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通过语文教学和课外活动探讨、解读、学习语文人文性的内容,达到陶冶学生性情和完善品德,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思想素养和完善自身人格。
【关键词】语文;人文性;素养;人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很多教师在学生的教育教学问题上,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教:上课玩手机被没收,割喉致死老师;向老师借钱,未果遂起报复之心;无心向学,不服管教;见到老师不会问好;……
凡此种种,反映出来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人格与素养问题。学生性情的养成,是多头绪的。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发现,不管是课堂,还是课外活动,多方面运用语文人文思想去教育学生,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语文人文思想的培养意义
语文教育“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语文教学,不仅传授一定的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内在价值,即人文素养的养成教育。人文素养,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并由这些知识反映出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的气质、修养,如个人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情感、价值观等个性品格。
著名学者雅斯贝尔斯言:“语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它关注与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包括人的个性、品德、情操等方面,并以文化思想影响自己的精神、品德,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感、价值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滋润心田的过程,是心灵“人之初,性本善”最初人性的“唤醒”。
二、人文熏陶,提升素养,人格完善
(一)挖掘语文人文因素,丰富学生的思想涵养
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语文教学中,笔者尽可能挖掘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人文因素,通过伟人、平常人的生活演绎,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行。
1.陶冶学生情操。
笔者在实践教学中,通过文本内容的教学与探究,关注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在欣赏中感悟、发展语文素养,领略并接受人文思想典范的陶冶。《人生的境界》冯友兰认为:由于个人觉悟不同,人生意义不同,人生境界就不同。作为学生,在校园里,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和人生境界?是勇攀知识和技能的巅峰还是欲望的互相攀比?是珍惜集体荣誉还是破坏集体形象?是主动与人交流还是自我封闭?……通过对比讨论,学生被积极情感影响,情操被冶炼,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并完善自身人格。
2.砥砺学生品德。
任何语言都是用文字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观点或见解,教学中要注重学习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学生受这些思想的影响,无形中会影响到日常生活的行为,固化正能量的德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语文课文形成学生良好品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人格是最高的学位》明白了人格高之于学位,人最大的幸福乃人格之欢乐(歌德)。《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学生讨论得出:何为高贵?何为卑下?一个人的下贱、平庸或高贵,决定的是他的灵魂。最后引导学生:不能在课堂睡觉、玩手机,欺骗父母,碌碌无为地混到毕业,……一定要保持一颗纯正的精神追求,做一位品德高尚、坚忍不拔、不懈努力进取、有责任感、敢于担当的人。课后谈感受,学生都很有感触。
3.完善学生人格。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重视并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灵,良好的个性,完善他们的人格,做个幸福的人。语文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用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以利于形成学生完整的性格和健康的人格。《离别的礼物》通过文中人物扮演,深刻体会语言行为角色意识,让学生明白:孝敬老人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更是一种社会规范,一定要孝敬老人、感恩师长、善待父母,并由此形成对待身边人和事正确的积极态度。
(二)拓宽语文人文教育领域,多方面提升学生素养
现实教育过程中,文化素养活动安排较少,学生缺乏文化理论的熏陶,笔者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增加语文的实践内容,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1.经典诵读,感化学生。
文化快餐及网络文化的影响,学生很少能做到有意识、自觉地阅读,这是限制学生思想得不到提升的最重要因素。笔者负责学校的文学社团工作,每周都会安排两次诵读经典作品的学习时间,大量阅读中国经典古文《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中庸》《老子》等,以及外国经典和名著。学生对所诵读内容虽然囫囵吞枣,但随着他们生活经历的丰富,对这些经典的理解和运用也越透彻。
笔者还发起用国学经典联系生活实际写文章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思想境界提高了,性情发生很大的改观,为人处事文明、成熟了。有个姓严的学生,大家喜欢称呼他为“胖子”。他做事大大咧咧,经过诵读经典之作后,行为举止有很大的改观,懂礼貌知礼节,还常用经典故事成文,文章很有水准,在参加广东省举办的“诵读国学古诗文”比赛中,获得个人一等奖,所带领的团队也夺得集体一等奖。
2.多样化活动,滋养学生。
人文思想的渗透,单凭语文课堂的时间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每年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启迪思想境界、提升个人修养的活动,包括“做人与做事”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诵读古诗文,启迪人生智慧”等为主题的朗诵比赛;“以实际行动,完善自身”为主题的现场作文大赛;“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诚信主要靠自律,还是靠他律”等主题的辩论赛等等。
