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等效翻译理论下的归化与异化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love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归化与异化
  (一)归化与异化的起源
  归化与异化这两个概念来源于外国学者凡蒂于1995年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提出的,用来描写翻译策略的两个术语。凡蒂是借用了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兼翻译家施莱尔马赫(1768-1834) 的思想。1831年,施莱尔马赫在他著名的演讲《论翻译的不同方法》中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如果让读者靠近作者的语境,他就能感受到异国的情调。在此,施莱尔马赫使用了"异化"一词。根据上述两种翻译情况,施莱尔马赫提出了以作者为中心的译法和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法,这一做法突破了传统的直译和意译的界限,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凡蒂的异化/归化观无疑受到施莱尔马赫理论的启发。不过,施莱尔马赫的理论是基于德国的阐释学之上,而凡蒂却将施莱尔马赫的论点放在后殖民的语境下来考察, 从而得出了异化的翻译主张。他对归化翻译界定为: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对异化界定为: 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很显然,凡蒂的概念界定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二)归化与异化的优劣势
  异化的优势归纳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点:异化有利于保存源语文化的"异域风情", "洋气", 忠实地传达源语文化; 有利于目的语国家的读者真实地了解源语国家的文化特色, 从而了解源语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别, 符合各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需要;有利于丰富目的语国家的语言形式。但是, 用"异化"方法翻译的作品, 可能会造成语言生硬,不流畅,给读者一种不地道之感。
  归化能打破原文的束缚,在异化不能达意的情况下传达原文精神,使得译文语言流畅、通顺,可读性强,易于被读者接受。其劣势就是往往把源语文化的异质成分转化为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内容,因而牺牲原文的负载信息,抹掉了源语文化的特色。另外,归化的译文一方面可能会带来目的语读者对原作的误读,另一方面也无助于不同语言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等效翻译原则
  19世纪末期,泰德勒,英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在他的《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著名的泰德勒三原则即: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译文的风格、笔调应与原文性质相同,译文应像原文一样流畅自然。从他的三原则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十分强调译文的效果,那就是奈达所提出的译者应尽量做到译文对译文接受者所产生的全部作用或总体效果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产生的效果相等。
  受泰德勒的启发,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理论,随后为了避免引起误解,改为"功能对等"理论。其中奈达提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上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且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在进行等效翻译原则时,奈达提出了三个重要的概念,即:接受者,效果和对等。
  (一)接受者概念(receptor)
  奈达认为翻译是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传递的过程如下:
  
  原文作者 S1 发出信息 M1 ,被原文接受者 R1 接受。译者既是接受者 R1 又是发源者 S2 ,他像 R1 一样接受M1 ,然后在一个文化、 历史背景截然不同的环境里发出的信息 M2 ,并希望 M2 能被译文读者 R2 接受。由此可见 ,接受者是信息传递的终点。以前的翻译理论认为译文M2是信息传递的终点 ,因而比原文 M1 和译文 M2 来判断译文是否忠实;而等效原则对比两种接受者的反应 ,把重点放在读者上面, 这就要求译者对两种语言的接受者心中有数, 即了解接受者群体共同历史背景、文化特征,思想认识和语言习惯。译者必须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直觉。另一方面, 译者又是疑问的创造者, 他对所译题材非常熟悉, 因而会不自觉地认为译文读者对原文题材也同样熟悉 ,他的译文往往会超出译文读者的理解力。所以译者必须对译文读者有充分的了解, 这样才能使译文被接受。
  (二)效果概念(effect)
