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市南龙镇杨家村农膜残留污染防治试验报告

来源 :农民致富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19791013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用地膜良好的增温保墒效果已对临夏农业产生了重大的、积极的作用,但同时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普及,残留农用地膜也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大量的残留地膜破坏土壤结构、危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农作物减产,进而影响到农业环境,通过在临夏州川塬灌区——临夏市南龙镇杨家村进行的地膜残留污染防治试验,对农用地膜的应用现状、残留地膜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及残留地膜的危害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并针对目前存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农用地膜残留污染的防治技术措施。
  [关键词]农用地膜 残留污染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230-01
  一、农用地膜使用与残留现状
  1.地膜使用量和覆膜面积情况
  项目组调查统计杨家村过去10年来的农膜使用量,结果显示,该村耕地面积1535亩,农膜使用量呈逐年增长态势,1991年农膜使用量3t,2012年增加到9t,增加了3倍。地膜覆盖种植面积依呈大幅上升趋势,村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1981年农作物覆盖种植面积仅为50亩,1991年达到500亩,2001年上升到800亩,2012年接近全覆盖,达到1500亩,是1981年覆盖面积的30倍,增长速度急快。
  2.地膜残留量逐年增大,污染日趋严重
  农膜的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在自然条件下很难降解和分解,残留农膜能在土壤中存留200~400年。根据项目组对南龙镇杨家村8、9、10社的耕地地膜残留的调查,玉米地膜残留率一般在10%-20%之间,全村1535亩耕地中地膜年残留量从1991年的0.5t左右上升到2012年的1.5t,12年间地膜年残留量增加了3倍。
  二、农田地膜残留特征及影响残留因素
  1.残留地膜在农田土壤中的分布、残留形状及特征
  地膜主要集中残留在土壤中0-10cm的耕作层上,约占残留地膜的2/3左右,其余则分布在10-30cm,耕作层以下基本没有分布。残膜以水平、垂直或倾斜状分布在土壤,且土壤中残留地膜形态主要有片状、圆筒状和球状等。地膜残片的大小与耕地种植作物种类和地膜使用方法有很大关系,半膜种植玉米地中地膜残片大小在10-15cm2的占总残留量的74%,10cm2以下残膜中小于5cm2的残片数量多,约占13%。
  2.地膜残留量的影响因素
  农田中地膜残留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作物种植方式和耕地覆膜次数。耕地覆膜次数高的种植区较轮作农田地膜残留量大,项目组在农田取土样,筛检残膜研究结果显示,在连续2年,3年,4年和5年覆盖的农田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分别是上年的40%,50%,56%和61%;第二,地膜覆盖时间长短和农民回收地膜的手段。地膜覆盖时间越长,回收时易碎,残留量就较高。我们在杨家村8社、9社的玉米地调查发现:当年作物收获后回收地膜的土地中,地膜残留量小于来年春耕时再回收的土地;第三,种植的作物种类。在杨家村10社,地膜洋芋地中地膜残留量最高,为3.27kg/亩,疏菜地残留量居次,为1.81kg/亩,玉米地残留量最低,为1.17kg/亩。第四,农膜薄厚度。地膜越薄,抗拉能力越差,易破碎,回收难度越大,残留量越大。
  三、残留地膜对农业、农村环境的危害和影响
  地表残留地膜被风一吹,既污染环境又影响村容村貌。土壤中部分,由于地膜性能稳定,能够长期存留,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主要3个方面:影响农田土壤特性,破坏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影响农业生产农事操作;农民家畜牛、羊等误食导致死亡。
  1.残膜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地膜残留在土壤耕作层和表层,影响水分在土壤中的渗透,降低土壤含水量,也阻碍水分在土壤的运动,致使水分移动速度慢,阻碍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吸收。根据土壤中地膜残留量与水分下渗速度试验结果,当地膜残留量达到360kg/hm2时,水分下渗速度比对照慢1/3。残膜还能降低土壤孔隙度,使土壤通透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田土壤中空气的正常循环和交换,从而影响到土壤微生物的正常活动,降低土壤肥力水平。统计土样分析结果得出,当农膜残留量达到300kg/hm2时,土壤特性开始劣化,与无残膜土壤相比较:土壤容重增加18.2%、土壤孔隙度降低13.8%、土壤含水量降低11.7%,而且随残留农膜碎片增大,土壤特性变得更差。
  2.残膜对农作物的危害
  2.1残膜抑制的农作物生长发育
  残膜使得土壤容重、孔隙度和通透性都变差后,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进而造成农作物种子发芽困难,阻碍根系生长发育,抑制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同时,残膜将农作物根系与土壤隔离,从而影响农作物正常吸收水分、养分,影响肥料利用效率,导致农田产量下降。在有残膜的耕地中农作物生长时:出苗慢,出苗率低,根系扎的浅,根系不发达,在玉米、茄子、白菜根系比对上,表现尤为明显。
  2.2残留农膜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2012年项目组在9社杨宝山的蔬菜(西红柿)地进行农膜残留量试验,分别将2,4,8m2的地膜以片状、圆筒状和球状埋入2m2耕地中后,结果显示:产量分别较对照减少15%,31%和46%。
  2.3农田残膜其他危害
  农田残膜不回收或回收不彻底,影响生态环境,造成“视觉污染”。残膜还可能缠绕在耕作机械上,影响田间作业。收获农作物时残膜与作物秸秆混在一起,如果被牛羊等家畜误食,会致病,严重时会引起牲畜死亡。
  四、残留农用地膜污染的防治技术
  1.使用厚地膜,提高地膜回收率。禁止使用厚度在0.008mm以下的地膜,如果厚度增加到0.011mm以上,并添加抗老化物,不仅能够延长地膜的使用寿命,提高增温、保墒效果,而且更加有利于回收。
