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今全球化时代,生态问题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寻求合理的解决之道成为多国共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其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大途径。深究马克思经典作品中的生态哲学思想,探寻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中国化进程,从而明确中国能够真正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而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中国发展的未来。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代视野 生态哲学 生态文明
作者简介:何乐如,江苏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110
21世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它们将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自身低污染的第三产业,这种发展模式使得发达国家没有了环境上的顾虑,生态环境问题变得十分普遍与尖锐。因此寻求解决生態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态环境问题早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就初现端倪,虽然马克思的原始思想中并没有那种直接的、关涉现代生态环境的具体思想,但这并不能阻碍我们在马克思的作品中去探寻,并不断地发展与丰富其生态文明思想。
一、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
马克思本人虽未直接提出生态理念,但是在其诸多作品中都可以探寻到生态哲学思想。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新旧唯物主义进行了这样的区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认为,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是自然的改造者,人在进行实践的时候,必然会与自然、社会发生相应的关系,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换言之,马克思是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感性活动与自然、社会之间存在的生态问题。马克思还提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旧唯物主义的资本掠夺本性,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对生态产生巨大破坏,与资本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旧唯物主义是无法遏制资本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实践唯物主义则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上进行实践活动,它没有旧唯物主义资本肆意掠夺的本性,必然地会考虑到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人的实践活动是否会带来生态问题。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概括出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劳动者主要表现出的四种异化形式,从异化的角度来表达生态哲学思想。“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劳动活动本身就是人的感性活动,当发生劳动者同他自身的劳动活动相异化的情况时,就必然会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关系的紧张,甚至是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马克思进一步分析国民经济学得出资本逐利是资本主义本性的结论,“贪欲以及贪欲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是国民经济学家所推动的仅有的车轮。”资本是贪婪且永远不会满足的,资本家逐利的本性使得资本之间都会产生战争,即竞争,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抢占市场、争夺利益的竞争,商品经济的竞争。在这样的状态下,劳动者同他们的劳动相异化,丧失了本质,只会机械地进行生产以维持自身,将自身不自觉地同自然相对立起来;资本家为了逐利,化身为魔鬼,一切利益至上,资本的逐利性成为了生态问题的根源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理解,马克思对于异化的批判,也可以当做是他的一种生态哲学思想的体现。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通过分析批判资本主义,预设到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下,必然会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 ”并明确表述了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下产生的经济危机的认识,那是一种生态资源的破坏与浪费,是对生态的践踏,“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 ”因此,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人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存在劳动异化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这三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探求到的马克思生态哲学的思想,都是马克思立足于资本批判的前提,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武器,表征其生态哲学思想。(1)资本主义制度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对立的根源;(2)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当然,仅从这三部著作探寻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是远远不够的,仍需对马克思的其他著作进行进一步考察。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在中国
马恩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最初起源阶段,在这之后,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在不断地丰富发展,包括西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现今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在中国得到了独特且长远的发展,诸多的马克思主义者,立足于中国国情,以全球化视野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进行思考,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不同于西方学界割裂了生产与生态关系,提出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后来强调的生态中心主义,中国强调要将生产与生态相统一,在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的同时也不舍弃发展,努力找寻生产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在几代领导人的带领下,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也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以邓小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1983年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上,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从此掀开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新序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中国国情,同时又放眼世界,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创造性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经济、资源、环境等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践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同时,强化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创新与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彰显中国特色生态理念的科学发展观,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同时,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也内在地要求了生态环境保护。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是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彰显出极具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五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了诸多理论,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内涵,例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境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传统的生产力理论注入了全新的概念,丰富了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在几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下,人民大众已经开始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到生态环境建设是关涉自身及子孙后代发展十分重要的一环。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国化的不断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的不断创新,推动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表现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实践性,同时,也证明了生态文明建设才是中国发展的未来。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发展的未来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内在吁求
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国化的整体进程上进行考量,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不仅具有时代感与现实感,更具有開放性与包容性,是一种科学的理论。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理论。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不仅仅只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充实自己,以避免教条化。
在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问题的当代,践行生态文明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补充与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从马克思思想引进至今,马克思从某种程度上俨然已打上了中国的烙印,现代中学的政治课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大学本科教学必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其中也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虽然在内容上,很大程度仍是苏联教科书式僵化了的思想理论,但不能否认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哲学”。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不懈努力下,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中国国情,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内在地呼吁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生态文明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指导,并用其指导下的实践经验反过来丰富、创新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
(二)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要求
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上没有反对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但是真正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欧美发达国家不行,亚非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也不行。
首先,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论它们怎样地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生态文明发展,欧美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国家性质是无法改变的, 其自身资本的逐利性致使必然会成为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上无法跨越的鸿沟。
其次,落后的亚非发展中国家,没有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条件。这些国家在面临生态与发展的选择时,必然会选择发展,其最首要的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改善生活条件,在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时候,生态文明建设只能退让,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已阐明,“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因此,即便是中国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很难走生态文明道路,因为其不具备物质基础,这些国家现阶段的首要目标仍然是解决生存问题。现今资本全球化时代,虽然资本在形式与运作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但是其与生态保护相对立的掠夺本性使得全球生态问题更加严峻,因而只有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中国,才可能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念下走生态文明道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这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下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这是在全球生态危机形势下,中国作为一个责任大国的担当精神。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7,136,57,406.
