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_PEP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话”的丰富内涵及构成特征,对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对话”是对传统“独白式”培育模式的超越,在“对话”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对话主体”重新审视平等话语权与教育者主导权、“对话内容”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对话行为”符合相應的对话规则。
  关键词:对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4.00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4-0005-0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其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如何在大学生这一重点人群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突破传统“独白式”培育模式的局限性,超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存在的单向式培育关系、抽象式培育内容、直线式培育行为等问题,文章试图引入“对话”,从对话的“主体”、“内容”、“行为”三个构成部分着手,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上层意识形态与下层价值诉求的有效对接,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的视角。
  一、“对话”的内涵及特征
  追根溯源,中西方社会在培育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中就隐含着很多“对话”的方法和元素。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诘问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一方法即强调“对话”的效力和作用;后来,柏拉图和色诺芬撰写了大量的对话录,使不同观点通过“对话”产生碰撞与融合,逐步形成对某一事物的新理解,这无不隐含了“对话”的重要承载和教育意义。追溯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孔子在与弟子的对话中,与弟子分享修身立志之道,通过思想的交流与引导,唤醒弟子的潜在力,实现其对儒家学说的认同和践行;王阳明重视在自然事物中通过设置主题和对话探讨的方式启迪学生智慧,并在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创作了其重要著作《传习录》。可见,通过“对话”进行价值观教育早已应用,并在传统教育中作为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取得了显著效果。
  近现代以来,“对话”以及“对话”培育模式又逐渐成为哲学语言学、伦理学、教育教学等研究领域频繁触及的主题。“对话”是相对“独白”一词提出来的,强调真理形成于双方的互动关系之中。巴赫金对话理论认为“对话”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某种观点或是价值观的表达不是固定的立场,而是在和潜在对象的对话中共同建构的一个过程。从狭义上说,“对话”就是“言语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学认为对话目的在于取得共识,而要达到共识的目的,人们只能求助于“语言沟通”这一有效媒介。弗莱雷“对话式”教育理论把“对话”看作是“一种创造行为,而不是一个人控制另一个人的狡猾手段”。随着人的主体性意识不断增强、人与人之间交往日益频繁,“对话”理论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学科领域,并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与外延。综合各种观点,本文认为“对话”是对话双方为了交流某一观点或是寻求某种共识,以达到彼此融合状态的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性行为。要实现这一行为,至少包含三个构成要素:对话主体、对话内容、对话行为。归纳起来,三个构成要素分别具有以下特征:
  1-对话主体:主体性与主导性的有机统一
  对话主体主要指参与对话的教育者和大学生,对话主体的主体性与主导性的有机统一是指对话参与者具有平等的话语权和价值选择权,但由于其知识背景或是人生阅历的不同,会对“对话内容”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这就需要“对话”一方以其丰富的信息量和良好的沟通技巧去引导另一方达成共识,否则“对话”将成为对话双方在各自立场上进行的“独白”,犹如两条平行线,没有交集,更谈不上共识。因此,“对话”不是个人只表达意见的行为,而是能够肯定、质疑、挑战和纠正个人意见的行为。教育者在“对话”中可以倾听大学生的价值诉求,并在倾听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教育智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反馈给大学生,以便围绕大学生现有价值观念对其进行教育、引导、规范及矫正。
  2.对话内容:多样性与具体性的有机统一
  对话内容是观点和价值观呈现的重要手段,对话内容只有丰富多样并且具体时,对话双方才能相互交流、彼此理解,“对话”这一过程才得以顺利进行。对话内容的多样性和具体性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抽象、僵化的文字表述,而是渗透在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之中,并且是可以得到印证的具体思想和行为。对话内容既可以是高屋建瓴式的理论阐述,也可以是与大学生自身思想和实践活动紧密关联的生活语言。对话内容的重点在于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基本内容,合理设置话题,区分主题层次,通过在“如何看待和理解国家政策、如何透视社会现象和观点的纷繁复杂、如何厘清个人的道德情操与品行修为”上开展“对话”,最终使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话”中打通与大学生思想隔阂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对话”释疑解惑、研学共长,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精髓和核心要义真正理解、认同和践行,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培育最终目的。
  3.对话行为:系统性与复杂性的有机统一
  对话行为,就是涉及“对话”的具体理念和行为方式。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对话行为中,不仅需要有目标、有计划、有管理、有评价等一系列环节,还需要有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各种元素,对话行为不是单向的直线式关系,而是系统、复杂的多线性立体关系。“对话”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应是高校、政府、社会、媒体单独一方的行为,而應该是多方联动、形成合力。系统而复杂的对话行为需要制定相应的对话规则,以保障“对话”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达成共识。   二、“对话”是对传统“独白式”培育模式的超越
