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前停药有讲究

来源 :人生与伴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ol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对待手术患者的焦虑
  
  患者在听到要做手术的消息后,最常见的心理反应便是焦虑。他们担心手术效果不好;担心不能彻底治愈或留下后遗症,从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能力;更担心因手术意外而丧生等。虽然一些患者否认自己的焦虑情绪,却表现出坐立不安、食欲不振、失眠、寡言等情形。心理焦虑可引起一系列生理改变,如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增高等。我们通常称之为“耗能反应”。它会使患者的能量消耗急骤增加,影响术后的恢复。若能避免这种不良反应,便可以使患者的身体积蓄能量,具备与疾病抗争的能力,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那么,是否焦虑水平越低越好呢?有人曾按照术前焦虑水平,将患者分为高、中、低三组,结果发现中度焦虑组术后适应性最佳,原因是这些患者对手术将带来的影响(疼痛、不适等)有较现实的看法和心理准备,情绪较稳定;高度焦虑者则过度紧张、恐惧、多疑、敏感;低度焦虑者对手术可能带来的困难缺少思想准备,当他们一旦体验到痛苦,便会出乎意料地紧张、愤怒和沮丧。
  
  面对患者的焦虑,家属应该怎么做
  
  1.家属应先了解手术的目的,充分比较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利弊。只有自身冷静、踏实,才可能给患者实在的心理安慰。在劝导患者时,更要借用术后已恢复的患者的实例进行开导,使患者对手术抱有积极态度。
  2.不要只说空泛的宽心话,否则会导致患者感觉你不是真心关心他,而产生对立情绪。要避免患者对手术盲目乐观,要让其对手术中及手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如告知:术中虽然应用麻醉剂,但仍会有因牵拉而引起的不适;术后长时间保持一种体位会引起全身的疲劳不适;术后几天内会出现正常的体温增高;少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并发症以及手术可能会给将来生活带来哪些变化等。
  3.帮助患者学习必要的行为应对方法,包括床上大小便,主动咳嗽排痰,放松刀口周围的肌肉以减轻伤口疼痛,学习怎样在别人协助下翻身、坐起等。
  4.临近手术时,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训练,如全身放松的姿势,集中思想,安定心绪,尽量想一些令人高兴的情景和事情,从而主动控制紧张情绪,达到身心舒畅的境界。
  5.术前患者的焦虑情绪经常会有反复或起伏,尤其当看到同类疾病患者手术后有某些不顺利时,情绪波动会更明显。家属对此要有思想准备,可以在请教医生、护士的情况下,耐心反复地给患者做工作。切忌自己丧失信心。
  
  如何消除手术患者的恐惧感
  
  疼痛,是手术创伤使患者体验到的极不愉快的主观感觉。然而患者的心理状态,既可以使疼痛加剧,也可以使疼痛减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士兵尽管伤势很重,但在治疗过程中,疼痛反应却并不明显,因为他们对自己能从战场上死里逃生和得到有效治疗深感幸运,这种心情把痛苦掩盖了。但大多数伤势较轻的平民,却因感到自己“倒霉”而疼痛反应强烈。
  所以,家属在术前应帮助患者认识到,手术后伴随一段时间的伤口疼痛是正常的;每个人对疼痛的敏感程度有差异,自己比别人疼得重一些并不一定是手术做得不好或伤口有什么问题;术后的疼痛,通过适当用止痛药和改善心理状态,是可以耐受的;要告诉患者过多应用止痛药对身体有害,以便患者对忍受一定程度的疼痛有心理准备。
  手术后应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诱导他们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除让患者适当安静休息外,还应让其接受各种正常的信息和刺激,如轻声的谈话、轻松的音乐、柔和的光线和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事。
  
  如何改变被动依赖心理
  
  手术后的患者,往往认为自己闯过一大关,伤了元气,该好好休息保养了。于是,一些生活能自理的事如洗脸、漱口、大小便、翻身、吃饭、喝水等,都想依赖家属和护士包办,加之部分患者术后身体带有各种管子(如胃管、尿管、输液管、各种引流管等),从客观上又增加了患者活动的心理负担。
  其实,这种心理状态对术后病体恢复和器官功能锻炼是极其有害的。任何患者手术后,都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早活动。这样从生理角度,可以避免许多并发症;从心理角度,可使患者受到鼓舞,相信自己的治病效果明显,从而精神愉快。临床实践证明,那些坚持自我护理的患者,比听任家属、护士代劳的患者要恢复得快。
  家属不必要的怜悯和同情会加剧患者的痛苦感和依赖心理,使患者难与医生、护士有效配合。这也是当前许多医生、护士感到苦恼的事。正确的心理护理是,要让患者看到自己的身体功能,相信医生护士的劝解,认识到要恢复健康,静养只是权宜之计,关键是通过活动,调动自身的积极因素,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真正减轻痛苦,改善预后。在这里,必要的行为疗法也是可取的,如鼓励、协助患者进行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动,提高其自信心,逐步消除被动依赖心理。
  