曹典顺.“生态文明”与世界历史谱系中的“中国未来”.江海学刊.2016(3).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代视野 生态哲学 生态文明
作者简介:何乐如,江苏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110
21世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它们将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自身低污染的第三产业,这种发展模式使得发达国家没有了环境上的顾虑,生态环境问题变得十分普遍与尖锐。因此寻求解决生態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态环境问题早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就初现端倪,虽然马克思的原始思想中并没有那种直接的、关涉现代生态环境的具体思想,但这并不能阻碍我们在马克思的作品中去探寻,并不断地发展与丰富其生态文明思想。
一、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
马克思本人虽未直接提出生态理念,但是在其诸多作品中都可以探寻到生态哲学思想。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新旧唯物主义进行了这样的区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认为,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是自然的改造者,人在进行实践的时候,必然会与自然、社会发生相应的关系,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换言之,马克思是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感性活动与自然、社会之间存在的生态问题。马克思还提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旧唯物主义的资本掠夺本性,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对生态产生巨大破坏,与资本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旧唯物主义是无法遏制资本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实践唯物主义则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上进行实践活动,它没有旧唯物主义资本肆意掠夺的本性,必然地会考虑到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人的实践活动是否会带来生态问题。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概括出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劳动者主要表现出的四种异化形式,从异化的角度来表达生态哲学思想。“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劳动活动本身就是人的感性活动,当发生劳动者同他自身的劳动活动相异化的情况时,就必然会导致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关系的紧张,甚至是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马克思进一步分析国民经济学得出资本逐利是资本主义本性的结论,“贪欲以及贪欲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是国民经济学家所推动的仅有的车轮。”资本是贪婪且永远不会满足的,资本家逐利的本性使得资本之间都会产生战争,即竞争,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抢占市场、争夺利益的竞争,商品经济的竞争。在这样的状态下,劳动者同他们的劳动相异化,丧失了本质,只会机械地进行生产以维持自身,将自身不自觉地同自然相对立起来;资本家为了逐利,化身为魔鬼,一切利益至上,资本的逐利性成为了生态问题的根源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理解,马克思对于异化的批判,也可以当做是他的一种生态哲学思想的体现。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通过分析批判资本主义,预设到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下,必然会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 ”并明确表述了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下产生的经济危机的认识,那是一种生态资源的破坏与浪费,是对生态的践踏,“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 ”因此,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人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只有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存在劳动异化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这三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探求到的马克思生态哲学的思想,都是马克思立足于资本批判的前提,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武器,表征其生态哲学思想。(1)资本主义制度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对立的根源;(2)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当然,仅从这三部著作探寻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是远远不够的,仍需对马克思的其他著作进行进一步考察。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在中国
马恩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最初起源阶段,在这之后,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在不断地丰富发展,包括西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现今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在中国得到了独特且长远的发展,诸多的马克思主义者,立足于中国国情,以全球化视野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进行思考,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不同于西方学界割裂了生产与生态关系,提出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后来强调的生态中心主义,中国强调要将生产与生态相统一,在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的同时也不舍弃发展,努力找寻生产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在几代领导人的带领下,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也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以邓小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1983年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上,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从此掀开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新序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中国国情,同时又放眼世界,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创造性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经济、资源、环境等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践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同时,强化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创新与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彰显中国特色生态理念的科学发展观,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同时,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也内在地要求了生态环境保护。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是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彰显出极具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五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了诸多理论,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内涵,例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境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传统的生产力理论注入了全新的概念,丰富了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在几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下,人民大众已经开始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到生态环境建设是关涉自身及子孙后代发展十分重要的一环。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国化的不断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的不断创新,推动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表现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实践性,同时,也证明了生态文明建设才是中国发展的未来。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发展的未来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内在吁求
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国化的整体进程上进行考量,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不仅具有时代感与现实感,更具有開放性与包容性,是一种科学的理论。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理论。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不仅仅只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充实自己,以避免教条化。
在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问题的当代,践行生态文明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补充与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从马克思思想引进至今,马克思从某种程度上俨然已打上了中国的烙印,现代中学的政治课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大学本科教学必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其中也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虽然在内容上,很大程度仍是苏联教科书式僵化了的思想理论,但不能否认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哲学”。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不懈努力下,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中国国情,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内在地呼吁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生态文明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指导,并用其指导下的实践经验反过来丰富、创新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
(二)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要求
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上没有反对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但是真正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欧美发达国家不行,亚非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也不行。
首先,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论它们怎样地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生态文明发展,欧美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国家性质是无法改变的, 其自身资本的逐利性致使必然会成为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上无法跨越的鸿沟。
其次,落后的亚非发展中国家,没有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条件。这些国家在面临生态与发展的选择时,必然会选择发展,其最首要的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改善生活条件,在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时候,生态文明建设只能退让,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已阐明,“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因此,即便是中国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很难走生态文明道路,因为其不具备物质基础,这些国家现阶段的首要目标仍然是解决生存问题。现今资本全球化时代,虽然资本在形式与运作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但是其与生态保护相对立的掠夺本性使得全球生态问题更加严峻,因而只有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中国,才可能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念下走生态文明道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这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下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这是在全球生态危机形势下,中国作为一个责任大国的担当精神。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7,136,57,406.
曹典顺.“生态文明”与世界历史谱系中的“中国未来”.江海学刊.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