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很久不见的朋友过来拜访我,当时正值黄昏。
窗外瑟瑟秋风,卷起几片黄叶。夕阳像位暮年的老者,用浑浊的目光留恋着这个世间。
朋友五十多岁,做公司十几年了。他身体健朗,事业有成,儿女双全,父母健在。
寒暄片刻,聊及近况,朋友感叹:“人生不如意,十事恒八九。”
朋友的感叹我是认同的,“人生皆苦”嘛。只是觉得朋友应该比其他人好一点。在世人眼里,他算是“成功人士”。
朋友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专生,毕业后分配到某乡政府上班。20世纪90年代初,他南下打工,后来跟人学修BP机,后来自己修手机卖手机,再后来做外贸,赚了点钱,又遭遇金融危机,一下回到解放前。之后,他开工厂,做实业,慢慢做大起来。
只是没想到他有如此感叹!
我没问朋友那些不如意之事,估计“可与语人无二三”。就算说了又如何?解决了又如何?新的“不如意”很快又会出现,这就是生活。
水烧开了,哧哧叫唤,壶嘴喷着白气,玻璃上一片水雾。我把火关了,开始泡茶。
“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有没有好的方法?”朋友忽然问道。
“没有。”我回答得很自然。
朋友愣了一下,看了看我,沉吟片刻,问道:“那你是如何面对那些不如意的?”
“在逆境中修行吧。”
“逆境中修行?”朋友有些不理解,又问,“遇到不如意,就打坐念经,化解问题?”
茶好了,我倒了三杯,端起一杯供于佛台,然后坐下,开始品茶。茶是老茶,初感略涩,但回甘很好,嘴是香的,舌是甜的。
“能讲讲吗?我认真请教。”朋友做了个合掌的手势。
我抬头看着他,他一脸诚恳。既然朋友认真请教,我也就不推辞了。
“古代有位高僧提过‘十不求’,我一直把它当成面对逆境的修行方法。
“一不求:念身不求无病。身体不生病的时候,贪欲也就会越来越多。古人云:‘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意思是欲望过多了,则心力分散,意志就会薄弱,就会思力不畅达。相反,身体有病时,人不得不放下很多,也容易看透一些事。病越重,越容易看透一些事。所以,无病不一定是好事,有病也不一定是坏事。
“二不求:处世不求无难。世间之事,谁都想顺风顺水,一旦太顺了,人必然会沾沾自喜、自以为是、骄傲自大、得意忘形。这种心态的产生是不知不觉的,让人防不胜防,很容易引来更大的灾难。”
我一连说了两条。朋友打断了我,从包里拿出日记本和一支笔,开始记录。
“你经常做笔记吗?”我问。
“习惯了,遇到觉得有帮助的,就用笔记下来。”他抬头看了看我,又低头继续写,“没办法,记性差,怕忘了。”
聊天时会主动拿出日记本做笔记的人,现在很少了。
几分钟后,他合上笔记本,说:“不好意思,您继续讲吧。”
“三不求:究心不求无碍。学习的时候,不求自己一学就懂,有点障碍也不是坏事。否则,也容易增长自负的想法,以为自己真有多聪明。另外,心中有烦闷有恼恨,因此吃不好睡不好,这未尝不是好事。至少说明我们心胸还不够,用之前学过的那些道理,能否化解这些障碍呢?道理是拿来实践的,不是用来讲给别人听的。很多人嘴里说得头头是道,遇到障碍就抓瞎了,还时不时说:懂了无数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
“四不求:立行不求无魔。魔,是指各种破坏,各种挫折,各種诱惑。行,可以指一个人的理想、使命和愿望。愿望越大,魔就会越多。但这些魔是过来磨砺我们的,看我们够不够坚定,毅力够不够大,道心够不够强。所以,遇到魔来了,把它当成前进路上的伴侣,魔也就不再是魔了。
“五不求:谋事不求易成。事情太容易成功,人就会生狂妄之心,高估自己的能力。做任何事,遇到困难是正常的,没遇到困难才不正常。不求易成,就没有那么高的期望。期望越大,失望就会越大,不如意也就越多。”
朋友时不时记录,估计他积累了不少类似的日记本。时间很有意思,一件微小的事,坚持下去,时间长了,也会变成独一无二的财富。只是绝大多数人都没这个耐心等待。
