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知道吗?上海青浦区外青松公路上有一个男性罪犯“集散地”,它就是建于1997年的全国第一座以监狱功能命名的专业化监狱——上海市新收犯监狱。12年来,全市所有的男性罪犯(除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外)在正式投监改造前,都必须到这里接受一段时间的集训、教育,然后由市监狱管理局统一遣送到各监狱服刑。
“集散地”的功能
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会有。
新收犯来自全市四面八方,什么样的人都有——
有的人犯有前科,生怕暴露后加刑,所以一直不敢用真名,直至判了刑,身份还是假的;有的人坐了牢,心里却在担心老婆会不会“飞走”,所以整日价茶饭不思,丧魂落魄;有的人因贪污受贿,锒铛入狱,却难以承受巨大的心理落差,致神思恍惚,思维发生“故障”;有的人“脑有线索,身负余罪”,进了牢房后,心神不定,在提心吊胆中过日子;有的人看上去身板结实,却患有可怕的传染病……
这样的事,在新收犯中实在太多、太多,都等待着管教干警去厘清、去解决。
新收犯每月轮换一次,每次约1000人,还有常押犯(即在本监狱服刑的罪犯)千把人,而整个新收犯监狱的工作人员不足400人,工作任务极其繁重,终日忙得连轴转,虽然如此,但只要新收犯进了门,狱方都得对他们的身份进行仔细的核查。对罪犯的刑期、罪名及有关个人信息都要掌握得一清二楚,发现有出入,即依法予以纠正。对使用假名的犯人,非得搞个水落石出不可!为了对每个犯人的健康负责,狱方对每个新收犯都要进行体检,一旦发现各类传染病患者立即采取各种措施,或隔离,或送院治疗。除了生理上的体检,还要进行心理测试,对不同文化程度的犯人采用不同的测试方式。据统计,新收犯中有15%以上的人患有各类心理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不但有碍于对他们的改造,还会对监区的安全构成威胁。
新收犯监狱就像一张“滤网”,在对所有的新收犯进行“过滤”后,就开始对他们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服刑指导、心理健康测试、认罪服法教育、行为养成训练等一系列集训教育。
从社会走向监狱,从“自由人”变为“不自由人”,每个罪犯都得经历这样一个巨大的“心理落差”。如何让他们平稳地度过这个“心理落差期”,就是新收犯监狱的职责所在。通过一系列的集训、教育,让每个新收犯具备“服刑意识”,了解、掌握监规纪律,有关监狱管理的法规及计分考评、减刑、假释的具体政策等。有一位“从天堂跌入地狱”的原领导干部总以为自己犯罪的程度与其他几名同案犯不相上下,但让他一直想不通的是:为啥唯独他判刑最重?他的胸中塞满了惆怅、焦虑,更有“不平”。“不服气”思想如同一个死结牢牢地缠住了他,怎么也解不开。在新收犯监狱举行的“认罪服法教育”中,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刑事判决中的刑期“上下限”等有关法律知识使他茅塞顿开,明白了自己为啥比别人判得重的道理,心情也随之豁然开朗。后来,他安安心心地开始了服刑生涯……
集训教育结束,狱方还要根据新收犯的表现,对他们作出公正的鉴定评估。大墙“第一站”,肩负着为各监狱输送合格的服刑人员的特殊使命。
这里有一座采之不尽的“富矿”
近8年来,有一个犯罪团伙疯狂地流窜本市金山、南汇、浦东新区等多个地区,先后抢劫(夺)、入室盗窃50多起,总案值高达20余万元。这个犯罪团伙作案手段高超,涉案地区公安机关并串侦查多年,收效甚微。孰料,这个机关算尽的犯罪团伙竟不知不觉地在新收犯监狱显出了原形:不久前,细心的管教干警从两名看上去“循规蹈矩”的新收犯(后查明系这个犯罪团伙的成员)身上发现了蛛丝马迹,并由此找到了破获这起系列盗抢串案的“钥匙”,最后配合刑侦部门一举侦破全案……
