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 富有诗情画意。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中国私家园林追求“三境”,即“生境”、“画境”、“意境”,其中又以“意境”为最高境界。此“三境”恰恰体现了中国私家园林崇尚自然的本真之美,超越自然的艺术之美,感悟自然的理性之美。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对中国私家园林的美学特征进行一番解读。
[关键词]私家园林 生境 画境 意境
中图分类号:TU98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198-01
中国园林作为中华文明一朵灿烂的艺术奇葩, 历史悠久,体系完备,门类齐全,分布广阔,既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不同流派、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私家园林更是各擅所长,争奇斗艳,林林总总,蔚为大观。
一、“生境”———体现中国私家园林崇尚自然的本真之美
“生境”,即还原自然之美,符合自然之趣。私家园林的主人,通常为文人、士大夫。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长期的战争和社会动荡,消极悲观情绪导致及时行乐思想流行,儒家独尊儒术的正统思想受到冲击,礼教束缚遭到反抗,崇尚玄学、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成为社会风流。许多文人、士大夫苦于前途、仕途的不确定,更是向往归隐山林,过一种闲云野鹤的生活,于是文人、官宦造园之风兴起。这大大促进了中国私家园林的发展,也使得中国私家园林将最初的美学特征定位在回归自然上。中国私家园林深受先秦老子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园林布局和营造手法上,以师法自然为目标,力求做到“天人合一”。
中国私家园林的“天然”性在于自然美,“人工”性则主要体现在建筑美。以“天人合一”为理想追求的中国文人、士大夫,在园林建设上,始终致力于自然美与建筑美的和谐统一。纵观中国私家园林,山水与建筑始终是胶合、渗透在一起的。一座优秀的园林,每一座亭台楼阁都不会脱离周围环境而单独存在,每一块石峰、每一株虬柯、每一泓溪流,也同样不会无视周围建筑的存在。正可谓:“小廊回合曲阑斜,庭院深深深几许。园林建筑之美,本身就是一种自然之美”。我们不妨把中国私家园林建筑和皇家园林建筑加以比较, 发现,两者几乎各自遵循着一套操作体系和审美规则。我国封建礼教森严,社会等级井然有序,不可越雷池半步,故私家园林无论在规模、风格还是式样上,较之皇家园林都有种种限制。如皇家园林中视为必然的中轴线,私家园林避之唯恐不及;如皇家园林中司空见惯的汉白玉石雕石栏,私家园林就极为罕见,否则,即可能犯“僭越”之罪。正是私家园林在建筑上面临的种种有形或无形的限制,结果反而促进了私家园林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使之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如果我们在中国皇家园林建筑中看到的是儒家文化的约束和限制,那么在私家园林建筑中,看到的则是道家的乐生与回归自然。树无行次,石无定位。这种无定式的审美原则,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还体现在建筑材料上,我国的木质建筑材料给园林艺术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因为木结构更接近自然,其对园林的内墙、外墙之设并无硬性规定,空间可虚可实,可隔可透,可合可分,可聚可散。
二、“画境”———彰显中国私家园林超越自然的艺术之美
“画境”,即自然之美经过了艺术家们的提炼加工,使之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在师法自然的背后,中国私家园林更致力于营造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空间。师法自然只是手段,让园林洋溢出自然山水的诗情画意,才是私家园林建造者们更高更内在的追求。
优秀的园林像画也像诗,需要适时地停下来品尝一番,品尝那远古的神韵与历史的芳香。在寄畅园,你可以邀上一壶茶,静下心来去感受、去品尝,这其中不乏诗情与画意,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似乎都经过了仔细推敲。众所周知,江南私家园林的主人一般都是归隐的达官贵人,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审美趣味,对自然的美丽较为敏感,同时又有丰富的游历经验,因此,他们常如吟诗作文般对待其园林创作,因地制宜地处理景物之间的关系。郁盘、知鱼槛就是主人吟诗作对、下棋博弈的地方,他们不仅要从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而且要讲求环境的优美与内心的感受,这就是文人趣味的直接体现。吟诗做画、诗词歌赋,都需要在空间设计的布局中进行考虑与安排。
中国私家园林的文学性,可以在“实”和“虚”两个层面上得到反映。就“实”的层面而言,现存私家园林中随处可见的园名、景题、刻写、匾额、楹联等美妙文字,都以各式各样的文学手段(状写、比附、象征、寓意、点题等)渲染着园林的情调,深化着园林的内涵和意境。而体现这些文字的书法艺术,也以其特有的美感,补充、点缀或升华着园林的美学内涵。就“虚”的层面而言,人们不仅可以从园林布局中依稀感到某种诗文之理,还能因眼前不断变换的景致,生出丰富的联想和感悟。如沧浪亭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北京潭柘寺弥勒佛殿的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诗意与达观。唐代诗人王维亲自规划并建造了自己的私家园林“辋川别业”,并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写到:“依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用文学诗词铸就园林之魂,怕只有中国私家园林才做得到,做得好。
