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则天,八次驾临嵩山。其所到之处,成为后世人们关注的著名景点。武则天设置登封县,是学术界公认的历史事实,也是武则天以女皇身份封禅嵩山的历史见证,为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登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位于嵩山腹地的太室山南麓。秦始皇采用郡县制的时候,登封属阳城县(治所在今登封市告成镇)。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时,分阳城县置嵩高县。隋大业初年(605年),改嵩高县为嵩阳县。武则天于天册万岁元年(695年)封禅嵩山时,“改嵩阳县为登封县”。登封作为县级行政单位,从唐朝一直沿用至20世纪末期,历时近1300年。登封境内历史名胜众多,少林寺更是享誉中外,这为登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适应登封的发展,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登封县,改置登封市。由此可知,登封的名称、建制和历史沿革与武则天和嵩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武则天为何热衷于封禅嵩山
现在谈起登封,大家都知道她是一个历史名城、旅游胜地。但是,“登封”最初并不是作为地名出现的,其本义是“登山封禅”,是古代帝王在东岳泰山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活动。《史记·封禅书》云:“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土,报地之功,故曰禅。”泰山为五岳之首,雄踞于东方,被古人看作是天人对话的最佳之地。封和禅是古代帝王进行这种天人对话礼仪的两个步骤,有着浓厚的迷信色彩。
据传说,在秦朝以前的远古时代,“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秦汉以来,在史籍记载中有多位皇帝举行过封禅大典,即秦始皇、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女皇武则天就是其中的一位。
武则天,姓武名曌,尽管她建立了武周政权,历史上却没有把她称为皇帝,而称为则天皇后。她建立的武周王朝,虽然只是李唐王朝全过程中的一个插曲,但却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改朝换代。武则天虽然是唐高宗的皇后,李唐王朝的皇室成员,但不姓李。武则天做皇帝以后,显然是武姓夺了李姓的天下,“改唐为周”更是改朝换代的明显标志。武周王朝的建立,虽然不像其他王朝那样经过长期征战,但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多年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许多皇室贵胄、达官显贵由于对武则天专权不满而被杀,武周王朝在建立的过程中同样也经历血腥风雨。所以,封禅嵩山是武则天用来宣扬其“丰功伟绩”和“君权神授”的良机,和其他皇帝封禅泰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武则天封禅嵩山的原因
武则天在建立武周王朝后,没有封禅泰山而封禅嵩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学者认为武则天封禅嵩山的原因是从经济方面考虑的,嵩山离洛阳近,花费少,还有重要的神秘原因,即中岳之神与武则天同姓“武”姓。
武则天选择嵩山作为登山封禅的地点,经济原因的确是不可忽视的。武则天执政以后,为了收买人心,赏赐无度,花费了大量的钱财。为了获得庶族地主的支持,武则天增设了许多机构和官职,这就使得官僚系统迅速膨胀,官员俸禄成为武周王朝的沉重负担。另外,连年的对外战争又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证圣元年(695年),凤阁舍人李峤向武则天上了一道奏折,明确提出了制止逃户、增加国家赋税的方案。这说明武则天统治时期均田制下的农民已经不堪重负,逃户问题相当严重,国家财政已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然而,笔者认为,这并不是武则天选择嵩山作为封禅之地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武则天封禅嵩山并不是由于神秘的原因在起作用,而应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1.政治方面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武则天刚临朝称制,徐敬业就以匡复唐室为名于扬州举兵,公开打出了反武旗帜。垂拱三年(687年)九月,虢州人杨初成“伪称郎将,矫制于都市,募人欲迎庐陵王于房州”,亦打出了反武旗帜。对这些人的公开反叛,武则天可以派兵镇压。