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对氨基酸—固体粒子相互作用的影响

来源 :应用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ao6633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了Cu(Ⅱ)-氨基酸(色氨酸、酪氨酸)-固体粒子(无定形Fe(OH)3、δ-MnO2)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在Cu(Ⅱ)-色氨酸-无定形Fe(OH)3体系中,色氨酸交换百分率E(%)-PH曲线为单向上升的峰则在Cu(Ⅱ)-酪氨酸-δ-MnO2体系中其E(%)-PH曲线为一种新型的“S型”与“反S型”曲线的复合曲线,证实在上述两体系中均有Ⅰ型三元表面络合物生成。
其他文献
合成了一种新型阴离子型近红外花菁染料,通过核磁共振及质谱验证了结构,并研究了其水溶液的光谱性质。发现在酸性条件下,蛋白的加入使该花菁染料在776nm处的吸收发生减色作用,因而可以
以St-MMA-AA三元无皂共聚胶粒作载体,用物理吸附和共价偶联两方法固载日本血吸虫虫卵可溶性抗原(Sj-SEA)。探讨了胶粒性质对Sj-SEA固载量及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胶粒表面疏水性强或胶乳表面张力大,则
在水溶液中,CU(Ⅱ)与硫氰酸铵、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胺缔合生成沉淀,在硝钠存在下,此沉淀被浮选,实验表明,通过浮选,Cu(Ⅱ)可与Fe(Ⅲ)、Al(Ⅲ)、Co(Ⅱ)、Ni(Ⅱ)、Mn(Ⅱ)等离子完全分解。方法不仅具有有机溶剂萃取
用溶致变色法测定了2个新型咪唑类非线性光学(NLO)分子的电荷转移激发态和基态的偶极矩差值Δμ,进而依据双能级模型确定了其二阶极化率β,得到了有关化合物的较系统的光物理参数。β
采用三角波电位扫描、X射线衍射及恒流充放电曲线法研究了在氢氧化镍电极中添加Co(OH)2和Ni粉后对电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氢氧化镍电极中加入质量分数为8%Co(OH)2和13%Ni粉时,电极的放电容量最高,电极在
利用活性评价、程序升温技术、硫的测定、X光衍射和孔结构分析等手段,对工业耐硫变换催化剂(K)失活原因进行了研究,并与模型催化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催化剂(K)失活的原因是烧结;部分物
对以水杨醛和乙酸酐为原料合成香豆素的工艺进行了改进,采用乙酸钙为催化剂、PEG为活化剂的工艺路线。用HPLC跟踪反应过程,对催化剂和活化剂的用量、乙酸酐的用量和用法及保温反应伯温
合成了7种9-羟基吲哚啉螺萘并恶嗪衍生物(HSPa-g)和7种9‘-(4-烯丙氧基苯甲酰氧基)吲哚啉螺萘并恶嗪衍生物(ASPa-g),ASPa-g的^1H NMR结果表明,当1位是苄基或乙基时,与氮相连的亚甲基的2个氢的化学位移不等价,属AB自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