新收犯监狱的干警都明白,监狱,除了执行刑罚之外,还有深挖犯罪的责任。身负余罪的罪犯往往把监狱当成“避风港”和“防空洞”,这对监狱和社会都是一种潜在危险。所以,多挖出一个案子,监管场所就多一份安宁,社会治安就多一份太平。
新收犯监狱是罪犯不断输入、分流的轮转“集散地”,吞吐量大,在获取犯罪线索和各类有关信息上具有“近水楼台”的优势。这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多年来,新收犯监狱采用各种方式大力挖掘这座“富矿”,为监管场所的安全、社会的治安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近年来,新收犯中外省市籍罪犯日趋增多,一些罪犯“四假”问题(假姓名、假地址、假履历、假社会关系)突出,“三涉”(涉黑、涉毒、涉枪)、“三无”(无通信、无汇款、无亲属会见)人员比例逐年上升。因此,每逢新收犯入监,主管干警都要找他们谈一次话,一个不漏,摸清其对本次判决的态度、家庭及本人身体情况。新收犯入监7天内,狱方均要向其原籍发函了解情况,对有多处地址的人员则不厌其烦地分别发函。在对回函进行认真复核中,凡遇有重大情况信息不清的,即专题追函核查。从1999年至去年年底,通过外查,发现有前科劣迹人员近200名,“四假”人员近百名,被当地公安机关立案追诉多名。一次,管教小白在接获“曾志添查无此人”的广东回函以后,连夜与另两名管教一起找到那个自称叫“曾志添”的新收犯,同其谈话。经过政策攻心、思想疏导,迫使其讲出了真名叫张XX。原来,张XX是无锡人,先后贩卖毒品2400多克,因其同伙被捕而隐姓埋名,四处流窜。经刑侦部门核查,张XX交代属实。一个隐藏多年的大毒贩就这样被挖了出来。
为使“采矿”工作更富成效,新收犯监狱配足了“采矿”力量:每个分监区都配有一名专职狱侦干部,与分监区长及一名副监区长一起组成“三人攻坚小组”,深入一线,广泛发动管教干部,挖掘犯罪线索。这一举措不断地把“采矿”工作引向深入。
多年来,新收犯监狱除了充分运用“近水楼台”的优势开展深挖工作外,还按照市公安局“追逃办”提供的线索,对所有的新收犯逐个进行比对核查,累计查获公安部网上通缉对象近40名。
新收犯监狱的深挖工作卓有成效,为社会安全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被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委树为关押场所开展深挖工作的一面旗帜。2007年度有4起案件被市政法委评为“突出深挖案例”。监狱创建12年,其中9年连续被评为“上海市深挖犯罪工作先进集体”,还曾被评为全国严打斗争先进集体。
为罪犯消除“隐形杀手”
心理疾病是危及人类生命的“隐形杀手”,关押在监狱里的罪犯,大多患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一些意志力脆弱的罪犯常常会萌生出轻生的念头。有鉴于此,运用心理学等科学手段预防罪犯自杀成了新收犯监狱保障罪犯人权的一项最经常性的工作。
有一年,五分监区新收一个名叫费道明(化名)的罪犯。资料显示,该犯有前科一次,刑满释放后由原籍来沪务工。不久,在路口与人相撞发生口角,激怒之下竟用匕首将对方刺成重伤,构成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鉴于费某是个死缓犯,监狱心理辅导小组将其纳入需要心理辅导的重点对象,采用“测、盯、查、疏”的方式,密切关注费道明的动向。
在费犯入监当天,心理辅导小组要他填写一份《心理咨询需求单》,自述心理状况。费写道:“我心里很难受,觉得特别的愧疚和压抑。”他的想法顿时引起辅导干警的警觉。为了确定费犯的“心病”,辅导干警会同教育科同志对其进行心理测验。测试显示费犯兴奋值、幻想值偏高,自律值偏低,易冲动、敢作为,缺乏自控能力,须及早防范。监区、分监区接到辅导小组的预警后,立即进行部署。从主管干警到值班干警,从监舍到工场间,一张无形的监控网悄然撒开……
有关费犯的信息源源不断地汇集到心理辅导小组。信息表明,费犯对一切都满不在乎,却又十分敏感、脆弱。填写“新收材料”时不愿提及家人,不提供家人的地址……这些都暴露出他内心斗争的激烈。心理辅导小组提请监区提升对他的警戒程度。