  效果概念明确了效果是指信息对接受者的全部作用也就是接受者从信息中获得的一切理想和感受。奈达指出: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信息。翻译就是再现原文信息 ,而信息包括意义和问题两方面 ,无论是再现意义还是再现文体 ,译者都应在相提并论效果即功能对等上下功夫。例如英语习语 "lick one's boots" ,如果按照异化策略译成 "舔某人的鞋子" ,中文读者当然能明白其意义, 但他对译文的反应 ,既译文在中文读者身上产生的效果却与原文在英语读者身上产生的效果不同, 因为 "舔某人的鞋子" 不是习语。在这种情况下, 中文读者会说: "拍某人的马屁" 。而译者追求的也正应该是这种效果的对等。
  (三)对等概念(equivalence)
  对等概念强调了 "对等" 是相对的 ,因为语言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这种统一具有任意性并且复杂多变 ,所以在把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时 ,有时为保留内容不得不改变形式。当然 ,在表达同一内容时译文形式与原文形式如果巧合 ,那就更好;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保留形式。但如果过于追求形式对等, 必然会引起信息的严重走失或走样。泰德勒于19世纪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就预示了等效原则::"在好的翻译中, 原著的优点已经完全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 从而使另一语言所属国家的人能够获得清楚的理解和强烈的感受程度和使用原著语言的人相同。" 在此泰德勒明确提出了两种接受者的感受应该相等, 这就是等效概念,尽管这是一种比较理论的翻译理想,但要做到这种动态的对等却并非易事。因为它受到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当两种语言及其所属文化差异很大时, 等效翻译就更困难。
  三、影响等效翻译的因素
  (一)语言及文化方面
  各种语言在事物分类方面的差异给翻译造成的困难人们生活经验的整体就好比一个大圆盘 ,每一部分都与一个词相对应, 这个词就成了代表那部分生活经验的符号 ,这就意味着人们对生活经验中的任何东西都能用语言来表达 ,因为他们有一套代表自己整个生活经验的词语符号。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表达生活经验的方式 ,而且表达时所用词汇之间的语义联系又各不相同。首先, 两种语言的词汇之间往往存在一种单个词项对多个词项的关系。典型的例子是爱斯基摩人有四个词表达各种不同形态的 "雪" , - - - "地上的积雪" 、 "天上的飞雪" 、 "坚硬如冰的堆雪" 、 "随风飘动的散雪" 。而英语和汉语只有一个词。爱斯基摩人对雪的分类很细致可能是由于生活在终年积雪的环境。各民族在地理环境、 历史、 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自然会反映到语言中。
  (二)语义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
  所谓翻译就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在翻译中, 意义是最重要的, 必须首先翻译原文的意义。然而, "意义" 是复杂多层次的,是 "各种关系的网"。因此, 要译出等效的译文, 译者必须对 "意义" 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一个词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意义 ,这些意义是互相联系的 ,而且通常可以分成两种:一是 "所指意义", 指的是用词语来指某一客观事物、某一思想概念时所获得的意义 ,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时附加给语言的意义, 是人们在感性上对所用语言的反映, 是主观的。首先, 就所指意义而言 ,在特定的语言和文化中,词语引申义和中心义之间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 具有任意性, 因而中心义相同的词在不同的语言中其引申义可能不同, 从而给翻译造成了困难。其次, 所指意义相同的词在不同的语言中内涵义或许不同 ,因为内涵义与语言使用者,人们的生活环境、文化历史背景等很多因素有关。
  四、等效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归化和异化
  等效翻译理论的视角下,翻译被认为是一种交流的过程。在评判译文的准确程度时,应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等效翻译理论是以读者为中心的。为了能使读者理解文本,并且感受到和原文读者同样的感受,翻译应注重表达的自然,并尽力在相关的文化背景下把接受者和其所在的文化联系起来。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无论是采用异化策略还是归化策略,接受者语言的特点和语言潜力需要被考虑到。等效翻译理论是一个翻译评判标准,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灵活应用归化和异化的策略,以期能够达到等效翻译的效果。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1964. Leiden: E.J Brill;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L Veuti .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Baker,M. &Mlnkj .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4]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 2002,(5).
  [5]金堤. Eugene A. 奈达 On Translation.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6]刘艳丽,杨自俭.也谈"归化 "与"异化"[J].中国翻译, 2002,(6).
