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是时代赋予的任务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不仅改变着社会的结构和社会关系,也改变着人们长期以来构筑的精神世界。它既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将人们推向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社会大潮之中。如果社会成员不能尽快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就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衡,产生抑郁、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出现心理障碍与行为异常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少数中学生因此影响耽误学业,个别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和教书育人的教师更是义不容辞,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关注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切实做到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完成时代和社会发展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2.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现实的需要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信箱、心理热线、发放资料或请专家进行讲座辅导等多种形式进行。但这些形式的活动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有的活动效果也不十分明显。一则主动寻求心理矫正或援助需要勇气,而那些需要得到矫正援助的同学缺乏的就是这种勇气,因此这类活动往往难以奏效。二则性格形成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大张旗鼓的做法有急功近利之嫌,只能是“欲速不达”。如何根据学校教育工作特点和当前学生实际情况做好心理健康工作呢?将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做法为我们找到一个切入点。这就要求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适时、适度、系统、科学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变单一的学科教育为综合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使他们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只有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结合渗透,才切合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才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语文学科的特质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质。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它要求一方面抓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技巧,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又要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既是“经师”授业,向学生传递语言文学知识经验、技能技巧,为学生提供获取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基础;又是“人师”传道,向学生传递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处世之道,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合乎社会的人生观、道德观和健全的人格。语文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正是完整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这一基本特质。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1.语文教材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素材
语文教材中有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政论文章,这不仅是语文学科的教材,也是美育、德育的好教材,同时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素材。例如: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文言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可对学生进行怎样看待挫折和为人处世的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辩证的看待自我认识世界,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知识收获和精神愉悦。文学作品有许多极具个性、鲜活灵动的人物,在指导学生分析诸如项羽、杨修等人物性格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分辨人物性格中的积极与消极因素,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提高塑造自身积极健康性格的自觉性,主动进行自我心理矫正或寻求援助。
2.课堂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
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渗透的途径有很多,但课堂教学始终是主渠道。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一个和谐有序的心理环境。对部分基础差、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可在课堂上让他们训练一些相对容易的题目。对他们的回答多加肯定和鼓励,借此唤起自信,体验成功,丢掉自卑。
3.课外练笔是疏导学生不良情绪的适当方式
语文课非常重视课外练笔,通过课外写日记、随笔等训练不仅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教师应鼓励学生勤写日记或随笔之类的文章,给学生提供一个宣泄情感的方式和场所。在课外练笔中同学们往往会用文字的形式袒露自己的忧伤、痛苦、欢乐、迷惘的心情,表明自己对人、对事、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教师要允许学生尽情倾诉,有针对性进行引导,这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非常适合,可使情绪宣泄欲望满足,自身得到缓解放松,又不会影响别人。
1.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是时代赋予的任务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不仅改变着社会的结构和社会关系,也改变着人们长期以来构筑的精神世界。它既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将人们推向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社会大潮之中。如果社会成员不能尽快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就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衡,产生抑郁、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出现心理障碍与行为异常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少数中学生因此影响耽误学业,个别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和教书育人的教师更是义不容辞,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关注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切实做到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完成时代和社会发展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2.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现实的需要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信箱、心理热线、发放资料或请专家进行讲座辅导等多种形式进行。但这些形式的活动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有的活动效果也不十分明显。一则主动寻求心理矫正或援助需要勇气,而那些需要得到矫正援助的同学缺乏的就是这种勇气,因此这类活动往往难以奏效。二则性格形成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大张旗鼓的做法有急功近利之嫌,只能是“欲速不达”。如何根据学校教育工作特点和当前学生实际情况做好心理健康工作呢?将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做法为我们找到一个切入点。这就要求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适时、适度、系统、科学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变单一的学科教育为综合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使他们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只有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结合渗透,才切合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才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语文学科的特质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质。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它要求一方面抓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技巧,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又要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既是“经师”授业,向学生传递语言文学知识经验、技能技巧,为学生提供获取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基础;又是“人师”传道,向学生传递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处世之道,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合乎社会的人生观、道德观和健全的人格。语文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正是完整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这一基本特质。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1.语文教材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素材
语文教材中有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政论文章,这不仅是语文学科的教材,也是美育、德育的好教材,同时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素材。例如: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文言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可对学生进行怎样看待挫折和为人处世的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辩证的看待自我认识世界,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知识收获和精神愉悦。文学作品有许多极具个性、鲜活灵动的人物,在指导学生分析诸如项羽、杨修等人物性格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分辨人物性格中的积极与消极因素,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提高塑造自身积极健康性格的自觉性,主动进行自我心理矫正或寻求援助。
2.课堂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
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渗透的途径有很多,但课堂教学始终是主渠道。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一个和谐有序的心理环境。对部分基础差、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可在课堂上让他们训练一些相对容易的题目。对他们的回答多加肯定和鼓励,借此唤起自信,体验成功,丢掉自卑。
3.课外练笔是疏导学生不良情绪的适当方式
语文课非常重视课外练笔,通过课外写日记、随笔等训练不仅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教师应鼓励学生勤写日记或随笔之类的文章,给学生提供一个宣泄情感的方式和场所。在课外练笔中同学们往往会用文字的形式袒露自己的忧伤、痛苦、欢乐、迷惘的心情,表明自己对人、对事、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教师要允许学生尽情倾诉,有针对性进行引导,这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非常适合,可使情绪宣泄欲望满足,自身得到缓解放松,又不会影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