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公务卡这种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取代公务消费中长期沿用的现金支付结算,最终目的是实现公务消费的透明化,从源头防治公务消费腐败。但有专家表示,“它毕竟是一种技术手段,不能盲目夸大其作用。”
财政部7月26日宣布,计划到2008年在全部中央预算单位实施公务支出刷卡消费,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务卡制度。
公务卡亮相
一年多以前,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在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上发表了《政府管理改革的几个切入点》一文。文中列出了一串相当惊人的数字。
2004年,我国至少有公车400万辆,消费财政资源4085亿元,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3%,全国一年的公款吃喝在2000亿元以上,二者相加总数高达6000多亿元以上,如果财政收入按3万亿元计算,几乎相当于财政收入的20%左右。
该文一经发表即广泛传播,引起很大反响。
近年来,滥用公款已经成为政府管理中的一大漏洞,也是腐败滋生的重点领域。如何堵住这一漏洞,中央政府花了不少心思。去年11月1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传出消息,国家要规范党政机关公务接待,国务院所属部门要将公务接待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公开透明,接受监督。
而新近的一项措施是,2007年7月26日,财政部宣布,从本年7月起在中纪委、中科院和宋庆龄基金会3家单位首批试行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制度,并力争到2008年在所有的中央预算单位推行公务卡管理。
根据最近颁布的《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公务卡制度所采用的是“银行授信额度,个人持卡支付,单位报销还款,财政实时监控”的操作方式,同时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联网对接,报账时不仅要提供银行小票,还需提供消费收据。消费对象是煤水电费、报纸期刊订阅费、差旅费、培训费、会议费、招待费等和5万元以下的小额采购费用。
这意味着,如果推行顺利,到2008年所有的中央预算单位在人手一张工资卡的同时会拥有一张公务卡,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政报销业务,以后公务员的每一笔公务消费都会有清楚的记录。
现行一些地区推行的公务卡是采用银行专用POS机转账和报账系统,办理公务消费。单位在银行开设一个公务消费财政资金总账,办一张母卡,职工的工资卡自动设定为子卡,即公务卡。职工不论是出差,还是公务接待,只需先拿工资卡到财务部门的POS机注款。刷卡消费后,持卡到财务部门的POS机上“多退少补”。
作为一种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公务卡不仅携带方便、使用便捷,而且透明度高,所有的支付行为都有据可查,有迹可寻,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现金支付结算。有评论认为,这是从源头上反腐的一项重大举措。
但是,这一政策也遭受到一些专家的质疑,质疑者认为,寄希望于一张卡就能堵住腐败,似乎不太切合实际。
重庆的公务卡试验
在国家层面推出之前,事实上,湖北、重庆、天津、广东等地区都已经推行过公务卡试点。
重庆市财政局办公室的郑主任向记者介绍,作为全国公务卡试点城市之一,重庆市目前已选定市财政局、市工商局等33个市级单位进行了试点工作。“重庆市公务卡的推进过程比较迅速,目前卡发放下去已经将近一个月。”
早在2005年,重庆市财政局便开始在机关内部实行“报账通”方式进行财务管理。“报账通”是财务处直接通过POS机将单位人员报账的金额划入其工资卡中,它实际上是一种公务卡的雏形。
郑主任表示,使用“报账通”后,2006年,重庆市财政局的财务管理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财政局的现金流量基本减少到零,使得财政局的财务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
