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0月10日,挪威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宣布, 两名为儿童基本权益奔走的人士,17岁的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尤萨夫扎伊和60岁的印度人权活动家萨蒂亚尔希共享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殊荣,以表彰他们在推动儿童权益上的贡献。在一份声明中,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指出,授予马拉拉和萨蒂亚尔希诺贝尔和平奖,是因为“他们为儿童和青少年受压迫而斗争,并争取所有儿童能够获得教育”,“一名印度教徒和一名穆斯林、一位印度人和一位巴基斯坦人,共同参与这场为教育、反极端主义的抗争,有重要意义”。萨蒂亚尔希是第八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生于印度的人士,马拉拉则是第一位生于巴基斯坦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他们共同分享124万美元的奖金。
最年轻的诺奖获得者
作为2013年诺贝尔和平奖的热门人选,马拉拉此次获奖可谓实至名归。她也是该奖历史上最年轻的得主。之前,最年轻的诺奖获得者是在澳大利亚出生的英国科学家劳伦斯·布拉格, 1915年,时年25岁的布拉格与父亲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挪威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主席贾葛兰对马拉拉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马拉拉通过英雄式的抗争,成为了女童教育权的一位杰出发言人”。
从童年起,马拉拉肩上就担起了一般孩子难以想象的重担。马拉拉来自巴基斯坦西北部斯瓦特地区,父亲齐亚丁担任一所学校的校长,一直致力于推动教育事业。塔利班武装2007年占领了斯瓦特地区,实施严厉的教法,并关闭当地女子学校,禁止女孩接受教育。但齐亚丁却说:“就算死,也不能放弃教育。”因此,年仅11岁的她,就敢于在全国媒体前发表题为《塔利班凭什么夺走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的演讲,她也因此而被全世界所认识。
在父亲的鼓励下,2009年,时年12岁的马拉拉开始用笔名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乌尔都语网站撰写博客,通过儿童的视角和笔触来讲述塔利班统治下的生活。马拉拉在博客中提倡女性接受教育的权利,逐渐引起外界关注,但也因此激怒了塔利班而受到死亡威胁。2012年10月9日,一名塔利班枪手登上了马拉拉乘坐的校车,质问“谁是马拉拉”?在确认身份后,这名枪手近距离向马拉拉头部开枪。这一枪击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伤势严重的马拉拉先后在巴基斯坦和英国接受治疗,最终奇迹般康复,很幸运子弹没有伤到她的大脑。身受重伤的她仅9个月后就再次投入到为女童呼吁教育权的公共事业中。她成立了“马拉拉基金”,为女童教育权筹款,不仅为巴基斯坦女童,也为叙利亚、尼日利亚等全球各地深受恐怖主义之害的女童争取权益。因为她的行动,联合国在2012年决定,将马拉拉的生日——每年7月12日定为“马拉拉日”。
2013年7月12日,马拉拉16岁生日这一天,她在联合国青年大会上发表演讲,她用平静而坚定的声音说:“我不会在威胁中后退,一定要为弱势孩童,特别是女孩子们呼吁,要争取和实现平等教育权。”“坏人们以为能阻止我们达成目标,能吓退我们的雄心壮志,但是我们没有被吓怕——软弱、恐惧、失望逐渐消散,随之而来的是坚强、力量和勇气。”
目前,马拉拉移居英国,和父母以及两个兄弟在英国伯明翰居住,并在当地一所学校上学。10月10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马拉拉正像往常一样在学校上课。在获悉得奖消息后,她向外界表示:“作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巴基斯坦人,我感到十分荣幸。我也感谢我的父亲没有折断我的翅膀,让我得以高飞。”但因为再度受到巴基斯坦塔利班前分支组织的死亡威胁,她目前还未能返回国内。
解救数万儿童的全球反童工领袖
萨蒂亚尔希1954年1月11日在印度中央邦出生。在童工现象普遍存在的印度,萨蒂亚尔希继承了“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传统,通过和平示威,抗议对儿童实施经济剥削。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保护儿童权益,解救了数万名童工。
萨蒂亚尔希曾是一名电气工程师,但在他26岁时,他放弃了这一光鲜亮丽的职业,发起了“拯救儿童运动”,几十年来投身为印度童工争取权益的事业。萨蒂亚尔希把重点放在一些加工厂,这些工厂普遍存在一些“合约童工”。这些童工因为家人欠下债务,不得不在工厂工作,但因为收入微薄难以偿还债务,往往被再次转卖和奴役。他曾冒生命危险冲击工厂,救出被奴役的童工。他领导的解救童工组织已经解救了逾8万名受奴役的童工,帮助他们获得正常的生活,回归校园。
但萨蒂亚尔希对孩子的关怀并不只限于印度。20世纪90年代,萨蒂亚尔希发起“全球反童工大游行”,联合了来自140个国家的2000个社会组织和工会,为儿童争取免收劳役、获取教育的权利,致力于解救全球数百万遭到奴役的儿童。他还于1999年发起了“全球推广教育活动”,联合各国的非政府组织与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共同在全球普及教育。
