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冀北地区农村住宅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新村建设的成功模式,对冀北地区新农村住宅建设作了一些探求。主要针对村庄规划、住宅建造的技术适宜性和政策激励等进行论述,以期寻找到一条适合冀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对其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冀北地区;新农村;住宅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到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位置。农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农村住宅建设已经成为关系亿万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大事。
一、冀北地区村镇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改善农村居住条件的需求愈加迫切,农宅翻新逐年加快。但是,目前冀北地区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不足,随意性很大,居住品质没有得到改善。主要表现为:
1、冀北地区的传统村庄没有统一的规划,多是村民自建,村落形态松散;道路狭窄,路网不整齐;缺乏必要的功能分区,没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格局陈旧、杂乱无章,占地面积大,土地资源浪费。
在新村规划中,多套用城市小区 “整齐划一”的规划模式,忽略了农耕生活的特点。“排排房”生硬的规划模式,不仅不利于农民的生产生活。由此带来的削山、平坡等行为,破坏了村庄的自然地形地貌和文化历史风貌。
2、建筑作一种文化现象,其形式应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冀北地区是多民族聚集之地,具有汉族、满族、回族和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然而,在这一地区,无论村民自建房,还是新农村建设,建筑多是千篇一律的白瓷砖墙面、红屋顶,缺乏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未能继承和发展传统民居的特色。,
3、村民自建房多为低标准重复的高能耗建筑。住宅建造没有形成产业化,技术简单,缺乏科学性及合理性。建筑质量得不到保证,没有采取必要保温隔热及防潮措施,导致新建住宅存在热工性能差,能耗大、室内舒适度低等问题。
在部分新农村建设中,依然没有采取节能措施,住宅的采暖问题没有得到良好解决。依然要消耗大量的燃煤进行取暖,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太阳能等新能源没有得到利用,使得新农村建设成为了“新瓶装旧酒”样子工程。
4、部分新农村建设中,只是单一的对村镇面貌进行更新,向城市化过渡。没有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依然是单一的农业经济,村落依然是单一的居住功能,多数农民仍然要在农闲季节,外出到大城市就业。农村经济依然薄弱,对“节能省地型” 的新农村建设缺乏资金上支持。
二、国内外的新农村建设经验
1、日本的农村建设,从战后至今,走过了一个分阶段、长期坚持的历程。从推进农业生产环境整治,到提升农村生活水准;从着手营造农村景观,到注重生态环境整治。日本在农田耕种方面已基本上实现了全机械化作业,允许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到工业和第三产业领域。形成农业生产结合工业建设的农村多重产业形态。在建筑外观上,坚持传统而富有民族特色的、风貌精致且讲究生活情趣的、分散居住的、功能划分明确、适应防震需要的住区建筑形态。日本提出了 “环境共生住宅”的住宅设计理念。保温墙体、中空玻璃窗和屋顶铺设太阳能电板,“节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同时加大对各种能源的循环回收和利用。
2、德國的农村建设,由相关人员在分析当地优、劣势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农村综合发展规划。地方管理机构推动农村综合发展相关项目的实施,向农民宣传、提供咨询并调动其积极性。 政府出资支持保持和体现农村特色为目的的村落修葺,适合农村特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或旅游发展潜力的开发。德国作为世界上建筑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关注建筑能源的使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政府和地产商的参与和配合下,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的技术、国家的法规和产品。在20世纪90年代,德国政府启动了“千屋顶计划”,试图将太阳能光电池和建筑的结构及外观完美结合,即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科学家、生产者、施工人员和业主的共同努力,开发出一套标准化的太阳能光伏系统设备。
3、北京平谷区的挂甲峪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其在新村规划上,充分考虑村庄的自然地形地貌,将村庄建设同农业生产,乡村旅游相结合,形成农村产业链条化发展。在建筑造型上,典型的灰瓦双坡顶,南向露台与屋面同坡度的花架,保留传统北京民居历史文脉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建筑设计的手法。建筑结合山地相互错落的特殊外形,创造出和谐,充满文化底蕴的村落。建筑节能方面,首先通过建筑设计手段调节住宅的采光,蓄热和通风;建筑材料方面,选用保温隔热建筑材料和当地的适宜建筑材料,做到节材和节能;能源利用方面,太阳能与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满足居民日常的生活需求,减少了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三、冀北地区新农村建设策略探索
1、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村镇规划当中;相关部门深入农村调研,提出相关政策,共同协商出适合当地的发展模式。改变农业单一化的发展模式,寻找农业,旅游业,种植养殖业共同发展的多元发展模式。使农民由单纯的从事农业生产的体力劳动者,逐步向具有第三产业性质的产业工人转变。
