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近年来,辽宁的产业结构加速升级,但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产生了直接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专业不对口”、“缺少工作经验”、“知识滞后”等现象。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适应力可从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强化大学生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6+1”模式;结构性失业
2003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其中,辽宁省的转型升级快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就社会生产、就业等方面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对此产生了深远而又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在大学生就业方面。作为高校来说,只有对产业结构变化、调整的趋势开展科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好人力资源的整备工作,才可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进而实现毕业生就业率、能力的提升。
一、辽宁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有了较大调整,在 2004 年为11.2:47.7:41.1 ,而到了2014 年则为 8:50.2:41.8,其中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增加了 0.7 个百分点,总体上已进入结构调整的优化期。同时,就业人数三次产业也有了较大调整,在2004年为34.4:28.0:37.6,而到了2014年则为26.8:27.7:45.4,从数据结果来看,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稳步减少,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基本变化不大稍有下降,但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有较大增幅,激增了7.8个百分点。
(二)产业发展由以往的粗放式走向集约式发展道路,大力调整行业内部结构,增加科技含量。农业总产值中,逐渐增加生产加工服务、技术服务等的比重。工业结构也有较大调整,轻工业和重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例分别从2004年的16%和84%调整为2013年的21%和79%,从数据分析来看,轻工业比重增加了5个百分点。重工业内部结构也渐趋合理,从以往的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为主,现在已逐步转变为以技术密集型制造为主,石油化工和冶金业比重下降,分别从2004年的24.72%和19.73%调整到 2013 年的 19.34%和 12.88%。
(三)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进而实现辽宁省新型工业化发展。辽宁是重工业、制造业大省,在产业转型的大潮中,更要重注对原有落后的工业的调整,以推动产品升级、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化等方式。2014年底统计,全省的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37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突破592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7.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7%。服务业发展取得新局面,城区经济活力进一步释放,温泉游、冰雪游、乡村游竞相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在高等教育普及的时代,民生问题中极为突出的一大问题,即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第一,从数量方面来看,毕业生的人数持续增加。2001年,大学毕业生仅为一百多万人,而在2014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已达七百多万人。第二,从专业方面来看,虽然大学生从学校内学习了专业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技能,然而,伴随着国内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的不断加快,大学生所掌握的就业技能、能力明显不足。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就全球产业链环境而言,“6+1”这一产业链模式中,1代表制造,而6则表示了从设计产品到零售共六大环节,在该模式内,对学生有所要求的是6,而不是1。并不需要将大批量的大学生投入到生产制造环节之中,而大部分大学生所处的环节应为6大软环节,如原料的采购、物流的运输等。但就目前来看,我省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以制造业为主,而并不是其他软环节,并未优化的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影响。
(二)高校教育改革滞后,不科学的专业设置。在高校设置专业方面存在极为显著的专业趋同现象,高校并未开展完善的教育体制改革,专业设置方面存在滞后问题,学生学习的专业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错位问题,最终导致人才培养出现浪费现象。
(三)大学生知识较为滞后。在应聘活动中,很多大学生会发现自身所學知识和企业需求知识并不相符。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的技术、知识已经被新知识所取代。大学生在就业时才发现,自身掌握的知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不相符。
三、破解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对策
在辽宁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之上,为解决就业问题,有必要实现高校、政府等多方面的联动,构成合力,进而实现就业与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共赢。
(一)政府主导推动辽宁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行业,都是辽宁省目前正在兴起的行业,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行业,因此对于上述行业的发展而言,都需要获得政府的积极支持,由此实现对大学生的消化吸收,并为他们提供广阔而又良好的就业空间。此外,如人力资源优势较高、资源消耗较少的新兴产业,也是政府需要大力支持的行业,让本省的高等级教育人才,可以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自身特长。
(二)高校需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在毕业生就业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高校在其中发挥了纽带以及桥梁的作用。为避免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作为高校而言,有必要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经济转型的具体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避免专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此外,也必须要结合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对高素质、通用型人才进行培养,并通过相关平台的构建,将更加准确、及时的就业信息提供给毕业生,让他们可以更加自由的对就业进行选择。
(三)大学生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更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大学生而言,在掌握必备知识之外,还需要具备极强实践的能力。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提出了能力方面的要求,具体体现在能力结构上,如实践应用、知识更新、创造能力等。在高校学习活动中,高校不仅需要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还必须要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积极参与到推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之中。首先,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既可实现自身就业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增加全新的岗位,解决社会其他人员的就业问题。其次,在创业活动中,大部分都属于新兴行业,大学生通过自身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同时也实现了高校科研成果的综合转化,可谓是双赢。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影响就业问题,尤其是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作为大学生来说,只有做到终身学习,时刻关注新知识的学习、新技能的锻炼,逐步进行自身能力、知识、素质结构的改善,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才可以在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变革中有所作为。(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吴杨,俞嘉佳.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影响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2,(4).
[2] 刘东东.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非均衡发展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1).