朋友时而问两个问题,时而发表一下感慨。他经历丰富,且心态开放,悟性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六不求:交情不求益我。与人交往总想为自己谋利益,容易亏失道义。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容易看见他人的过错,起怨恨心。其实,快乐都来源于想要利他,而痛苦都来源于想要利己。看看周围那些总想占人便宜的人,过得大多很一般。
“七不求:于人不求顺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交往之中,哪怕不涉及利益,也会有方式和习惯的不同。与人交往,不要希望别人都顺着自己。若周围的人都顺着自己,容易滋生内心的骄慢。能真正做到随顺他人者,绝不是泛泛之辈。老子曾说,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种人才真正强大。
“八不求:施德不求望报。我们经常听到类似的话:我以前对某某如何,他居然这样对我……这就是‘施德望报’的心态。施德望报,会让人心胸狭窄,斤斤计较。施恩不望报,可以发现自己的贪念,破除自己很多执着。
“九不求:见利不求沾分。听到好项目,就想参与,看见好处,自己也想分一点。这看似人之常情,实则是嫉妒心和贪心在作怪。很多人上当受骗也是由此而来。不贪利,哪会上当啊。看见有人获得利益,能做到不求沾分吗?能做到真心祝福他吗?这一点很难。”
我停下来,开始泡茶。
其实每一条讲起来,我都十分惭愧,因为都像在说我自己。例如不愿吃亏,总想占点便宜;总记得自己对别人的好,哪怕只有一丁点;总想表现自己的聪明和强势,让别人顺着我。以前不理解“无明”是指什么,现在有些明白了,再看看自己之前做的那些决定和事情,以为是对己有利,却不知是造业众多。这就是无明啊!正所谓“痴昧取舍犹黑暗”。
我最近能找到点泡茶的感觉了。不是茶有多好,而是泡茶本身蕴含智慧。摆上茶具,放好茶叶,拿起水壶,慢慢倒水,不多不少,刚刚好;浸泡数秒,查看汤色,手握茶碗,缓缓出水,凤凰点头,水滴茶尽,落杯而停……看似简单,如果分解,会有数十个步骤,而且每个步骤都要刚刚好。是的,刚刚好,不多不少,难道不神奇吗?人的动作怎能如此精确?
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啊!朋友写字,一个汉字那么复杂,每一笔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还相互依傍牵连,为何能写得刚刚好?最平常的走路也是如此。提脚,放下,踏实地面,后脚蹬地,再提脚,身体上那么多肌肉协调,一百多斤的身体,不偏不倚地走在路上,好不神奇!
听说佛陀在世之时,就教过弟子如何把觉知放在当下,走路的时候,也是如此。那时的佛弟子,时时刻刻觉察自己在做什么,走路也是修行。
我还沉浸在泡茶的觉知时,耳边传来一个声音:“还有最后一不求,您继续。”
“十不求:被抑不求申明。‘抑’大概是委屈、冤枉、误解的意思。被误解了,能不解释吗?能不起怨恨吗?有人说这做不到啊。当然做不到,慢慢学着做嘛。哪天能做到了,就是修行的进步。
“这就是十不求,讲完了。”
“太好了。总结得太好了!”朋友又做了个合掌的手势,说,“谢谢师父开示!我回头好好对照自己,提醒自己。”
“不敢当。别谢我,是明代高僧妙叶禅师说的。我自己也没做到,跟你分享而已。回头你可以看看原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前几天看见一段话:当我们有‘这些事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的想法时,试着把这个想法变成‘发生在我身上的这些事是想要教会我什么’。这跟刚讲的‘十不求’,有异曲同工之妙。”
“是啊。有个大修行者曾说过,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或者说,逆境是最好的老师。”
“对啊!逆境是最好的老师。喝茶!”