萨蒂亚尔希对遭到贩运并被强迫劳动的儿童深感忧虑,因此在2007年3月组织了“南亚反儿童贩运大游行”,这次游行历时一个月,途经印度、尼泊尔和孟加拉国的边境地区,以提高人们的警觉,并敦促该地区致力于取缔贩运儿童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剥夺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导致他们失去正常的童年,并往往涉嫌性贩运等危险境地。他还创立了“地毯标志”组织,率先在商业领域提高社会觉悟。该组织向自愿参加的地毯生产商发放“未使用童工”证书,并开设帮助获救的童工康复的设施,不让他们再当童工。该标志目前已在国际上得到承认,很多高档零售商店代销有该标志的产品。萨蒂亚尔希在“全球反童工游行”网站上呼吁:“雇用儿童是违法的,不道德的。”不彻底取缔童工,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就不可能得到保障。全世界“必须认识到,童工和受教育权的丧失是可持续经济增长和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萨蒂亚尔希当年的行动今天已发展成一场拥有千百万名支援者的运动。国际劳工组织采纳了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劳动的《第182号公约》,该公约现已成为对世界各国政府的主要指导原则,而这主要归功于萨蒂亚尔希的努力。
让儿童远离苦难
此次诺贝尔和平奖眷顾两位儿童权益保护者,是因为他们长期为反对压制青年人和儿童奔走呼号,为所有儿童教育权的实现奋斗不息。无论是男童还是女童都应该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权利,都不应任人嫁娶,都不应工作,都不应成为买卖的商品。在动荡和贫穷的环境中,儿童往往最先受到伤害。据统计,今天全球还有1.68亿童工,虽然比2000年时减少了7800万,但消除童工、让儿童们平等接受教育仍然需要全世界的努力。因此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重视萨蒂亚尔希和马拉拉为争取妇女儿童受教育权以及反对极端势力所做的努力。
他们用不屈不挠的努力和斗争告诉世界,儿童是全世界的未来,他们不能被过早地当作赚钱机器,他们必须上学。同时,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和尊重儿童,不能随意剥夺他们的权利。暴力对儿童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尤其是在饱受战争折磨的地区,暴力很有可能一代代地延续下去,贻害无穷,而保护儿童,让他们接受基本的教育,则有希望终结暴力和贫穷,带来和平与富足。
总部设在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奖项公布当天发表新闻公报指出,此次诺贝尔和平奖评委的决定承认了教育是促进和平的力量。该组织总干事博科娃也发表评论认为,“教育的力量在于可以教会人们尊重和包容,加深相互了解和构建新的对话桥梁,并且有助于消除贫困。尊重所有成年男女和儿童的平等尊严是和平最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教育至关重要的原因所在”。
此次萨蒂亚尔希和马拉拉获奖,也将为全球重视教育,尤其是女童教育带来良好的示范效应。教育应成为各国制定2015年新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让所有人都接受素质教育和终生学习,这是实现一切可持续发展和为和平构建永久基础的最强大力量。
【责任编辑】林 京
最年轻的诺奖获得者
作为2013年诺贝尔和平奖的热门人选,马拉拉此次获奖可谓实至名归。她也是该奖历史上最年轻的得主。之前,最年轻的诺奖获得者是在澳大利亚出生的英国科学家劳伦斯·布拉格, 1915年,时年25岁的布拉格与父亲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挪威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主席贾葛兰对马拉拉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马拉拉通过英雄式的抗争,成为了女童教育权的一位杰出发言人”。
从童年起,马拉拉肩上就担起了一般孩子难以想象的重担。马拉拉来自巴基斯坦西北部斯瓦特地区,父亲齐亚丁担任一所学校的校长,一直致力于推动教育事业。塔利班武装2007年占领了斯瓦特地区,实施严厉的教法,并关闭当地女子学校,禁止女孩接受教育。但齐亚丁却说:“就算死,也不能放弃教育。”因此,年仅11岁的她,就敢于在全国媒体前发表题为《塔利班凭什么夺走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的演讲,她也因此而被全世界所认识。
在父亲的鼓励下,2009年,时年12岁的马拉拉开始用笔名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乌尔都语网站撰写博客,通过儿童的视角和笔触来讲述塔利班统治下的生活。马拉拉在博客中提倡女性接受教育的权利,逐渐引起外界关注,但也因此激怒了塔利班而受到死亡威胁。2012年10月9日,一名塔利班枪手登上了马拉拉乘坐的校车,质问“谁是马拉拉”?在确认身份后,这名枪手近距离向马拉拉头部开枪。这一枪击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伤势严重的马拉拉先后在巴基斯坦和英国接受治疗,最终奇迹般康复,很幸运子弹没有伤到她的大脑。身受重伤的她仅9个月后就再次投入到为女童呼吁教育权的公共事业中。她成立了“马拉拉基金”,为女童教育权筹款,不仅为巴基斯坦女童,也为叙利亚、尼日利亚等全球各地深受恐怖主义之害的女童争取权益。因为她的行动,联合国在2012年决定,将马拉拉的生日——每年7月12日定为“马拉拉日”。
