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法指导】
一、掀起“盖头”说特点
顾名思义,议论性散文是散文的一个品种,它借助议论等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其思想内涵是理,写作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
议论性散文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说理时常常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需要读者穿透文字的含义,领悟内蕴,阅读起来不像常规议论文那样枯燥,而是在品味散文的优美韵律中体味说理的精警有力;二是这种散文在说理时,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它以“情”感染读者,以个性化的风格吸引读者。
二、给你四把“金钥匙”
钥匙一:“由事入理”,拓展文章的思想深度
在立意方面,议论性散文大都“由事入理”、以小见大——多从生活中的小事写起,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言一行都能成为文章的起点;从小事出发,表现的却是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事实上,时常感动于生活中的缕风片云,珍惜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点滴感受(不要怕它不成熟、不完整),善于发掘感性材料的内在意蕴,是写好议论性散文的源头活水。例如冰心的《往事之二》,从雪天送朋友返回时发现足迹被雪掩盖起笔,生發出人生渺茫、岁月飘忽的深沉感慨。作家把生活的感受与体验经咀嚼、回味、沉淀,再经过提炼、结晶之后表达出来,使主题得以抽象与深化。
钥匙二:“虚实相生”,彰显新巧的构思
议论性散文常用的构思方法,是“虚实相生”。具体包括两种情况:由实入虚与化虚为实。
(1)由实入虚。由真实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足迹,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程,由房屋的窗户联想到对外开放,由山涧的桥梁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竹之有节联想到人的节操,由霏霏春雨联想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诲,由登高望远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这类从眼前实在的事物、景象写起,水到渠成地揭示寓意的手法,就是“由实入虚”;虚化,便是作品主题的升华。
(2)化虚为实。会写文章的人,通常不喜欢平淡呆板,总喜欢把虚化的概念、单调的事物想象、描述成活泼可爱的另一种事物,使文意更为生动、明白。设置精妙的譬喻,拿一件贴近的、已知的事物来形容笔下所要阐述的主体,是“化虚为实”的有效手段。如鲁迅先生的《春末闲谈》,从自然界极其平常的现象“细腰蜂捕获青虫”入题,对中外统治者奴役人民,想尽一切办法禁锢、麻痹人民的行径给予了尖锐的批判和无情的嘲讽。文中写到,统治者的种种麻痹术与细腰蜂的毒针十分相似——毒针麻痹青虫的运动神经,使其呈不死不活状态;统治者对人民施行各种统治方法,也想使他们甘心成为被奴役、榨取的机器。但细腰蜂之于青虫,只需要它不动,这比较容易;统治者之于人民群众,要使其无知觉而能运动,却是无法统一的矛盾,所以说一切麻痹术是“不能十分奏效”的。取譬设喻、化虚为实的精巧运思,使文章说理形象,析理透彻,而且幽默风趣。
钥匙三:处理好“叙”“议”关系,使通篇浑然一体
处理“叙”“议”关系,一般是一“叙”一“议”、先“叙”后“议”,也可将多组“叙述 议论”的文字复叠起来加以展示(比如肖复兴的《站台上的华尔兹》,满怀敬意地讲述了三个小故事——辞职信可以用赋体写得“古风悠悠”,收发室的小黑板可以用斜体美术字写得“分外醒目”,而焦灼的等待也可以如华尔兹一样优雅,展现每个故事后都用一段精要的议论予以阐发,最后直接点透三者的相通之处,归结出“将琐碎的生活化为华尔兹,哪怕是滋生出来一点点的艺术,也会有一点点快乐,温暖我们自己的心”这一主旨)。不管采用何种处理方式,关键是二者之间要紧密相连,而不能油水分离。
钥匙四:精心“布势”,展现独特的创意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主要是发散性思维,这就决定了这种文体结构灵动,散得开,收得拢,跌宕起伏,不能陷入呆板的框架中。如何在谋篇布势上求异出新呢?这里提示几种实用的方法:
1.悬念式。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倘若议论性散文行文如一马平川,读来便索然无味;波澜起伏,曲尽其妙——比如巧设悬念,方能夺人眼球。
2.蛛网式。这种布局如同蜘蛛织网,先结出网心,然后围绕网心向四周伸展,纵横交织,愈织愈多。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多以情感为总绳,任情思奔涌,想象升腾,形成浩大的气魄。
3.曲径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起笔处不直接给出观点,而是在迂回曲折的叙谈、阐发过程中渐渐推导出全文的主题思想,明确作品的现实针对性;其妙处是恰似玲珑剔透的园林布局,回廊九曲,溪水盘旋,于收篇处才显露出美丽如画的景致。
