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把握”理念下的教材分析策略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luowusheng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体性”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主要强调以“整体—部分—整体”的逻辑过程来进行教学,提倡学生全体“整体感悟”学习,学生个体“整体占有”知识。按照课时进行教材分析,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有助于进行教学设计及学业评价。但仅仅按照课时进行分析,难免出现对知识的整体性把握缺失,容易导致教学知识的割裂。笔者以人教版六上“分数乘法”单元为例,谈一谈运用“整体把握”理念进行教材分析实践的三个策略。
  一、整体把握“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策略
  知识结构包含知识的构成情况和结合方式,整体把握“单元教材的知识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
  1. 整体把握知识构成情况。“分数乘法”的知识构成情况如下图所示。在教材分析起始,教师便能整体把握知识的构成情况,相比一开始就按照课时顺序备课的方式,显然更能避免教学中出现知识割裂、缺漏、教学过度等问题。
  2. 整体把握教材结合方式。把握结合方式一般是对教材内容的编排逻辑进行把握,从而揣摩出教材各个例子间的逻辑关系。笔者在实践中更加重视通过对结合方式的思考,以求更加明晰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希图重新整合教材组合方式以建立切合实际的新逻辑思维。在教材“分数乘法”的前5个例题中,笔者发现其结合方式是按序呈现分数乘法的不同类型,学生经历“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分数乘分数→分数乘小数”的学习过程。如果5个例题是基于乘法的意义来思考的,那么例1指向的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例2至例5指向的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几倍)是多少。以整体把握教材结合方式的角度来观察后,笔者重新整合教材,提出“计算教学中,重视意义教学”这一基本原则。在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分别教学分数乘法的两个意义,再分类型逐步展开计算算理与法则的探究。如此重新整合的目的:一是遵循计算教学的一般原则;二是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更具整体性;三是减少每节课为引入不同计算类型而重复创设情境,提高探究计算法则的效率。
  二、整体把握“学段内容的纵向关系”策略
  纵向关系是指不同的学段中同一知识内容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同一知识内容应当是知识内容的要素要基本一致,在不同的学段呈现的只是个别因素发生改变。
  1. 明确同一知识内容在各个学段的呈现。教材的编排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知识的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会将同一知识内容进行分年级安排。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的教学集中在某个年级,逐步形成专注在一个学段或个别年级进行教学的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应整体分析、了解各学段的教材,明确同一知识内容在各年级教材中的呈现情况,以对教材形成更整体的认识。例如,笔者在分析六年级“分数乘法”单元时,就同时查阅四年级教材的“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和五年级教材的“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教材内容,实现对教学的整体把握。
  2. 判断同一知识内容在各个学段的关系。在教学中,笔者侧重从同一知识内容在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定位角度切入分析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首先,确定四年级“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教学目标是学会“猜测—验证—结论”的学习方法,掌握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其次,确定五年级的教学目标是运用“猜测—验证—结论”的方法从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最后,确定六年级的教学目标是淡化“猜测—验证—结论”的方法从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并进行灵活的简算。通过整体把握教学目标的纵向关系,使得教学目标的定位更合理,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更精确,教学程度的把握更适宜。
  三、整体把握“一类知识的教学模式”策略
  教学模式是指根据一类知识的特点所采取的系统性的教学组织方式。例如,按概念类型来看,倒数的认识和百分数的认识是一类知識;按计算类型来看,整数乘法计算、小数乘法计算和分数乘法计算是一类知识。
  1. 明确并认可一类知识形成的过程性结构。在教学中,教师应秉持“把握一类知识的教学模式”的意识,避免随性地选择针对单一课时的教学组织方式。例如,笔者在分析“分数乘法”单元时,明确并认可分数乘法计算与整数乘法计算、小数乘法计算具有相同的知识形成过程性结构。因此,笔者整体把握分数乘法的教学组织方式时,将分析的重心放在计算知识类型的教学模式探究上,避免放在思考所谓有新意的仅仅针对分数乘法这一课时的教学模式上。
  2. 整体归纳一类知识的教学模式。在明确并认可一类知识形成的过程性结构的前提下,其次是要分析、归纳这一类知识的过程性结构,形成对应的教学模式。例如,笔者对“分数乘法”单元教材进行分析时,首先明确分数乘法是计算类型知识,然后着手分析各个学段教材的计算类型知识形成的过程性结构,同时结合新基础教育中关于计算类型知识的教学观点,经过归纳与总结,形成适合自身实际与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模式,即“情境产生计算素材→自主探究计算方法→交流明晰计算算理→丰富素材,运用算理计算→自主归纳计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用同样的思路对概念类型知识、规律探究类型知识等进行分析,也能形成整体把握一类知识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体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的前后延续性,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结构化意识的形成。