目前,重庆市开始全面推行公务卡管理制度。持卡人在日常支出时,使用公务卡刷卡消费,并取得交易凭证和发票,据此在本单位财务部门报销,到期还款时,由单位财务部门将款项直接支付给发卡银行,这样既减少了现金流量,又强化了财务管理。
“以前,财务人员直接接触现金,财务不透明,不可避免地会滋生某些违法犯罪行为。”郑主任坦言,“不只是在重庆,在全国各地区都会有这样的现象——财务人员有挪用公款、私自利用机关的钱来炒股等现象。”
公务卡的推行减少了财务人员与现金的直接接触,从某种程度上也就减少了公务员的操作空间,能够从制度上制约财务人员的违规行为。“将保险柜锁住,也就锁住了贪欲。”
另外一个层面,郑主任说,碍于它的高透明度和消费记录的保留,那些刷卡者在刷卡消费的时候都会有某些方面的控制,一方面不好意思用公务卡购买私物,另一方面由于有清楚的记录也不敢再挥霍浪费公款,这些都对刷卡者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随着刷卡环境不断完善,我们预测,在实行公务卡的部门可以减少现金流量九成以上。”郑主任说。
公务卡的透明消费
到酒楼吃饭,开办公用品发票报销,这种移花接木型的公务支出是一种公开的秘密。这与我国社会的交易方式有关。目前为止,我国仍然是一个现金交易的社会,无论是支付个人劳动报酬还是购买各种商品,几乎都是现金交易。这里所谓的现金,不仅指现钞,也包括购物券和银行卡。因为,在目前尚未真正建立起个人信用体系的情况下,三者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差不多是等效的。
这种交易方式与发达国家大相径庭。
在美、日等国家,其员工的工资收入直接打入个人的账户,国民基本上都是持卡消费,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银行卡植根于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体系。例如,在美国,每个人都有一个跟我们的身份证号码相似的独一无二的社会保险号,政府借此可以监控每个人的财务状况和信誉状况;在日本,政府还能够监控到每一个家庭的收入状况,限制具有较高收入的家庭成员的打工时间,从而有效地调节全社会的贫富差距。公务员的腐败行为也据此能够得到较有效的监控。
从一系列的腐败案件中,我们不难发现,滥用公款现象的泛滥,与现金直接交易密切相关。
“整治滥用公款消费的一大难点在于我国消费有太多的现金交易,公款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很多难以留下凭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梅新育博士说,“通过将公款消费项目全部纳入银行结算,公务卡制度至少有助于提高滥用公款消费和公款消费中的侵吞行为的难度,并为这种行为留下日后追究的较多线索。”
从持卡人的角度而言,使用公务卡后消费的每一个账目都会很清楚地记录下来,在报账的时候会明确显示你到底买的是一个杯子还是一台电脑,这就让那些滥用公款吃喝的人不敢再为所欲为了。
郑州大学MBA中心常务副主任刘伟表示,公务消费主要有三个“空子”可钻,一是凑票报销,即报销者搜集一些自己没有发生实际支付行为的票据,回到单位后进行报销,使这部分国家资金装进自己腰包;二是虚开报销发票,即报销者在发生了实际支付行为的消费活动中,要求经营者为自己开具超出实际支付额的票据,回到单位进行报销后赚取差额。三是吃回扣,就是报销者购买了一定数额的物品,也支付了相应的费用,但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供应商的“返现”。
刘伟认为,采用公务卡可以有效地杜绝第一、二种行为。在报销者进行报销时,财务人员只需要一份公务卡的支付清单即可清楚地核对哪些支出是实际发生过的,哪些是没有的。“而对第三种情况,还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因为发票和消费小票是相对应的,很难通过系统监控发现问题。”而这一点也恰恰暴露了公务卡的局限性。
公务卡不是治本之策
“公务卡在推行过程中也遭遇了一些阻碍。”郑主任告诉记者,“主要还是环境问题,我们刷卡消费的社会环境还不是很好。”他指出,比如银行与商家之间的关系就存在问题,由于商家要向银行支付一定的手续费用,很多商家还不愿意接受公务卡,使得公务卡还不能很快普及。
“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首先要把宣传跟上,培养公务人员的刷卡意识;其次与银行进行沟通,让银行更好地与商家合作,积极营造一个刷卡消费的社会环境。”
竹立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公务卡制度在现实操作中会遇到不少难题:卡发给谁?发到什么程度?一把手违规操作谁来监督?