不久,信息传来:费犯以写“新收材料”作掩护,偷偷地给他姐姐写信。“他不是声称不知道家人现在的住址吗”?费犯的反常举动引起心理辅导干警的高度警惕。为了不惊动他,决定再观察一段时间。然而,监狱规定的“发信日”已过去了好几天,仍不见费犯交上信件。
事关罪犯生命安全,狱情十万火急!干警们采取果断措施,设法取得了费犯所写的一封长达四页的家信、一份个人物品清单,还有一根削尖的筷子!费犯在家信中写道:“我现在为爸、妈尽孝送终都无法办到,美丽人生对我已失去意义……所以我准备彻底的解脱。”种种迹象表明,费犯内心的绝望、沮丧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面对险情,监区、分监区决定对费某实施“危机干预”。副监区长吕军与心理辅导干警一起制定了干预方案。首先由心理辅导干警连夜对费犯进行心理疏导,缓冲其心理压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次日,副监区长吕军亲自对费犯进行个别开导、教育,鼓励他正视现实,走出误区,费犯终于流下眼泪,承认了自杀企图。
危机过后,费某在《思想汇报》中写道:“由于被判死缓,加上对亲人的愧疚,难以忍受精神上的痛苦,准备用削尖的筷子刺破心脏自我了断,却被监狱干警及时识破,把我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现在,新收犯监狱越来越重视心理矫治工作。领导带头学心理学知识,并通过各种途径在狱警中选拔、培养自己的心理师。目前,新收犯监狱已拥有一个高水平的国家级(二、三级)的心理师群体,有专职,也有兼职,共20多名。心理学知识在干警中不断地得到普及。大家自觉地以这一科学手段为武器,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为在押犯消除“隐形杀手”,一次次地化危机于无形,使罪犯在被监禁的状态下,仍然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应对挫折,消除焦虑、扬帆驶向新生的彼岸。■
编辑:曹参
“集散地”的功能
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会有。
新收犯来自全市四面八方,什么样的人都有——
有的人犯有前科,生怕暴露后加刑,所以一直不敢用真名,直至判了刑,身份还是假的;有的人坐了牢,心里却在担心老婆会不会“飞走”,所以整日价茶饭不思,丧魂落魄;有的人因贪污受贿,锒铛入狱,却难以承受巨大的心理落差,致神思恍惚,思维发生“故障”;有的人“脑有线索,身负余罪”,进了牢房后,心神不定,在提心吊胆中过日子;有的人看上去身板结实,却患有可怕的传染病……
这样的事,在新收犯中实在太多、太多,都等待着管教干警去厘清、去解决。
新收犯每月轮换一次,每次约1000人,还有常押犯(即在本监狱服刑的罪犯)千把人,而整个新收犯监狱的工作人员不足400人,工作任务极其繁重,终日忙得连轴转,虽然如此,但只要新收犯进了门,狱方都得对他们的身份进行仔细的核查。对罪犯的刑期、罪名及有关个人信息都要掌握得一清二楚,发现有出入,即依法予以纠正。对使用假名的犯人,非得搞个水落石出不可!为了对每个犯人的健康负责,狱方对每个新收犯都要进行体检,一旦发现各类传染病患者立即采取各种措施,或隔离,或送院治疗。除了生理上的体检,还要进行心理测试,对不同文化程度的犯人采用不同的测试方式。据统计,新收犯中有15%以上的人患有各类心理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不但有碍于对他们的改造,还会对监区的安全构成威胁。
新收犯监狱就像一张“滤网”,在对所有的新收犯进行“过滤”后,就开始对他们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服刑指导、心理健康测试、认罪服法教育、行为养成训练等一系列集训教育。