[3] 邹新月,周志强.产业结构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
[4] 毛泽 朱军.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下辽宁转型升级研究上[J].辽宁经济,2015,(10).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6+1”模式;结构性失业
2003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其中,辽宁省的转型升级快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就社会生产、就业等方面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对此产生了深远而又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在大学生就业方面。作为高校来说,只有对产业结构变化、调整的趋势开展科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好人力资源的整备工作,才可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进而实现毕业生就业率、能力的提升。
一、辽宁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有了较大调整,在 2004 年为11.2:47.7:41.1 ,而到了2014 年则为 8:50.2:41.8,其中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增加了 0.7 个百分点,总体上已进入结构调整的优化期。同时,就业人数三次产业也有了较大调整,在2004年为34.4:28.0:37.6,而到了2014年则为26.8:27.7:45.4,从数据结果来看,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稳步减少,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基本变化不大稍有下降,但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有较大增幅,激增了7.8个百分点。
(二)产业发展由以往的粗放式走向集约式发展道路,大力调整行业内部结构,增加科技含量。农业总产值中,逐渐增加生产加工服务、技术服务等的比重。工业结构也有较大调整,轻工业和重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例分别从2004年的16%和84%调整为2013年的21%和79%,从数据分析来看,轻工业比重增加了5个百分点。重工业内部结构也渐趋合理,从以往的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为主,现在已逐步转变为以技术密集型制造为主,石油化工和冶金业比重下降,分别从2004年的24.72%和19.73%调整到 2013 年的 19.34%和 12.88%。
(三)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进而实现辽宁省新型工业化发展。辽宁是重工业、制造业大省,在产业转型的大潮中,更要重注对原有落后的工业的调整,以推动产品升级、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化等方式。2014年底统计,全省的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37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突破592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7.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7%。服务业发展取得新局面,城区经济活力进一步释放,温泉游、冰雪游、乡村游竞相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在高等教育普及的时代,民生问题中极为突出的一大问题,即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第一,从数量方面来看,毕业生的人数持续增加。2001年,大学毕业生仅为一百多万人,而在2014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已达七百多万人。第二,从专业方面来看,虽然大学生从学校内学习了专业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技能,然而,伴随着国内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的不断加快,大学生所掌握的就业技能、能力明显不足。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就全球产业链环境而言,“6+1”这一产业链模式中,1代表制造,而6则表示了从设计产品到零售共六大环节,在该模式内,对学生有所要求的是6,而不是1。并不需要将大批量的大学生投入到生产制造环节之中,而大部分大学生所处的环节应为6大软环节,如原料的采购、物流的运输等。但就目前来看,我省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以制造业为主,而并不是其他软环节,并未优化的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影响。
(二)高校教育改革滞后,不科学的专业设置。在高校设置专业方面存在极为显著的专业趋同现象,高校并未开展完善的教育体制改革,专业设置方面存在滞后问题,学生学习的专业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错位问题,最终导致人才培养出现浪费现象。
(三)大学生知识较为滞后。在应聘活动中,很多大学生会发现自身所學知识和企业需求知识并不相符。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的技术、知识已经被新知识所取代。大学生在就业时才发现,自身掌握的知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不相符。
三、破解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对策
在辽宁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之上,为解决就业问题,有必要实现高校、政府等多方面的联动,构成合力,进而实现就业与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共赢。
(一)政府主导推动辽宁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行业,都是辽宁省目前正在兴起的行业,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行业,因此对于上述行业的发展而言,都需要获得政府的积极支持,由此实现对大学生的消化吸收,并为他们提供广阔而又良好的就业空间。此外,如人力资源优势较高、资源消耗较少的新兴产业,也是政府需要大力支持的行业,让本省的高等级教育人才,可以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自身特长。
(二)高校需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在毕业生就业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高校在其中发挥了纽带以及桥梁的作用。为避免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作为高校而言,有必要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经济转型的具体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避免专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此外,也必须要结合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对高素质、通用型人才进行培养,并通过相关平台的构建,将更加准确、及时的就业信息提供给毕业生,让他们可以更加自由的对就业进行选择。
(三)大学生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更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大学生而言,在掌握必备知识之外,还需要具备极强实践的能力。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提出了能力方面的要求,具体体现在能力结构上,如实践应用、知识更新、创造能力等。在高校学习活动中,高校不仅需要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还必须要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积极参与到推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之中。首先,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既可实现自身就业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增加全新的岗位,解决社会其他人员的就业问题。其次,在创业活动中,大部分都属于新兴行业,大学生通过自身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同时也实现了高校科研成果的综合转化,可谓是双赢。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影响就业问题,尤其是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作为大学生来说,只有做到终身学习,时刻关注新知识的学习、新技能的锻炼,逐步进行自身能力、知识、素质结构的改善,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才可以在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变革中有所作为。(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吴杨,俞嘉佳.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影响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2,(4).
[2] 刘东东.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非均衡发展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1).
[3] 邹新月,周志强.产业结构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
[4] 毛泽 朱军.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下辽宁转型升级研究上[J].辽宁经济,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