中国私家园林的绘画性,同样可以从“实”和“虚”两种层面上得到解读。在“实”的层面上,游人会在园中到处发现绘画艺术的存在,或体现为一幅悬挂在厅堂的水墨中轴,或体现为园中无处不在的山水陈设。
中国私家园林本质上追求的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因此借景在私家园林中被运用到了极致。中国私家园林不仅是一幅空间三维山水画,更是一幅时间加空间的四维山水画。中国私家园林的园林画境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延续的空间,其景观画面既无处不在,又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朝借旭日,晚借夕阳,春借桃柳,夏借塘荷,秋借丹枫,冬借飞雪。四季变化,斗转星移,一悲一喜,一怒一惊,园中景致皆会观之不同,悟之不同。中国私家园林不仅能“动观”,更能“静赏”。移步固然会换景,驻足则更能领略其中的妙趣真味。动观以欣赏,静观以把玩,粗浏与细览结合,园中美景不仅可以观入眼中,更可以体味心中。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大自然的无价景观,皆可为中国私家园林所用,从而构成一幅幅具有无限想象力的艺术画境。
三、“意境”———体味中国私家园林感悟自然的理性之美
“意境”,即人们对自然的感悟,它体现了人们主观情感与外界景观的统一。
中国私家园林,既是山水园林,也是人文园林。古人云:大隐入朝市,小隐入樊篱。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人或多或少都有隐逸倾向,而中国私家园林恰恰能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洌,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狂以明丽。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即所谓的“意境”。寄畅园的空间艺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国的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古代哲学讲究“实中见虚、虚中见实”的虚实相生的思想意境。在寄畅园的空间布局上,有许多地方运用了这种手法。
这是人间仙境?还是天堂圣地?天堂高远不可及,仙境自古是传说。中国私家园林正是利用自己远离红尘的美,荡涤人间的烦恼,寻求心灵的归宿。“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物质的迅速膨胀已将我们的精神诉求驱逐到荒漠的边缘。与私家园林对话,你是否想到了去原野散步,思无邪,心无累,去嗅嗅青草的气息,听听小溪的潺潺,看看麦穗的沉思,平平心灵的浮躁。只要我们永远保持一颗恬淡、宁静的心,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座园林。这便是我解读中国私家园林美学特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私家园林 生境 画境 意境
中图分类号:TU98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198-01
中国园林作为中华文明一朵灿烂的艺术奇葩, 历史悠久,体系完备,门类齐全,分布广阔,既博大精深,又源远流长。不同流派、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私家园林更是各擅所长,争奇斗艳,林林总总,蔚为大观。
一、“生境”———体现中国私家园林崇尚自然的本真之美
“生境”,即还原自然之美,符合自然之趣。私家园林的主人,通常为文人、士大夫。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长期的战争和社会动荡,消极悲观情绪导致及时行乐思想流行,儒家独尊儒术的正统思想受到冲击,礼教束缚遭到反抗,崇尚玄学、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成为社会风流。许多文人、士大夫苦于前途、仕途的不确定,更是向往归隐山林,过一种闲云野鹤的生活,于是文人、官宦造园之风兴起。这大大促进了中国私家园林的发展,也使得中国私家园林将最初的美学特征定位在回归自然上。中国私家园林深受先秦老子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园林布局和营造手法上,以师法自然为目标,力求做到“天人合一”。
中国私家园林的“天然”性在于自然美,“人工”性则主要体现在建筑美。以“天人合一”为理想追求的中国文人、士大夫,在园林建设上,始终致力于自然美与建筑美的和谐统一。纵观中国私家园林,山水与建筑始终是胶合、渗透在一起的。一座优秀的园林,每一座亭台楼阁都不会脱离周围环境而单独存在,每一块石峰、每一株虬柯、每一泓溪流,也同样不会无视周围建筑的存在。正可谓:“小廊回合曲阑斜,庭院深深深几许。园林建筑之美,本身就是一种自然之美”。我们不妨把中国私家园林建筑和皇家园林建筑加以比较, 发现,两者几乎各自遵循着一套操作体系和审美规则。我国封建礼教森严,社会等级井然有序,不可越雷池半步,故私家园林无论在规模、风格还是式样上,较之皇家园林都有种种限制。如皇家园林中视为必然的中轴线,私家园林避之唯恐不及;如皇家园林中司空见惯的汉白玉石雕石栏,私家园林就极为罕见,否则,即可能犯“僭越”之罪。正是私家园林在建筑上面临的种种有形或无形的限制,结果反而促进了私家园林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使之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如果我们在中国皇家园林建筑中看到的是儒家文化的约束和限制,那么在私家园林建筑中,看到的则是道家的乐生与回归自然。树无行次,石无定位。这种无定式的审美原则,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还体现在建筑材料上,我国的木质建筑材料给园林艺术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因为木结构更接近自然,其对园林的内墙、外墙之设并无硬性规定,空间可虚可实,可隔可透,可合可分,可聚可散。
