) 德育教育环境的外部性不良冲击
虽然高中学段相对比较封闭,但依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环境不良方面的影响,这一方面是受制于社会不良文化和思想对高中生的影响,这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的追星,崇拜流行文化的范畴。此方面主要是指商品经济下的腐朽文化的冲击,比如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等,这势必会对高中学段学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产生消极作用。毕竟作为大学和中学的连接阶段,高中生的“成人式”思维不断加强,会不自觉地与他人比较、与同学攀比,超前消费等现象十分普遍,但此时,这些学生的道德选择和自律水平相对较低,面对各种不良的文化媒体宣传,容易使学生不自觉地、无意识地受到这些不良文化信息的污染,不仅不会对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会威胁着正在成长的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在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家庭教育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良好的家庭教育无疑对学生素质、人格的健康发展极为有益,但家庭教育的不规则性和随意性则决定了家庭教育也有好坏之分,这取决于父母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的差异,以及职业爱好和乐趣的差异,导致许多家庭教育在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比如,有些宠爱型、溺爱型的父母,会无条件地满足自己子女的物质生活需要,服从子女,无条件、无原则地听从子女,轻视对子女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引导。在这种形势下,学生的集体主义、合作意识和服务意识都非常薄弱,甚至会养成学生极端个人主义的不良倾向。除此以外,日常生活中,许多家长评价自己孩子时更加注重智力而非道德,考试分数已成为评判和奖励孩子的唯一标准,对子女道德水平的重视和培养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二、 解决之道:高中学段德育环境构建的方式方法探讨
我们知道,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中学段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构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上文分析了当前高中学段德育环境构造中的问题,具体可以划分为外部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和内在环境(校园硬件和校园软环境)。所谓“对症下药”,相关的改进方式、策略我们也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就外部德育环境的构造和改善而言,需要我们优化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更好地发挥两者的辐射和浸透作用
首先,在营造家庭德育环境方面,相关家长要提高对自身影响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的重要内涵,特别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交流。过去,许多家长对自身的定位和功能理解存在偏差,什么都依赖学校,特别是一旦学生发生什么道德、品质问题,他们更容易产生“责任在于学校”的思想。在他们看来,他们只要让自己的孩子吃得舒服,穿得舒服就可以了,从来不与教师沟通,不参加学校活动,这些都是需要改正和规避的。当然,学校这一主体也要起到良好的沟通作用,不断探索新的、更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恢复家庭教育应有的地位,比如可以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家校联谊、校园参观,以不同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其中,当前比较流行的是学校的社区服务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引导家长参与社区教育,使家长认识到自己是社区教育的重要主体和参与者,从而让家长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承担一定的任务,自觉担负起家庭教育环境的构造者和维护者,实现使子女接受更多更好的道德教育的目标。
而在营造社会德育环境方面,这是一项重大的工程,毕竟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多样性给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想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必须首先加强和改进高中生思想道德建设,在此基础上,净化网络环境,使学生免受不良社会观念的负面影响;相关的政府部门、公益性组织、舆论媒体要做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工作,这其中要注意相关的方式方法,特别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减少传统道德教育的讲道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往往使道德教育显得单调乏味,影响教育效果。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提高学生在实践教育中的能力,在提高他们道德水准的同时,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逐渐融入社会,开阔视野,这也是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方式。
(二) 就内部德育环境的构造和改善而言,需要我们来提高校园德育环境的各项软硬件条件和指标
在硬环境的构建上,应该尽力改善学校的整体德育环境建设状况。我们要明确一个规范、美丽、文明的校园,要给人以活力和积极性。毕竟某种程度上,学校的硬件环境与提高学生的素质成一定的正相关。当然,所谓的硬环境建设不能只是停留在文化墙、德育宣传标语等方面,硬环境是一个大概念,要求学校从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比如,要有丰富且针对性强的藏书,供学生阅读;时常举办一定的道德教育、文化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时间的同时,减少学生参与不良活动的机会;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培养学生健康的网络文化;等等。而在校园软环境的建设上,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一工程体系框架内,教师在德育软环境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毕竟,在学校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最大,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学生学习和模仿教师的言行也很常见和可理解,這就要求教师认真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的工作,为德育软环境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一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让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让学生不做的事情自己也要明令禁止,以严谨的工作态度感染学生,并帮助学生主动形成严谨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态度。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更应注重人类的多元化和社会化特征,不要随便开玩笑,过分地插科打诨,降低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一些老教师也要时刻注重自己的行为,摒弃一些不良的习惯,毕竟当这些不良行为一旦被学生看到,我们平时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就显得苍白无力,最终变成口头说教,毫无效果。二要发挥好课堂作为“德育”工作主阵地的作用,在德育课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师生关系,形成师生间良好的道德交往。在一般的德育课程中,教师普遍都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靠呆板地制定一些规则,禁止学生做一些事项,这在叛逆性较强的高中生看来,这种简单的道德教育常常适得其反。教师需要知道,道德教育并不依赖于教师压倒学生的专有权利,只有教师秉承民主、平等意识和宽容态度,才能使学生从中接受德育工作。它不能简单地制定规则,告知对错,而要追求和谐德育,在德育过程中,强调灵魂的互动,促使学生在活泼丰富的德育活动中接受真理,辨别是非,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在班级气氛中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而且有利于矫正学生的道德思想和情感态度,实现个人道德素养潜移默化地提高。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高中生德育环境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等某一方面的责任。通过上文分析,我们要统一思想,增强合作意识,明确不同主体在这一项系统工程中的不同分工,在发挥好各自作用的同时,实现相互补充、合作和依靠。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对高中生道德教育的同心同步和同心勠力,促使我们德育工作更加有组织、有计划和有目的,最终实现高中生的德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肖伟.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途径探析——基于一位中学德育工作者的实践体悟[J].创新人才教育,2018(3):20-24.
[2]毛娟翠.高中德育文化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品牌研究,2018(2):222-223.
[3]成强.要“教”人,更要“树”人——论高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与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7(26):82-83.
[4]赵晓晨.中学德育塑造高中生健全人格的有效性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丁雪茹,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市第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