一、掀起“盖头”说特点
顾名思义,议论性散文是散文的一个品种,它借助议论等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其思想内涵是理,写作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
议论性散文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说理时常常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需要读者穿透文字的含义,领悟内蕴,阅读起来不像常规议论文那样枯燥,而是在品味散文的优美韵律中体味说理的精警有力;二是这种散文在说理时,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它以“情”感染读者,以个性化的风格吸引读者。
二、给你四把“金钥匙”
钥匙一:“由事入理”,拓展文章的思想深度
在立意方面,议论性散文大都“由事入理”、以小见大——多从生活中的小事写起,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言一行都能成为文章的起点;从小事出发,表现的却是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事实上,时常感动于生活中的缕风片云,珍惜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点滴感受(不要怕它不成熟、不完整),善于发掘感性材料的内在意蕴,是写好议论性散文的源头活水。例如冰心的《往事之二》,从雪天送朋友返回时发现足迹被雪掩盖起笔,生發出人生渺茫、岁月飘忽的深沉感慨。作家把生活的感受与体验经咀嚼、回味、沉淀,再经过提炼、结晶之后表达出来,使主题得以抽象与深化。
钥匙二:“虚实相生”,彰显新巧的构思
议论性散文常用的构思方法,是“虚实相生”。具体包括两种情况:由实入虚与化虚为实。
(1)由实入虚。由真实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足迹,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程,由房屋的窗户联想到对外开放,由山涧的桥梁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竹之有节联想到人的节操,由霏霏春雨联想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诲,由登高望远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这类从眼前实在的事物、景象写起,水到渠成地揭示寓意的手法,就是“由实入虚”;虚化,便是作品主题的升华。
(2)化虚为实。会写文章的人,通常不喜欢平淡呆板,总喜欢把虚化的概念、单调的事物想象、描述成活泼可爱的另一种事物,使文意更为生动、明白。设置精妙的譬喻,拿一件贴近的、已知的事物来形容笔下所要阐述的主体,是“化虚为实”的有效手段。如鲁迅先生的《春末闲谈》,从自然界极其平常的现象“细腰蜂捕获青虫”入题,对中外统治者奴役人民,想尽一切办法禁锢、麻痹人民的行径给予了尖锐的批判和无情的嘲讽。文中写到,统治者的种种麻痹术与细腰蜂的毒针十分相似——毒针麻痹青虫的运动神经,使其呈不死不活状态;统治者对人民施行各种统治方法,也想使他们甘心成为被奴役、榨取的机器。但细腰蜂之于青虫,只需要它不动,这比较容易;统治者之于人民群众,要使其无知觉而能运动,却是无法统一的矛盾,所以说一切麻痹术是“不能十分奏效”的。取譬设喻、化虚为实的精巧运思,使文章说理形象,析理透彻,而且幽默风趣。
钥匙三:处理好“叙”“议”关系,使通篇浑然一体
处理“叙”“议”关系,一般是一“叙”一“议”、先“叙”后“议”,也可将多组“叙述 议论”的文字复叠起来加以展示(比如肖复兴的《站台上的华尔兹》,满怀敬意地讲述了三个小故事——辞职信可以用赋体写得“古风悠悠”,收发室的小黑板可以用斜体美术字写得“分外醒目”,而焦灼的等待也可以如华尔兹一样优雅,展现每个故事后都用一段精要的议论予以阐发,最后直接点透三者的相通之处,归结出“将琐碎的生活化为华尔兹,哪怕是滋生出来一点点的艺术,也会有一点点快乐,温暖我们自己的心”这一主旨)。不管采用何种处理方式,关键是二者之间要紧密相连,而不能油水分离。
钥匙四:精心“布势”,展现独特的创意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主要是发散性思维,这就决定了这种文体结构灵动,散得开,收得拢,跌宕起伏,不能陷入呆板的框架中。如何在谋篇布势上求异出新呢?这里提示几种实用的方法:
1.悬念式。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倘若议论性散文行文如一马平川,读来便索然无味;波澜起伏,曲尽其妙——比如巧设悬念,方能夺人眼球。
2.蛛网式。这种布局如同蜘蛛织网,先结出网心,然后围绕网心向四周伸展,纵横交织,愈织愈多。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多以情感为总绳,任情思奔涌,想象升腾,形成浩大的气魄。
3.曲径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起笔处不直接给出观点,而是在迂回曲折的叙谈、阐发过程中渐渐推导出全文的主题思想,明确作品的现实针对性;其妙处是恰似玲珑剔透的园林布局,回廊九曲,溪水盘旋,于收篇处才显露出美丽如画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