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优秀的篇章中感知、积累、丰富语感;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准确领悟语感;对积累的语文素材吸收、加工、运用,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经常运用的重要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语文学习;语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172-02
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要求在阅读方面“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十分明确的。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它是人对语言的直接的、整体的感受,或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它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是个体在长期的规范的语文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新课程理念,通过调研总结,有了一些认识,就教于方家同行。
一、从优秀的篇章中感知、积累、丰富语感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最丰富的语言,引导学生诵读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重要的途径。
(一)听说结合,感受语言魅力,培养语感。“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鉴于此,在语文课堂上,可举行课前美文欣赏活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接收优美的语言,经过大脑的加工后,对听到的美文进行评价,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注意在教学中要积极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二)读写结合,培养语感。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
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加上自己的理解、看法及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行必要的练笔,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
(三)勤记多背,积累知识,丰富语感。“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显而易见,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中小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不足,实践经验有限,所以,勤记多背,积累知识,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方法。
二、在语文实践中领悟、分析,培养语感
由于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要培养“语感”,教师首先就得努力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感悟能力。课堂中,可采取如下步骤实施。
(一)反复诵读触发语感、培养语感。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诵读则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课文语言的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
(二)潜心研读认识语感。语言文字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蕴含着明确的思想性,或褒扬赞颂,或批评鞭达,这就是语言文字所要说明的情理,而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和意蕴感。
(三)比较品评培养语感。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
(四)分析琢磨领悟语感。“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的深层把握,使主体的“神”与客体的“神”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在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时,让学生分析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这两句话与注解顺序不同。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这是强调作用,表示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了避雨的地方,在山野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时心情会是何等欣慰!这种乐趣不是身临其境的人又怎么体会得到。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久之,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三、对积累的语文素材吸收、加工、运用,培养语感
这是培养语感的高级层次。积累是吸收,运用是表达,只有足够的吸收,才能充分的表达。因此它的完成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积累知识来获得。
(一)引导想象激活语感。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可借助想象,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鉴赏,能够惬意地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这需要学生与文本对话,需要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沟通,需要学生与作者在心灵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会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才能述发出独特的情感体验。
(二)积累运用积淀语感。在语言学习全程——积累语言、理解语言、感受语言、运用语言中,吸收语言、积累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也是其他几个环节的基础。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良好的语感能力不是单靠学生自己能形成的,也不是只凭教师的讲解自然获得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教师应恰如其分地发挥主导作用,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自觉的训练中,逐渐地亲身感悟出语言规律和意蕴,并使之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个性的东西。这样反复训练与内化,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学生才会对语言敏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叶圣陶语文教学论》)比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课堂上学生的发言、讨论,就是较好的证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诵读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从优秀的篇章中感知、积累、丰富语感;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对积累的语文素材吸收、加工、运用,引导想象激活语感,积累运用积淀语感,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经常运用的重要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王鹏伟.文言文教学重视语感培养[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10).
[2]王惠.语感教学新探[J].江西师范大学,2005.
[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
关键词:语文学习;语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172-02
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要求在阅读方面“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十分明确的。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它是人对语言的直接的、整体的感受,或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它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是个体在长期的规范的语文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新课程理念,通过调研总结,有了一些认识,就教于方家同行。
一、从优秀的篇章中感知、积累、丰富语感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最丰富的语言,引导学生诵读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重要的途径。
(一)听说结合,感受语言魅力,培养语感。“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鉴于此,在语文课堂上,可举行课前美文欣赏活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接收优美的语言,经过大脑的加工后,对听到的美文进行评价,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注意在教学中要积极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二)读写结合,培养语感。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
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加上自己的理解、看法及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行必要的练笔,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
(三)勤记多背,积累知识,丰富语感。“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显而易见,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中小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不足,实践经验有限,所以,勤记多背,积累知识,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方法。
二、在语文实践中领悟、分析,培养语感
由于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因此,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要培养“语感”,教师首先就得努力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感悟能力。课堂中,可采取如下步骤实施。
(一)反复诵读触发语感、培养语感。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诵读则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课文语言的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
(二)潜心研读认识语感。语言文字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蕴含着明确的思想性,或褒扬赞颂,或批评鞭达,这就是语言文字所要说明的情理,而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和意蕴感。
(三)比较品评培养语感。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
(四)分析琢磨领悟语感。“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的深层把握,使主体的“神”与客体的“神”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在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时,让学生分析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这两句话与注解顺序不同。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这是强调作用,表示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了避雨的地方,在山野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时心情会是何等欣慰!这种乐趣不是身临其境的人又怎么体会得到。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久之,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三、对积累的语文素材吸收、加工、运用,培养语感
这是培养语感的高级层次。积累是吸收,运用是表达,只有足够的吸收,才能充分的表达。因此它的完成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积累知识来获得。
(一)引导想象激活语感。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可借助想象,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鉴赏,能够惬意地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这需要学生与文本对话,需要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沟通,需要学生与作者在心灵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会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才能述发出独特的情感体验。
(二)积累运用积淀语感。在语言学习全程——积累语言、理解语言、感受语言、运用语言中,吸收语言、积累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也是其他几个环节的基础。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良好的语感能力不是单靠学生自己能形成的,也不是只凭教师的讲解自然获得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教师应恰如其分地发挥主导作用,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自觉的训练中,逐渐地亲身感悟出语言规律和意蕴,并使之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个性的东西。这样反复训练与内化,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学生才会对语言敏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叶圣陶语文教学论》)比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课堂上学生的发言、讨论,就是较好的证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诵读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从优秀的篇章中感知、积累、丰富语感;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对积累的语文素材吸收、加工、运用,引导想象激活语感,积累运用积淀语感,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经常运用的重要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王鹏伟.文言文教学重视语感培养[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10).
[2]王惠.语感教学新探[J].江西师范大学,2005.
[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