2、在村落改建时,以调整为主,保持其历史风貌,对历史形成的街道骨架,不轻易的改变,做适宜调整;保护有价值的建筑、树木,对村落存在规划不合理的地方做以修整,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在新村建设中,争取在不改变自然地形地貌的前提下,灵活布置街道和建筑。做到合理布局、功能配套并突出特色。建筑造型上,结合各民族传统建筑特色,与现代建筑手法,优化建筑设计,做到实用、经济、美观,形成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的农村新面貌。建筑节能设计中,采取节能设计手法,优化建筑体型,争取自然通风,建筑采光和最大化冬季蓄热。采用现代技术解决垃圾污水处理问题,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新建居住建筑的节能功能和环保功能。
3、根据地域实际情况,研发适宜新型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推广使用新型住宅建筑结构体系目录,对申报施工单位的技术方案、材料性能指标、报价、供应配送条件、技术指导力量等组织评估论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使得无论是农民自建房,还是村镇试点工程,都能够拥有可靠的质量保证。
4、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认识,普及新能源的利用。冀北地区属于太阳能资源和风能资源丰富地区,地域日照时数2800—3100小时,太阳总辐射为每平方米1500—1700千瓦小时。大风日数较多,最多年份多达63—93天,坝上多达116天。这些能源同生物质能的综合利用,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政府和相关技术人员应加强技术科研攻关,降低新能源利用的技术和资金投入门槛,使农民使用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5、为确保新建居住建筑的节能性能,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采取财政扶持与多元融资相结合的办法,对生活水平不高农民予与支持。财政财政出资进行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并负担各项服务管理费用。支持农民进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给予一定支持,发展规模产业,为农民创收提供财力和技术上的帮助,才能实现农民创收,和从根本上转变农村落后面貌。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需要政府,规划设计人员和农民的竭诚合作,努力配合,才能早日走出具有文化底蕴和充满现代活力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实现农村旧貌换新颜。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张沛 李信仕 赵国锋·.国外农村发展经验对我国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启示[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刘殿华·村镇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
[4]杨雯雯 李斌 鲍继峰·.新农村社区空间布局模式研究[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
[5]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切实解决村庄规划建设中“排排房”问题的通知· 冀建村〔2011〕216号
关键词: 冀北地区;新农村;住宅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到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位置。农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农村住宅建设已经成为关系亿万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大事。
一、冀北地区村镇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改善农村居住条件的需求愈加迫切,农宅翻新逐年加快。但是,目前冀北地区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不足,随意性很大,居住品质没有得到改善。主要表现为:
1、冀北地区的传统村庄没有统一的规划,多是村民自建,村落形态松散;道路狭窄,路网不整齐;缺乏必要的功能分区,没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格局陈旧、杂乱无章,占地面积大,土地资源浪费。
在新村规划中,多套用城市小区 “整齐划一”的规划模式,忽略了农耕生活的特点。“排排房”生硬的规划模式,不仅不利于农民的生产生活。由此带来的削山、平坡等行为,破坏了村庄的自然地形地貌和文化历史风貌。
2、建筑作一种文化现象,其形式应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冀北地区是多民族聚集之地,具有汉族、满族、回族和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然而,在这一地区,无论村民自建房,还是新农村建设,建筑多是千篇一律的白瓷砖墙面、红屋顶,缺乏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未能继承和发展传统民居的特色。,
3、村民自建房多为低标准重复的高能耗建筑。住宅建造没有形成产业化,技术简单,缺乏科学性及合理性。建筑质量得不到保证,没有采取必要保温隔热及防潮措施,导致新建住宅存在热工性能差,能耗大、室内舒适度低等问题。
在部分新农村建设中,依然没有采取节能措施,住宅的采暖问题没有得到良好解决。依然要消耗大量的燃煤进行取暖,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太阳能等新能源没有得到利用,使得新农村建设成为了“新瓶装旧酒”样子工程。
4、部分新农村建设中,只是单一的对村镇面貌进行更新,向城市化过渡。没有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依然是单一的农业经济,村落依然是单一的居住功能,多数农民仍然要在农闲季节,外出到大城市就业。农村经济依然薄弱,对“节能省地型” 的新农村建设缺乏资金上支持。
二、国内外的新农村建设经验