有网民指出,卡是死的,人是活的,真要揩公款的油,一张小小的公务卡是很难阻挡的。譬如说,一个科员到饭店去结算招待费,完全可以在卡上多支出些,再由饭店将多支出的部分以现金的形式返回给该科员,有关部门即使来查公务卡上的支出情况,也未必能发现问题。
还有论者指出,公务卡针对的是预算内消费,而对各地普遍存在的预算外消费、“小金库”消费仍然在公务卡管束之外。个别部门和单位,在国家推行阳光工资后,为变相增加职工个人收入,利用公务卡为职工发“福利”,造成新的分配不公。
在竹立江教授看来,公务卡可能发挥一定作用,但不是治本之策。“关键还是要完善制度建设”。他所说的制度建设是指三个方面——操作机制、监督机制和惩处机制的建设。“制度建设不在制定,重在后面的这三个环节。”竹说,“行政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洛克的忠告’:规则一定要少,但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在我国的现实中情况正好与此相反,规则很多,但得不到执行。比如前一阵要严查楼堂馆所的违规建设,但最后也没看见几个人被撤了职。”
有人提出,公务卡的“实现透明消费”与公务消费的透明,不是一个层次上的概念。公务卡的透明,是对于财政部门来说的,也就是前述的对所有支付行为的有据可查、有迹可寻。公务消费的透明则是对公众来说的,官员应当有哪些公务消费,有哪些不能算公务消费,公务消费的标准是什么,在什么地方因为什么原因发生了消费和消费金额,等等,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的,都应当公之于众,接受公众的监督与质询。
而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看来,治本之策在于推行行政伦理立法。“美国的行政伦理相关法律对公务员的公款消费有详细规定,总统、副总统在国内外被接待的次数,享受的金额都要申报。”
“公务卡毕竟是一种技术手段,不能盲目夸大其反腐的作用。最终还是要从源头和现象上共同治理腐败。”刘伟副主任说。
相关链接:廉政游戏
从7月25日起,一款名为《清廉战士》的游戏开始出现在网络上。《清廉战士》是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纪委、共青团海曙区委、海曙区西门街道党工委历时两年联合开发的,被称为我国首个廉政网络游戏。因它是以免费形式出现的,又被称为国内第一个以廉政建设为主题的公益性网络游戏。
据了解,《清廉战士》游戏情节以历史典故、反贪寓言为主,共设置了357个场景,融合了165个历史记载的贪官和清官人物形象。内容是一个成长在“贪官横行”世界中的“清廉战士”,通过与贪官斗智斗勇,抵御“升官发财”、美色等诱惑,除恶扶善,不断累积经验值,最终达到政治清明、人民安乐的“清廉仙境”。
《清廉战士》的推出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有人质疑,以“玩家”的心态来对待严肃的廉政建设,这不该是公共管理尤其是纪委部门所应秉持的态度与理念。反腐败的推进,除了依赖于制度的建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从社会心态和社会生活中,真正确立公众对反腐败的敬畏与信任,而不是将严肃的命题庸俗化。
日前,该游戏网宣布关闭。
财政部7月26日宣布,计划到2008年在全部中央预算单位实施公务支出刷卡消费,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务卡制度。
公务卡亮相
一年多以前,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在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上发表了《政府管理改革的几个切入点》一文。文中列出了一串相当惊人的数字。
2004年,我国至少有公车400万辆,消费财政资源4085亿元,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3%,全国一年的公款吃喝在2000亿元以上,二者相加总数高达6000多亿元以上,如果财政收入按3万亿元计算,几乎相当于财政收入的20%左右。
该文一经发表即广泛传播,引起很大反响。
近年来,滥用公款已经成为政府管理中的一大漏洞,也是腐败滋生的重点领域。如何堵住这一漏洞,中央政府花了不少心思。去年11月1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传出消息,国家要规范党政机关公务接待,国务院所属部门要将公务接待费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公开透明,接受监督。
而新近的一项措施是,2007年7月26日,财政部宣布,从本年7月起在中纪委、中科院和宋庆龄基金会3家单位首批试行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制度,并力争到2008年在所有的中央预算单位推行公务卡管理。
根据最近颁布的《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公务卡制度所采用的是“银行授信额度,个人持卡支付,单位报销还款,财政实时监控”的操作方式,同时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联网对接,报账时不仅要提供银行小票,还需提供消费收据。消费对象是煤水电费、报纸期刊订阅费、差旅费、培训费、会议费、招待费等和5万元以下的小额采购费用。
这意味着,如果推行顺利,到2008年所有的中央预算单位在人手一张工资卡的同时会拥有一张公务卡,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政报销业务,以后公务员的每一笔公务消费都会有清楚的记录。
现行一些地区推行的公务卡是采用银行专用POS机转账和报账系统,办理公务消费。单位在银行开设一个公务消费财政资金总账,办一张母卡,职工的工资卡自动设定为子卡,即公务卡。职工不论是出差,还是公务接待,只需先拿工资卡到财务部门的POS机注款。刷卡消费后,持卡到财务部门的POS机上“多退少补”。
