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道德模范进高校的应然性与实然性探析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gla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道德模范进校园的巡讲活动已成为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但是,道德模范的情感激励、价值引导、行为导向等正向功能的实现却不尽人意,本文从道德模范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的“应然性”与“实然性”分析,旨在探寻新时代背景下道德模范进高校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寻求解决对策,以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道德模范 高校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6.032
  On the Necessity and Reality of Moral Model Ent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ra
  ZHAO Chaoying, LIU Dingxiang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 The lecture tour of moral model on campus has become a new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However, the realization of positive functions of moral model such as gratitude, encouragement, value guidance and behavioral guidance is unsatisfactory.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ought" and "reality" of the impact of moral model education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activities of moral model ent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eek solutions,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its positive rol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moral paragon; colleg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道德模范,就是憑借个人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成为可供社会大众学习效仿的典型人物,他们富有强大的人格魅力与感召力,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代表。近来,“道德模范进校园”“道德大讲堂”“道德模范巡讲”等活动在各高校火热开展,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和新载体,旨在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选择、道德实践与行为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引导更多大学生端正认识、学习典型、追求进步,进而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传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纵深开展。
  但是,任何载体、方法的运用,都可能受到具体过程中各种实际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产生与预期效果相偏差甚至相背离的情况。各高校在以道德模范教育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中,也难免面临这种尴尬,教育的实际效果与现实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拓展。本文试从“应然性”和“实然性”两个角度入手,从“理想之境”和“实际情况”的落差中分析这一教育方法的积极意义以及问题不足,并努力探寻解决对策。
  1 “应然性”分析——道德模范教育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理想之境
  运用道德模范的力量进行道德教育已逐渐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这也是榜样示范教育法、典型案例教育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探讨其“应然性”就是指,在充分发挥道德模范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在不断追求其积极目标的过程中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即道德模范应该而且能够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与作用。结合“道德模范分布的广泛性、色彩的平民化和价值的普适性”[1]等特点可知,道德模范教育主要有以下三大作用。
  第一,价值引导作用。道德模范对于大学生个体和集体都具有积极正向的引导作用。教育学家洛克认为,榜样教育是所有教育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没有什么能够像榜样这么温和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心中”。[2]道德模范作为一种形成于并升华于实际生活的理想道德人格,是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最典型代表,他们能以其自身蕴含的崇高的道德品质和明确的道德选择,给青年大学生提供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帮助大学生不断澄清自己的道德认识,端正道德选择,坚定正确的价值观,使大学生能在反复的道德实践生活中逐渐养成自觉的道德行为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第二,情感激励作用。道德模范的一大特点是真实感人,凭借其道德品质的高尚和言行的真实性与超越性,能使受教育的大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震撼和共鸣,能通过激烈的情感激发大学生对道德模范高尚品格的钦佩,进而激发自身先进道德意识的萌发,使心灵品质得到净化、精神层次得到提升,潜移默化地促进个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完善。这也是道德模范教育与其他方法的最大不同,它既弱化了意识形态教育的色彩,又润物无声地在真实案例中为大学生指明了正确的道德方向,做出了具体的行动表率,并能通过情绪的感染、情感的升华,而切实激发大学生追求道德进步的内在需求与动力,更强烈地刺激大学生产生并逐渐习惯于积极的道德行为,进而达到预设的教育目的。   第三,行为示范作用。心理学家韦恩·卡肖曾说:“别人的行为导致了理想的结果时,我们便会去效仿,模范的行为常常充当一种导致正确行为的诱因。”