泡了十几泡了,茶还很香。
(摘自山东文艺出版社《人生处处是修行》 作者:鬼脚七)
窗外瑟瑟秋风,卷起几片黄叶。夕阳像位暮年的老者,用浑浊的目光留恋着这个世间。
朋友五十多岁,做公司十几年了。他身体健朗,事业有成,儿女双全,父母健在。
寒暄片刻,聊及近况,朋友感叹:“人生不如意,十事恒八九。”
朋友的感叹我是认同的,“人生皆苦”嘛。只是觉得朋友应该比其他人好一点。在世人眼里,他算是“成功人士”。
朋友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专生,毕业后分配到某乡政府上班。20世纪90年代初,他南下打工,后来跟人学修BP机,后来自己修手机卖手机,再后来做外贸,赚了点钱,又遭遇金融危机,一下回到解放前。之后,他开工厂,做实业,慢慢做大起来。
只是没想到他有如此感叹!
我没问朋友那些不如意之事,估计“可与语人无二三”。就算说了又如何?解决了又如何?新的“不如意”很快又会出现,这就是生活。
水烧开了,哧哧叫唤,壶嘴喷着白气,玻璃上一片水雾。我把火关了,开始泡茶。
“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有没有好的方法?”朋友忽然问道。
“没有。”我回答得很自然。
朋友愣了一下,看了看我,沉吟片刻,问道:“那你是如何面对那些不如意的?”
“在逆境中修行吧。”
“逆境中修行?”朋友有些不理解,又问,“遇到不如意,就打坐念经,化解问题?”
茶好了,我倒了三杯,端起一杯供于佛台,然后坐下,开始品茶。茶是老茶,初感略涩,但回甘很好,嘴是香的,舌是甜的。
“能讲讲吗?我认真请教。”朋友做了个合掌的手势。
我抬头看着他,他一脸诚恳。既然朋友认真请教,我也就不推辞了。
“古代有位高僧提过‘十不求’,我一直把它当成面对逆境的修行方法。
“一不求:念身不求无病。身体不生病的时候,贪欲也就会越来越多。古人云:‘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意思是欲望过多了,则心力分散,意志就会薄弱,就会思力不畅达。相反,身体有病时,人不得不放下很多,也容易看透一些事。病越重,越容易看透一些事。所以,无病不一定是好事,有病也不一定是坏事。
“二不求:处世不求无难。世间之事,谁都想顺风顺水,一旦太顺了,人必然会沾沾自喜、自以为是、骄傲自大、得意忘形。这种心态的产生是不知不觉的,让人防不胜防,很容易引来更大的灾难。”
我一连说了两条。朋友打断了我,从包里拿出日记本和一支笔,开始记录。
“你经常做笔记吗?”我问。
“习惯了,遇到觉得有帮助的,就用笔记下来。”他抬头看了看我,又低头继续写,“没办法,记性差,怕忘了。”
聊天时会主动拿出日记本做笔记的人,现在很少了。
几分钟后,他合上笔记本,说:“不好意思,您继续讲吧。”
“三不求:究心不求无碍。学习的时候,不求自己一学就懂,有点障碍也不是坏事。否则,也容易增长自负的想法,以为自己真有多聪明。另外,心中有烦闷有恼恨,因此吃不好睡不好,这未尝不是好事。至少说明我们心胸还不够,用之前学过的那些道理,能否化解这些障碍呢?道理是拿来实践的,不是用来讲给别人听的。很多人嘴里说得头头是道,遇到障碍就抓瞎了,还时不时说:懂了无数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
“四不求:立行不求无魔。魔,是指各种破坏,各种挫折,各種诱惑。行,可以指一个人的理想、使命和愿望。愿望越大,魔就会越多。但这些魔是过来磨砺我们的,看我们够不够坚定,毅力够不够大,道心够不够强。所以,遇到魔来了,把它当成前进路上的伴侣,魔也就不再是魔了。
“五不求:谋事不求易成。事情太容易成功,人就会生狂妄之心,高估自己的能力。做任何事,遇到困难是正常的,没遇到困难才不正常。不求易成,就没有那么高的期望。期望越大,失望就会越大,不如意也就越多。”
朋友时不时记录,估计他积累了不少类似的日记本。时间很有意思,一件微小的事,坚持下去,时间长了,也会变成独一无二的财富。只是绝大多数人都没这个耐心等待。