从社会走向监狱,从“自由人”变为“不自由人”,每个罪犯都得经历这样一个巨大的“心理落差”。如何让他们平稳地度过这个“心理落差期”,就是新收犯监狱的职责所在。通过一系列的集训、教育,让每个新收犯具备“服刑意识”,了解、掌握监规纪律,有关监狱管理的法规及计分考评、减刑、假释的具体政策等。有一位“从天堂跌入地狱”的原领导干部总以为自己犯罪的程度与其他几名同案犯不相上下,但让他一直想不通的是:为啥唯独他判刑最重?他的胸中塞满了惆怅、焦虑,更有“不平”。“不服气”思想如同一个死结牢牢地缠住了他,怎么也解不开。在新收犯监狱举行的“认罪服法教育”中,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刑事判决中的刑期“上下限”等有关法律知识使他茅塞顿开,明白了自己为啥比别人判得重的道理,心情也随之豁然开朗。后来,他安安心心地开始了服刑生涯……
集训教育结束,狱方还要根据新收犯的表现,对他们作出公正的鉴定评估。大墙“第一站”,肩负着为各监狱输送合格的服刑人员的特殊使命。
这里有一座采之不尽的“富矿”
近8年来,有一个犯罪团伙疯狂地流窜本市金山、南汇、浦东新区等多个地区,先后抢劫(夺)、入室盗窃50多起,总案值高达20余万元。这个犯罪团伙作案手段高超,涉案地区公安机关并串侦查多年,收效甚微。孰料,这个机关算尽的犯罪团伙竟不知不觉地在新收犯监狱显出了原形:不久前,细心的管教干警从两名看上去“循规蹈矩”的新收犯(后查明系这个犯罪团伙的成员)身上发现了蛛丝马迹,并由此找到了破获这起系列盗抢串案的“钥匙”,最后配合刑侦部门一举侦破全案……
新收犯监狱的干警都明白,监狱,除了执行刑罚之外,还有深挖犯罪的责任。身负余罪的罪犯往往把监狱当成“避风港”和“防空洞”,这对监狱和社会都是一种潜在危险。所以,多挖出一个案子,监管场所就多一份安宁,社会治安就多一份太平。
新收犯监狱是罪犯不断输入、分流的轮转“集散地”,吞吐量大,在获取犯罪线索和各类有关信息上具有“近水楼台”的优势。这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多年来,新收犯监狱采用各种方式大力挖掘这座“富矿”,为监管场所的安全、社会的治安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近年来,新收犯中外省市籍罪犯日趋增多,一些罪犯“四假”问题(假姓名、假地址、假履历、假社会关系)突出,“三涉”(涉黑、涉毒、涉枪)、“三无”(无通信、无汇款、无亲属会见)人员比例逐年上升。因此,每逢新收犯入监,主管干警都要找他们谈一次话,一个不漏,摸清其对本次判决的态度、家庭及本人身体情况。新收犯入监7天内,狱方均要向其原籍发函了解情况,对有多处地址的人员则不厌其烦地分别发函。在对回函进行认真复核中,凡遇有重大情况信息不清的,即专题追函核查。从1999年至去年年底,通过外查,发现有前科劣迹人员近200名,“四假”人员近百名,被当地公安机关立案追诉多名。一次,管教小白在接获“曾志添查无此人”的广东回函以后,连夜与另两名管教一起找到那个自称叫“曾志添”的新收犯,同其谈话。经过政策攻心、思想疏导,迫使其讲出了真名叫张XX。原来,张XX是无锡人,先后贩卖毒品2400多克,因其同伙被捕而隐姓埋名,四处流窜。经刑侦部门核查,张XX交代属实。一个隐藏多年的大毒贩就这样被挖了出来。
为使“采矿”工作更富成效,新收犯监狱配足了“采矿”力量:每个分监区都配有一名专职狱侦干部,与分监区长及一名副监区长一起组成“三人攻坚小组”,深入一线,广泛发动管教干部,挖掘犯罪线索。这一举措不断地把“采矿”工作引向深入。
多年来,新收犯监狱除了充分运用“近水楼台”的优势开展深挖工作外,还按照市公安局“追逃办”提供的线索,对所有的新收犯逐个进行比对核查,累计查获公安部网上通缉对象近40名。
新收犯监狱的深挖工作卓有成效,为社会安全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被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委树为关押场所开展深挖工作的一面旗帜。2007年度有4起案件被市政法委评为“突出深挖案例”。监狱创建12年,其中9年连续被评为“上海市深挖犯罪工作先进集体”,还曾被评为全国严打斗争先进集体。
