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中学品德课经过改版后,内容有了很大变化,留下了很多的空白,需要师生把它填满。笔者认为,现在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把思想品德融入生活中来,使教学生活化。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贵州德育教育家汪广仁说过:“兴趣是学生最要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受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可有效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主要任务。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而良好的开头目的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如《情绪万花筒》一课,因上课有其他老师听课,故我向学生提问:当看到老师来听课,什么情绪?学生会说出:紧张,高兴,兴奋,害怕……其实这就是与要学的知识有关。学生带着真实的感觉进入课堂,使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而不是单纯的书本教条主义。
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实践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样以《情绪万花筒》一节为例,当新课上完后,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教学,围绕书本的情境进行讨论,讨论书中人物的情绪,以及产生此种情绪的原因。要自主大胆创新,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教师所采用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
三、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同样以《情绪万花筒》一课为例,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以后,师生之间就展开各种活动,围绕情绪进行词语接龙比赛。赛后又请同学说出比赛时的情绪,然后同学们观看了由自己同学表演的两位书生进京赶考的故事,谈谈为什么有的考好了而有的落榜了,同学们就会主动在观看中思考问题。又如,我在《社交礼仪》教学中,设置了一个直观的生活情境。古时候牛皋向一位老大爷吼叫着问路,这位老大爷头也不抬地只说了“无礼”,问路人错理解为“五里”,结果走了好几个五里,后觉得不对劲,突然醒悟过来,觉得应该是自己无礼,便返回到老人家那里,赔了个不是,并礼貌地施礼并问路,这位老大爷见他很有礼貌,便给他指路,恰巧天色已晚,山中老虎经常出没,老大爷留问路人在此过夜,避免了有可能的祸害。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汪广仁曾说过:“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实质上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以《身边的诱惑》为例,我在教学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个社会调查,让学生去调查社会上或身边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对待上网,然后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我们如何正确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清醒地认识到上网的利与弊,从而明确今后该如何上网。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
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我们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关注学生的道德困惑,解读学生的道德要求,让学生在解惑中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帮助学生在行为决策与践行中提升道德智慧,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认识。
(作者电话:15879043169;信箱:958178319@qq.com)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贵州德育教育家汪广仁说过:“兴趣是学生最要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受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可有效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主要任务。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而良好的开头目的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如《情绪万花筒》一课,因上课有其他老师听课,故我向学生提问:当看到老师来听课,什么情绪?学生会说出:紧张,高兴,兴奋,害怕……其实这就是与要学的知识有关。学生带着真实的感觉进入课堂,使学生知道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而不是单纯的书本教条主义。
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实践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样以《情绪万花筒》一节为例,当新课上完后,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教学,围绕书本的情境进行讨论,讨论书中人物的情绪,以及产生此种情绪的原因。要自主大胆创新,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教师所采用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
三、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同样以《情绪万花筒》一课为例,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以后,师生之间就展开各种活动,围绕情绪进行词语接龙比赛。赛后又请同学说出比赛时的情绪,然后同学们观看了由自己同学表演的两位书生进京赶考的故事,谈谈为什么有的考好了而有的落榜了,同学们就会主动在观看中思考问题。又如,我在《社交礼仪》教学中,设置了一个直观的生活情境。古时候牛皋向一位老大爷吼叫着问路,这位老大爷头也不抬地只说了“无礼”,问路人错理解为“五里”,结果走了好几个五里,后觉得不对劲,突然醒悟过来,觉得应该是自己无礼,便返回到老人家那里,赔了个不是,并礼貌地施礼并问路,这位老大爷见他很有礼貌,便给他指路,恰巧天色已晚,山中老虎经常出没,老大爷留问路人在此过夜,避免了有可能的祸害。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汪广仁曾说过:“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实质上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以《身边的诱惑》为例,我在教学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个社会调查,让学生去调查社会上或身边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对待上网,然后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我们如何正确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清醒地认识到上网的利与弊,从而明确今后该如何上网。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
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我们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关注学生的道德困惑,解读学生的道德要求,让学生在解惑中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帮助学生在行为决策与践行中提升道德智慧,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认识。
(作者电话:15879043169;信箱:958178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