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兵器内蒙古一机集团、北方重工两特大型兵工装备企业共建、合作办学近58年,两企业已成为学院机械、材料、电气、车辆等专业和兵工专业方向的办学依托,形成了“五共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自治区内外专家的高度赞扬。
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职业院校”“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全国汽车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全国机械行业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创新建设学校”。良好的育人质量确保了学院就业率连续多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2004年以来学院连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就业评估优秀单位。
科学创新教学课程 为校企合作提供理论保障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找好自己的定位。近年来,学院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将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需求转变为市场需求,把就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同时没有忽视理论教学对于学生基础培养的重要性,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上,紧紧围绕“高端职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理论课程开发,以满足企业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一方面,学院借鉴开设相关课程的重点本科院校的经验,注意基础教育和专业平台的建设,改革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学院以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有目标地增强机械专业主干课程的整合,减少其他老旧课程,构建出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论教学体系,同时为实践教学课程预留学时,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促使该专业的在校高职生向企业需要的技术工程师的角色转变。
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学院教学,与学院一起创新课程,充分发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以机械专业为例,在课程设计上,以机械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为核心,加以组合其他技术类课程,设立机械行业背景相关课程、行业应用技术等课程,让学生能以行业和企业需求为主要方向,将所学的机械专业知识相串联,整体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机械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考虑到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开设一些人文社科、职业道德教育等课程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
科学设计实习实践 狠抓校企合作的关键环节
掌握具体的操作技术和应用能力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极为重要,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也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构建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方面来重点抓。职业学院类院校的校内实践包括实验室基本实践技能训练、技术模拟练习等;校外实践则主要是以企业和工厂的实习为主。从实质意义上来说,校内和校外实践是统一的,都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技能,使高职院校机械专业的学生真正成为应用型的机械专业人才。
学院设计了科学的校内实践模式,相关主管部门以社会企业对机械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和需要为标准,整合设计校内实践内容,安排相关的实践课程和实操训练,结合理论课程的内容,合理安排独立的校内实践课程。校内实践课程的开设,既需要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突出学生的学用结合能力,形成验证性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又注重对机械技术能力的培养,参考企业生产车间的技术工作标准和流程,培养学生的操作技术能力,以此适应未来工作。
校外实践的模式构建基于高职院校向合作企业输送开展实习实践。具体来说,校外实践的模式依据学生的学习阶段进行分步实施、分层推进。学院是三年制学习,安排第一年的学生到企业进行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以参观企业生产车间、学习机械生产企业的员工要求等内容为主,从而使学生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了解,对未来工作的可能性有所认识,也可以强化学生的工作意识和工程意识。对于已完成第二年学习的机械专业学生,已有专业基础和行业初识,安排他们进行具体的生产实习,进行定岗实习或轮岗实习,并安排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指导,以此来引导学生高效完成校外实践,学习生产技能和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分析和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对于进入第三学年的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学生,校外实践可以结合未来工作意向进行对口实习,通过校企结合的模式进行综合性的校外实践,以学生自愿、学校推荐和企业选拔的方式进行。
重视教师 留住人才 为校企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在人才考核上,从师德和师能两方面入手,制定完善的专业人才培训、指导制度和具备竞争性的科学可行的教师考评体系。对教师、科研等系列专业技术人才的考核,坚持同行评审、学术界认可的原则,关注其成果和行业的影响力;对其他人才的考核,坚持重在服务态度、管理水平、群众公认的原则;对行政人才的考核,坚持政治品德、注重实绩的原则,由单纯的数量评价,向更加注重质量评价转变,让人才在一个考核科学、充满希望的环境中工作、进步和提高。
二是完善人才分配保障体制。深化分配制度的调整与改革,建立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构成要素为依据的人才分配保障体制。分配向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倾斜,重点向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倾斜,向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倾斜。根据工作成果、工作时间实行“一人一议”, 对拔尖创新人才可以实行年薪制;对短期聘任的特殊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拉开因职务、业绩、成果和贡献的不同而产生的分配差距,从注重提高个人待遇,向注重发展方向转变,进而提高教学科研综合水平。
三是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学院从政策上把人才作为最稀缺、最重要的资源加以重视。不唯学历、职称、资历、身份,充分尊重人才的个性。清楚“移人先移志,留人先留心”的道理,让政策体现学校的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满足人才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以心换心、以理服人。工作上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公平竞争,委以重任;报酬上根据岗位任务,拉开档次,设置明确的薪酬标准;生活上以诚相待、以友相处,做好服务。
对学术水平较高、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学院委以重任,并给予重点培养。优先安排他们作为“访问学者”,赴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学习、深造;提供足够的科研设备和经费,支持他们开展科学研究;使他们觉得被重视、被重用。主动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改善住房条件,解决人才的子女入学、配偶工作等问题,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体贴人。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使他们对学校产生“家”的归属感。如果能够营造出这样的氛围,对这些人才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从而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
学院切实建立快捷、高效的沟通、反馈机制,使教师团队和领导团队成为一个亲密无间的事业联盟,让他们有自己的事业,干自己的事业,干成自己的事业。让他们将学校事业的发展与人才个人的事业发展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自觉把学校事业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从而实现新建院校与人才个人的双赢。