为罪犯消除“隐形杀手”
心理疾病是危及人类生命的“隐形杀手”,关押在监狱里的罪犯,大多患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一些意志力脆弱的罪犯常常会萌生出轻生的念头。有鉴于此,运用心理学等科学手段预防罪犯自杀成了新收犯监狱保障罪犯人权的一项最经常性的工作。
有一年,五分监区新收一个名叫费道明(化名)的罪犯。资料显示,该犯有前科一次,刑满释放后由原籍来沪务工。不久,在路口与人相撞发生口角,激怒之下竟用匕首将对方刺成重伤,构成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鉴于费某是个死缓犯,监狱心理辅导小组将其纳入需要心理辅导的重点对象,采用“测、盯、查、疏”的方式,密切关注费道明的动向。
在费犯入监当天,心理辅导小组要他填写一份《心理咨询需求单》,自述心理状况。费写道:“我心里很难受,觉得特别的愧疚和压抑。”他的想法顿时引起辅导干警的警觉。为了确定费犯的“心病”,辅导干警会同教育科同志对其进行心理测验。测试显示费犯兴奋值、幻想值偏高,自律值偏低,易冲动、敢作为,缺乏自控能力,须及早防范。监区、分监区接到辅导小组的预警后,立即进行部署。从主管干警到值班干警,从监舍到工场间,一张无形的监控网悄然撒开……
有关费犯的信息源源不断地汇集到心理辅导小组。信息表明,费犯对一切都满不在乎,却又十分敏感、脆弱。填写“新收材料”时不愿提及家人,不提供家人的地址……这些都暴露出他内心斗争的激烈。心理辅导小组提请监区提升对他的警戒程度。
不久,信息传来:费犯以写“新收材料”作掩护,偷偷地给他姐姐写信。“他不是声称不知道家人现在的住址吗”?费犯的反常举动引起心理辅导干警的高度警惕。为了不惊动他,决定再观察一段时间。然而,监狱规定的“发信日”已过去了好几天,仍不见费犯交上信件。
事关罪犯生命安全,狱情十万火急!干警们采取果断措施,设法取得了费犯所写的一封长达四页的家信、一份个人物品清单,还有一根削尖的筷子!费犯在家信中写道:“我现在为爸、妈尽孝送终都无法办到,美丽人生对我已失去意义……所以我准备彻底的解脱。”种种迹象表明,费犯内心的绝望、沮丧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面对险情,监区、分监区决定对费某实施“危机干预”。副监区长吕军与心理辅导干警一起制定了干预方案。首先由心理辅导干警连夜对费犯进行心理疏导,缓冲其心理压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次日,副监区长吕军亲自对费犯进行个别开导、教育,鼓励他正视现实,走出误区,费犯终于流下眼泪,承认了自杀企图。
危机过后,费某在《思想汇报》中写道:“由于被判死缓,加上对亲人的愧疚,难以忍受精神上的痛苦,准备用削尖的筷子刺破心脏自我了断,却被监狱干警及时识破,把我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现在,新收犯监狱越来越重视心理矫治工作。领导带头学心理学知识,并通过各种途径在狱警中选拔、培养自己的心理师。目前,新收犯监狱已拥有一个高水平的国家级(二、三级)的心理师群体,有专职,也有兼职,共20多名。心理学知识在干警中不断地得到普及。大家自觉地以这一科学手段为武器,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为在押犯消除“隐形杀手”,一次次地化危机于无形,使罪犯在被监禁的状态下,仍然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应对挫折,消除焦虑、扬帆驶向新生的彼岸。■
编辑:曹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