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逐渐走向理性化的新课程改革,既要让课堂充满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又要学习真正的数学,发展数学思维,我们该怎么做呢?这是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下面结合个人学习研究、实践探索说说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蹲下来听”,构建安全宁静的思考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思考何尝不是这样?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让他们的思维插上翅膀自由地在思维领空里翱翔,使学生可以安静、深入地思考。特别是在学生的思考出现困难或卡壳的时候,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再想想,而不是生硬地打断、呵斥或嘲笑他们。这样,学生就会在宽容的氛围中渐渐鼓起勇气,打开思维的闸门。
二、“静静等一等”,给学生思考的机会
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数学思考。教师要善于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课堂交流和讨论才能深入,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三年级(下册)“吨的认识”一课的练习中有几个推理性很强的题,如:这个小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10个这样的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有多重?教师问了之后,让学生静静地思考,说清自己的思考过程,再提第二个问题“40个小学生呢”,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时间。
三、“我是这么想的”,给学生交流的机会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同样还是以“吨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习题中的推理题“2块砖重5千克,200块砖重(),()块砖重1吨”,这道题思考的深度和难度要更高些,要给学生交流的机会,通过各自独立的思考有了各具特色和不同层次的思考,在小组交流时,学生畅所欲言,且表达有理有据;在全班交流时,通过各种思路的撞击,最简洁的思路也就在交流中凸显,学生的数学思考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四、“你说的很棒”,激励学生思考
波利亚指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只有不断地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敢于向传统的方法和权威挑战,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经常性地使用类似的激励性评价语言,并坚持欣赏每一个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主动提出问题。
五、“数学思考方法”,开启有效思考的大门
1.引导有序思考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让学生通过有序的思考,在旧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形成网状知识结构或是树状知识结构,都是能够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有条不紊”中建立自己的数学知识王国。
2.指导对比辨析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时,让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法计算45 39=()。有的认为“45 30 9”算起来比较简便,有的这样做:45 40-1,也有的认为 “可以算十位看个位,个位满十先进一”。对于同学们的见解,大家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对比和辨析,学生的思考与理解能力会不断增强,解题能力也会不断提高,而且也能够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
3.鼓励提出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例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及其周长的计算之后,学生提出:用一根长2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它们的周长相等。但正方形的边长一定是5厘米,而长方形的长、宽可以变化,只要长与宽的和是10厘米就可以。这时如果老师乘机提出:用一根铁丝围成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能不能用这根铁丝围成边长7厘米的正方形?为什么?让学生议论,他们会从不同角度提出几种理由说明不能够。
解法(1):这根铁丝长(8 5)×2;26(厘米),边长7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7×4=28(厘米),因为26<28,所以不能够。
解法(2):这根铁丝长26厘米,要用它围成正方形,边长是26÷4=6(厘米)……2(厘米)。而题目要求围成的正方形边长要7厘米,所以不能够。
解法(3):这根铁丝长26厘米,用它围成边氏7厘米的正方形可以做几条边?26÷7=3………5(厘米)。根据正方形的特征是有四条边,而且都相等,所以不能够。
这样设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成为探索新知识的内动力。
六、“我学会了什么”,学会反思自己的思考
学习后的反思就应以学习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为核心,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每一课结束前的短短几分钟,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学习过程、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回顾和思考。学生可以自我提问和互相提问: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我是怎么学会的?这节课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我还想知道什么……学生经过反思,不仅能及时将学到的新知识进行梳理,而且还能沟通新知识和已学知识的联系,并尝试对新知的延伸进行探询。
(责编蓝天)
一、“蹲下来听”,构建安全宁静的思考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思考何尝不是这样?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让他们的思维插上翅膀自由地在思维领空里翱翔,使学生可以安静、深入地思考。特别是在学生的思考出现困难或卡壳的时候,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再想想,而不是生硬地打断、呵斥或嘲笑他们。这样,学生就会在宽容的氛围中渐渐鼓起勇气,打开思维的闸门。
二、“静静等一等”,给学生思考的机会
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数学思考。教师要善于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课堂交流和讨论才能深入,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三年级(下册)“吨的认识”一课的练习中有几个推理性很强的题,如:这个小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10个这样的小学生的体重大约有多重?教师问了之后,让学生静静地思考,说清自己的思考过程,再提第二个问题“40个小学生呢”,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时间。
三、“我是这么想的”,给学生交流的机会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同样还是以“吨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习题中的推理题“2块砖重5千克,200块砖重(),()块砖重1吨”,这道题思考的深度和难度要更高些,要给学生交流的机会,通过各自独立的思考有了各具特色和不同层次的思考,在小组交流时,学生畅所欲言,且表达有理有据;在全班交流时,通过各种思路的撞击,最简洁的思路也就在交流中凸显,学生的数学思考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四、“你说的很棒”,激励学生思考
波利亚指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只有不断地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敢于向传统的方法和权威挑战,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经常性地使用类似的激励性评价语言,并坚持欣赏每一个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主动提出问题。
五、“数学思考方法”,开启有效思考的大门
1.引导有序思考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让学生通过有序的思考,在旧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形成网状知识结构或是树状知识结构,都是能够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有条不紊”中建立自己的数学知识王国。
2.指导对比辨析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时,让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法计算45 39=()。有的认为“45 30 9”算起来比较简便,有的这样做:45 40-1,也有的认为 “可以算十位看个位,个位满十先进一”。对于同学们的见解,大家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对比和辨析,学生的思考与理解能力会不断增强,解题能力也会不断提高,而且也能够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
3.鼓励提出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例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及其周长的计算之后,学生提出:用一根长2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它们的周长相等。但正方形的边长一定是5厘米,而长方形的长、宽可以变化,只要长与宽的和是10厘米就可以。这时如果老师乘机提出:用一根铁丝围成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能不能用这根铁丝围成边长7厘米的正方形?为什么?让学生议论,他们会从不同角度提出几种理由说明不能够。
解法(1):这根铁丝长(8 5)×2;26(厘米),边长7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7×4=28(厘米),因为26<28,所以不能够。
解法(2):这根铁丝长26厘米,要用它围成正方形,边长是26÷4=6(厘米)……2(厘米)。而题目要求围成的正方形边长要7厘米,所以不能够。
解法(3):这根铁丝长26厘米,用它围成边氏7厘米的正方形可以做几条边?26÷7=3………5(厘米)。根据正方形的特征是有四条边,而且都相等,所以不能够。
这样设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成为探索新知识的内动力。
六、“我学会了什么”,学会反思自己的思考
学习后的反思就应以学习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为核心,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每一课结束前的短短几分钟,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学习过程、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回顾和思考。学生可以自我提问和互相提问: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我是怎么学会的?这节课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我还想知道什么……学生经过反思,不仅能及时将学到的新知识进行梳理,而且还能沟通新知识和已学知识的联系,并尝试对新知的延伸进行探询。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