  2.结合生产改进农艺技术,提高地膜回收率。农艺技术与合理的揭膜时期和方法,能够极大的提高地膜回收率。在揭膜时,还要根据种植区域、农作物生长特点,确定最佳揭膜期。
  3.研究开发地膜回收、利用机械设备,促进和提高残膜的回收率和利用率。使用机械回收地膜比人工捡拾效率高,加强残膜利用技术研究和设备研发,拓宽残膜利用途径,进而提高残膜回收率的,使农田中是污染物——残膜,变成可再利用的宝贵资源。
  4.开展可降解地膜研究,寻找地膜替代品,减少普通地膜的应用量。根据地膜的增温保墒作用,开发研究新型的可降解地膜,同时,试验研究具有改善耕地质量、优化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农作物秸秆进行覆盖,减少地膜使用量,减少污染。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已超过世界平均产量水平的省份有:山东(180ks/667m2)、安徽、青海、广东、吉林、辽宁、四川、黑龙江等省。但总体看,我国马铃薯生产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还非常大。在我国马铃薯高产和低产之间的差距也非常大,目前低产区500kg/667m2或以下的水平还有相当大面积,另据英国科学家预测,创造最佳条件,满足马铃薯生理需求和生长发育要求,其最高理论产量可达16000kg/667m2。这个理论产量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239-02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杭州市萧山区委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扎实开展,努力把萧山农水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认真贯彻执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最近局党委按照区委统一部署的深化拓展“树创”主题实践活动,明确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033-02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2004年至2014年连续11个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其中2007、2013、2014三个一号文件都是以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为主题。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把农业现代化摆在工业化、信息
摘要:玉米是丘陵山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而山地坡度大,保水保肥能力差,塘、库、池年久失修,渠系设施完全不配套,用水无保障,连年春早接夏旱,夏旱连伏旱,在生产过程中随时都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农户投入年年增加,产量很不稳定,投入与产出比较效益低,形成一種生产恶性循环。本文主要对丘陵山区玉米早育早栽错夏旱躲伏旱高产栽培技术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丘陵山区;玉米栽培;高产;技术  一、改制调型,分带轮作  
[摘 要] 在目前农产品流通模式变革、农超对接等新型流通模式兴起的背景下, 本文围绕农超对接的现状及对策、农产品市场建设等问题,对舟山市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城区大型超市以及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 提出农超对接发展的优势与关键环节, 指出应重视发展生产组织、理顺流通中的利益分配、挖掘农超对接的商业价值以及加快信息平台建设。  [关键词] 农超对接 农产品物流 农民专业合作社 建议  [中图分类
今年我站,在九三气象台和农场的正确领导下,以农场各项方针政策为指引,紧紧围绕农场的工作、农户的生产利益,搞好气象服务。  一、气象的服务工作成效  正确分析今年的天气形势,准确预报天气变化,为农场各项工作、农户的四季耕作提供气象信息。充分发挥现代化气象装备,严密监视可能出现的暴雨、冰雹、低温天气过程,多渠道、高密度的收集了准确的气象信息,通过分析做出准确的天气预报,用短信形式发给农场领导、工作人员
大庆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属于闭流区域,无自然河流。北部有引嫩干渠,东侧有人工安肇新河,境内多草原和自然沼泽,湖泊星罗密布,河网不甚发育,由于本区历史上是低洼湖区沉积而成,土壤盐碱度较高。从事绿化工作以来,深知土壤盐碱度影响园林树木的成活,在工作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并查阅各种资料寻找盐碱地改良的方案。总结了盐碱地绿化常见的改良模式有客土绿化施工、盐碱土原土改良施工和肥盐平衡改良。    一
[摘 要] 我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面积大,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7%,气候和土壤等生态条件均适宜种植小麦,是我国小麦的重要策源地。多年来,我省在小麦总产,面积和贡献上一直处于全国首位,其小麦种植面积是全国小麦面积总播种面积的1/6,总产量约占1/5,是我国小麦主要产区之一。小麦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我省来说,它是占首位的粮食作物。我省的粮食生产总量中,小麦占60%左右,所以小麦收成的丰歉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044-01  10月28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记者走进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格尼河农场。虽是浮光掠影的走访,走马观花的采访,但“好政策好作法好日子”的感受一路相伴。  过阿荣旗沿111国道一路前行,格尼河转弯的地方,便是格尼河农场场部所在地。毫无疑问,场名缘由这条美丽的河流。1960年,十万官兵开垦北大
[摘 要] 容器育苗是指应用特定的容器培育作物、果树、花卉、林木幼苗等,一般在育苗容器底部盛上富含营养成分的培养土。我国早在《农桑衣食撮要》中,就出现有关于容器育苗法的记载,科克和杰弗里斯、哈伯等人先后进行容器育苗法 的实验。之后,容器育苗法在美国、苏联等发达国家大规模地应用于农业生产。  [关键词] 林业发展 容器育苗 东北地区 林业技术 气候特点  [中图分类号] S723 [文献标识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