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发现亚洲首个腔骨龙类恐龙

来源 :生物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g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2014年10月27日《中国科学报》援引报道,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尤海鲁等在云南禄丰早侏罗世地层中发现一具保存较好的腔骨龙类恐龙新属种禄丰盘古盗龙化石标本。该标本保存了较完整的头部和头后骨骼,体长约2m,高约0.5m,死时很可能接近成年。腔骨龙类属于基干兽脚类恐龙,体型较小,我国仅发现于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在北美和非洲具有丰富的化石记录。这是腔骨龙类化石在亚洲的首次发现,对研究该类恐龙的演化和分布,乃至早期兽脚类恐龙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也进一步支持了在早侏罗世时期盘古大陆上恐龙之间具有密切的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诱导兔心衰(heart failure,HF)时,兔心室肌细胞晚钠电流(late sodium current,INa L)的变化及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2+/calmodulin-d
目的:通过研究SMARCB1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的表达,阐明其对HCC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作用。方法:在癌症基因组图集(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
据2015年2月13日《参考消息》援引报道,美国芝加哥大学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两件柱齿兽类的原始哺乳动物化石。其中一种被命名为攀援灵巧柱
为寻求一种实际可行、安全可靠的出土象牙、骨角质文物现场加固保护的方法,通过用几种加固剂在象牙等样品上做渗透加固实验,对比、筛选出效果较好的聚乙烯醇缩丁醛加固剂,用
据科学网2016年6月23日报道,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张亚平课题组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滇南小耳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拓展了对家猪驯化过程中毛色变异调控机制的认识,并对滇南小耳猪的
目的:探讨PDE4抑制剂咯利普兰抑制髓样相关蛋白8/14(MRP8/14)对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中促炎性因子释放的刺激作用,并研究核因子κB(NF-κB)在其中的作用。方法:MRP8/14刺激RAW264
据2014年10月25日《中国科学报》报道,湖南师范大学刘少军团队成功培育出两性可育的同源四倍体鱼。目前,同源四倍体鲫鱼已稳定繁殖7代,形成一个新型同源四倍体鱼品系。相关成果
目的:研究Ca2+感受蛋白[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STIM1)与钙释放激活钙通道蛋白1(Orai1)]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钙敏感受体(Ca SR)介导的钙内流和一氧化氮(NO)生成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将Ca
据2014年12月9日《中国科学报》报道,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李劲松研究组和吴立刚研究组以及北京大学汤富酬研究组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小鼠的精原干细胞中修复遗传
日本东京科大应用化学系的MATSUNAGA M和NAKAI I两人,运用同步辐射X荧光近缘吸收光谱(XANES)技术,分析了陶瓷碎片中铁的K-XANES光谱,以此揭示陶瓷的烧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