二、“画境”———彰显中国私家园林超越自然的艺术之美
“画境”,即自然之美经过了艺术家们的提炼加工,使之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在师法自然的背后,中国私家园林更致力于营造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空间。师法自然只是手段,让园林洋溢出自然山水的诗情画意,才是私家园林建造者们更高更内在的追求。
优秀的园林像画也像诗,需要适时地停下来品尝一番,品尝那远古的神韵与历史的芳香。在寄畅园,你可以邀上一壶茶,静下心来去感受、去品尝,这其中不乏诗情与画意,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似乎都经过了仔细推敲。众所周知,江南私家园林的主人一般都是归隐的达官贵人,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审美趣味,对自然的美丽较为敏感,同时又有丰富的游历经验,因此,他们常如吟诗作文般对待其园林创作,因地制宜地处理景物之间的关系。郁盘、知鱼槛就是主人吟诗作对、下棋博弈的地方,他们不仅要从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而且要讲求环境的优美与内心的感受,这就是文人趣味的直接体现。吟诗做画、诗词歌赋,都需要在空间设计的布局中进行考虑与安排。
中国私家园林的文学性,可以在“实”和“虚”两个层面上得到反映。就“实”的层面而言,现存私家园林中随处可见的园名、景题、刻写、匾额、楹联等美妙文字,都以各式各样的文学手段(状写、比附、象征、寓意、点题等)渲染着园林的情调,深化着园林的内涵和意境。而体现这些文字的书法艺术,也以其特有的美感,补充、点缀或升华着园林的美学内涵。就“虚”的层面而言,人们不仅可以从园林布局中依稀感到某种诗文之理,还能因眼前不断变换的景致,生出丰富的联想和感悟。如沧浪亭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北京潭柘寺弥勒佛殿的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诗意与达观。唐代诗人王维亲自规划并建造了自己的私家园林“辋川别业”,并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写到:“依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用文学诗词铸就园林之魂,怕只有中国私家园林才做得到,做得好。
中国私家园林的绘画性,同样可以从“实”和“虚”两种层面上得到解读。在“实”的层面上,游人会在园中到处发现绘画艺术的存在,或体现为一幅悬挂在厅堂的水墨中轴,或体现为园中无处不在的山水陈设。
中国私家园林本质上追求的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因此借景在私家园林中被运用到了极致。中国私家园林不仅是一幅空间三维山水画,更是一幅时间加空间的四维山水画。中国私家园林的园林画境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延续的空间,其景观画面既无处不在,又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朝借旭日,晚借夕阳,春借桃柳,夏借塘荷,秋借丹枫,冬借飞雪。四季变化,斗转星移,一悲一喜,一怒一惊,园中景致皆会观之不同,悟之不同。中国私家园林不仅能“动观”,更能“静赏”。移步固然会换景,驻足则更能领略其中的妙趣真味。动观以欣赏,静观以把玩,粗浏与细览结合,园中美景不仅可以观入眼中,更可以体味心中。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大自然的无价景观,皆可为中国私家园林所用,从而构成一幅幅具有无限想象力的艺术画境。
三、“意境”———体味中国私家园林感悟自然的理性之美
“意境”,即人们对自然的感悟,它体现了人们主观情感与外界景观的统一。
中国私家园林,既是山水园林,也是人文园林。古人云:大隐入朝市,小隐入樊篱。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人或多或少都有隐逸倾向,而中国私家园林恰恰能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洌,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狂以明丽。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即所谓的“意境”。寄畅园的空间艺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国的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古代哲学讲究“实中见虚、虚中见实”的虚实相生的思想意境。在寄畅园的空间布局上,有许多地方运用了这种手法。
这是人间仙境?还是天堂圣地?天堂高远不可及,仙境自古是传说。中国私家园林正是利用自己远离红尘的美,荡涤人间的烦恼,寻求心灵的归宿。“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物质的迅速膨胀已将我们的精神诉求驱逐到荒漠的边缘。与私家园林对话,你是否想到了去原野散步,思无邪,心无累,去嗅嗅青草的气息,听听小溪的潺潺,看看麦穗的沉思,平平心灵的浮躁。只要我们永远保持一颗恬淡、宁静的心,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座园林。这便是我解读中国私家园林美学特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