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胜利油田水驱油藏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含水升高、注采强度增大等对化学防砂效果和有效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结了胜利油田特高含水期化学防砂技术面临的开发矛盾,介绍了胜利油田在防砂控水一体化技术、高渗滤砂管提液技术、低温固砂技术和分层注入技术方面的进展,为特高含水期油田化学防砂提供借鉴。
【机 构】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基金项目】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胜利油田特高含水油田高效采油工程技术”(项目编号2016ZX05011-004),中国石化重点项目“高含水期多级稳定长效防砂技术研究”(项目编号P17056-7),胜利油田分公司产业化项目“功能性防砂材料研究及应用”(项目编号YC19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胜利油田水驱油藏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含水升高、注采强度增大等对化学防砂效果和有效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结了胜利油田特高含水期化学防砂技术面临的开发矛盾,介绍了胜利油田在防砂控水一体化技术、高渗滤砂管提液技术、低温固砂技术和分层注入技术方面的进展,为特高含水期油田化学防砂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苯乙烯焦油的产量多、价廉,但利用率不高,多用于燃烧,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为了提升苯乙烯焦油的经济附加值,同时给油田开发提供一种低成本的原材料,将苯乙烯焦油制成水包油型乳状液,用于乳状液驱油中。以乳化不稳定系数为乳化剂的指标筛选表面活性剂,将其与苯乙烯焦油混合制得水包油型乳状液,对乳状液的稳定性、流变性和驱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苯乙烯焦油制备的水包油型乳状液的驱油效果较好。当聚氧乙烯醚与醇醚硫酸钠复配质量比为1∶1、总加量为0.3%时,乳状液的稳定性最好。对于黏度为185 mPa·s的普通稠油,苯乙烯焦
为降低无机碱/表面活性剂二元驱油体系对油藏地层环境的损害,提高驱油体系的生物可降解性,研究了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RL)、槐糖脂(SL)与乙醇胺(MEA)等有机碱复配体系的界面性能,并通过岩心驱替物模实验评价了复配体系强化胜利油田沾三区块原油的驱替效率。Rubingh规则溶液理论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中RL和SL分子可在表面吸附层自发吸引,协同降低溶液的表、界面张力;“RL/SL”体系中SL占比小于0.3时,协同效应较强。当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为0.15%(SL占二者质量分数为0.2)、乙
针对新疆某油田超稠油脱水时间长,破乳剂用量大,脱水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掺入焦化柴油辅助处理超稠油热化学沉降脱水技术,室内考察了不同温度下、掺入不同种类稀释剂对超稠油黏度的降低幅度,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超稠油提炼出来的焦化柴油回用于掺稀后对超稠油黏度、旋流除砂、破乳剂加药浓度以及脱水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掺入焦化柴油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超稠油中掺入柴油可缩短超稠油热化学沉降脱水时间,降低破乳剂加药浓度。现场掺入9%的焦化柴油后二段沉降罐满罐后即可达到净化油含水合格指标,掺入5%的焦化柴油后二段平均沉降仅
为了缓解大庆油田复合驱开发区块储层物性变差,表面活性剂损耗量增大、三元体系抗吸附性能减弱的问题,开展表面活性剂浓度优化研究,指导改善复合驱技术经济效果。采用换砂不换液、换液不换砂两种静态吸附实验方法分析段塞不同位置的化学剂损耗,结合动态吸附和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确定合理的表面活性剂浓度变化方式。研究结果表明,三元段塞驱替前缘吸附严重,应提高表面活性剂浓度;前缘流经后的油砂吸附能力减弱,可降低后续段塞的浓度;被吸附后的表面活性剂存在脱附现象,对后续段塞浓度进行补偿。根据化学剂损耗规律,提出表面活性剂梯度降浓方
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采出液乳化稳定程度高,影响原油电脱水系统的平稳运行和脱水分离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以聚合氯化铝(PAC)作为电中和调节剂,利用电中和方法治理脱水电场的失稳。实验结果表明,以PAC作为三元复合驱采出液处理调节剂,可降低体系电负性、减小脱水峰值电流、缩短脱水峰值电流持续时间、提高电场的响应性能和采出液脱水率。加入PAC后,采出液脱水率从PAC加入前的95%以下增至平均97.5%以上,且以PAC加量为180~240 mg/L时的电场脱水响应与作用机制发挥最为显著,脱水电流小、维持时
为研究砾岩油藏复合驱过程中化学剂在油藏运移过程中的吸附滞留规律,以不同液固比条件下研究复合驱油体系在砾岩油砂吸附后界面性能以及化学剂吸附损耗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固液比条件下,二元体系(0.2%KPS202+0.1%KYPAM2)/三元体系(0.3%KPS304+0.15%KYPAM1+1.2%碳酸钠)经过岩心砂4次吸附后界面张力未发生明显改变,平衡界面张力IFT_(120 min)均达到超低界面张力(10-3mN/m)的指标要求;二元体系/三元体系经过岩心砂4次吸附后各化学剂含量均随着吸附次数增加而减少
注水开发是油田常用的提高油气采收率方法之一,但注入水结垢会造成注入水管线堵塞、增加洗泵作业次数等问题;尤其在高温特低渗储层中,结垢问题还会造成地层孔隙度降低、注入压力增加。为解决该问题,以油田的注入水样、储层岩心为研究对象,运用粒度分析仪、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等分析注入水样垢晶成长规律,结合主力油层岩心孔隙结构和矿物组成分析,探寻除垢防垢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注入水存在严重结垢趋势,结垢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垢;加入软化剂后,注入水垢晶短时间内生长迅速,1 h时垢晶D10即达8~10μm;根据目标区块储层特性
为了探索海上稠油的热催化改质降黏技术的可行性,解决海上稠油的举升和集输问题,针对渤海西部某油田的稠油分析了稠油黏度与族组分关系,选择了PAS、FAS两种阴离子和Zn2+、Cu2+、Mn2+、Fe3+和Ni2+5种阳离子组合共10种催化剂,进行催化改质降黏实验,对比了催化改质前后族组分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该渤海稠油来说,饱和烃和芳香烃含量越高黏度越低,饱和烃对稠油黏度影响明显大于芳香烃,胶质、沥青质含量越高,其黏度
胶凝酸是常见的缓速酸液体系,广泛用于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压裂增产作业中。稠化剂是增加酸液黏度、保证胶凝酸性能的关键。本文回顾了胶凝酸稠化剂的研究历程,综述了近年研究进展,重点对其分子结构设计、合成以及所制备的胶凝酸性能和现场应用效果进行了归纳与分析,评述了不同类型酸液稠化剂的特点及优劣势,探讨了稠化剂的优化设计及性能提高等问题,指出了目前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自生CO2提高采收率技术是通过化学药剂的相互作用,在储层内自发产生CO2或者泡沫进行调驱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不需要天然CO2资源、能控制产气量、注入工艺简便、与地层配伍性好,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自生CO2产气体系的研究进展以及自生CO2提高采收率技术的作用机理,为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该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