[3]可见,道德模范正是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具体形象,就像一面旗帜在前方引路,成为大学生产生正确道德言行的“诱因”,在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意识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去认真观察和主动模仿,进而逐渐外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并通过不断完善这一价值选择体系和言行体系,在实际的学习模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正如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点,人们实际上是在观察和模仿中逐渐完成从模拟动作到掌握语言、从人生态度到人格形成等所有社会活动。大学生生理基本成熟,但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还未定型,仍处于不够成熟的发展阶段,面对消极思想和不良行为,他们没有足够的鉴别与抵制能力;同时,大学生因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不仅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和模仿能力,還有较强的进取心与崇拜倾向。因此,作为榜样示范法的道德模范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然有着重要作用。
  “道德模范是当时社会道德理想的化身, 其所作所为符合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4]在道德模范教育顺利开展的理想情况下,这一教育方式能唤醒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澄清他们的价值观念、培育他们的道德行为、提升整体道德水平,进而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成效明显。
  2 “实然性”分析——道德模范教育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尽管我国各种道德模范的评选、宣传活动历来本着“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群众”的基本原则,但在具体操作和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贴合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这一特定背景下,走进高校校园的道德模范教育在实施与效果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与“应然”理想境遇的差距。
  首先,在以大学生为特定教育对象的道德模范的选择上存在问题。走进高校校园的道德模范,应在道德品质、行为特点、个人事迹等各方面契合高校校园文化特点,符合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实际需求。但是,当前高校在进行道德模范教育时,难免出现或多或少地夸大模范形象、虚构典型事迹的情况,个别高校甚至只走形式、不重质量、不看效果,没有真正挖掘道德模范的人性闪光点和道德亮点,导致模范形象“高大全”、“假大空”,一定程度上失真失实或缺乏针对性,拉大了学生与模范的距离,降低了大学生效仿的积极性,甚至因此产生反感、不屑和麻木情绪。尤其是当今大学生受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人格的独立性与行为的自主性明显增强,很少有对完美的理想主义和盲从的英雄主义的崇拜情结,他们更偏向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去选择学习的榜样。于是,道德模范的选择也就很难平衡大学生个体间的差异,难以全面兼顾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认识、价值选择等方面的差异性,使得道德模范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下降,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其次,在进行道德模范教育的方式上有两个较为明显的问题。一是宣传方法过于单一片面,教育方式偏重单向灌输,导致在实际宣传教育中有一定的突击性和偶然性,常常出现只局限于某一特定时期去做短期宣传,而不抓长期学习与深入引导,只注重单纯灌输,却不进行主动交流,更不求在大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中的积极应用,甚至出现只把道德模范教育视为例行公事,只是走走过场、喊喊口号、贴贴标语、做做报告;二是在进行道德模范的宣传教育时,忽视受教育的大学生的客观实际,不顾当前现实与热点,过度渲染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过分拔高模范人物的伟大形象,导致教育缺乏真实性和感染力,绝对统一地要求大学生照搬模仿学习,只会使大学生疲于应付道德模范教育活动,丧失学习效仿的积极主动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与错误认知,影响了模范榜样在大学生心中的形象和实际教育效果。
  以上是当前高校在进行道德模范教育时出现的两个主要问题,并因各高校的不同校情背景和工作实际,而呈现不同的情况态势。笔者认为,这两个问题虽然直接影响了道德模范教育的效果,但这都是方法的问题、操作的问题。总体来说,当前我国各高校采用道德模范教育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主流是积极的,效果是明朗的,面对暂时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和重视,需要认真反思总结,努力寻找解决对策。
  3 从“实然”走向“应然”——增强道德模范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探析
  道德模范进高校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特点、社会主流价值观、学校具体实际和学生多方需求等多种因素,要敢于并善于把学生难于接受和理解的道德理论、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用真实的、具体的模范形象表达出来,通过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宣传和积极的倡导,以求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正确的道德行为。
  第一,道德模范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5]要遵循环境适应规律和价值契合规律,根据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及道德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结合时代主旋律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慎重选取道德模范典型,做到不高、不大、不假、不全、不空,保证可亲、可近、可敬、可信、可学,使道德模范与大学生的价值观实现一致而超前的统一。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可望而不可及’之感,其教育影响力就会受到限制。”[6]此外,还要注意和大学生实际情况的契合程度,即要保持“与大学生的特征,诸如性别、年龄、兴趣爱好等行为方式的相似性。”[7]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引进其他行业、不同领域的道德模范走进校园,也要注重在大学生中进行相关评选活动,通过大学生自己挖掘、自己评选、自己学习的全程参与,树立更贴近大学生实际的典型模范人物,保证这些模范对其他学生的影响与感召更直接、更有力、更深入。