而让武则天头痛的是那些朝中大臣,像裴炎、刘袆之等人,都是武则天亲自提拔起来的,他们也不满武则天继续把持朝政。武则天非常清楚,她的臣下都受过正统的儒学教育,宁做李唐的旧臣,也不愿做武周的新贵,时刻想着恢复李唐的统治。王涤武先生对光宅元年(684年)到长寿二年(693年)宰相之生死沉浮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武则天在这十年间任命过46人为宰相,“被杀或自杀者几乎占全数二分之一,被杀、自杀与被流者几乎占全数四分之三。武则天政权之君臣关系可谓极度紧张,矛盾可谓极端尖锐” 。武则天对公卿大臣并不放心,残酷和恐怖政治只能暂时压制大臣,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她不敢远离洛阳到泰山封禅。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武则天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洛阳成为武周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中岳嵩山乃是京畿重地,武则天选择嵩山作为封禅之地,便于她控制局势,,既占有天时、地利,也不失人和。
2.是为了崇佛尊道。武则天登上帝位,佛教与道教起过重大作用。武则天执掌朝政后,最大的反对派就是那些受过正统儒学教育的朝中显贵。武则天临朝称制之时,广泛收集祥瑞,为自己称帝寻找理论根据,其中佛教起了重要作用。她指使“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表上之,言太后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主”,而后又颁《大云经》于天下。在佛教徒的极力吹捧声中,武则天于长寿二年(693年)秋九月,“加金轮圣神皇帝号”。另外,武则天曾于天授二年(691年)四月,“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这与她儒、道、佛三家兼容的初衷相违背,不利于她的统治。为了缓和与道教的关系,武则天于证圣元年(695年)“号嵩山为神岳,尊嵩山神为天中王,夫人为灵妃” 。嵩山既有佛教圣地少林寺,又有道家仙观中岳庙,封禅嵩山可以二者兼顾。
3.回避李唐与武周之间的矛盾,也是武则天封禅嵩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按《五经通义》的解释,登山封禅是改朝换代、天下大治的象征。乾封元年(666年)封禅泰山,李治代表的是李唐王朝,武则天如果再到泰山封禅,代表的将是武周王朝,这意味着武则天篡夺了唐朝的天下,武李矛盾将表面化。武则天与李治是夫妻关系,高宗时代是他们夫妻共同治理天下,再次封禅泰山意味着否定李治,也等于否定自己。在夫权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时代,武则天既不能与李唐王朝公开决裂,也不能把李治当作反面人物,对这种复杂关系,她只能遮遮掩掩。而选择嵩山作为封禅之地,可以巧妙地避开李唐王朝与武周王朝、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关系,可以回避这些矛盾,有利于武则天的统治。
一、武则天为何热衷于封禅嵩山
现在谈起登封,大家都知道她是一个历史名城、旅游胜地。但是,“登封”最初并不是作为地名出现的,其本义是“登山封禅”,是古代帝王在东岳泰山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活动。《史记·封禅书》云:“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土,报地之功,故曰禅。”泰山为五岳之首,雄踞于东方,被古人看作是天人对话的最佳之地。封和禅是古代帝王进行这种天人对话礼仪的两个步骤,有着浓厚的迷信色彩。
据传说,在秦朝以前的远古时代,“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秦汉以来,在史籍记载中有多位皇帝举行过封禅大典,即秦始皇、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女皇武则天就是其中的一位。
武则天,姓武名曌,尽管她建立了武周政权,历史上却没有把她称为皇帝,而称为则天皇后。她建立的武周王朝,虽然只是李唐王朝全过程中的一个插曲,但却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改朝换代。武则天虽然是唐高宗的皇后,李唐王朝的皇室成员,但不姓李。武则天做皇帝以后,显然是武姓夺了李姓的天下,“改唐为周”更是改朝换代的明显标志。武周王朝的建立,虽然不像其他王朝那样经过长期征战,但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多年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许多皇室贵胄、达官显贵由于对武则天专权不满而被杀,武周王朝在建立的过程中同样也经历血腥风雨。所以,封禅嵩山是武则天用来宣扬其“丰功伟绩”和“君权神授”的良机,和其他皇帝封禅泰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武则天封禅嵩山的原因