朋友时而问两个问题,时而发表一下感慨。他经历丰富,且心态开放,悟性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六不求:交情不求益我。与人交往总想为自己谋利益,容易亏失道义。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容易看见他人的过错,起怨恨心。其实,快乐都来源于想要利他,而痛苦都来源于想要利己。看看周围那些总想占人便宜的人,过得大多很一般。
“七不求:于人不求顺适。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交往之中,哪怕不涉及利益,也会有方式和习惯的不同。与人交往,不要希望别人都顺着自己。若周围的人都顺着自己,容易滋生内心的骄慢。能真正做到随顺他人者,绝不是泛泛之辈。老子曾说,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种人才真正强大。
“八不求:施德不求望报。我们经常听到类似的话:我以前对某某如何,他居然这样对我……这就是‘施德望报’的心态。施德望报,会让人心胸狭窄,斤斤计较。施恩不望报,可以发现自己的贪念,破除自己很多执着。
“九不求:见利不求沾分。听到好项目,就想参与,看见好处,自己也想分一点。这看似人之常情,实则是嫉妒心和贪心在作怪。很多人上当受骗也是由此而来。不贪利,哪会上当啊。看见有人获得利益,能做到不求沾分吗?能做到真心祝福他吗?这一点很难。”
我停下来,开始泡茶。
其实每一条讲起来,我都十分惭愧,因为都像在说我自己。例如不愿吃亏,总想占点便宜;总记得自己对别人的好,哪怕只有一丁点;总想表现自己的聪明和强势,让别人顺着我。以前不理解“无明”是指什么,现在有些明白了,再看看自己之前做的那些决定和事情,以为是对己有利,却不知是造业众多。这就是无明啊!正所谓“痴昧取舍犹黑暗”。
我最近能找到点泡茶的感觉了。不是茶有多好,而是泡茶本身蕴含智慧。摆上茶具,放好茶叶,拿起水壶,慢慢倒水,不多不少,刚刚好;浸泡数秒,查看汤色,手握茶碗,缓缓出水,凤凰点头,水滴茶尽,落杯而停……看似简单,如果分解,会有数十个步骤,而且每个步骤都要刚刚好。是的,刚刚好,不多不少,难道不神奇吗?人的动作怎能如此精确?
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啊!朋友写字,一个汉字那么复杂,每一笔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还相互依傍牵连,为何能写得刚刚好?最平常的走路也是如此。提脚,放下,踏实地面,后脚蹬地,再提脚,身体上那么多肌肉协调,一百多斤的身体,不偏不倚地走在路上,好不神奇!
听说佛陀在世之时,就教过弟子如何把觉知放在当下,走路的时候,也是如此。那时的佛弟子,时时刻刻觉察自己在做什么,走路也是修行。
我还沉浸在泡茶的觉知时,耳边传来一个声音:“还有最后一不求,您继续。”
“十不求:被抑不求申明。‘抑’大概是委屈、冤枉、误解的意思。被误解了,能不解释吗?能不起怨恨吗?有人说这做不到啊。当然做不到,慢慢学着做嘛。哪天能做到了,就是修行的进步。
“这就是十不求,讲完了。”
“太好了。总结得太好了!”朋友又做了个合掌的手势,说,“谢谢师父开示!我回头好好对照自己,提醒自己。”
“不敢当。别谢我,是明代高僧妙叶禅师说的。我自己也没做到,跟你分享而已。回头你可以看看原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前几天看见一段话:当我们有‘这些事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的想法时,试着把这个想法变成‘发生在我身上的这些事是想要教会我什么’。这跟刚讲的‘十不求’,有异曲同工之妙。”
“是啊。有个大修行者曾说过,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或者说,逆境是最好的老师。”
“对啊!逆境是最好的老师。喝茶!”
泡了十几泡了,茶还很香。
(摘自山东文艺出版社《人生处处是修行》 作者:鬼脚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