  第二,道德模范的宣传要做到“三融入”,即融入课堂和教材、融入校园活动、融入社会实践。当前高校进行道德模范教育时,多是采取讲座或报告会的形式,场面虽然壮观却不可避免导致教育的短暂性、片面性,缺乏教育的长期性和系统性。因此,笔者建议将先进的道德模范事迹编入大学生德育教材,或整编成相关读本读物,并通过举办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辩论赛、主题演讲、摄影大赛、文艺演出等,不断充实其教育内容,并渐成完整体系,有利于大学生日常及更长期的深入学习。同时,还可以着力在大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入道德模范宣传教育的隐形因素,在更广泛、更深入的层面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第三,对道德模范的宣传和学习活动既要组织好,更要引导好、巩固好。在宣传和教育工作中,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自上而下的单向宣传和强行灌输,而是要积极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模仿积极性,实现与教育对象的良好互动。同时,还要注重逐步深入、循序渐进,不妄想仅靠一场报告或讲座就能达到理想教育效果,因为道德意识的内化与道德行为的外化是长期熏染、不断践行的成果,所以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努力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教育网络,逐步去感化和教育学生,将道德模范的“典型效应”“个别效应”向广大的学生范围延伸扩展。除此以外,也要注意搜集整理负面典型事例,将正、反面典型结合宣传,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认清善恶,既懂效仿,也知摒弃,能更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知。
  总之,道德模范教育在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虽然出现了一些不太理想的实然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应然的积极作用,但这并非该方法本身的问题,而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多方因素影响的结果。我们应坚定信心,提高认识,注重从实际工作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仅要更科学合理地选择贴近大学生道德实际、符合大学生道德认知的道德模范典型,也要更客观理智地去完善道德模范进校园的各种宣传教育方式,以更好地使其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切实服务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 姜朝晖.论榜样人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的功能和作用——以首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为例.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2):57.
  [2] [英]洛克.教育漫话.商务印书馆,1937:21.
  [3] [美]韦恩·卡肖.人:活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煤炭工业出版社,1989:199.
  [4] 李祖超.运用道德模范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8):18.
  [5] 谷岩.新时期高校增强道德模范影响力的对策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6):16.
  [6] 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人民出版社,2006:71.
  [7] 申来津,盛宇华.榜样激励的发生机制及其有效性规律.社会科学家,2003(1):60.
其他文献
摘 要 数据工程专业随着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成为教育部新设立的新专业。通过对学生评教数据、科研业绩数据的分析。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职称对于学生评教无显著差异,评教较好的教师、评教较差的教师的科研业绩都无显著差异,副教授与讲师的学生评教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学生评教 科研业绩 数据工程 配对T检验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
摘 要 社会对实践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但是对实践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需要应用型大学以服务行业、企业为宗旨,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在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型大学教师发挥重要的作用,建立与应用型大学相匹配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促进应用型大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推动应用型大学教师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
摘 要 受高校扩招的影响,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出现了许多新局面和新情况,因此迫切需要创新管理理念和模式,对其中存在的不足与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整理与总结,探索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创新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现实环境着手,分析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希望能够在不断创新与丰富中实现更大意义上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高校 行政管理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摘 要 幾何量精度设计与精密测量技术的应用近年来越来越广泛,这种技术的重要性也得到充分认识。我国制造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培养大量几何量精度设计与精密测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实际教学培训过程中,要结合几何量精度设计与精密测量的实用效果和发展规律,注重对课程教学的优化,同时做好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最终完成几何量精度设计与精密测量高端人才的培养各发展,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全面发展。 
本文在对国内外资本配置效率进行梳理综述的基础上,试图从资本配置效率的概念、测度和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尝试对国内外资本配置效率研究进行对比,揭示资本配置效率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