作为一种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公务卡不仅携带方便、使用便捷,而且透明度高,所有的支付行为都有据可查,有迹可寻,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现金支付结算。有评论认为,这是从源头上反腐的一项重大举措。
但是,这一政策也遭受到一些专家的质疑,质疑者认为,寄希望于一张卡就能堵住腐败,似乎不太切合实际。
重庆的公务卡试验
在国家层面推出之前,事实上,湖北、重庆、天津、广东等地区都已经推行过公务卡试点。
重庆市财政局办公室的郑主任向记者介绍,作为全国公务卡试点城市之一,重庆市目前已选定市财政局、市工商局等33个市级单位进行了试点工作。“重庆市公务卡的推进过程比较迅速,目前卡发放下去已经将近一个月。”
早在2005年,重庆市财政局便开始在机关内部实行“报账通”方式进行财务管理。“报账通”是财务处直接通过POS机将单位人员报账的金额划入其工资卡中,它实际上是一种公务卡的雏形。
郑主任表示,使用“报账通”后,2006年,重庆市财政局的财务管理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财政局的现金流量基本减少到零,使得财政局的财务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
目前,重庆市开始全面推行公务卡管理制度。持卡人在日常支出时,使用公务卡刷卡消费,并取得交易凭证和发票,据此在本单位财务部门报销,到期还款时,由单位财务部门将款项直接支付给发卡银行,这样既减少了现金流量,又强化了财务管理。
“以前,财务人员直接接触现金,财务不透明,不可避免地会滋生某些违法犯罪行为。”郑主任坦言,“不只是在重庆,在全国各地区都会有这样的现象——财务人员有挪用公款、私自利用机关的钱来炒股等现象。”
公务卡的推行减少了财务人员与现金的直接接触,从某种程度上也就减少了公务员的操作空间,能够从制度上制约财务人员的违规行为。“将保险柜锁住,也就锁住了贪欲。”
另外一个层面,郑主任说,碍于它的高透明度和消费记录的保留,那些刷卡者在刷卡消费的时候都会有某些方面的控制,一方面不好意思用公务卡购买私物,另一方面由于有清楚的记录也不敢再挥霍浪费公款,这些都对刷卡者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随着刷卡环境不断完善,我们预测,在实行公务卡的部门可以减少现金流量九成以上。”郑主任说。
公务卡的透明消费
到酒楼吃饭,开办公用品发票报销,这种移花接木型的公务支出是一种公开的秘密。这与我国社会的交易方式有关。目前为止,我国仍然是一个现金交易的社会,无论是支付个人劳动报酬还是购买各种商品,几乎都是现金交易。这里所谓的现金,不仅指现钞,也包括购物券和银行卡。因为,在目前尚未真正建立起个人信用体系的情况下,三者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差不多是等效的。
这种交易方式与发达国家大相径庭。
在美、日等国家,其员工的工资收入直接打入个人的账户,国民基本上都是持卡消费,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银行卡植根于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体系。例如,在美国,每个人都有一个跟我们的身份证号码相似的独一无二的社会保险号,政府借此可以监控每个人的财务状况和信誉状况;在日本,政府还能够监控到每一个家庭的收入状况,限制具有较高收入的家庭成员的打工时间,从而有效地调节全社会的贫富差距。公务员的腐败行为也据此能够得到较有效的监控。
从一系列的腐败案件中,我们不难发现,滥用公款现象的泛滥,与现金直接交易密切相关。
“整治滥用公款消费的一大难点在于我国消费有太多的现金交易,公款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很多难以留下凭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梅新育博士说,“通过将公款消费项目全部纳入银行结算,公务卡制度至少有助于提高滥用公款消费和公款消费中的侵吞行为的难度,并为这种行为留下日后追究的较多线索。”
从持卡人的角度而言,使用公务卡后消费的每一个账目都会很清楚地记录下来,在报账的时候会明确显示你到底买的是一个杯子还是一台电脑,这就让那些滥用公款吃喝的人不敢再为所欲为了。
郑州大学MBA中心常务副主任刘伟表示,公务消费主要有三个“空子”可钻,一是凑票报销,即报销者搜集一些自己没有发生实际支付行为的票据,回到单位后进行报销,使这部分国家资金装进自己腰包;二是虚开报销发票,即报销者在发生了实际支付行为的消费活动中,要求经营者为自己开具超出实际支付额的票据,回到单位进行报销后赚取差额。三是吃回扣,就是报销者购买了一定数额的物品,也支付了相应的费用,但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供应商的“返现”。
刘伟认为,采用公务卡可以有效地杜绝第一、二种行为。在报销者进行报销时,财务人员只需要一份公务卡的支付清单即可清楚地核对哪些支出是实际发生过的,哪些是没有的。“而对第三种情况,还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因为发票和消费小票是相对应的,很难通过系统监控发现问题。”而这一点也恰恰暴露了公务卡的局限性。
公务卡不是治本之策
“公务卡在推行过程中也遭遇了一些阻碍。”郑主任告诉记者,“主要还是环境问题,我们刷卡消费的社会环境还不是很好。”他指出,比如银行与商家之间的关系就存在问题,由于商家要向银行支付一定的手续费用,很多商家还不愿意接受公务卡,使得公务卡还不能很快普及。
“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首先要把宣传跟上,培养公务人员的刷卡意识;其次与银行进行沟通,让银行更好地与商家合作,积极营造一个刷卡消费的社会环境。”
竹立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公务卡制度在现实操作中会遇到不少难题:卡发给谁?发到什么程度?一把手违规操作谁来监督?