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职业院校”“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全国汽车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全国机械行业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创新建设学校”。良好的育人质量确保了学院就业率连续多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2004年以来学院连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就业评估优秀单位。
科学创新教学课程 为校企合作提供理论保障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找好自己的定位。近年来,学院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将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需求转变为市场需求,把就业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同时没有忽视理论教学对于学生基础培养的重要性,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上,紧紧围绕“高端职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理论课程开发,以满足企业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一方面,学院借鉴开设相关课程的重点本科院校的经验,注意基础教育和专业平台的建设,改革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学院以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有目标地增强机械专业主干课程的整合,减少其他老旧课程,构建出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论教学体系,同时为实践教学课程预留学时,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促使该专业的在校高职生向企业需要的技术工程师的角色转变。
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学院教学,与学院一起创新课程,充分发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以机械专业为例,在课程设计上,以机械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为核心,加以组合其他技术类课程,设立机械行业背景相关课程、行业应用技术等课程,让学生能以行业和企业需求为主要方向,将所学的机械专业知识相串联,整体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机械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考虑到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开设一些人文社科、职业道德教育等课程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
科学设计实习实践 狠抓校企合作的关键环节
掌握具体的操作技术和应用能力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极为重要,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也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构建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方面来重点抓。职业学院类院校的校内实践包括实验室基本实践技能训练、技术模拟练习等;校外实践则主要是以企业和工厂的实习为主。从实质意义上来说,校内和校外实践是统一的,都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技能,使高职院校机械专业的学生真正成为应用型的机械专业人才。
学院设计了科学的校内实践模式,相关主管部门以社会企业对机械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和需要为标准,整合设计校内实践内容,安排相关的实践课程和实操训练,结合理论课程的内容,合理安排独立的校内实践课程。校内实践课程的开设,既需要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突出学生的学用结合能力,形成验证性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又注重对机械技术能力的培养,参考企业生产车间的技术工作标准和流程,培养学生的操作技术能力,以此适应未来工作。
校外实践的模式构建基于高职院校向合作企业输送开展实习实践。具体来说,校外实践的模式依据学生的学习阶段进行分步实施、分层推进。学院是三年制学习,安排第一年的学生到企业进行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以参观企业生产车间、学习机械生产企业的员工要求等内容为主,从而使学生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了解,对未来工作的可能性有所认识,也可以强化学生的工作意识和工程意识。对于已完成第二年学习的机械专业学生,已有专业基础和行业初识,安排他们进行具体的生产实习,进行定岗实习或轮岗实习,并安排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指导,以此来引导学生高效完成校外实践,学习生产技能和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分析和解决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对于进入第三学年的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学生,校外实践可以结合未来工作意向进行对口实习,通过校企结合的模式进行综合性的校外实践,以学生自愿、学校推荐和企业选拔的方式进行。
重视教师 留住人才 为校企合作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在人才考核上,从师德和师能两方面入手,制定完善的专业人才培训、指导制度和具备竞争性的科学可行的教师考评体系。对教师、科研等系列专业技术人才的考核,坚持同行评审、学术界认可的原则,关注其成果和行业的影响力;对其他人才的考核,坚持重在服务态度、管理水平、群众公认的原则;对行政人才的考核,坚持政治品德、注重实绩的原则,由单纯的数量评价,向更加注重质量评价转变,让人才在一个考核科学、充满希望的环境中工作、进步和提高。
二是完善人才分配保障体制。深化分配制度的调整与改革,建立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构成要素为依据的人才分配保障体制。分配向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倾斜,重点向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倾斜,向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倾斜。根据工作成果、工作时间实行“一人一议”, 对拔尖创新人才可以实行年薪制;对短期聘任的特殊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拉开因职务、业绩、成果和贡献的不同而产生的分配差距,从注重提高个人待遇,向注重发展方向转变,进而提高教学科研综合水平。
三是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学院从政策上把人才作为最稀缺、最重要的资源加以重视。不唯学历、职称、资历、身份,充分尊重人才的个性。清楚“移人先移志,留人先留心”的道理,让政策体现学校的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满足人才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以心换心、以理服人。工作上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公平竞争,委以重任;报酬上根据岗位任务,拉开档次,设置明确的薪酬标准;生活上以诚相待、以友相处,做好服务。
对学术水平较高、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学院委以重任,并给予重点培养。优先安排他们作为“访问学者”,赴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学习、深造;提供足够的科研设备和经费,支持他们开展科学研究;使他们觉得被重视、被重用。主动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改善住房条件,解决人才的子女入学、配偶工作等问题,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体贴人。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使他们对学校产生“家”的归属感。如果能够营造出这样的氛围,对这些人才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从而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
学院切实建立快捷、高效的沟通、反馈机制,使教师团队和领导团队成为一个亲密无间的事业联盟,让他们有自己的事业,干自己的事业,干成自己的事业。让他们将学校事业的发展与人才个人的事业发展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自觉把学校事业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从而实现新建院校与人才个人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