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课堂中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在教学过程中将常见类型文章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活动的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面向全体,注重个性,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在学生学习方法掌握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提醒学生,必要时甚至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效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中语会理事长王景华先生认为课堂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教学目的的急功近利,忽视对学生的终身培养;阅读方面,重视文本的讲读,轻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以讲带学;青年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不重视课堂教学语言研究;课堂教学评价不科学、不合理等问题。中语会副理事长高迎熙先生指出,高效课堂是“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真功夫。”并且就高效课堂的特征做了如下阐释:在形式上,是学生高效学习的课堂,是教师高效引领的课堂,是师生高效互动的课堂,是学生思维高效碰撞的课堂;在教学内容上,应是丰富知识、增强能力、启迪智慧、升华情感、唤起创新意识的阳光课堂、生态课堂;在检测结果上,应该是目标达成度高、课堂生成性高、学生参与度高、发展性高,教学相长、效果明显。
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笔者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的教学方法这三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收获,以期方家斧正。
一、教师的高效教学行为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一)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所谓高效,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课堂中教师扮演组织者与引导者身份,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教师、文本、学生、环境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是教师自己的修养要提高。教师不仅要努力学习专业理论,提高自己的素养,还要大量阅读文学著作,扩大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反思、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实践智慧。这样才能有效的确立“用文本”的正确教材观,创造性的运用文本。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巢宗祺教授曾指出语文教师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因素在于学养、理念、技能和方法。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大量的阅读,我们应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指导者,对文本而言,教师本身又是一个解读者和探究者。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拥有量、方法态度都要与时俱进,成为一个自觉的自我发现者。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容纳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才能不因学生形形色色的解读不同于“标准”解读而忧心忡忡,同时才能成为平等的首席,进而帮助学生正确的解读文本。换句话说,一个语文老师没有对自己手中的文本进行一番详尽的解读,那么课堂上何来高效。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是学没有收获,既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因此,我们教师要先提高自己的文學素养。
(二)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发展学生个性角度来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从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方面来完善学生的个性。从这个意义来讲,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是语文教学的任务。
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如“晨读制度”、“图书交换制度”、“手拉手一帮一制度”等。接手新班时,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求学生读一篇课文必须先标上小节号,必须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每天的晨读就是背诵精美古诗文。当以上的制度、方法完善并实施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在学习上也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有些习惯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养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一学年下来,学生已经会背六十多首古诗了。
2.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处理,应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就表明教材是“材料”是“例子”。在语文教学中,我将教材内容进行归类,分为“写人记事”、 “童话”、“古诗”、“散文”等。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类型文章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例如:“写人记事”的文章,我让学生按这几步去学习:第一步,读课文,必须要了解课文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第二步,读课文,必须要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第三步,抓住文中描写人物有关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语句,反复读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我认为教师应该寻找一种教学模式。例如:童话类体裁的“怎么教”,古诗类体裁“怎么教”,散文类体裁“怎么教”,等等。将一本书中的所有课文,都按体裁分类,根据不同体裁类型划分不同教学模式。这样,不就可以在实践中运用模式来简化教学了吗?
正因为有了模式,才使他们不必花费心思去琢磨一节课要先讲什么,再讲什么的大体思路而去占用时间了。有了模式有了时间,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章的欣赏和批判中来,就可以对文本进行研究去思考具体策略,就可以把自己读出来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
轻轻松松地把“教什么”以不同体裁分类,填充到一般模式之中,可以为我们简单教语文提供一种保障,为建立高效课堂提供一个前提。余映潮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教师要努力地对课文进行发现,从而让读写活动内容更加有趣、有味、有效”,很值得我们研究。
3.教师要善用教学策略
①学习语言的策略。每天利用课前3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注意力集中训练,让他们听我说的一段话,或一个小故事,然后让学生口述。长期的对学生听、说的基本训练,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②积累语言的策略。平时要求每位学生每天搜集五条名言或警句(不重复),每学完一篇课文就要求学生把课文或精辟的语段都要背诵下来,以此作为学习语文的基础。听写练习,在学生读过课文后,然后把其中一些关键词句选出来,进行听写。这样做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积累词语,巩固学生对词意的理解,作为积累语言的一项。听记训练,利用自习课,对学生进行听记能力的训练。在老师读完一个故事后,让学生以复述故事的形式把故事记录下来。这种听记的训练也作为积累词语的一项。
③运用语言的策略。坚持每日一篇500字左右的日记;课后,给学生留一些实践性练习作业,例如续写故事等等,给学生们一片自由练习、运用语言的天地,教学效果良好。
二、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活动的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首先,要将读书时间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不能让读书成为阅读课上的形式,走过场,草草了事。那样的读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
其次,应当在学生学习方法掌握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特别是合作学习,除了明确学习目标外,还应当制定小组长职责。让小组长真正成为合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发言者,使小组学习有序、有效的开展。采用小组长轮换制,调动每个学生参与。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時,教师应在巡视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提醒学生,必要时甚至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这样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才会有效果。