1、日本的农村建设,从战后至今,走过了一个分阶段、长期坚持的历程。从推进农业生产环境整治,到提升农村生活水准;从着手营造农村景观,到注重生态环境整治。日本在农田耕种方面已基本上实现了全机械化作业,允许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到工业和第三产业领域。形成农业生产结合工业建设的农村多重产业形态。在建筑外观上,坚持传统而富有民族特色的、风貌精致且讲究生活情趣的、分散居住的、功能划分明确、适应防震需要的住区建筑形态。日本提出了 “环境共生住宅”的住宅设计理念。保温墙体、中空玻璃窗和屋顶铺设太阳能电板,“节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同时加大对各种能源的循环回收和利用。
2、德國的农村建设,由相关人员在分析当地优、劣势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农村综合发展规划。地方管理机构推动农村综合发展相关项目的实施,向农民宣传、提供咨询并调动其积极性。 政府出资支持保持和体现农村特色为目的的村落修葺,适合农村特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或旅游发展潜力的开发。德国作为世界上建筑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关注建筑能源的使用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政府和地产商的参与和配合下,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的技术、国家的法规和产品。在20世纪90年代,德国政府启动了“千屋顶计划”,试图将太阳能光电池和建筑的结构及外观完美结合,即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科学家、生产者、施工人员和业主的共同努力,开发出一套标准化的太阳能光伏系统设备。
3、北京平谷区的挂甲峪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其在新村规划上,充分考虑村庄的自然地形地貌,将村庄建设同农业生产,乡村旅游相结合,形成农村产业链条化发展。在建筑造型上,典型的灰瓦双坡顶,南向露台与屋面同坡度的花架,保留传统北京民居历史文脉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建筑设计的手法。建筑结合山地相互错落的特殊外形,创造出和谐,充满文化底蕴的村落。建筑节能方面,首先通过建筑设计手段调节住宅的采光,蓄热和通风;建筑材料方面,选用保温隔热建筑材料和当地的适宜建筑材料,做到节材和节能;能源利用方面,太阳能与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满足居民日常的生活需求,减少了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三、冀北地区新农村建设策略探索
1、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村镇规划当中;相关部门深入农村调研,提出相关政策,共同协商出适合当地的发展模式。改变农业单一化的发展模式,寻找农业,旅游业,种植养殖业共同发展的多元发展模式。使农民由单纯的从事农业生产的体力劳动者,逐步向具有第三产业性质的产业工人转变。
2、在村落改建时,以调整为主,保持其历史风貌,对历史形成的街道骨架,不轻易的改变,做适宜调整;保护有价值的建筑、树木,对村落存在规划不合理的地方做以修整,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在新村建设中,争取在不改变自然地形地貌的前提下,灵活布置街道和建筑。做到合理布局、功能配套并突出特色。建筑造型上,结合各民族传统建筑特色,与现代建筑手法,优化建筑设计,做到实用、经济、美观,形成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的农村新面貌。建筑节能设计中,采取节能设计手法,优化建筑体型,争取自然通风,建筑采光和最大化冬季蓄热。采用现代技术解决垃圾污水处理问题,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新建居住建筑的节能功能和环保功能。
3、根据地域实际情况,研发适宜新型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推广使用新型住宅建筑结构体系目录,对申报施工单位的技术方案、材料性能指标、报价、供应配送条件、技术指导力量等组织评估论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使得无论是农民自建房,还是村镇试点工程,都能够拥有可靠的质量保证。
4、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认识,普及新能源的利用。冀北地区属于太阳能资源和风能资源丰富地区,地域日照时数2800—3100小时,太阳总辐射为每平方米1500—1700千瓦小时。大风日数较多,最多年份多达63—93天,坝上多达116天。这些能源同生物质能的综合利用,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政府和相关技术人员应加强技术科研攻关,降低新能源利用的技术和资金投入门槛,使农民使用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5、为确保新建居住建筑的节能性能,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采取财政扶持与多元融资相结合的办法,对生活水平不高农民予与支持。财政财政出资进行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并负担各项服务管理费用。支持农民进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给予一定支持,发展规模产业,为农民创收提供财力和技术上的帮助,才能实现农民创收,和从根本上转变农村落后面貌。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需要政府,规划设计人员和农民的竭诚合作,努力配合,才能早日走出具有文化底蕴和充满现代活力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实现农村旧貌换新颜。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张沛 李信仕 赵国锋·.国外农村发展经验对我国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启示[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刘殿华·村镇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
[4]杨雯雯 李斌 鲍继峰·.新农村社区空间布局模式研究[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
[5]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切实解决村庄规划建设中“排排房”问题的通知· 冀建村〔2011〕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