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标下。诗歌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学,这是语文教师要面对的问题。本文从诗歌的特点入手,提出诗歌教学的策略: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抓住诗眼,把握诗歌的“情”与“志”,引导学生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加强鉴赏实践,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关键词】诗歌 教学技巧 能力
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是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一种样式。它具有音乐性、抒情性、凝练性、形象性等特点,通过阅读鉴赏诗歌,可以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所以诗歌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而也理所当然成为当前语文教改和课改的重点之一。新课程标准对于诗歌阅读教学能指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诵读诗歌可以让读者感受诗歌的外在形式美,对诗歌产生感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充分体验诗歌的韵律之妻、形象之美,得到审美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当然,这种诵读并非是简单意义上的学生的自由朗、读,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必须起到指导的作用,对学生朗读时音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句子的停顿、情感的把握等方面作必要的点评,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总之,务必让学生多诵读,有节奏地诵读,读出感情,读出作品独特的神韵。
2 抓住诗眼。走近作者,把握诗歌的“情”与“志”
闻一多在《冬夜评论》里说:“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古语说:“诗言志。”可见,诗不仅缘情而且言志。在教学中,为了更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和志趣理想,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
2.1 注重析字析句,找出诗歌的闪光点,挖掘诗歌的感染力
凝练含蓄地表达情感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经典的作品中常有极富表现力并透露诗人情感的字词或句子,我们称之为诗眼。它们是诗人的匠心所在,也是诗文的精华。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要分析那些突出的字词的丰富表现力及名句的亮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诗文的思想情感,还可以体验其文字表述之美。
2.2 走近作者,熟悉诗人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诗歌是诗人表达人生抱负、思想情感的载体。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个性特征的体现或再现,因而每一位诗人都有自已为文的风格。
3 引导学生想象,再现生活情境。品味诗歌的意境
黑格尔在《美学》里说:“真正的创作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诗歌的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同样,诗歌的欣赏也需要想象的参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不同于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可以直接诉之于人们的感觉器官。另外,诗歌叙事精炼、情感表达含蓄的特点及象征手法的运用,都需要欣赏者的审美再创造。因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所表现的生活情境,才能深人理解意象的内涵,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具体可以有如下的做法:
3.1 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还原诗人当时的生活情境
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揣测”诗人在彼情彼境中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甚至可以对诗人的形象及诗中的意象作“添油加醋”的描述。
3.2 调动生活积累,分析意象本身的特点并挖掘其背后的内蕴,注意把握多个意象之间的联系,体会诗人从中表达的情感
以余光中《乡愁》为例,本诗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具有单纯、集中、强烈、充满愁思的特点,把抽象的愁思形象化为客观物像,给人以强烈、凄清而又惆怅的心理感受:联系诗中的意象,便能感受诗中所表达诗人爱国、乡思和怀亲的强烈而深沉的感情。
3.3 通过合乎情理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语言,以散文的形式表现诗歌内容
诗歌表意的含蓄蕴藉及不同时代语言表达的差异性,使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往往只知其文不知其意。因而,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以形象生动的语言“翻译”诗歌,那么,学生在把握诗歌的内容上便能事半而功倍。如果教师能进人角色,“动情”地描述,“煽情”地表演,则可以营造诗歌的情感氛围,感染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人情入境。当然,这项工作如果由学生来做的话,则可以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调动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4 注重知识整合。加强鉴赏实践。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诗歌教学往往容易流于孤立,即注重某篇、某段的知识的讲解,忽视了高屋建瓴的整体把握。事实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的目的是为了用。诗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为了达到此目的,教师在注重教材讲解的基础上,应发挥教材蓝本的作用,注意整合所学知识,使知識更加系统化。这样,学生掌握了规律,便可触类旁通,从而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这个方面,除了直接教授鉴赏技巧外,本人认为比较阅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较,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类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不同作家同类作品的比较。例如,讲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可以联系其《饮酒》,加强学生对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现习惯的印象,讲解杜甫《望岳》中的景物描写时可以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对照,学生便可以更容易地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手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整合已学知识,形成意识,从宏观的角度把握诗歌的鉴赏技巧。不仅如此,整合所学的知识,学生对知识便有了“亲切感”,可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总之,诗歌学习应该是一个审美享受的过程。教师应尽己能,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情记忆,按照自己的审美惯和愿望,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分析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感美,提高阅读鉴赏的能力,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并形成理性的美判断。