2013年7月12日,马拉拉16岁生日这一天,她在联合国青年大会上发表演讲,她用平静而坚定的声音说:“我不会在威胁中后退,一定要为弱势孩童,特别是女孩子们呼吁,要争取和实现平等教育权。”“坏人们以为能阻止我们达成目标,能吓退我们的雄心壮志,但是我们没有被吓怕——软弱、恐惧、失望逐渐消散,随之而来的是坚强、力量和勇气。”
目前,马拉拉移居英国,和父母以及两个兄弟在英国伯明翰居住,并在当地一所学校上学。10月10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马拉拉正像往常一样在学校上课。在获悉得奖消息后,她向外界表示:“作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巴基斯坦人,我感到十分荣幸。我也感谢我的父亲没有折断我的翅膀,让我得以高飞。”但因为再度受到巴基斯坦塔利班前分支组织的死亡威胁,她目前还未能返回国内。
解救数万儿童的全球反童工领袖
萨蒂亚尔希1954年1月11日在印度中央邦出生。在童工现象普遍存在的印度,萨蒂亚尔希继承了“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传统,通过和平示威,抗议对儿童实施经济剥削。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保护儿童权益,解救了数万名童工。
萨蒂亚尔希曾是一名电气工程师,但在他26岁时,他放弃了这一光鲜亮丽的职业,发起了“拯救儿童运动”,几十年来投身为印度童工争取权益的事业。萨蒂亚尔希把重点放在一些加工厂,这些工厂普遍存在一些“合约童工”。这些童工因为家人欠下债务,不得不在工厂工作,但因为收入微薄难以偿还债务,往往被再次转卖和奴役。他曾冒生命危险冲击工厂,救出被奴役的童工。他领导的解救童工组织已经解救了逾8万名受奴役的童工,帮助他们获得正常的生活,回归校园。
但萨蒂亚尔希对孩子的关怀并不只限于印度。20世纪90年代,萨蒂亚尔希发起“全球反童工大游行”,联合了来自140个国家的2000个社会组织和工会,为儿童争取免收劳役、获取教育的权利,致力于解救全球数百万遭到奴役的儿童。他还于1999年发起了“全球推广教育活动”,联合各国的非政府组织与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共同在全球普及教育。
萨蒂亚尔希对遭到贩运并被强迫劳动的儿童深感忧虑,因此在2007年3月组织了“南亚反儿童贩运大游行”,这次游行历时一个月,途经印度、尼泊尔和孟加拉国的边境地区,以提高人们的警觉,并敦促该地区致力于取缔贩运儿童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剥夺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导致他们失去正常的童年,并往往涉嫌性贩运等危险境地。他还创立了“地毯标志”组织,率先在商业领域提高社会觉悟。该组织向自愿参加的地毯生产商发放“未使用童工”证书,并开设帮助获救的童工康复的设施,不让他们再当童工。该标志目前已在国际上得到承认,很多高档零售商店代销有该标志的产品。萨蒂亚尔希在“全球反童工游行”网站上呼吁:“雇用儿童是违法的,不道德的。”不彻底取缔童工,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就不可能得到保障。全世界“必须认识到,童工和受教育权的丧失是可持续经济增长和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萨蒂亚尔希当年的行动今天已发展成一场拥有千百万名支援者的运动。国际劳工组织采纳了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劳动的《第182号公约》,该公约现已成为对世界各国政府的主要指导原则,而这主要归功于萨蒂亚尔希的努力。
让儿童远离苦难
此次诺贝尔和平奖眷顾两位儿童权益保护者,是因为他们长期为反对压制青年人和儿童奔走呼号,为所有儿童教育权的实现奋斗不息。无论是男童还是女童都应该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权利,都不应任人嫁娶,都不应工作,都不应成为买卖的商品。在动荡和贫穷的环境中,儿童往往最先受到伤害。据统计,今天全球还有1.68亿童工,虽然比2000年时减少了7800万,但消除童工、让儿童们平等接受教育仍然需要全世界的努力。因此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重视萨蒂亚尔希和马拉拉为争取妇女儿童受教育权以及反对极端势力所做的努力。
他们用不屈不挠的努力和斗争告诉世界,儿童是全世界的未来,他们不能被过早地当作赚钱机器,他们必须上学。同时,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和尊重儿童,不能随意剥夺他们的权利。暴力对儿童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尤其是在饱受战争折磨的地区,暴力很有可能一代代地延续下去,贻害无穷,而保护儿童,让他们接受基本的教育,则有希望终结暴力和贫穷,带来和平与富足。
总部设在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奖项公布当天发表新闻公报指出,此次诺贝尔和平奖评委的决定承认了教育是促进和平的力量。该组织总干事博科娃也发表评论认为,“教育的力量在于可以教会人们尊重和包容,加深相互了解和构建新的对话桥梁,并且有助于消除贫困。尊重所有成年男女和儿童的平等尊严是和平最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教育至关重要的原因所在”。
此次萨蒂亚尔希和马拉拉获奖,也将为全球重视教育,尤其是女童教育带来良好的示范效应。教育应成为各国制定2015年新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让所有人都接受素质教育和终生学习,这是实现一切可持续发展和为和平构建永久基础的最强大力量。
【责任编辑】林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