最后,在阅读教学的展示、交流时,往往一位学生答对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一位学生答错了,就请第二位、第三位,直至有一位答对了,于是,该问题也就解决了。一位学生答对了,就能代表全班学生都懂了吗?显然,这是重结论、轻过程,面向少数人的表现。同时,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较普遍,如:一些学生掌握了,另一些学生还没有掌握,就会受到批评。提出把学习主动权给学生,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读思议进而感受文本内容,培养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是创建高效课堂的保障
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生活处处有语文,身边处处用语文,只有让丰富多元的生活与语言教学有机融合,才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才可以涵养学生的审美观,才可能奠定学生们宽厚的人文基础,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
(一)提高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和延伸,是学生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学生除了学好教材以外,再阅读一些其他书籍,既可以丰富词语,又可以广泛的学习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读写能力,进而养成自学的习惯。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首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将一些浅显易懂的课文当作故事课来上。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组织课外读书活动,如:开展读书竞赛活动,诗歌朗诵会,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谈体会,谈收获,相互启发。这样,有利于促进课外阅读深入持久地开展。每次活动结束后,认真总结,表扬认真阅读的学生,鼓励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增加学生阅读量的积累
假期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按照课标推荐的书目,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鲁宾逊漂流记》等,开学时把读书笔记交上来。我从中挑选出比较好的在班上加以点评,分小组交流心得感受。两学年下来后,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也渐渐被养成。
课外阅读有力的支撑着语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口语交际的课堂上或是作文的批阅过程中,时常会听到或看到学生语出惊人的话语或警句。我想,这些怎么能与课外阅读分开呢?
以上三点,仅是笔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粗浅看法,我深知创建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法、学生长期的阅读积累和课外阅读的配合辅佐。构建新课标下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还需要语文界的同仁们不断探索。
(责任编辑:龙大为)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效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中语会理事长王景华先生认为课堂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教学目的的急功近利,忽视对学生的终身培养;阅读方面,重视文本的讲读,轻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以讲带学;青年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不重视课堂教学语言研究;课堂教学评价不科学、不合理等问题。中语会副理事长高迎熙先生指出,高效课堂是“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真功夫。”并且就高效课堂的特征做了如下阐释:在形式上,是学生高效学习的课堂,是教师高效引领的课堂,是师生高效互动的课堂,是学生思维高效碰撞的课堂;在教学内容上,应是丰富知识、增强能力、启迪智慧、升华情感、唤起创新意识的阳光课堂、生态课堂;在检测结果上,应该是目标达成度高、课堂生成性高、学生参与度高、发展性高,教学相长、效果明显。
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笔者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的教学方法这三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收获,以期方家斧正。
一、教师的高效教学行为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一)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所谓高效,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课堂中教师扮演组织者与引导者身份,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教师、文本、学生、环境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是教师自己的修养要提高。教师不仅要努力学习专业理论,提高自己的素养,还要大量阅读文学著作,扩大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反思、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实践智慧。这样才能有效的确立“用文本”的正确教材观,创造性的运用文本。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巢宗祺教授曾指出语文教师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因素在于学养、理念、技能和方法。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大量的阅读,我们应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指导者,对文本而言,教师本身又是一个解读者和探究者。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拥有量、方法态度都要与时俱进,成为一个自觉的自我发现者。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容纳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才能不因学生形形色色的解读不同于“标准”解读而忧心忡忡,同时才能成为平等的首席,进而帮助学生正确的解读文本。换句话说,一个语文老师没有对自己手中的文本进行一番详尽的解读,那么课堂上何来高效。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是学没有收获,既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因此,我们教师要先提高自己的文學素养。
(二)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发展学生个性角度来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从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方面来完善学生的个性。从这个意义来讲,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是语文教学的任务。
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如“晨读制度”、“图书交换制度”、“手拉手一帮一制度”等。接手新班时,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求学生读一篇课文必须先标上小节号,必须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每天的晨读就是背诵精美古诗文。当以上的制度、方法完善并实施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在学习上也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有些习惯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养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一学年下来,学生已经会背六十多首古诗了。
2.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处理,应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就表明教材是“材料”是“例子”。在语文教学中,我将教材内容进行归类,分为“写人记事”、 “童话”、“古诗”、“散文”等。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类型文章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例如:“写人记事”的文章,我让学生按这几步去学习:第一步,读课文,必须要了解课文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第二步,读课文,必须要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第三步,抓住文中描写人物有关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语句,反复读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我认为教师应该寻找一种教学模式。例如:童话类体裁的“怎么教”,古诗类体裁“怎么教”,散文类体裁“怎么教”,等等。将一本书中的所有课文,都按体裁分类,根据不同体裁类型划分不同教学模式。这样,不就可以在实践中运用模式来简化教学了吗?
