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清代作为中国传统律学的最后发展阶段,官私律学均异常发达,形成了庞大的律学家群体.晚清时期,刑部律学异军突起,内部出现了豫、陕两大派别.晚清豫派律学家由于史料难觅,长期成为法律史上的失踪者.根据《清代河南进士名录》等材料进行梳理考证,探寻晚清刑部中豫籍法律人物的基本情况,尝试重构豫派律学群体的基本面貌,可以发现,晚清刑部地位的提升为刑部律学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河南较为深厚的历史传统、同光时期特殊的政治环境以及豫派律学家自身努力等,是豫派律学形成的重要原因.豫派律学家重在“研制法例,明慎折狱”,重法律实践,轻律
【机 构】
: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作为中国传统律学的最后发展阶段,官私律学均异常发达,形成了庞大的律学家群体.晚清时期,刑部律学异军突起,内部出现了豫、陕两大派别.晚清豫派律学家由于史料难觅,长期成为法律史上的失踪者.根据《清代河南进士名录》等材料进行梳理考证,探寻晚清刑部中豫籍法律人物的基本情况,尝试重构豫派律学群体的基本面貌,可以发现,晚清刑部地位的提升为刑部律学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河南较为深厚的历史传统、同光时期特殊的政治环境以及豫派律学家自身努力等,是豫派律学形成的重要原因.豫派律学家重在“研制法例,明慎折狱”,重法律实践,轻律学著述,深受理学思想影响,儒者之刑名逐渐落后于时代,致使他们长期被历史埋没,成为法律史上的失踪者.
其他文献
我国控辩关系始终处于权利一权力失衡的状态,而刑事司法改革造就了“对抗十合作”的新型控辩关系.这种新型控辩关系促使控辩双方平等对抗、理性合作、实质性交往.但控辩交往形式化贯穿于我国刑事诉讼的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不仅使控诉客观性难以兑现,而且使有效辩护难以立足.应当从围绕证据调查的真实性、控辩交往信息的对称性、庭审与裁判的同一性的路径矫正控辩交往形式化,实现控辩交往实质化.
分类编纂唐诗总集的现象由来已久,几乎与唐人文集的创作、刊刻和传播相伴始终.由于唐五代时期战乱频繁,加上天灾人祸等主客观原因,致使许多唐代文献典籍先后失传,能够流传下来的少之又少.唐人顾陶所编《唐诗类选》,是真正意义上最早分类编纂的唐诗总集,惜其正文已佚,仅《文苑英华》中存有前序和后序.北宋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南宋赵孟奎《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明代张之象《唐诗类苑》等是现存比较有代表性的类编唐诗总集.考察历代类编唐诗总集的基本状况,既能探究不同编纂者独特的编纂实践,又能折射出古代文献典籍的传播情况、唐诗
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基层治理对技术平台的建立有着迫切需求.技术平台的设立和运转依托科层体制,其运行过程就是科层组织对技术平台的控制过程.技术平台的运行,革除了科层体制的弊端,使科层体制得到了加强,使其运行更加畅通.基层治理因此呈现出以科层体制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关联的治理模式.技术平台的运用及其对科层体制的重塑,带来了积极的治理效益,促进了基层治理法治化及其规则的普及,巩固了科层体制的权威地位.
SMCR作为一个系统分析媒体传播要素和过程的理论,包含了信源、信息、信道、信宿4个方面的内容,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提供了理论框架.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存在着传播主体分散、内容形式单一、传播效果差等问题.基于SMCR传播模型的改进策略是:在信源维度上,构建管控体系、改变传播理念、优化人才队伍;在信息维度上,丰富信息内容、挖掘信息内涵、制定信息标准、深化信息加工;在信道维度上,打造体验式传播、推进媒介融合、拓宽传播渠道;在信宿维度上,关注受众差异性、注重群体心理效应、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反馈机制.
延安时期的新秧歌剧与同期乡村建设的关系非常密切,解放区所推行的新式家庭建设运动在新秧歌剧中有明确投射.这种投射在叙事内容中具体体现为不脱离生产的妇女解放、不反封建的家庭内部关系的自我调整、不离婚以“二流子”的自新来维持婚姻关系三个方面.新式家庭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抗战情境下中共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理路,但也有其临时性、特殊性的一面.而新秧歌剧在叙事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留白与罅隙,也可视为这一临时性方案的艺术写照.
我国传统农民正在分化为进城务工农民和新型职业农民,而以农业谋生的传统农民逐步萎缩、消失,农民身份转化促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立法改造.职业农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利用集体资产的需求以及国家在农村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强大,要求立法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能纯粹化为经济职能,这也要求集体经济组织重构与政府、市场的关系.以户籍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判断标准,不利于进城落户农民继续享有和新型职业农民完整取得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今后可以探索试点允许集体经济组织自治规定成员资格的变动规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运行规则
国内宋代雅乐研究始自民国之初,20世纪10-60年代的研究成果开辟了国内宋代雅乐研究的基本路径与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运动又启动了宋代雅乐的复原探索,历史研究工作与复原实践探索开始齐头并进.宋代雅乐研究在雅乐历史研究、雅乐形态研究、雅乐复原综合研究等三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在历史研究领域,重视系统的历史文献整理与精细考辨,强调历史演进、艺术社会功能、文化交流的多维审视;在形态研究领域,立足于严格的实证研究,充分重视考古发现,并吸收现代考古学、声学、音律学等
作为国家治理主体的政治人,通过生活政治化和政治生活化的双向互动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形塑着国家治理形态,即“生活政治”.儒家伦理通过提供统一的道德信仰和国家学说建构了帝制中国的意识形态认同,由儒生、士大夫和乡绅构成的政治人集团则充任帝制中国国家治理的主体.儒生按照儒家伦理的指引,将政治价值糅合进个人修养、家庭生活与社会交往,在生活政治之中习得政治技能,参与并主导国家治理,由此形成的帝制国家治理秩序在维持传统社会超稳定存续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发展的长期停滞,从而为现代中国的国家治理提供了历史镜鉴.
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最急切、最深刻的内在诉求.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存在两个系统:一个是宏观的以学术期刊整体业态来看的高质量发展,一个是微观个体层面来看的个体刊物的高质量发展.从高质量发展视角分析,核心期刊评价存在评价缺少系统性建构、影响因子负面效应明显、学术期刊个性缺失、不能共享发展成果以及整个行业不稳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注重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化生态建构,加强国家层面顶层设计,推进学术期刊评价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对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犹太流散文学的“流散性”是指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犹太人被迫或主动的迁徙主题,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种族与文化的跨界、交汇、认同、冲突、变化、调整、适应、对抗、稳定与失衡等流散文化形态,带有既离散又聚合、既内在又外在于犹太文化与宿国文化的双栖或多栖性特点.具体表现为:坚忍的民族性;不可避免的变异性、混杂性、融合性;双向排异性、依附性;同化与反同化的矛盾性、两难性、失根性等.有关这些“流散性”特征的讨论,对全球流散时代不同国家、民族处理和调整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