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存在实践创新薄弱、教师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为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中,高校应按照不同专业的特点系统编写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编写专业心理学教材,尝试着将专业心理课设置成学校的专业必修课,努力提升心理教师团队的总体实力。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86-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新课改的推进,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以及精品课程不断出现,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然而,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其设置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课程效果的有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进行研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关键点,提出推动其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内容以及授课方法等方面并未真正反映出高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生平时的实践指导环节,例如学生心理咨询、学生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剧表演以及心理沙龙等诸多形式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然而,这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未能充分体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专业实践进行指导的创新性。具体而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大部分为“双师型”教师,他们不仅具有专业文凭,还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他们一方面承担心理健康理论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升其心理素质。然而,现阶段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公共课,仅仅从理论上对学生开展心理知识传授活动。所以,并未真正发挥“双师”的实际功能,这种单纯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并未充分反映出如其他专业知识的实用性以及操作性,从而没有对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进行正确定位,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设置不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要求。如果依据专业课程状况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设置,一定要凸显实践在课程安排里面的比重,这样才会真正与人才培养的要求相符合。但是,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部分为理论教学,没有或者较少有实践的机会。另外,其课程内容大部分是心理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学习这样的理论不能和其他专业理论一样可以直接将其应用在实践中,解决实践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里面,不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以及相关要求。
(三)对课程改革缺乏整体性研究。尽管一些教师探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问题,同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他们仅仅是对该课程的某些细小环节实施理论探讨,而对课程改革的整体性研究相对较弱,未从深层次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更有针对性、更深入地参与各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不同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毕业之后,所处的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和问题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所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尽相同。我们首先要理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不要在现有基础上更有针对性、更深入地参与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以更有效地提升各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等素质。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必须创新。目前,我们应关注高校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涉及的内容是不是能够与学生对该课程的需求相符合,其内容是不是存在着非常强的实用性,以及是不是能够给不同专业学生的社会生存以及发展带来指导作用,即应能细致深入论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阐明对学生成才成长最有帮助意义的理论。
(三)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整体素质。应关注实施心理健康教师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改革,探讨高校现有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不是完全胜任,心理健康课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应该如何设计。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按照不同专业的特点系统编写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现阶段,大多数高校使用的教材大部分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其内容很少能够涉及行业心理健康范畴。从学生对行业心理健康需要的视角下进行分析,这些教材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因此,各高校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发展问题,在对不同专业对应的行业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入细致探讨之后,开展行业心理健康讲义的撰写,编写出与各个专业相符合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
(二)将高校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与专业学习、行业工作等心理结合起来,编写专业心理学教材。如前所述,高校不同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毕业之后,所处的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和问题是大不相同的,所以,不仅是各专业学生、各行业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各具特点,各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德育心理以及各行业员工的角色心理、工作心理等的特点和规律也各具特点,而且,这些心理特点和规律与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各高校除了要组织专家学者研究、编写各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还要组织力量对各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德育心理以及各行业员工的角色心理、工作心理等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编写出相关教学内容。然后,把两方面教学内容整合成为专业心理学教材,其中既有专业学生学习心理、德育心理、心理健康内容,也有该专业对应的行业员工的角色心理、工作心理、心理健康的内容,等等。这样的教材,既体现了系统性,也实现了针对性,将对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例如,学校的商务文秘专业学生,他们毕业之后一般到企业以及政府单位负责文秘相关工作,这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探讨企业以及政府单位文秘相关工作人员所具有的心理,以及自己需要拥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等内容,利用课程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该类行业领域工作者的心理知识,这样有助于其毕业后可以较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使其能够在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上从事自己的工作,最终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尝试将专业心理课设置成学校的专业必修课。若是编写出专业心理学,就可以尝试着把它设置为大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打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仅为公共课的局面。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包含一般常识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而且还能获得专业心理学课程的相应学分。同时,在教学方面,教师将更能借鉴专业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模式将变得更富有灵活性,更能够促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四)多种措施并举,努力提升心理教师团队的总体实力。高校可通过以下途径,促使现有的公共课心理健康教师转变成专业心理学教师,充实心理学教师队伍,提升专业心理学教师队伍综合素质。首先,组织开展深入调研和挂职锻炼活动,促使公共课心理健康教师转变成专业心理学教师。学校要以编写专业心理学教材为契机,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深入相关专业师生当中去,深入该专业对应行业员工当中去,开展调研和挂职锻炼,全面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借此把现有的心理健康教师“改造”成既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又熟悉专业行业心理的专业心理学教师。其次,通过转岗培训或引进人才的方式,充实专业心理学教师队伍。把公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转变成专业心理学课程之后,各高校心理学教师队伍需要不同程度的扩充。要扩充队伍,一是通过动员现有在职教师转岗培训,充实心理学教师队伍;二是通过引进人才来充实,既可引进应届毕业大学生,也可外聘行业领域熟悉心理学的相关专家,他们专门负责给广大学生传授行业心理学相关理论,利用他们在生产一线的亲身经验,为学生提供最为真实可靠的行业心理相关理论。最后,多措并举,提升心理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是继续组织心理学教师深入专业、师生和用人单位,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查研究和挂职锻炼,了解专业发展和行业发展情况,了解在校学生、实习学生和行业员工的心理变化情况。二是组织心理学教师参加国培、省培、校培等培训活动,帮助他们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技能和提高教学水平。三是鼓励学校心理学教师和行业工作者,共同开展学生心理和员工心理课题研究,促进彼此专业水平的提升。
总之,高校一定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将此工作当做提高学校内涵建设水平的重要支撑点来抓。要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系统推进此项改革工程,以促进学生掌握专业学习心理、行业工作心理和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品刚.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观念与行为[J].新课程研究(中旬),2010(9)
