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tez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将学校景观作为课程进行建设,使学校景观成为师生留恋的瑶台、催化研究的平台、展示成果的舞台。师生在与学校景观的“相濡以沫”中,在与学校景观的“如切如磋”中,在与学校景观的“同生共长”中,经历了深度学习,从而让学校成为他们向往的地方。
  【关键词】景观课程;实践
  怎样的学校才是令人向往的?当我们用搜狗拼音输入法输入字母“lrxw”,“令人向往”与“令人想玩”一同跳了出来。假如两者的逻辑关系成立,让校园景观能玩出名堂,那么办一所令人向往的学校便有了目标,有了方向,有了路径。由此,常山育才小学有了校园景观课程。
  一、美——让学校景观成为欣赏的瑶台
  人们经常说,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这给我们建设学校景观带来很多启迪。
  学校以“院—园—苑”的形式建设校园景观。一进校门,你会看到一个大型喷水池,鱼翔水底,花映水面,泉涌空中,名为“徘云海”。其名源于学校依山面水的地理位置,景物契合实际。在水中的石阶上、精致的门厅里镌刻着“上善若水”“循流而下易以至,顺风而驰易以远”“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有关水的名言佳句。门厅左边是温馨弥漫的家长服务中心,右边是书香逼人的育才书院。穿过饭厅,左侧可漫步“水流清”,驻足“风定轩”,徜徉“流水径”, 穿行“栈桥”上,欣赏“趣味镜像花园”的趣,品味“‘可以清心也’文字广场”的妙,整个校园硕果累累,花香阵阵。这是一个随时能在转角遇见美丽、看到惊喜、碰到意外的校园。
  校园环境作为育人场所,要担当起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的重任,其景观必定是教育者精心设计的。多彩的花木显示着生命的蓬勃,学生创作的酒坛生肖画作充满童年的乐趣,而随处都能看到书的校园更是浸润着书香,学子流连其间。学校的办公室、教室、走廊、楼道等的布置始终遵循并贯彻环境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创造了一个“树为背景,书为核心,塑为宗旨”的和谐统一体。
  二、酶——让学校景观成为研究的平台
  酶具有催化特性,使生物体能适应外界条件的变化,维持生命活动。在学校景观的建设中,问题即课题,探求即探究。景观建设的过程成为催化智慧、凝聚力量的研究过程。
  学校在广泛征求师生建议、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将“水文化”作为景观建设的主题。学校依山傍水,门口就是钱塘江的源头——常山江,当地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都与水息息相关。同时,水的润泽、融合、成长、坚韧、温暖等特性与教育“润物细无声”“上善若水”的本质高度契合。“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则体现了学校“让孩子因为我们而幸福”的办学理念,“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诠释了学校“样样落实,天天坚持”的校训。“水”文化因素被有意识地挖掘,“水”文化基因被强有力地凸显,学校文化与“水”文化心灵相通。
  苏霍姆林斯基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学校鼓励教师发动、引导学生利用校园景观进行专题研究,开展跨界学习,几乎每一门学科都能找到研究的项目。例如,科学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招蜂引蝶”现象,开展病虫害生物防治办法的案例研究、昆虫授粉与植物繁殖的关系研究等。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查找所需资料,填写观察记录,统计分析数据,撰写研究报告,体现“STEM”教育的特性。而信息技术教师则指导学生将以上研究成果,如植物的名称、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病虫防治、功效作用、栽培技术、文学作品描述等各种信息,制作成二维码,其他师生只要用手机一扫,就一目了然了。此外,数学学科引导学生在校园实际情境中学习植树问题,美术学科则开展植物欣赏、色彩搭配、植物景观造型等活动。学生充分利用校园景观实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搭建起学习与生活的桥梁,打通了学习与应用的脉门。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宽与延伸,随着研究方法的掌握与熟练,随着研究兴趣的养成与浓厚,随着研究习成果的增多与提质,学校景观课程引领学生把视野与触角伸向生活的角角落落,意犹未尽,乐此不疲。
  三、媒——让学校景观成为展示的舞台
  以校园景观为媒介,以项目学习为平台,以个性表达为终端,利用校园景观这个媒质,传播、表达或贯彻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看、思、做、说等方式,接受锻炼,学习本领,展示才华。
  例如,学生经历石块清理、土地开垦、种子播撒、除草施肥,在贫瘠的土地种出了碧绿的蔬菜,将校园荒地变成了少年林科院,通过亲手劳动建设学校新景观。围绕水文化建设,学校设置水展览专柜,陈设学校学生从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收集回来的水样。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增強环保意识和文明素养,培育学生“爱水、惜水”的情怀。学校还开展校园景观命名征集活动,择优录用,增强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学校和家乡的情感。
  ……
