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公元960-2030年》
[英]麦迪森著伍晓鹰 马德斌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
定价:30.00元
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迅速扩大已是家喻户晓的事情,这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个威胁,对另一些人来说是希望所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则是个不解之谜。
这一不解之谜在世界著名计量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新著《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第二版中找到了答案。麦迪森在学界拥有很高的声望,被公认为是当代最伟大的经济历史数据考证和分析专家。他长期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担任研究员,也曾担任过加纳、巴西、巴基斯坦、希腊等国的经济顾问,主要研究经济增长史。在这本OECD发展研究中心1998年出版的杰出著作的新版本中,麦迪森以冷静客观的笔触在数据丛林中勾勒了跨越千年的中国经济增长脉络,试图考察出现这种加速增长的原因和方式,从而理解中国未来增长的潜力。他指出,公元10世纪至15世纪早期,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因此,她在1978年以来的经济改革期间所取得的非凡进步是一个复兴,而不是奇迹,中国将可能在2015年重新恢复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地位。
或许还要再过7年,我们才能看到麦迪森教授的预测能否变成现实。而最使我感觉兴趣的,是作者把中国经济史放在世界千年经济史的宽广视野中考察。作者在区区200页的篇幅里(英文正文只有100页,有关数据和计算的附录占了100页)提供了长达千年的统计数据,以长期、宏观的视角分析中国经济,其结论让我们很震撼。他在极为恢宏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勾勒中国经济的线索,探讨了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的位置,以及他通过技术、贸易、投资和在地缘政治中的影响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分析影响中国经济进步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其中的制度因素。在作者看来,中国从宋朝开始奠定世界经济第一大国的地位,但官僚行政体制阻碍了一个独立的像欧洲那样的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出现。因为帝国的官员和富绅是典型的食利者,任何明显有利可图的活动都会受到官僚的盘剥,官方严格限制国际贸易和知识交流,而这种官僚体制下形成的意识、心态和教育制度,导致了对中国以外的发展漠不关心。这种自我加强的国际孤立阻止了中国参与随后出现的更有活力的经济增长过程。因此中国必须开放。薄薄一册,分量不轻。
麦迪森教授在第一版(1998)中曾认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面临国有企业低效率、中央政府财政不足、金融体系脆弱等一系列问题的挑战,时至今日,他认为中国在这3个问题上已有很大的改善,而能源和环境、法律制度和私人财产权利未得到充分保护以及贫富悬殊等是当下更值得关注的问题。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源于本书运用OECD国民经济核算原则(与中国官方GDP增长评估方法不同)计算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对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进行了系统的量化,相关数据非常透明。由此得出的结论和官方的统计有异,如1978-2003年GDP年增长率是7.9%(比国家统计局的9.6微低)。
作者采用购买力评价进行货币转换以取代市场汇率法,发现中国经济的规模被大大低估。研究显示,中国2003年GDP水平相当于美国的74%或日本的两倍以上,占世界GDP的15%,因此基于一个相当保守的假定,到2030年,可能增加到23%。体现出学术研究独立思考的力量。
作者以极大的精力钩沉索隐,对迄今为止各国学者相关研究中发掘出来的数据和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诠释。这些数据可能使某些读者望而生畏,但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散发着经济史研究的巨大魅力,第二版除内容上进行了修改和更新外,还增加了第四章,“展望2003-2030年的中国与世界经济”,是一本值得高度重视的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西方专著。
——公元960-2030年》
[英]麦迪森著伍晓鹰 马德斌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
定价:30.00元
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迅速扩大已是家喻户晓的事情,这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个威胁,对另一些人来说是希望所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则是个不解之谜。
这一不解之谜在世界著名计量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新著《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第二版中找到了答案。麦迪森在学界拥有很高的声望,被公认为是当代最伟大的经济历史数据考证和分析专家。他长期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担任研究员,也曾担任过加纳、巴西、巴基斯坦、希腊等国的经济顾问,主要研究经济增长史。在这本OECD发展研究中心1998年出版的杰出著作的新版本中,麦迪森以冷静客观的笔触在数据丛林中勾勒了跨越千年的中国经济增长脉络,试图考察出现这种加速增长的原因和方式,从而理解中国未来增长的潜力。他指出,公元10世纪至15世纪早期,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因此,她在1978年以来的经济改革期间所取得的非凡进步是一个复兴,而不是奇迹,中国将可能在2015年重新恢复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地位。
或许还要再过7年,我们才能看到麦迪森教授的预测能否变成现实。而最使我感觉兴趣的,是作者把中国经济史放在世界千年经济史的宽广视野中考察。作者在区区200页的篇幅里(英文正文只有100页,有关数据和计算的附录占了100页)提供了长达千年的统计数据,以长期、宏观的视角分析中国经济,其结论让我们很震撼。他在极为恢宏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勾勒中国经济的线索,探讨了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的位置,以及他通过技术、贸易、投资和在地缘政治中的影响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分析影响中国经济进步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其中的制度因素。在作者看来,中国从宋朝开始奠定世界经济第一大国的地位,但官僚行政体制阻碍了一个独立的像欧洲那样的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出现。因为帝国的官员和富绅是典型的食利者,任何明显有利可图的活动都会受到官僚的盘剥,官方严格限制国际贸易和知识交流,而这种官僚体制下形成的意识、心态和教育制度,导致了对中国以外的发展漠不关心。这种自我加强的国际孤立阻止了中国参与随后出现的更有活力的经济增长过程。因此中国必须开放。薄薄一册,分量不轻。
麦迪森教授在第一版(1998)中曾认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面临国有企业低效率、中央政府财政不足、金融体系脆弱等一系列问题的挑战,时至今日,他认为中国在这3个问题上已有很大的改善,而能源和环境、法律制度和私人财产权利未得到充分保护以及贫富悬殊等是当下更值得关注的问题。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源于本书运用OECD国民经济核算原则(与中国官方GDP增长评估方法不同)计算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对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进行了系统的量化,相关数据非常透明。由此得出的结论和官方的统计有异,如1978-2003年GDP年增长率是7.9%(比国家统计局的9.6微低)。
作者采用购买力评价进行货币转换以取代市场汇率法,发现中国经济的规模被大大低估。研究显示,中国2003年GDP水平相当于美国的74%或日本的两倍以上,占世界GDP的15%,因此基于一个相当保守的假定,到2030年,可能增加到23%。体现出学术研究独立思考的力量。
作者以极大的精力钩沉索隐,对迄今为止各国学者相关研究中发掘出来的数据和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诠释。这些数据可能使某些读者望而生畏,但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散发着经济史研究的巨大魅力,第二版除内容上进行了修改和更新外,还增加了第四章,“展望2003-2030年的中国与世界经济”,是一本值得高度重视的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西方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