其他文献
一、前言  语言是有声的交际工具。人们要进行语言交际活动,首先必须能够听懂对方讲的话,否则,交际就无法进行。听力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听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体外语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是人类信息交流的基本形式,"听"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中心环节。因此,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成为大学英语
期刊
一直以来,在我国教学中仍存在着严重的重知轻情的教学失衡现象。以情感教学心理学理论为依托的、在理论演绎和实践归纳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法"(affective approaches)教学模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心理学家认为,人从一出生就具有完整的认识、情感结构,并且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在英语教学中,所谓情感策略是指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动机、兴趣、信心和意志等情感因素的策略。情感
期刊
二外德语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注重目标语言文化的输入,不仅课堂索然无味,学生还会把母语和第一外语的文化迁移到德语学习中,造成混淆,最终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但是由于二外课时一般为三至四学期,时间紧凑,一般不可能单独安排课时学习德语国家的国情。因此教师只能在在语法、词汇和篇章的语言要素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入文化元素。胡文仲、高一虹(1997)曾介绍过八种文化教学方法,其中之一便是文化渗透。陈申(20
期刊
每年春节年后,都会有一群又一群背着画板手提画箱,面容憔悴的高三艺考生穿梭于各大高校之间。有一大部分考生希望能通过"艺考"降低上大学的难度。考生们似乎已经不再是为了实现艺术梦想努力考大学,而是为了能更容易地考上大学而突击学艺术。然而真正热爱艺术的人却因为英语成绩没过线,而被大学拒之门外。"艺考热"并不肇始于今日。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但是作为社会浮躁氛围的产物和反映,"艺考热"
期刊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2005年1号文件和2007年1号、2号文件的相继出台,目前正在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将双语教学列为评价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一项重要指标,全国范围内几乎所有高校都先后开始进行双语教学的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重点院校由于具有资源上的优势双语教学进展顺利、效果良好。相较之下,地方院校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则存在较多问题。  一、地方院校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期刊
一、美国俚语的语言概念  俚语是相当特殊的言语形式,长期以来,传统的语言观念认为俚语不是标准而体面的方言形式,但在日常交际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喜欢使用俚语。事实上,人们对俚语的定义并没有一个规范的标准,许多俚语与口语其实很接近,有的时候很难在两者之间划出一条非常清楚的界限,有的人认为某些词属于俚语体,而有些人认为属于口语。  在《美国传统词典》对俚语的定义: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游戏性的话语中的一种语
期刊
一、引言  语义韵是语料库语言学中的一个较新的领域。"韵律"(prosody)这一词最早运用于语音学中, 指具有超切分特征的音韵现象。John Sinclair 从语言学 中借用prosody这一词,并创造了一个新词(term):语音韵,用来指超出某一个词项所表达出的内涵意义。(Firth, Sinclair, 见纪玉华,吴建中 ,2000)。Susan Hunston也给语义韵下了定义, 她认为
期刊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ization   Privatization in the modern times was first carried out by the Adenauer government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in 1961 but popularized by the Britain's Thatch
期刊
"文章合为时而作",这是高考作文的根本指向。  而近年广东省高考作文尤其要求考察考生联系自身体验感悟或社会现实生活的能力,反对被强行灌输来的"伪道德"、"虚情假意"以及程式化、模板化和"历史化"的作文。  在新课程改革中,高考作文旨在考查学生对于关注自我成长,关注生活的动人细节和点滴变化,关注社会的"假丑恶"和"真善美",关注时代的改革、创新、发展和存在的障碍、付出的艰辛等这些事情的观察;要求学生
期刊
经过近十年的"外延式"快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达到相当的规模。高职院校数、年招生数、在校生数均已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这种"外延式发展"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快速过渡、构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一线技能型人才、满足人民群中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及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其所带来的一些弊端也不断地显现出来,如投入不足、师资不足
期刊