有网民指出,卡是死的,人是活的,真要揩公款的油,一张小小的公务卡是很难阻挡的。譬如说,一个科员到饭店去结算招待费,完全可以在卡上多支出些,再由饭店将多支出的部分以现金的形式返回给该科员,有关部门即使来查公务卡上的支出情况,也未必能发现问题。
还有论者指出,公务卡针对的是预算内消费,而对各地普遍存在的预算外消费、“小金库”消费仍然在公务卡管束之外。个别部门和单位,在国家推行阳光工资后,为变相增加职工个人收入,利用公务卡为职工发“福利”,造成新的分配不公。
在竹立江教授看来,公务卡可能发挥一定作用,但不是治本之策。“关键还是要完善制度建设”。他所说的制度建设是指三个方面——操作机制、监督机制和惩处机制的建设。“制度建设不在制定,重在后面的这三个环节。”竹说,“行政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洛克的忠告’:规则一定要少,但一旦制定就要严格执行。在我国的现实中情况正好与此相反,规则很多,但得不到执行。比如前一阵要严查楼堂馆所的违规建设,但最后也没看见几个人被撤了职。”
有人提出,公务卡的“实现透明消费”与公务消费的透明,不是一个层次上的概念。公务卡的透明,是对于财政部门来说的,也就是前述的对所有支付行为的有据可查、有迹可寻。公务消费的透明则是对公众来说的,官员应当有哪些公务消费,有哪些不能算公务消费,公务消费的标准是什么,在什么地方因为什么原因发生了消费和消费金额,等等,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的,都应当公之于众,接受公众的监督与质询。
而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看来,治本之策在于推行行政伦理立法。“美国的行政伦理相关法律对公务员的公款消费有详细规定,总统、副总统在国内外被接待的次数,享受的金额都要申报。”
“公务卡毕竟是一种技术手段,不能盲目夸大其反腐的作用。最终还是要从源头和现象上共同治理腐败。”刘伟副主任说。
相关链接:廉政游戏
从7月25日起,一款名为《清廉战士》的游戏开始出现在网络上。《清廉战士》是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纪委、共青团海曙区委、海曙区西门街道党工委历时两年联合开发的,被称为我国首个廉政网络游戏。因它是以免费形式出现的,又被称为国内第一个以廉政建设为主题的公益性网络游戏。
据了解,《清廉战士》游戏情节以历史典故、反贪寓言为主,共设置了357个场景,融合了165个历史记载的贪官和清官人物形象。内容是一个成长在“贪官横行”世界中的“清廉战士”,通过与贪官斗智斗勇,抵御“升官发财”、美色等诱惑,除恶扶善,不断累积经验值,最终达到政治清明、人民安乐的“清廉仙境”。
《清廉战士》的推出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有人质疑,以“玩家”的心态来对待严肃的廉政建设,这不该是公共管理尤其是纪委部门所应秉持的态度与理念。反腐败的推进,除了依赖于制度的建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从社会心态和社会生活中,真正确立公众对反腐败的敬畏与信任,而不是将严肃的命题庸俗化。
日前,该游戏网宣布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