【关键词】诗歌 教学技巧 能力
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是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一种样式。它具有音乐性、抒情性、凝练性、形象性等特点,通过阅读鉴赏诗歌,可以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所以诗歌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而也理所当然成为当前语文教改和课改的重点之一。新课程标准对于诗歌阅读教学能指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诵读诗歌可以让读者感受诗歌的外在形式美,对诗歌产生感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充分体验诗歌的韵律之妻、形象之美,得到审美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当然,这种诵读并非是简单意义上的学生的自由朗、读,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必须起到指导的作用,对学生朗读时音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句子的停顿、情感的把握等方面作必要的点评,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总之,务必让学生多诵读,有节奏地诵读,读出感情,读出作品独特的神韵。
2 抓住诗眼。走近作者,把握诗歌的“情”与“志”
闻一多在《冬夜评论》里说:“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古语说:“诗言志。”可见,诗不仅缘情而且言志。在教学中,为了更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和志趣理想,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
2.1 注重析字析句,找出诗歌的闪光点,挖掘诗歌的感染力
凝练含蓄地表达情感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经典的作品中常有极富表现力并透露诗人情感的字词或句子,我们称之为诗眼。它们是诗人的匠心所在,也是诗文的精华。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要分析那些突出的字词的丰富表现力及名句的亮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了解诗文的思想情感,还可以体验其文字表述之美。
2.2 走近作者,熟悉诗人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诗歌是诗人表达人生抱负、思想情感的载体。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个性特征的体现或再现,因而每一位诗人都有自已为文的风格。
3 引导学生想象,再现生活情境。品味诗歌的意境
黑格尔在《美学》里说:“真正的创作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诗歌的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同样,诗歌的欣赏也需要想象的参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间接性,不同于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可以直接诉之于人们的感觉器官。另外,诗歌叙事精炼、情感表达含蓄的特点及象征手法的运用,都需要欣赏者的审美再创造。因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所表现的生活情境,才能深人理解意象的内涵,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具体可以有如下的做法:
3.1 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还原诗人当时的生活情境
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揣测”诗人在彼情彼境中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甚至可以对诗人的形象及诗中的意象作“添油加醋”的描述。
3.2 调动生活积累,分析意象本身的特点并挖掘其背后的内蕴,注意把握多个意象之间的联系,体会诗人从中表达的情感
以余光中《乡愁》为例,本诗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具有单纯、集中、强烈、充满愁思的特点,把抽象的愁思形象化为客观物像,给人以强烈、凄清而又惆怅的心理感受:联系诗中的意象,便能感受诗中所表达诗人爱国、乡思和怀亲的强烈而深沉的感情。
3.3 通过合乎情理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语言,以散文的形式表现诗歌内容
诗歌表意的含蓄蕴藉及不同时代语言表达的差异性,使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往往只知其文不知其意。因而,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以形象生动的语言“翻译”诗歌,那么,学生在把握诗歌的内容上便能事半而功倍。如果教师能进人角色,“动情”地描述,“煽情”地表演,则可以营造诗歌的情感氛围,感染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人情入境。当然,这项工作如果由学生来做的话,则可以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调动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4 注重知识整合。加强鉴赏实践。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诗歌教学往往容易流于孤立,即注重某篇、某段的知识的讲解,忽视了高屋建瓴的整体把握。事实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的目的是为了用。诗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为了达到此目的,教师在注重教材讲解的基础上,应发挥教材蓝本的作用,注意整合所学知识,使知識更加系统化。这样,学生掌握了规律,便可触类旁通,从而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这个方面,除了直接教授鉴赏技巧外,本人认为比较阅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较,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类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不同作家同类作品的比较。例如,讲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可以联系其《饮酒》,加强学生对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现习惯的印象,讲解杜甫《望岳》中的景物描写时可以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对照,学生便可以更容易地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手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整合已学知识,形成意识,从宏观的角度把握诗歌的鉴赏技巧。不仅如此,整合所学的知识,学生对知识便有了“亲切感”,可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总之,诗歌学习应该是一个审美享受的过程。教师应尽己能,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情记忆,按照自己的审美惯和愿望,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分析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感美,提高阅读鉴赏的能力,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并形成理性的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