  教材分析策略形式多样、特点不一,有的侧重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横向对比分析,有的侧重同一教材的新旧版本变化分析等等。笔者文中提出“整体把握”理念下教材分析的三个策略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体现育人价值,紧紧围绕三个“整体把握”进行教材分析,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整体意识的建立,教师也能将“解决问题要具有整体意识”的观念渗透给学生;二是在知识层面上,通过三个“整体把握”进行教材分析,教师构建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整体化,尽可能避免割裂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三是从方法层面上,教师整体把握教学模式意味着学生在经历两个学段的教学后,从“学”到“用”,逐步打破具有数学本质关联的知识体系在过度的创新中的异化现象。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槟榔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1,“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学生初步认识线段,能正确识别线段,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 学生在认、找、画、连等数学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比较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3.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数学的亲近感与认同感。  【教学重
期刊
数学模型是隐含的、内敛的、不易感知的一种数量关系,致使许多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似无意又有意忽略了对模型思想的渗透。在苏教版教材一系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内容中,便蕴含着模型思想,是教师们培养学生模型意识、渗透模型思想的良好素材。如果用得恰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笔者就结合苏教版六上“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多种方式循序渐进,精准构建数学模型  在课堂中,首先要尽
期刊
【编者按】统编版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提出教师要为语文课“加码”,采取“1+x”的教学措施。他强调,“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他还鼓励一线教师在“‘延伸阅读’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去探索、研究适合自己的可行的办法。这肯定是一个教学的创新点”。那么,如何开辟一个温儒敏主编所预期的“教学的创新点”,探究出“1+x”的丰富途径及教学模式,进而
期刊
统编版1~2年级教材采用的是绘本式的表达方式。它图文兼备,以图为叙事主体,题材和内容覆盖了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旨在借助绘本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与法治教育。这也恰是本版教材有别于《品德与生活》教材的一大特点。笔者以二年级上册为例,谈谈统编版教材绘本式的编写特点和使用方式。  一、解读编写特点,领会绘本育人精神  从教材的名称“道德与法治”来看,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本学科是“道德”与“法治”的组合;从学科
期刊
学校德育工作尤其是小学德育工作的思维走向、创新机制、德育成效如何,直接关系着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战略问题。我校在办学过程中精心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核心文化——“和美”文化。和,即和悦、和雅、和爱等。学校以“和”为文化基调,打造学校文化体系,努力创设学校管理和顺、师生关系和睦、校园氛围和谐、学生和而不同的文化之境。美,即美心、美行、美才等。学校以“美”为文化追求,提炼和升华学校文化,力
期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生生合作中,学会倾听、搜集他人的信息;在师生
期刊
【摘要】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是时代的呼唤。本文基于统编教材五上第二单元“阅读速度策略单元”的教材编写特点,对阅读的速度意识、阅读的速度要求、快速阅读的教学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快速阅读的操作建议。  【关键词】速度意识 速度要求 快速阅读  一、阅读的速度意识  古人常用“学海”和“书山”来形容学问之广、书籍之多。在这“学海”和“书山”面前,不少人发出了“人生有涯(有限),而知识无涯”的慨叹
期刊
【编者按】从《品德与生活(社会)》改为《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更名意味着课程内涵的丰富与深化。统编版教材在编排思路、基本框架、主题内容组织、呈现方式等方面展现了许多新特点,教师要用好统编版教材,需深刻研读,领会统编精神。本专辑围绕“研读《道德与法治》教材,领会统编精神”来阐述,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2017年秋季,统编版教材开始在全国一年级使用,之后逐年更替。课程名称的更改、教材的变化,意味着德育
期刊
自古以来,诵读经典古诗文是我国启蒙教育当中重要的一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文,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以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为了能够达成这些目标,小学阶段古诗文的诵读必须讲究策略和方法。本文中提到的“解、编、插”诵读教学策略,指的是在古诗词诵读教学过程中采用的“难度分解法
期刊
小学品德课程教材名称由“思想品德”改为“品德与生活(社会)”又改为“道德与法治”,“更名改姓”的背后蕴含深意。统编版教材讲求“德”,也重视“法”,体现了对党关于“把法制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精神的贯彻。刚入学的儿童懵懂又活泼,遇到中规中矩,看似严肃、生涩的教材,会碰撞出什么火花呢?笔者试以一年级的儿歌运用为例,进行分析。  一、初识教材,儿歌跃然  一年级统编版教材最显而易见的变化就是儿歌多了,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