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人健康成长和事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作为特殊的教育群体—聋生,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出现抑郁、焦虑、嫉妒、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如果不重视聋生的这些心理问题,会严重影响着聋生自身的健康发展,给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困扰,甚至给社会安全带来隐患。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聋生的心理变化,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健康心理。
一、聋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分析
(一)听觉障碍因素
聋生缺乏“听”的能力,导致外来信息存在缺失,即使通过后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语言,但是通过语言获取的信息量远远落后于普通儿童,语言能力发展迟滞、信息量缺乏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发展迟缓,对社会、自我认识的理解比较主观、片面、肤浅,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二)学校教育因素
聾校是聋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学结构、教学目标、教育内容与学法、学校的校风与人际关系、教育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到他们心理的发展。但是,目前很多聋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存在一定的弊端:在教育方面,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上,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知识教学,轻心理疏导;教学内容不合理,课业难度过大等使听障儿童遇到过多的挫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特殊教育教师缺乏心理学与教育方面的素养,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
(三)家庭因素
家庭的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家长素质、家庭氛围、居住环境等诸多因素对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调查研究发现,90%以上的聋生出生在健听人家庭,当父母发现孩子的听力有问题时,往往无法接受,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寻医问药上,忽视了早期教育;有些则受到经济条件限制,加上缺乏相关知识,对孩子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更不用说教育了。
(四)社会因素
聋生语言发展滞后,使他们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与健听人明显的不同,如:无法对自己的发音进行准确的监控,发出的刺耳怪异声音,难以理解和掌握复杂的社会规则,做出“怪异”的言行。对他们的种种行为,健全人包括他们的父母不能真正地理解和尊重他们,不能平等地看待他们,这使聋生没有归属感,感到自己与社会是格格不入的,自我意识发展迟缓,缺乏成就感和满足感,造成自卑、退缩、敏感多疑等不良心理,甚至在不法之徒的诱惑下走向犯罪的深渊。
二、矫正聋生不良心理的对策
(一)聋生自身方面
1.克服自卑心理
聋生要正视自己的生理缺陷,勇敢地面对现实,看到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不断前进,相信社会赋予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健全人能做到的,残疾人也一样可以做到。
2.掌握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
聋生产生心理问题时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让聋生自觉抵制和纠正错误心理,安全度过不良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学校方面
1.以生为本,转变育人观念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立足于三尺讲台,把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要做一个道德品行的引导者,心理素质的塑造者。但是,由于聋生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与常人缺少正常的沟通,是非辨别能力差,想问题没有那么全面,容易偏激。这就需要特殊教育教师把聋生看做是完整的人、发展中的个体;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正视他们的心理感受;注重个体差别,及时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引导;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让学生共性健康发展的同时,又要使学生的个性充分施展,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选用的各科教材不仅具有知识性,同时具有教育性,语文课、数学课、理科、自然、社会等都蕴涵着方方面面的教育契机。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引导,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首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向聋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普及什么是心理健康,为什么要心理健康,如何才能做到心理健康等知识。其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对每个聋生的不同心理,开展定期的心理辅导,并作相关记录,建立个人心理档案,使聋生个性心理中的缺陷得以补偿和矫正。最后,教师要教会聋生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自觉抵制和纠正不良心理,完善自己的人格形象。
(三)家庭方面
首先,家长要积极改变落后教育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改变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其次,家长要了解聋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一方面,要注意尊重、信任孩子,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放手让他们独立处理一些问题。另一方面,家长不能把聋生当作健全人对待,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坚信自己的孩子能自信、自强、自立。
(四)社会方面
1.加大宣传力度
我们呼吁政府和新闻媒体,加大对残疾人的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思想误区,关心、尊重、理解帮助残疾人,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环境,让残疾朋友时时处处感到社会的温暖,消除心理障碍,形成健康人格。
2.鼓励聋校打开校门,拓展生活的空间
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有缺陷的孩子走上社会,回归主流。因此,聋校应打开校门,大胆让聋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增加孩子与社会交往的机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学会交往,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消除由封闭隔阂而产生的心理误区。因此,聋校可以带领聋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人,为社会做好事,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心灵的安慰与激励,消除自卑感,增强向生活挑战的勇气。