据部分学生的反应,通过这些文化性和感召力强的主題活动,学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自己对生活和做人的感悟,并将日常生活中学到的东西物化到自己的行为中,提升了自身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范远波,刘世清.论语文、语文素养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2).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文;人文性;素养;人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很多教师在学生的教育教学问题上,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教:上课玩手机被没收,割喉致死老师;向老师借钱,未果遂起报复之心;无心向学,不服管教;见到老师不会问好;……
凡此种种,反映出来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人格与素养问题。学生性情的养成,是多头绪的。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发现,不管是课堂,还是课外活动,多方面运用语文人文思想去教育学生,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语文人文思想的培养意义
语文教育“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语文教学,不仅传授一定的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内在价值,即人文素养的养成教育。人文素养,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并由这些知识反映出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的气质、修养,如个人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情感、价值观等个性品格。
著名学者雅斯贝尔斯言:“语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它关注与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包括人的个性、品德、情操等方面,并以文化思想影响自己的精神、品德,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感、价值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滋润心田的过程,是心灵“人之初,性本善”最初人性的“唤醒”。
二、人文熏陶,提升素养,人格完善
(一)挖掘语文人文因素,丰富学生的思想涵养
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语文教学中,笔者尽可能挖掘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人文因素,通过伟人、平常人的生活演绎,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行。
1.陶冶学生情操。
笔者在实践教学中,通过文本内容的教学与探究,关注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在欣赏中感悟、发展语文素养,领略并接受人文思想典范的陶冶。《人生的境界》冯友兰认为:由于个人觉悟不同,人生意义不同,人生境界就不同。作为学生,在校园里,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和人生境界?是勇攀知识和技能的巅峰还是欲望的互相攀比?是珍惜集体荣誉还是破坏集体形象?是主动与人交流还是自我封闭?……通过对比讨论,学生被积极情感影响,情操被冶炼,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并完善自身人格。
2.砥砺学生品德。
任何语言都是用文字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观点或见解,教学中要注重学习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学生受这些思想的影响,无形中会影响到日常生活的行为,固化正能量的德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语文课文形成学生良好品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人格是最高的学位》明白了人格高之于学位,人最大的幸福乃人格之欢乐(歌德)。《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学生讨论得出:何为高贵?何为卑下?一个人的下贱、平庸或高贵,决定的是他的灵魂。最后引导学生:不能在课堂睡觉、玩手机,欺骗父母,碌碌无为地混到毕业,……一定要保持一颗纯正的精神追求,做一位品德高尚、坚忍不拔、不懈努力进取、有责任感、敢于担当的人。课后谈感受,学生都很有感触。
3.完善学生人格。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要重视并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灵,良好的个性,完善他们的人格,做个幸福的人。语文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用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以利于形成学生完整的性格和健康的人格。《离别的礼物》通过文中人物扮演,深刻体会语言行为角色意识,让学生明白:孝敬老人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更是一种社会规范,一定要孝敬老人、感恩师长、善待父母,并由此形成对待身边人和事正确的积极态度。
(二)拓宽语文人文教育领域,多方面提升学生素养
现实教育过程中,文化素养活动安排较少,学生缺乏文化理论的熏陶,笔者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增加语文的实践内容,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1.经典诵读,感化学生。
文化快餐及网络文化的影响,学生很少能做到有意识、自觉地阅读,这是限制学生思想得不到提升的最重要因素。笔者负责学校的文学社团工作,每周都会安排两次诵读经典作品的学习时间,大量阅读中国经典古文《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中庸》《老子》等,以及外国经典和名著。学生对所诵读内容虽然囫囵吞枣,但随着他们生活经历的丰富,对这些经典的理解和运用也越透彻。
笔者还发起用国学经典联系生活实际写文章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思想境界提高了,性情发生很大的改观,为人处事文明、成熟了。有个姓严的学生,大家喜欢称呼他为“胖子”。他做事大大咧咧,经过诵读经典之作后,行为举止有很大的改观,懂礼貌知礼节,还常用经典故事成文,文章很有水准,在参加广东省举办的“诵读国学古诗文”比赛中,获得个人一等奖,所带领的团队也夺得集体一等奖。
2.多样化活动,滋养学生。
人文思想的渗透,单凭语文课堂的时间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每年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启迪思想境界、提升个人修养的活动,包括“做人与做事”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诵读古诗文,启迪人生智慧”等为主题的朗诵比赛;“以实际行动,完善自身”为主题的现场作文大赛;“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诚信主要靠自律,还是靠他律”等主题的辩论赛等等。
据部分学生的反应,通过这些文化性和感召力强的主題活动,学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自己对生活和做人的感悟,并将日常生活中学到的东西物化到自己的行为中,提升了自身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范远波,刘世清.论语文、语文素养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2).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