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合理使用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提高自身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学习,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學活动时,需要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通过合作学习方式促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兴趣,科学合理地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获得综合发展。
一、合理分组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教师若想合作学习模式顺利进行,首先划分学习小组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准备工作。合理分配小组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对学生的个人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划分合作小组前需要对班级学生进行详细的了解,如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保证每个小组成员合理搭配,缩短小组之间的差距。同时,为了确保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真正做到互帮互助,每个成员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小组人数不宜过多,4-6人即可。在分组时,教师需要让每个小组中的学生水平学习水平大致相同,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小组都会自觉与组内成员共同交流学习,发表自己的见解。另外,教师需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矛盾,当出现矛盾时教师需要及时进行调解,对于不能调解的学生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明白小组成员需要团结友爱。划分小组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和优化,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合作学习模式中获得成长。
二、选择适合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模式时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具有合作学习的价值,能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讨论交流共同获得进步,从而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比如,学生在学习“几何图形”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找出这节课重点、难点内容,让学生牢牢掌握点、面、线、体的概念,并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内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知识水平,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给每个小组发放不同的教学用具,如长方体、圆柱体、正方体等各种几何图形,让学生可以进行正确的区分,对于出现错误的小组教师需要及时进行纠正,帮助学生找出理解误区,引导学生可以对几何图形的名称进行记忆。最后,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举例说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几何图形,学生可以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在学完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直线、矩形等简单的图形,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在这种氛围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教师加强其在合作学习模式中的引导作用
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各方面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加强引导作用。在开展合作学习模式时,教师需要让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内容。同时教师还需要及时关注小组合作学习进程,适当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好相关记录工作,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成长。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讨,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拓展知识层面。比如,学生在学习“相交线与平行线”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清楚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线条是平行线,哪些线条是相交线,这些线条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师需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这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前,教师需要明确学习要求,让学生明白合作方式。有的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学习,不仅浪费时间,还影响合作效果。所以,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另外,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合理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做好自身引导工作,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所设计的教学任务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开展,合作学习内容具有探讨性和开放性,促使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模式中都能得到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春风. 关于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实践[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1(3):55.
[2] 徐利强.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方法[J]. 新课程,2021(6):147.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学习,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學活动时,需要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通过合作学习方式促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兴趣,科学合理地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获得综合发展。
一、合理分组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教师若想合作学习模式顺利进行,首先划分学习小组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准备工作。合理分配小组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对学生的个人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划分合作小组前需要对班级学生进行详细的了解,如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保证每个小组成员合理搭配,缩短小组之间的差距。同时,为了确保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真正做到互帮互助,每个成员都有相应的学习任务,小组人数不宜过多,4-6人即可。在分组时,教师需要让每个小组中的学生水平学习水平大致相同,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小组都会自觉与组内成员共同交流学习,发表自己的见解。另外,教师需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矛盾,当出现矛盾时教师需要及时进行调解,对于不能调解的学生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明白小组成员需要团结友爱。划分小组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和优化,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合作学习模式中获得成长。
二、选择适合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模式时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具有合作学习的价值,能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讨论交流共同获得进步,从而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比如,学生在学习“几何图形”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找出这节课重点、难点内容,让学生牢牢掌握点、面、线、体的概念,并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内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知识水平,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给每个小组发放不同的教学用具,如长方体、圆柱体、正方体等各种几何图形,让学生可以进行正确的区分,对于出现错误的小组教师需要及时进行纠正,帮助学生找出理解误区,引导学生可以对几何图形的名称进行记忆。最后,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举例说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几何图形,学生可以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在学完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直线、矩形等简单的图形,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在这种氛围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教师加强其在合作学习模式中的引导作用
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各方面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加强引导作用。在开展合作学习模式时,教师需要让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内容。同时教师还需要及时关注小组合作学习进程,适当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好相关记录工作,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成长。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讨,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拓展知识层面。比如,学生在学习“相交线与平行线”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清楚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线条是平行线,哪些线条是相交线,这些线条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师需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这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前,教师需要明确学习要求,让学生明白合作方式。有的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学习,不仅浪费时间,还影响合作效果。所以,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另外,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合理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做好自身引导工作,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所设计的教学任务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开展,合作学习内容具有探讨性和开放性,促使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模式中都能得到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春风. 关于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实践[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1(3):55.
[2] 徐利强.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方法[J]. 新课程,2021(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