总之,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辛勤的劳动,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相信,只要特教工作者重视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用真诚的关爱、百倍的努力和十足的信心,采取可行的措施,运用有效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聋生的心理一定能向健康方向发展,成为残而不废的有用人才。
一、聋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分析
(一)听觉障碍因素
聋生缺乏“听”的能力,导致外来信息存在缺失,即使通过后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语言,但是通过语言获取的信息量远远落后于普通儿童,语言能力发展迟滞、信息量缺乏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发展迟缓,对社会、自我认识的理解比较主观、片面、肤浅,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二)学校教育因素
聾校是聋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学结构、教学目标、教育内容与学法、学校的校风与人际关系、教育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到他们心理的发展。但是,目前很多聋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存在一定的弊端:在教育方面,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上,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知识教学,轻心理疏导;教学内容不合理,课业难度过大等使听障儿童遇到过多的挫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特殊教育教师缺乏心理学与教育方面的素养,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来实施教育。
(三)家庭因素
家庭的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家长素质、家庭氛围、居住环境等诸多因素对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调查研究发现,90%以上的聋生出生在健听人家庭,当父母发现孩子的听力有问题时,往往无法接受,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寻医问药上,忽视了早期教育;有些则受到经济条件限制,加上缺乏相关知识,对孩子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更不用说教育了。
(四)社会因素
聋生语言发展滞后,使他们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与健听人明显的不同,如:无法对自己的发音进行准确的监控,发出的刺耳怪异声音,难以理解和掌握复杂的社会规则,做出“怪异”的言行。对他们的种种行为,健全人包括他们的父母不能真正地理解和尊重他们,不能平等地看待他们,这使聋生没有归属感,感到自己与社会是格格不入的,自我意识发展迟缓,缺乏成就感和满足感,造成自卑、退缩、敏感多疑等不良心理,甚至在不法之徒的诱惑下走向犯罪的深渊。
二、矫正聋生不良心理的对策
(一)聋生自身方面
1.克服自卑心理
聋生要正视自己的生理缺陷,勇敢地面对现实,看到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不断前进,相信社会赋予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健全人能做到的,残疾人也一样可以做到。
2.掌握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
聋生产生心理问题时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让聋生自觉抵制和纠正错误心理,安全度过不良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学校方面
1.以生为本,转变育人观念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立足于三尺讲台,把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要做一个道德品行的引导者,心理素质的塑造者。但是,由于聋生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与常人缺少正常的沟通,是非辨别能力差,想问题没有那么全面,容易偏激。这就需要特殊教育教师把聋生看做是完整的人、发展中的个体;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正视他们的心理感受;注重个体差别,及时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引导;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让学生共性健康发展的同时,又要使学生的个性充分施展,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选用的各科教材不仅具有知识性,同时具有教育性,语文课、数学课、理科、自然、社会等都蕴涵着方方面面的教育契机。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引导,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首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向聋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普及什么是心理健康,为什么要心理健康,如何才能做到心理健康等知识。其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对每个聋生的不同心理,开展定期的心理辅导,并作相关记录,建立个人心理档案,使聋生个性心理中的缺陷得以补偿和矫正。最后,教师要教会聋生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自觉抵制和纠正不良心理,完善自己的人格形象。
(三)家庭方面
首先,家长要积极改变落后教育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改变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其次,家长要了解聋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一方面,要注意尊重、信任孩子,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放手让他们独立处理一些问题。另一方面,家长不能把聋生当作健全人对待,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坚信自己的孩子能自信、自强、自立。
(四)社会方面
1.加大宣传力度
我们呼吁政府和新闻媒体,加大对残疾人的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思想误区,关心、尊重、理解帮助残疾人,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环境,让残疾朋友时时处处感到社会的温暖,消除心理障碍,形成健康人格。
2.鼓励聋校打开校门,拓展生活的空间
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有缺陷的孩子走上社会,回归主流。因此,聋校应打开校门,大胆让聋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增加孩子与社会交往的机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学会交往,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消除由封闭隔阂而产生的心理误区。因此,聋校可以带领聋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人,为社会做好事,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心灵的安慰与激励,消除自卑感,增强向生活挑战的勇气。
总之,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辛勤的劳动,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相信,只要特教工作者重视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用真诚的关爱、百倍的努力和十足的信心,采取可行的措施,运用有效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聋生的心理一定能向健康方向发展,成为残而不废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