武则天在建立武周王朝后,没有封禅泰山而封禅嵩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学者认为武则天封禅嵩山的原因是从经济方面考虑的,嵩山离洛阳近,花费少,还有重要的神秘原因,即中岳之神与武则天同姓“武”姓。
武则天选择嵩山作为登山封禅的地点,经济原因的确是不可忽视的。武则天执政以后,为了收买人心,赏赐无度,花费了大量的钱财。为了获得庶族地主的支持,武则天增设了许多机构和官职,这就使得官僚系统迅速膨胀,官员俸禄成为武周王朝的沉重负担。另外,连年的对外战争又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证圣元年(695年),凤阁舍人李峤向武则天上了一道奏折,明确提出了制止逃户、增加国家赋税的方案。这说明武则天统治时期均田制下的农民已经不堪重负,逃户问题相当严重,国家财政已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然而,笔者认为,这并不是武则天选择嵩山作为封禅之地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武则天封禅嵩山并不是由于神秘的原因在起作用,而应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1.政治方面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武则天刚临朝称制,徐敬业就以匡复唐室为名于扬州举兵,公开打出了反武旗帜。垂拱三年(687年)九月,虢州人杨初成“伪称郎将,矫制于都市,募人欲迎庐陵王于房州”,亦打出了反武旗帜。对这些人的公开反叛,武则天可以派兵镇压。而让武则天头痛的是那些朝中大臣,像裴炎、刘袆之等人,都是武则天亲自提拔起来的,他们也不满武则天继续把持朝政。武则天非常清楚,她的臣下都受过正统的儒学教育,宁做李唐的旧臣,也不愿做武周的新贵,时刻想着恢复李唐的统治。王涤武先生对光宅元年(684年)到长寿二年(693年)宰相之生死沉浮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武则天在这十年间任命过46人为宰相,“被杀或自杀者几乎占全数二分之一,被杀、自杀与被流者几乎占全数四分之三。武则天政权之君臣关系可谓极度紧张,矛盾可谓极端尖锐” 。武则天对公卿大臣并不放心,残酷和恐怖政治只能暂时压制大臣,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她不敢远离洛阳到泰山封禅。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武则天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洛阳成为武周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中岳嵩山乃是京畿重地,武则天选择嵩山作为封禅之地,便于她控制局势,,既占有天时、地利,也不失人和。
2.是为了崇佛尊道。武则天登上帝位,佛教与道教起过重大作用。武则天执掌朝政后,最大的反对派就是那些受过正统儒学教育的朝中显贵。武则天临朝称制之时,广泛收集祥瑞,为自己称帝寻找理论根据,其中佛教起了重要作用。她指使“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表上之,言太后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主”,而后又颁《大云经》于天下。在佛教徒的极力吹捧声中,武则天于长寿二年(693年)秋九月,“加金轮圣神皇帝号”。另外,武则天曾于天授二年(691年)四月,“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这与她儒、道、佛三家兼容的初衷相违背,不利于她的统治。为了缓和与道教的关系,武则天于证圣元年(695年)“号嵩山为神岳,尊嵩山神为天中王,夫人为灵妃” 。嵩山既有佛教圣地少林寺,又有道家仙观中岳庙,封禅嵩山可以二者兼顾。
3.回避李唐与武周之间的矛盾,也是武则天封禅嵩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按《五经通义》的解释,登山封禅是改朝换代、天下大治的象征。乾封元年(666年)封禅泰山,李治代表的是李唐王朝,武则天如果再到泰山封禅,代表的将是武周王朝,这意味着武则天篡夺了唐朝的天下,武李矛盾将表面化。武则天与李治是夫妻关系,高宗时代是他们夫妻共同治理天下,再次封禅泰山意味着否定李治,也等于否定自己。在夫权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时代,武则天既不能与李唐王朝公开决裂,也不能把李治当作反面人物,对这种复杂关系,她只能遮遮掩掩。而选择嵩山作为封禅之地,可以巧妙地避开李唐王朝与武周王朝、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关系,可以回避这些矛盾,有利于武则天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