  据《保健医苑》
其他文献
很多女子有这样的经历,失恋,怨怼,自暴自弃,随意找个人爱,缝补伤痕,填补空虚。  那一年,她也是。  该是如何低落的心情,整个世界都变成了灰色,一个人,无论如何都无力自救。于是去喝酒,去泡吧,去蹦迪,去做那些曾经觉得无聊的事,不知道是为了惩罚爱情还是惩罚自己。  然后她遇见他,眼神温和的男子。他对她有怜惜,而她正要抓住什么,于是走到了一起。  男子对她很好,仔细呵护,小心照顾。而她,根本不去分辨爱
你有没有过对一个陌生人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有没有过“有人在看你”的体验?其实,这些可能都是大脑出错后玩的“鬼把戏”。科学家最近对“似曾相识”等3种大脑错觉进行了研究,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似曾相识    几乎每人都有过“似曾相识”的体验:当人们身处一个全新场景时,会有几秒钟的时间,觉得完全了解或确切经历过这些场景。是一个声音、一种味道或某一瞬间的场景,都可能激起一个人这种再次回忆的感觉。  最
他一直与父亲没有多少交流,他们彼此都是沉默寡言的人,他一路读书顺畅,几乎没有让父亲费过多少气力。事实上,即便是他有了问题,也不会去找父亲,更多的时候他选择自己独自承受。他一直以为,父亲对他像对家中某件可有可无的摆设,记不记得都不敢说,更不必说用心呵护。  所以他一路读书,选择的几乎都是离家很远的学校。大学是在北方,研究生是在更远不可及的英国。回国后因为热爱摄影,选择了做自由摄影师。南来北往,在父亲
青竹站在公司食堂的过道里,一手端着饭盒,一手举着勺子,心不在焉地敲。  小公司的食堂总是这样,很狭小,很昏暗,很自助。现在挤在几大盆菜前的人们,上午和下午咬咬牙,可以当一回白领,只有中午的时光有些狼狈,因为肚子永远比领子重要。  李家明打好了饭菜,经过青竹,捂着饭盒问,美女,猜猜今天吃什么?  青竹咬牙切齿地说,炒豆芽!  李家明认真地说,错!我保证不是炒豆芽,快见底了,自己看去吧。  青竹懒洋洋
开始的时候,小美并没有注意到我。  我们是同事,我到策划部送文件,她倚着窗口打电话,声音低低的,偶尔清脆的笑,她的腰肢那么纤细,穿一件短短的A字裙,样子很风情。  我并没有像电影里的愣头青一样撞在玻璃上,而是打了招呼,放下资料便离开了。  转过电脑隔间,便是我工作的技术部了。我坐下来,照例处理客户反馈的信息,坐在身边外号蛇头的男同事问我:“嘿,怎么样?很漂亮吧?”  自从小美应聘到公司,像我这样借
2008年冬天,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席卷了世界,破产、倒闭、裁员、降薪……新闻里每天播报的信息正如四面楚歌,乱了人心——正是这样的特殊时期,一种以“宏扬团队精神、解放自我、释放心灵”为主题的拓展训练活动在各地兴起。2009年5月中旬,社科联也组织了此项活动,人生与伴侣杂志社的七名员工代表杂志社参加了这次拓展活动。  活动时间很短,只有两天,可是这短短两天,却让大家都感觉到了震撼——来自心灵的震撼。表
在我大学毕业第五个年头的初冬,得悉父亲病逝的噩耗,我迅即赶回老家,哪想母亲也因多年劳疾而一病不起。料理完父亲的后事,陪母亲小住三天,在赶回省城的前一天,我去镇中学看望了我初中时的班主任温老师。望着老师慈祥的面容,回想父亲的离去,母亲的病痛,加之城里的妻子又下岗,两岁的儿子先天痴呆,我不禁泪眼婆娑,将一腔苦水倾吐给老师。我对生活厌倦、茫然,乃至痛不欲生。只见温老师睁大眼睛,紧紧拉住我的手,嘴唇微微发
1 周末一大早,她就米了,戴着她比较时尚的太阳帽,穿着她最喜欢的红上衣,像进京的诰命夫人一样兴高采烈地到我家来了,而身后的出租车上,司机搬下来两桶色拉油,一袋大米,几斤猪肉,还有两条活蹦乱跳的鱼。鱼大欢快了,一下子蹦了出来落在地上,她蹲下身去抓,鱼又跳了起来,她扑了个空,双膝一下子跪在那里,头上那顶太阳帽也很喜剧地盖在她脸上,我看不到她脸上的表情,只是听到她痛苦地哎哟一声,而当在出租车这边的我,放
如今,它有另外的名称了,如腮红。而我一直喜欢叫它胭脂。太灵性的名字,这样两个字,不说发音,单单看上去,亦是难以替代的妩媚。  曾经,胭脂代表的,多是风月。小时候,电影中风月场所的女子,都用胭脂。雕刻精美的匣子里,装着一只只妩媚的胭脂盒子,打开,各色的风情便散发出来,停留在女子腮边,又将那风情一路蔓延……  又加上李碧华的经典之作《胭脂扣》,更是将胭脂推入了风尘。想那女子如花,带着胭脂的妩媚,一路从
春风的手,在心上轻轻一捻,忽然地,就想起一个人来。  认识他是早春,刚刚自一场失恋里逃出来,脸上兀自笑得嫣然,心已灰成一寸寸的败絮,失魂落魄之际,握住了他的手,不为爱,只为贪恋他手心里的那点暖。  夜半时分,辗转反侧,旧事突然疯狂地啮咬旧伤,只觉茫茫天地间只剩我一个,流不出眼泪,连叹息也没有。于是,拨他的手机,求他对我说话,不要停下来。他便一直说,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我只是需要这些声音,来填充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