正因为有了模式,才使他们不必花费心思去琢磨一节课要先讲什么,再讲什么的大体思路而去占用时间了。有了模式有了时间,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章的欣赏和批判中来,就可以对文本进行研究去思考具体策略,就可以把自己读出来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
轻轻松松地把“教什么”以不同体裁分类,填充到一般模式之中,可以为我们简单教语文提供一种保障,为建立高效课堂提供一个前提。余映潮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教师要努力地对课文进行发现,从而让读写活动内容更加有趣、有味、有效”,很值得我们研究。
3.教师要善用教学策略
①学习语言的策略。每天利用课前3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注意力集中训练,让他们听我说的一段话,或一个小故事,然后让学生口述。长期的对学生听、说的基本训练,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②积累语言的策略。平时要求每位学生每天搜集五条名言或警句(不重复),每学完一篇课文就要求学生把课文或精辟的语段都要背诵下来,以此作为学习语文的基础。听写练习,在学生读过课文后,然后把其中一些关键词句选出来,进行听写。这样做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积累词语,巩固学生对词意的理解,作为积累语言的一项。听记训练,利用自习课,对学生进行听记能力的训练。在老师读完一个故事后,让学生以复述故事的形式把故事记录下来。这种听记的训练也作为积累词语的一项。
③运用语言的策略。坚持每日一篇500字左右的日记;课后,给学生留一些实践性练习作业,例如续写故事等等,给学生们一片自由练习、运用语言的天地,教学效果良好。
二、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活动的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首先,要将读书时间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不能让读书成为阅读课上的形式,走过场,草草了事。那样的读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
其次,应当在学生学习方法掌握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特别是合作学习,除了明确学习目标外,还应当制定小组长职责。让小组长真正成为合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发言者,使小组学习有序、有效的开展。采用小组长轮换制,调动每个学生参与。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時,教师应在巡视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提醒学生,必要时甚至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这样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才会有效果。
最后,在阅读教学的展示、交流时,往往一位学生答对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一位学生答错了,就请第二位、第三位,直至有一位答对了,于是,该问题也就解决了。一位学生答对了,就能代表全班学生都懂了吗?显然,这是重结论、轻过程,面向少数人的表现。同时,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较普遍,如:一些学生掌握了,另一些学生还没有掌握,就会受到批评。提出把学习主动权给学生,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读思议进而感受文本内容,培养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是创建高效课堂的保障
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生活处处有语文,身边处处用语文,只有让丰富多元的生活与语言教学有机融合,才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才可以涵养学生的审美观,才可能奠定学生们宽厚的人文基础,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
(一)提高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和延伸,是学生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学生除了学好教材以外,再阅读一些其他书籍,既可以丰富词语,又可以广泛的学习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读写能力,进而养成自学的习惯。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首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将一些浅显易懂的课文当作故事课来上。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组织课外读书活动,如:开展读书竞赛活动,诗歌朗诵会,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谈体会,谈收获,相互启发。这样,有利于促进课外阅读深入持久地开展。每次活动结束后,认真总结,表扬认真阅读的学生,鼓励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增加学生阅读量的积累
假期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按照课标推荐的书目,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鲁宾逊漂流记》等,开学时把读书笔记交上来。我从中挑选出比较好的在班上加以点评,分小组交流心得感受。两学年下来后,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也渐渐被养成。
课外阅读有力的支撑着语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口语交际的课堂上或是作文的批阅过程中,时常会听到或看到学生语出惊人的话语或警句。我想,这些怎么能与课外阅读分开呢?
以上三点,仅是笔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粗浅看法,我深知创建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法、学生长期的阅读积累和课外阅读的配合辅佐。构建新课标下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还需要语文界的同仁们不断探索。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