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罗西尼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先锋,《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其重要的代表作。这部歌剧充分体现歌剧一般的审美特点,即艺术综合性、戏剧的音乐性和音乐的戏剧性。
关键词:罗西尼 歌剧 审美特点
歌剧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民族音乐水平的重要标志。意大利是歌剧的发源地,并对世界歌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吉奥阿基诺·罗西尼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先锋,《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其重要的代表作。本文以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为例,对歌剧的审美特点做浅析。
一、艺术的综合性
歌剧如同个“大家庭”,舞蹈、音乐、舞台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这一综合体中,涵盖了艺术品种的单象美和诸多艺术形式的个体美。歌剧涉及的艺术因素和艺术手段很多,涵盖广泛的艺术门类,几乎囊括了所有艺术的审美特点。歌剧的创作、演出和欣赏存在于多视觉、多听觉的领域,这种“多”决定了这个“边缘艺术体”在构筑上面临诸多的困境。这也使得人们在歌剧的创作、演出和艺术审美中,将“综合性”视为重中之重的核心问题。由此,歌剧的艺术家们不但在某些艺术领域中应该是专家,而且必须具有掌控各艺术门类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交融的素质和能力。唯有这样,才能构筑歌剧这门综合艺术。
罗西尼在《塞维利亚理发师》中,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依托意大利民族音乐的因素,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的唱法,使音乐充满了幽默、喜悦和炫技的装饰精神。同时,又借鉴了贝多芬的艺术创作手段,运用管弦乐取代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再加上其中贯穿着塔兰泰拉欢快舞曲的因素,并与诙谐与激情并存而且极富舞台效果紧密结合,使该剧以典型的喜歌剧风格展示出费加罗的形象。全剧洋溢着深刻的讽刺、美好的快乐、深邃的智慧,流露出欢快和真实的情感。罗西尼把意大利喜歌剧体裁推向了高峰。
二、戏剧的音乐性
戏剧的音乐性是指歌剧在刻画人物性格和表达情感时,在剧情演变的冲突中,通过音乐的语言、形象思维和逻辑结构,使剧情的内涵得到较好的展开。歌剧改变话剧式的戏剧结构原则和方式,使戏剧冲突的高潮点孕育于情绪高潮点之中,将舞台性、戏剧性、叙事性与音乐的抒情性有机结合,使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融为一体。而歌剧艺术者的责任,就是紧扣着题材的挖掘、主题的选择、高潮的铺垫、情节的提炼和形象的塑造环节,使音乐浸透于剧情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创作以情为主,形、理、情、神高度统一的审美意境,将欣赏者引领到一个鲜活的审美世界,体验、神会自然和人性感悟。为此,艺术者必须处理好歌剧艺术构成的戏剧单位与音乐单位之间的关系,例如,界定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区别和联系,各部分之间色彩变化虚实、前后呼应、张弛松紧的关系,形成浑然一体的视觉节奏和听觉节奏共同构成的音乐戏剧节奏。
三、音乐的戏剧性
歌剧的音乐是展现舞台视觉感的生活环境和人物形象,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物的意志、感情变化的广度和深度。歌剧音乐不能像交响乐、纯器乐那样独立自主地发展,而是受剧中人物性格和规定情境的制约,发挥其描绘戏剧情境、动作和冲突的功能。一方面,它应该来自剧情并从属于剧情,另一方面又在推动剧情演进中确定戏剧情节。这要求歌剧的乐句、乐段、曲式结构、音乐的速度、力度、色彩、调性、音调的风格特色,休止符的运用和节奏变化等,都必须围绕剧中人物的思想、动作、气质、气势来设计,为人物心理的、感情的戏剧性矛盾冲突的需要而积极地、恰当地展开。所以,歌剧的总谱是一幅展现舞台上众多特定性格人物形象的多彩画卷,是鲜活的舞台人物的音乐动作与形体动作、语言动作、心理动作相互融合而形成的音乐戏剧性动作体系。
《我听到美妙的歌声》这首咏叹调,是剧中女主人公罗西娜在第一幕中演唱的。罗西娜此时已坠入爱河,对阿尔玛维瓦伯爵充满了爱慕之心,心中迸发着无法压抑的情感。咏叹调的前奏曲彰显着激昂的动感,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罗西娜起伏不定的心绪。律中的双附点节奏,凸显了波澜起伏的动感韵律。多变的音区,通过生动活泼的形象呼唤着“林多罗,我的情郎,我愿占有你的心房!”。第30小节起,歌唱和伴奏的旋律反复呈现,音律以宣叙调的同音交替来表达罗西娜的情愿,伴奏清晰、简洁。第一部分结束时,音乐出现了有力的八度大跳和切分节奏,展示独特的乐感魅力。咏叹调的第二部分在间奏之后,真挚抒情的清新旋律,对应着波澜起伏的音调,前者表现罗西娜的温存,后者则表现对爱情的机智多谋。二者相依相存,在辉煌的高音上延长,终止在主音上。尾奏欢快愉悦,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这首咏叹调是全剧中优秀的唱段之一,声乐与伴奏既各具特点又相互交融,实现了完美的戏剧整体效果。从演唱角度来说难度大,演唱者需要具备相当的演唱功底。其中的华彩乐句演唱变化多样,演唱者应根自身的演唱功力来做出选择。需要注意的是,这首咏叹调原本是女中音曲目,由于人物丰富的情感特色和音调的华丽引起很多女高音演唱者的青睐,长久下来这个角色成为二个声部所共有。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3]蒋一民.音乐美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关键词:罗西尼 歌剧 审美特点