  在玩中,陌生的校园变得熟悉;在玩中,普通的校园变得诗意;在玩中,寻常的校园变得神秘。校园景观俨然就是课本,学习其实就在身边,这就是景观建设的乐趣!在与学校景观的“相濡以沫”中,在与学校景观的“如切如磋”中,在与学校景观的“同生共长”中,师生经历了深度学习,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虫一鱼均会因为他们情感的投入、智慧的倾注而让人刻骨铭心,因为这份深处的美好、这份深情的牵挂而让学校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浙江省常山育才小学 324200)
其他文献
茶马古道上的马帮,连接着云雾晨霭森林密布的西双版纳和距离天堂最近的布达拉宫。掠过1400多年的历史尘土,全程近4000公里的路,他们究竟是如何跨越重重山峦和数条大河的艰难险阻的?    考察与命名    1990年,6个年轻人,赶着几匹马,挎着枪支,带着锅、碗、瓢、盆、茶、睡袋、帐篷、相机以及录音机之类的物什,牵着一只猎狗,抱上一只会下蛋的母鸡,从丽江出发踏上了第一次茶马古道文化大三角的考察之路。
中日合作的宇宙线广延大气簇射(即EAS)探测阵列由近800个分布在近4万平方米地面的闪烁探测器组成,整齐有序,犹如冷兵器时代临战的兵马阵列。这座阵列1994年只有45个闪烁探测器,经过三期大的扩建,现在已经达到近800个。    “地毯”      虽然事先从资料获知:“所谓宇宙线是来自宇宙深处的高能粒子流,并且携带着宏观宇宙、微观世界与空间环境的信息,对于科学家来说堪称自动上门的宇宙物质样品。”
这里有绵延千里的冰峰雪山和动人心魄的冰塔林,这里有一望无际的肥美草原和纵横如织的神秘湖泊,这里有争奇斗艳的奇花异草和罕见稀有的珍禽异兽。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措那湖和长江的源头格拉丹东冰川是它永恒的坐标,人迹罕至的无人区和绝世美景的湖光山色是它无尽的诱惑……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美丽的措那湖    措那湖,位于安多县城西南20公里处,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和昆仑山山脉之间,属高原湖泊型自然风景区
在城市客厅的阳台上,我常常会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默默出神,在一幢幢高楼林立的城中,马路上车来车往的喧嚣总让我想起高原上的日子。回想那一望无际的原野、触手可及的白云、神秘的阿里高原,静谧圣洁的西藏仿佛就在眼前!  从拉萨出发,一路向西,迎着高原吹来的风,翻过无数海拔5000米以上的垭口;漫步在神山冈仁波齐的脚下、穿过圣湖玛旁雍措,沿着新藏公路向日土前行。左手边是喜马拉雅山脉,右手边是冈底斯山脉,曾经只
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海省,流经西藏、云南后,进入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国,全长4909公里,流域面积81万平方公里,流域人口6100万,跨越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区。澜沧江位列世界第六大河、东南亚第一大河,是一条具有内河、界河和跨越多国的国际性河流。早在公元前120年,它就被流域各国作为著名的文化走廊和天然通道,如今它又成为我国西南地区与流域范围各国在经济、旅游、科技方面合作往来的重
“对巴松错水下的初探,让我们对高原湖泊有了初步的了解,它还有许多未知,以及许多的生物物种等待我们发现。”  堪称艰辛的下潜  11月份的桑通草原,大地已被白茫的初雪覆盖。身后不远处的雪山,有苍劲黄亮的松林与浓厚的云雾掩映。突然走路的时候,会有成千上万的林岭雀,旋风般不时从身边的雪地与草丛间掠起,再落入不远处,等走近它们的时候,会再次掠起,如此循环往复,并不与人类显得特别生疏,或者特别亲密。有时会有
袁克忠  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将人生最重要的时光献给西藏的摄影老兵  在《中国摄影史》1937至1949这个阶段,有一个重要人物的名字多次出现,他就是——袁克忠。袁克忠是一手拿相机一手拿长枪,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战士,多次在战斗拍摄中负伤。他的代表作,拍摄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夜攻单县》,已成为中国摄影史上的经典名作。新中国成立后,袁克忠仍然继续用相机战斗。因为组织需要,他八次进藏,
每一位一线教师都深知班级常规的重要性,它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强调科学组织一日生活应“建立良好的常规”。幼儿园领导在评价一个班级时也常说“这个班级常规挺好的”或是“常规不好”。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何为良好的常规?建立好常规应注意什么?实际上,班级常规管理中最需要处理的就是规则与自由的关系问题,在管理中如收得太紧,捆缚了孩子,如放得太开,教育无
2012年7月,我陪同朋友一块乘坐旅游中巴前往纳木错,行至当雄西侧的草原时,同行的游客们在一片彼此关联,大小相若的洞口区域,看到一种没有尾巴、耳朵圆圆的小动物来回出没,时不时警惕地四下观望,待到驻车探视时它们又胆怯地钻回洞里,察觉你没有进一步的动作时复又探头打量你一番。  “瞧这高原上还有老鼠呢!”游客甲惊奇地说。“这不是老鼠,是兔子。”游客乙急忙纠正。“哪能啊,这明明是老鼠。”游客甲坚持。“兔子
【摘 要】教研活动与学校的教育工作、教师的教学能力息息相关,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更加关注学校的校本培训。教研活动作为校本培训的主导力量,当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用“应付主义”的态度来搪塞学校的教研活动已经屡见不鲜,缺乏问题意识、应变能力、主人翁态度等突出问题,阻碍着教研活动的有效实施。笔者立足学校实际剖析教研活动的弊病,并针对活动改进做了积极的尝试。  【关键词】教研活动 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