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花树活性内生真菌筛选及其抗菌化学成分的研究

来源 :广西植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boyw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究桐花树内生真菌在抑菌方面的价值,该文以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的抑菌作用为评价指标筛选活性菌株,采用活性跟踪方法结合多种色谱技术分离活性菌株的化学成分,波谱手段结合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单体化合物结构,微孔板法测定单体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1)从桐花树分离得到的16株内生真菌分属2纲7目10科10属,镰刀菌属(Fusarium)为优势菌属。内生真菌GXIMD02029和GXIMD02039的发酵产物对枯草芽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粘性放线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GXIMD02038发酵产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2)7个化合物从内生真菌Phomopsis sp. GXIMD02029中被分离并鉴定为(15R)-acetoxydothiorelone A (1)、cytosporone B(2)、pestalotiopsone H(3)、pestalotiopsone B(4)、4-Hydroxybenzaldehyde(5)、p-Hydroxybenzoic acid(6)、N-(2-phenylethyl)acetamide(7)。(3)化合物1和2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化合物1对枯草芽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的MIC为16.25μg·mL-1,对藤黄微球菌和粘性放线菌的MIC为7.812 5μg·mL-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31.25μg·mL-1。化合物2对藤黄微球菌的MIC为62.5μg·mL-1,对枯草芽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粘性放线菌的MIC为125μg·mL-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50μg·mL-1。该文筛选了3株活性菌株,首次报道化合物1具有抗菌活性,为桐花树内生真菌在抗菌价值方面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弗洛伊德在《悲痛和抑郁》中所阐释的抑郁症理论有助于分析歌德著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的抑郁症,其两大特点分别为自恋型对象选择和对恋爱客体的爱恨矛盾心理。通过对维特抑郁心理机制的分析,能够使读者深入了解抑郁机制,及时察觉并调节异常心理,避免陷入抑郁的深渊。
近年来基因疗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产品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或获批上市,适应证涉及遗传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体内基因治疗产品是指在体内通过对人体细胞的遗传物质进行修饰、表达外源基因、操纵细胞基因表达或调控细胞生物学特性等方式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药品,其结构、功能及生产工艺较传统蛋白类药物更加复杂,潜在的安全性风险更高,如病毒安全性和遗传毒性。因此,质量控制工作面临更多挑战。本文基
目的 建立注射用醋酸奥曲肽微球、注射用双羟萘酸帕瑞肽微球、艾塞那肽微球,三种肽类微球制剂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方法 筛选微球的溶解剂将微球完全溶解释放其被包含的细菌内毒素,分别采用凝胶法、动态浊度法、动态显色法三种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进行干扰试验,研究三种方法能否排除有机溶剂和微球溶解物是否会对检测造成干扰,确定不干扰浓度并对三类微球制剂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测。结果 采用二甲基亚砜可将三类微球完全溶解,
<正>环境问题已经逐步上升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风险最高的制约性因素。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同时,加速商业转型迈向自然受益的未来,亦甚为重要。2020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0年全球风险报告》中首次出现全球前五大风险均来自同一个类别的情形,这个类别就是“环境”。此后,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来自环境方面的风险依然是主要的风险类别,这从2021年和2022年世界
期刊
重熔浇注工艺对浇注试棒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大。本文归纳了重熔浇注工艺过程中不同熔体处理温度、时间和浇注温度、模壳温度、砂箱温度及浇注试棒形状对浇注试棒显微组织的影响,并分析了原因。对未来重熔铸造镍基合金浇注试棒的重点关注方向进行了展望。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可引起一系列眼部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目前针对TAO的各种治疗方式均不尽如人意。鉴于氧化应激与TAO的发病密切相关,且硒作为抗氧化剂可有效改善轻度TAO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故抗氧化治疗成为处理TAO的新选择。体外研究显示,维生素C、N-乙酰-L-半胱氨酸、β-胡萝卜素等抗氧化剂可以减少TAO患者
<正>出版方:启真馆丨浙江大学出版社工业革命在经济史上是一个并未说尽的中心议题,它颠覆了生产的动力机制,塑造了经济的增长方式。不同经济体被拉开差距,形成一种"大分流",追赶型经济体随后产生。经济学家马德斌把中国作为根本的方法,回到"大分流"前的中国和欧洲,比较工业革命的基础,同时回到"大分流"后的中国和日本,比较追赶型经济体的现代化差异。他反思并超越劳动力、资本等要素价格和财政的解释力,在制度和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