[2]毛智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8)
[3]蓝琼丽,等.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4)
【作者简介】张时碧(1970- ),男,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86-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新课改的推进,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以及精品课程不断出现,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然而,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其设置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课程效果的有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进行研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关键点,提出推动其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内容以及授课方法等方面并未真正反映出高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生平时的实践指导环节,例如学生心理咨询、学生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剧表演以及心理沙龙等诸多形式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然而,这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未能充分体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专业实践进行指导的创新性。具体而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大部分为“双师型”教师,他们不仅具有专业文凭,还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他们一方面承担心理健康理论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升其心理素质。然而,现阶段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公共课,仅仅从理论上对学生开展心理知识传授活动。所以,并未真正发挥“双师”的实际功能,这种单纯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并未充分反映出如其他专业知识的实用性以及操作性,从而没有对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进行正确定位,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设置不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要求。如果依据专业课程状况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设置,一定要凸显实践在课程安排里面的比重,这样才会真正与人才培养的要求相符合。但是,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部分为理论教学,没有或者较少有实践的机会。另外,其课程内容大部分是心理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学习这样的理论不能和其他专业理论一样可以直接将其应用在实践中,解决实践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里面,不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以及相关要求。
(三)对课程改革缺乏整体性研究。尽管一些教师探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问题,同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他们仅仅是对该课程的某些细小环节实施理论探讨,而对课程改革的整体性研究相对较弱,未从深层次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更有针对性、更深入地参与各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不同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毕业之后,所处的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和问题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所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尽相同。我们首先要理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不要在现有基础上更有针对性、更深入地参与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以更有效地提升各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等素质。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必须创新。目前,我们应关注高校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涉及的内容是不是能够与学生对该课程的需求相符合,其内容是不是存在着非常强的实用性,以及是不是能够给不同专业学生的社会生存以及发展带来指导作用,即应能细致深入论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阐明对学生成才成长最有帮助意义的理论。
(三)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整体素质。应关注实施心理健康教师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改革,探讨高校现有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不是完全胜任,心理健康课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应该如何设计。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按照不同专业的特点系统编写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现阶段,大多数高校使用的教材大部分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其内容很少能够涉及行业心理健康范畴。从学生对行业心理健康需要的视角下进行分析,这些教材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因此,各高校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发展问题,在对不同专业对应的行业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入细致探讨之后,开展行业心理健康讲义的撰写,编写出与各个专业相符合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
(二)将高校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与专业学习、行业工作等心理结合起来,编写专业心理学教材。如前所述,高校不同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和毕业之后,所处的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和问题是大不相同的,所以,不仅是各专业学生、各行业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各具特点,各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德育心理以及各行业员工的角色心理、工作心理等的特点和规律也各具特点,而且,这些心理特点和规律与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各高校除了要组织专家学者研究、编写各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还要组织力量对各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德育心理以及各行业员工的角色心理、工作心理等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编写出相关教学内容。然后,把两方面教学内容整合成为专业心理学教材,其中既有专业学生学习心理、德育心理、心理健康内容,也有该专业对应的行业员工的角色心理、工作心理、心理健康的内容,等等。这样的教材,既体现了系统性,也实现了针对性,将对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例如,学校的商务文秘专业学生,他们毕业之后一般到企业以及政府单位负责文秘相关工作,这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探讨企业以及政府单位文秘相关工作人员所具有的心理,以及自己需要拥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等内容,利用课程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该类行业领域工作者的心理知识,这样有助于其毕业后可以较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使其能够在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上从事自己的工作,最终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尝试将专业心理课设置成学校的专业必修课。若是编写出专业心理学,就可以尝试着把它设置为大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打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仅为公共课的局面。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包含一般常识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而且还能获得专业心理学课程的相应学分。同时,在教学方面,教师将更能借鉴专业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模式将变得更富有灵活性,更能够促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四)多种措施并举,努力提升心理教师团队的总体实力。高校可通过以下途径,促使现有的公共课心理健康教师转变成专业心理学教师,充实心理学教师队伍,提升专业心理学教师队伍综合素质。首先,组织开展深入调研和挂职锻炼活动,促使公共课心理健康教师转变成专业心理学教师。学校要以编写专业心理学教材为契机,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深入相关专业师生当中去,深入该专业对应行业员工当中去,开展调研和挂职锻炼,全面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借此把现有的心理健康教师“改造”成既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又熟悉专业行业心理的专业心理学教师。其次,通过转岗培训或引进人才的方式,充实专业心理学教师队伍。把公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转变成专业心理学课程之后,各高校心理学教师队伍需要不同程度的扩充。要扩充队伍,一是通过动员现有在职教师转岗培训,充实心理学教师队伍;二是通过引进人才来充实,既可引进应届毕业大学生,也可外聘行业领域熟悉心理学的相关专家,他们专门负责给广大学生传授行业心理学相关理论,利用他们在生产一线的亲身经验,为学生提供最为真实可靠的行业心理相关理论。最后,多措并举,提升心理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是继续组织心理学教师深入专业、师生和用人单位,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查研究和挂职锻炼,了解专业发展和行业发展情况,了解在校学生、实习学生和行业员工的心理变化情况。二是组织心理学教师参加国培、省培、校培等培训活动,帮助他们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技能和提高教学水平。三是鼓励学校心理学教师和行业工作者,共同开展学生心理和员工心理课题研究,促进彼此专业水平的提升。
总之,高校一定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将此工作当做提高学校内涵建设水平的重要支撑点来抓。要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系统推进此项改革工程,以促进学生掌握专业学习心理、行业工作心理和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品刚.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观念与行为[J].新课程研究(中旬),2010(9)
[2]毛智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8)
[3]蓝琼丽,等.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4)
【作者简介】张时碧(1970- ),男,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