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静脉移植术后,手术损伤和血流动力学异常能导致静脉的内膜增生(IH),而形成管腔狭窄。IH是指血管移植术后内皮与内弹力层之间的组织增厚,其中包括细胞的增生和结缔组织的增生。增生细胞主要来源于中层的平滑肌细胞(SMC)、残存的静脉内皮细胞(EC)及邻近的动脉内皮细胞,这些细胞的增生构成了移植血管内膜增厚的细胞学基础。尽管如此,血流中的许多有形成分(白细胞、血小板等)释放多种细胞增殖因子在内膜增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血管腔狭窄,因此许多学者均认为IH是移植血管晚期失败的主要原因。所以减少手术损伤、改进手术操作技术是成功的第一步,应用各种药物控制并减少IH是提高晚期通畅率的主要治疗措施。rn1 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制剂rn这方面研究较多的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人体局部组织(包括血管、脑、心、肾等)也存在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可分泌血管紧张素,调节血管细胞的生长,并在调节肌性内膜对血管壁损伤所发生的增生反应方面起重要作用[1]。大部分动、静脉壁尚存在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它可将局部血管壁分泌的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作用下形成血管紧张素I(Ang I)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而血管中膜的SMC尚有大量特异的AngⅡ受体,AngⅡ的受体有主要存在于SMC的AT1和主要存在于内皮细胞的AT2。AngⅡ主要通过AT1受体促进内膜增生。因此,当AngⅡ作用于静脉SMC AngⅡ受体时,可刺激c-fos和c-myc原癌基因的表达,由于这些基因产物的介导作用,导致静脉SMC增生[2],此外,ACE还是一种促细胞分裂素,能直接导致IH的发生[3]。因此,ACEI通过于扰Ang I转变为活性AngⅡ。可阻止AngⅡ进入到中膜与膜上的AngⅡ受体结合,抑制静脉SMC增生和基质蛋白的合成[1],从而达到抑制血管对损伤发生增生性反应的目的。ACEI降低再狭窄率的另一种解释是:AngⅡ引起的静脉SMC增生是通过增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因为实验证实,用AngⅡ处理培养的主动脉SMC6h后即可见到PDGF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表达和PDGF水平的增加[4],因此,ACEI发挥作用是因为抑制PDGF的产生。Powell于1989年首次用人工合成的ACEI西拉普利(cilazapril)实验治疗大鼠动脉的IH,结果表明西拉普利可减少80%的内膜增生截面积[1]。此后,许多学者先后用西拉普利,开搏通(人工合成ACEI的同类药),肌丙抗增压素(Saralasin,AngⅡ受体拮抗剂)治疗IH,均获得较好疗效。目前,尽管此类药未在临床上使用,但却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有持不同意见者,DeMeger等[5]研究发现,ACEI不显著减轻模型兔的IH,其原因认为是存在物种差异,ACEI对啮齿类动物IH模型有抑制作用,而对兔、熊和猪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