  随着大学生主体性的增强,传统“独白式”培育效果日益式微,“对话”越来越成为教育教学的新模式。传统“独白式”培育模式以“教育者做的越多越好”为目标,以“教育者预先设定的信息”为对话内容,以“传授、灌输、训练”为培育方法,以大学生“认知多少”为评价标准,整个培育过程是单向的无反馈过程。这种“独白式”培育模式由于没有倾听个体内心的声音,不能激发大学生更多的行为动机,容易导致培育效果浮于表面,或者说只是完成了哈贝马斯所讲的一种目的性行为,而非交往性行为。而“对话”培育模式则是以“学生认同并践行的越多越好”为目标,以“教育者与学生不断共享、建构的信息”为对话内容,以“互动、融合、反思”为培育方法,以大学生“认同并践行多少”为评价标准,教育者在其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是主动寻求话语意义的探索者,整个培育过程是连续的交往过程。“对话”使教育者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不停留在表面,并赋予整个培育过程无限丰富的生活意义,更能实现打动人心的传播与交流。总结起来,“对话”对传统“独白式”培育模式的超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话”是对单向式培育关系的超越
  单向式培育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受教育者主体性丧失,教育者在其中扮演着传播者的角色,大学生则是作为事态性的客体而存在,即缺乏主体性的被动接收者,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了“教育者的独白”;另一方面表现为教育者主导性丧失,大学生主体性无限放大,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了“受教育者的独白”。这种单向式培育关系由于忽视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间性,彼此很难在相互尊重、表达自由的基础上通过教育者的引导,求同存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与大学生多元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在当今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我们无法改变趋势,也无法做到传统的思想大一统,时移世易的情况下唯有乘势而上、主动而为。在思潮涌动的当下,引入“对话”,使教育者与大学生在互动中形成一种“间”的交往关系,在尊重大学生话语权的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在“对话”中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实现伟大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对话”是对抽象式培育内容的超越
  传统“独白式”培育内容是固定等待发现的实在,而不是在与大学生“对话”过程中立体建构出来的多元观点,没有体现出理论内容與大学生具体生活世界的立体交织。如果不改变传统单一内容,不实现理论内容、实际内容、时代内容的有机整合,不转换成贴近大学生真实生活世界的对话内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容易引起培育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大学生会因心理压力而屈服于表面的认可,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教育者向受教育者输入其可以理解并能真实感受的对话内容,并在“对话”中接收受教育者的信息反馈,在互动中通过“输入一反馈一应答一建构一共享”,才能渐渐渗入人的心灵之中,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与学生具体生活实践的“行”进行“合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国家认同、社会认同、自我实现的有机统一。
  3.“对话”是对直线式培育行为的超越
  传统“独白式”培育模式多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注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外在影响因素,目标停留在如何广开渠道、创新培育的举措上。这种“独白式”培育模式无形之中把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客体,把教育者与大学生的角色及其关系固定化,并预先设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可以自上而下、由外及内进行简单灌输的,这种直线式培育行为容易忽视教育者与大學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大学生与教育、环境、其他培育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值得一提的是,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是人们对事物善恶美丑好坏的认知与评价,这是一种源自内心的立场和观点,是不应、也不能单靠灌输就可以培育出来的,否则就会失去大学生形成价值观认同的心理根基和现实土壤。“对话”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应考虑到大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具体实践,还应考虑到多方联动形成培育合力等,这是一个复杂、多样、多变的立体、互动行为。
  三、“对话”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
  1.对话主体:重新审视平等话语权与教育者主导权
  教育者与大学生在“对话”中,双方的话语权平等,即都能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教育者不能以“权威”强迫学生接受某种价值观,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从大学生主体需求的角度考虑,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进行交流、探讨,最终形成共识。培育过程要实现信息“单向传输”向“双向互动”地转换,从传统的“独白式”培育模式向“对话”模式转变,以构建培育共同体。但需要提及的是,“尊重对话参与者的平等参与权和平等话语权,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将对话参与者的话语内容等量齐观”。“对话”是教育者与大学生就各自的理解在一起相互交流,体现了一种主体间性,尊重大学生话语权的同时,不能抹杀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这就要求“对话”中的教育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较强的素质,才能在尊重大学生话语权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形成与教育者要求相一致的共识。
  2.对话内容: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既是其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又是其践行的对象。这里的生活世界既包括其外在的客观世界,如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也包括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在“对话”中引起大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需要将对话内容转换成大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语言。每个大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思想特点各异,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其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和内心世界,在与其沟通互动的过程中走进彼此的生活世界,在“对话”中呈现出一个丰富的新世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生活的理解和解释,就要把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生活的每个细节当中”。