歌剧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民族音乐水平的重要标志。意大利是歌剧的发源地,并对世界歌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吉奥阿基诺·罗西尼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先锋,《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其重要的代表作。本文以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为例,对歌剧的审美特点做浅析。
一、艺术的综合性
歌剧如同个“大家庭”,舞蹈、音乐、舞台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这一综合体中,涵盖了艺术品种的单象美和诸多艺术形式的个体美。歌剧涉及的艺术因素和艺术手段很多,涵盖广泛的艺术门类,几乎囊括了所有艺术的审美特点。歌剧的创作、演出和欣赏存在于多视觉、多听觉的领域,这种“多”决定了这个“边缘艺术体”在构筑上面临诸多的困境。这也使得人们在歌剧的创作、演出和艺术审美中,将“综合性”视为重中之重的核心问题。由此,歌剧的艺术家们不但在某些艺术领域中应该是专家,而且必须具有掌控各艺术门类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交融的素质和能力。唯有这样,才能构筑歌剧这门综合艺术。
罗西尼在《塞维利亚理发师》中,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依托意大利民族音乐的因素,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的唱法,使音乐充满了幽默、喜悦和炫技的装饰精神。同时,又借鉴了贝多芬的艺术创作手段,运用管弦乐取代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再加上其中贯穿着塔兰泰拉欢快舞曲的因素,并与诙谐与激情并存而且极富舞台效果紧密结合,使该剧以典型的喜歌剧风格展示出费加罗的形象。全剧洋溢着深刻的讽刺、美好的快乐、深邃的智慧,流露出欢快和真实的情感。罗西尼把意大利喜歌剧体裁推向了高峰。
二、戏剧的音乐性
戏剧的音乐性是指歌剧在刻画人物性格和表达情感时,在剧情演变的冲突中,通过音乐的语言、形象思维和逻辑结构,使剧情的内涵得到较好的展开。歌剧改变话剧式的戏剧结构原则和方式,使戏剧冲突的高潮点孕育于情绪高潮点之中,将舞台性、戏剧性、叙事性与音乐的抒情性有机结合,使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融为一体。而歌剧艺术者的责任,就是紧扣着题材的挖掘、主题的选择、高潮的铺垫、情节的提炼和形象的塑造环节,使音乐浸透于剧情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创作以情为主,形、理、情、神高度统一的审美意境,将欣赏者引领到一个鲜活的审美世界,体验、神会自然和人性感悟。为此,艺术者必须处理好歌剧艺术构成的戏剧单位与音乐单位之间的关系,例如,界定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区别和联系,各部分之间色彩变化虚实、前后呼应、张弛松紧的关系,形成浑然一体的视觉节奏和听觉节奏共同构成的音乐戏剧节奏。
三、音乐的戏剧性
歌剧的音乐是展现舞台视觉感的生活环境和人物形象,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物的意志、感情变化的广度和深度。歌剧音乐不能像交响乐、纯器乐那样独立自主地发展,而是受剧中人物性格和规定情境的制约,发挥其描绘戏剧情境、动作和冲突的功能。一方面,它应该来自剧情并从属于剧情,另一方面又在推动剧情演进中确定戏剧情节。这要求歌剧的乐句、乐段、曲式结构、音乐的速度、力度、色彩、调性、音调的风格特色,休止符的运用和节奏变化等,都必须围绕剧中人物的思想、动作、气质、气势来设计,为人物心理的、感情的戏剧性矛盾冲突的需要而积极地、恰当地展开。所以,歌剧的总谱是一幅展现舞台上众多特定性格人物形象的多彩画卷,是鲜活的舞台人物的音乐动作与形体动作、语言动作、心理动作相互融合而形成的音乐戏剧性动作体系。
《我听到美妙的歌声》这首咏叹调,是剧中女主人公罗西娜在第一幕中演唱的。罗西娜此时已坠入爱河,对阿尔玛维瓦伯爵充满了爱慕之心,心中迸发着无法压抑的情感。咏叹调的前奏曲彰显着激昂的动感,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罗西娜起伏不定的心绪。律中的双附点节奏,凸显了波澜起伏的动感韵律。多变的音区,通过生动活泼的形象呼唤着“林多罗,我的情郎,我愿占有你的心房!”。第30小节起,歌唱和伴奏的旋律反复呈现,音律以宣叙调的同音交替来表达罗西娜的情愿,伴奏清晰、简洁。第一部分结束时,音乐出现了有力的八度大跳和切分节奏,展示独特的乐感魅力。咏叹调的第二部分在间奏之后,真挚抒情的清新旋律,对应着波澜起伏的音调,前者表现罗西娜的温存,后者则表现对爱情的机智多谋。二者相依相存,在辉煌的高音上延长,终止在主音上。尾奏欢快愉悦,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这首咏叹调是全剧中优秀的唱段之一,声乐与伴奏既各具特点又相互交融,实现了完美的戏剧整体效果。从演唱角度来说难度大,演唱者需要具备相当的演唱功底。其中的华彩乐句演唱变化多样,演唱者应根自身的演唱功力来做出选择。需要注意的是,这首咏叹调原本是女中音曲目,由于人物丰富的情感特色和音调的华丽引起很多女高音演唱者的青睐,长久下来这个角色成为二个声部所共有。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3]蒋一民.音乐美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