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首先,成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性社团,由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背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进行生活化的阐释。如理论研究、微电影宣传、图片展、大学生宣讲团、社会实践等,用生活化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出来,使大学生既是培育的受体,又是自主创造的主体,进而使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之间产生言语交流和情感共振,实现大学生群体间的“对话”,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在“对话”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高校教育者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善于创设“对话情景”,激发大学生的“对话需要”,实现上层意识形态与下层思维意识层面的有效对接,这个过程涉及内容转化、形式转化。如在课堂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关系作为“对话”切入点,引导大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参与课堂对话,在信息共享、交流、建构、反思的过程中,教育者与大学生共同走向彼此的精神世界,形成共识。除此之外,教育者要与时俱进地搭建“对话”载体,善用微媒体,使“对话”从深受时空限制走向超越时空的“对话”,从平面“对话”走向立体“对话”。最后,“对话”双方要敢于面对“对话”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旗帜鲜明地解决问题。马克思说:“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当今的大学生面临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挑战,面对多元价值取向带来的选择困惑,教育者只有直面问题,以其独到的见解、真挚的情感,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通过说理和辩论,明确是非,解决分歧,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价值认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价值观选择的困惑。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不断积累、形成顽症,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动力,阻碍大学生健康成长。
  3.对话行为:符合相应的对话规则
  “对话行为”涉及多种因素,而且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创造性行为。为了保障“对话”顺利进行,需要制定相应的对话规则。哈维尔等在“公民论坛”时提出了8条对话规则:(1)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2)不做人身攻击;(3)保持主题;(4)辩论时要用证据;(5)不要坚持错误不改;(6)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7)对话要有记录;(8)尽量理解对方。这8条对话规则为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除了维护对话参与者的平等话语权、尊重彼此觀点之外,還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明确“对话主题”,即教育者与大学生在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时要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进行“对话”,引导大学生在参与“对话”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价值认同;二要关心大学生具体的生活经验,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地展开“对话”,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对话”才能产生情感共鸣;三要通过具体实践进行验证,大学生只有在具体实践中才能进一步感悟、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要形成多方联动机制,学校、家庭、朋辈群体、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参与这一对话行为,使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话行为更加立体。
  [责任编辑:庞达]
其他文献
目的:讨论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应用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患者60例,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在实验组中使用甲状腺次全切除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外科手术患者,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
目的 探究脑出血偏瘫并发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中应用个性化护理的效果与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本院患者2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个性
便秘是一种常见病,主要是指人体的每日排便次数减少,或出现粪便干燥难以排除的情况,容易出现腹痛、腹胀、身体乏力的症状.在病情的作用下,会进一步发展为痔疮,也会增加心血管
期刊
目的 探究中耳炎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研究我院自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接收的76例中耳炎患者,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38例)患者分别给予氯霉素滴耳液
目的:研究神经外科颅脑损伤躁动患者在采取分阶段约束干预时的影响.方法:2017年2月~2019年9月期间,选择我院63例神经外科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31例)和
目的:探讨分析尼莫地平治疗脑血管疾病所致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血管疾病所致认知障碍患者,以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
期刊
目的 分析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将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共计76例,这76例患者的入院时间为2018年7月-2019年10月间,
目的:针对临床日间手术护理当中运用AIDET沟通模式的效果开展分析.方法:研究进行时间段是2019年8月-2020年8月,研究对象主要是我院接收的日间手术患者90例,基于患者护理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